(这本来是正文里的,但和故事本身无关,就摘出来作为番外发了。)
华夏由于农耕文明的限制,再加上幅员辽阔边境线过长,军事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巨大负担。
就以铁焰镇为例,我们都知道训练精兵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真是几句口号和制定纪律就可以的话,那古代华夏早就统一全世界了。毕竟我们别的不擅长,唯独喊口号和做纸上文章是五千年祖传。
每顿饭只给士兵吃两个馒头,是不可能练出什么精兵来的,这点营养很可能连日常训练都盯不下来。
不但营养得跟上,工资也得多开,身份还得有保障——只有岗位薪酬具备吸引力,招来的才不至于是混吃等死之辈。
这个事看起来简单,无非就是给当兵的吃肉喝酒开高薪,但其实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任何问题积累到一定的量,都会产生质的变化。
比如一百人吃肉喝酒好解决,可如果是一万人乃至两万人呢?这一天得吃多少肉?
按现代计量单位计算,假设两万士兵每人每天二两肉,每天就是四千斤肉的消耗。请注意,明朝可没有瘦肉精,猪也没办法一天能长一两斤。这时候人还吃不饱呢,更没有那么多精细饲料去喂猪,一年出栏每头猪能出九十斤净肉都算多的了。
就算一百斤一头,每天就要吃掉四十头猪,一年就要吃掉一万四千零六百头猪——这还只是两万士兵的肉食。
蔬菜鸡蛋及其他副食不提,就一年去搞这一万多头肉猪就是个大问题。
这可不是盖一个养猪场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个行业都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运行。以养猪场为例,上游的饲料厂和兽医站必不可少,下游则必须配套粪便肥料处理厂和屠宰厂。
以上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环节抗灾能力都要考虑其中。如果发生瘟疫怎么办?隔绝杀灭处理又是一个技术范畴。
一个不小心,投在养猪场的几十万两白银就会打了水漂还是小事,士兵没肉吃才是大事。你看看,猪瘟和鸡瘟看起来和军事毫无关联,但却有可能让精兵之路从中夭折。
这时候可没有冷库冷藏车,肉食和蛋类这些生鲜食物必须在本地解决,而不能凭借异地调度。
既然是精兵,光吃好喝好显然还不够,装备同样是重中之重。抛开常备兵器盔甲不提,我们聊聊兵器盔甲以外的东西——比如帐篷。
严冬行军,如何在酷寒冬夜保持温度,避免有人发烧感冒进而传染全军损失大半战斗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古代因为军中疫情泛滥而战败的例子不计其数,至少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已经开始带着草药征南蛮了。
军队看起来是一个单一职业,但其实需要调动庞大的社会资源和产业链来供养它,这是一个烧钱机器。
在华夏割据动乱的年代,百姓无以为生,趁乱而起的义军因为生活起点低,拿起锄头就是兵,杀过一两个人就算精兵,再加上还可以劫掠,未来没准还能拜相封侯,还算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
但现在的大明军队抢没的抢,打还打不赢,显然就是个无底洞产业,白白消耗着大量社会资源和社会产能。
尤其是各种五花八门兵器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因为生产环节的增加和产业链的扩张都意味着需要更高的生产管控能力——如何保持节能高效,而非溢能冗员。这是一门学问,以至于要有生产管理这么一个学科来对应它。
这些乱七八糟的火器不但没能增强明军的战斗力,反而进一步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这个问题点到为止,大家知道养万八千精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可以了。
打不打仗,你都得这么养着,否则战斗力就会开始飞速下滑。
这一点,游牧民族在古代军事上有着天然优势,他们从小就骑马射箭,绝大部分人是天生的战士,忙时放牧不向政府伸手,闲时响应酋长号召跟着出去抢劫。
你看看,游牧民族的军队不但不会对他们的领导层造成财政压力,而且由于生态因素会一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战斗力。
女真曾经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过两次,第一次差点搞掉宋朝,第二次则搞掉了明朝,这在华夏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一般来说,某个北方民族一旦和华夏产生国战级别的争端,通常化外民族一方都会招致华夏连根拔起般的驱逐和毁灭性的同化。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民族因此灰飞烟灭。
而女真一个区区小族,竟然能在几百年间连续两次入主中原,这里面显然有值得深究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女真出了什么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天骄级人物,毕竟在《沁园春雪》里面,这几位根本排不上号。女真之所以可以两度崛起,主要还是他们的生态体系起到了绝对作用——又牧又猎又农。
放牧使他们擅骑,山水渔猎锻炼体魄,务农定居使其拥有纯游牧民族所不具备的向心凝聚力。仅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种生态体系下的人要比游牧民族的天生战士多出来一支天赋树,实力自然也是碾压性质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女真过万天下无敌’这种说法的原因。
当初李成梁横行辽东,吊打关外诸族,并不是他多牛掰,他只是开创了‘家丁制’这种精兵路线的战法。这种战法看上去‘小而美’,实则是祸国殃兵的大毒奶。
当时无论鞑靼还是女真,部族都不大,一个部落撑死了也就几千战士,李成梁当然可以凭借少数精锐外加合纵连横的战术秀关外一脸。
但这‘小而美’的家丁可不是李成梁掏自己腰包养活的,而是集数十万边防军之饷于数千精锐家丁之身。
高薪之下自有死士不假,可付出的代价是数十万关防军战力大滑坡,并且直至明朝灭亡再也没能恢复过来。当浑河一场血战,江浙川数千客军死伤殆尽之后,关宁军基本没有一个能打的了。
仅有的一点战斗力,就是关外诸将几千小而美的家丁。但此时的关外不像当初李家一言九鼎,而是分割成了大大小小数个准军阀,就连这点精锐家丁的战斗力也分散开来了。
这些家丁守城还可以,毕竟关外诸城基本已经形同辽东军私产。但如果要想让他们为国野战,那可就难了。
因为后来女真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当李成梁这厮有意无意之中把女真一族凑到一块,导致女真大型兵团产生,悲剧已经在所难免,后面只能看大明朝自己运气如何了。很显然,以我们读到的历史来看,明末的运气简直差到了家,灭国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女真一族世代放牧渔猎,时间的积淀使他们的战马必然优于明朝国营马厂出产的战马。弓箭亦如此,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弓矢和明朝批量生产的弓箭以及粗制滥造的火器相比,一个是女真拿来吃饭的家伙,一个是打仗时才临阵磨枪的器具,孰优孰劣很容易判断。
此时明朝的技术优势还不足以拉开两个民族之间的实力代差。
人们小觑了这个时期弓箭的威力,放大了这个时代火铳的威力。弓箭虽然不如火炮,但在野战中对比火铳还是略占优势的。
火铳射速缓慢,而且一面盾车就可以轻松破解。都说弓难制,但火铳这东西工艺不过关也白搭。一边是家传良弓,一边是滥造的鸟铳,仅有的一丁点技术优势也在这田忌赛马一般的对比下输了个精光。
明朝自戚继光以后几乎再没有一个类似名将出世,这导致辽东军的野战战术越来越跑偏。火铳在野战中打不破后金的盾车,就发明出来一系列各种小型野战炮,什么中小型佛朗机、子母铳等等都是战术跑偏的证据。
明军装备的火器林林总总几十种,结果只能导致弹药难以兼容,操练难以精干。
反倒是后金一眼识破火器的关键所在,往死了猛造红夷大炮。最终的结果就是数千门小型野战炮拼不过后金几十门红夷大炮,直接被人家从两公里以外就轰溃了营。
所以不要看网上把明朝的火器吹上了天,火器牛逼不假,但和明朝军队关系不是很大。唯一一次最有可能的火器复兴,孙元化受制于恶劣的大环境而最终功亏一篑,煮熟的鸭子让孔有德和耿仲明揣包里给皇太极送去了。
先进的火器技术被皇太极剽窃了去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耿仲明和孔有德这次造反,对原本就亏空严重的明朝财政又给重重踩了一脚。
孙元化在登州训练的部队可是花了大钱的,光西洋军事教官和科学家就请了数十人,是真正成建制有章法的新军。结果练兵的银子打了水漂不算,山东还被祸害了一遍……雪上加霜。
你看看,纯农耕文明想要练出一支精兵需要耗费多少银子和心血,而且还得有合适的人才。
而点了‘狩猎、善战’天赋的女真一族就不同了,他们是随时都可以进入全民皆兵的状态,打仗还是分红提成制,这积极性就又比纯拿死工资的明军强多了。
以古为例,秦朝为什么可以统一天下?从出土的云梦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朝士兵是自备粮食武器甚至盔甲服装的。他们的作战积极性同样来自于足够的战功红利——分地免税等等。
以现代为例,只有保底工资的销售团队能和高提成高分红的销售团队相提并论吗?
就算是我当朝建军初期,你以为他们的战斗积极性是来自哪里?募兵队号称工作组,到一个地方先打土豪分田地,然后才征兵。没有土豪制造几个土豪也要打,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征兵!
后金给出的战争红利更是丰厚无比,基本就是出来集体抢劫。到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分地分房子还不算,还全族免税,啥都不干清廷也给按月发饷。
所以你看看,有些人就知道吵吵明朝养了一群猪,却对满清全族圈养视而不见——任何没有对比的评价都是特么耍流氓!
还有人拿着清朝开疆辟土说事,这就更好笑了,要没女真捣乱,以崇祯这种勤勉狠辣的性格干出一个中兴明朝来不是不可能。
只要喘过这口气,集中精力搞定南边的郑芝龙,几亿白银收归国库,明朝边界是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这也是现代投资法则之一,不看你眼前能挣多少钱,而是看你这个行业有多少上升空间。
清朝的上升空间在哪?国界的确是大了,可牺牲海域换来的地域真的划算么?清朝生生把一个未来的阿里巴巴给干成了拼多多,有些人还美滋滋呢。
华夏由于农耕文明的限制,再加上幅员辽阔边境线过长,军事一直是历代王朝的巨大负担。
就以铁焰镇为例,我们都知道训练精兵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真是几句口号和制定纪律就可以的话,那古代华夏早就统一全世界了。毕竟我们别的不擅长,唯独喊口号和做纸上文章是五千年祖传。
每顿饭只给士兵吃两个馒头,是不可能练出什么精兵来的,这点营养很可能连日常训练都盯不下来。
不但营养得跟上,工资也得多开,身份还得有保障——只有岗位薪酬具备吸引力,招来的才不至于是混吃等死之辈。
这个事看起来简单,无非就是给当兵的吃肉喝酒开高薪,但其实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任何问题积累到一定的量,都会产生质的变化。
比如一百人吃肉喝酒好解决,可如果是一万人乃至两万人呢?这一天得吃多少肉?
按现代计量单位计算,假设两万士兵每人每天二两肉,每天就是四千斤肉的消耗。请注意,明朝可没有瘦肉精,猪也没办法一天能长一两斤。这时候人还吃不饱呢,更没有那么多精细饲料去喂猪,一年出栏每头猪能出九十斤净肉都算多的了。
就算一百斤一头,每天就要吃掉四十头猪,一年就要吃掉一万四千零六百头猪——这还只是两万士兵的肉食。
蔬菜鸡蛋及其他副食不提,就一年去搞这一万多头肉猪就是个大问题。
这可不是盖一个养猪场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个行业都需要完整的产业链才能运行。以养猪场为例,上游的饲料厂和兽医站必不可少,下游则必须配套粪便肥料处理厂和屠宰厂。
以上工作人员的培训,各环节抗灾能力都要考虑其中。如果发生瘟疫怎么办?隔绝杀灭处理又是一个技术范畴。
一个不小心,投在养猪场的几十万两白银就会打了水漂还是小事,士兵没肉吃才是大事。你看看,猪瘟和鸡瘟看起来和军事毫无关联,但却有可能让精兵之路从中夭折。
这时候可没有冷库冷藏车,肉食和蛋类这些生鲜食物必须在本地解决,而不能凭借异地调度。
既然是精兵,光吃好喝好显然还不够,装备同样是重中之重。抛开常备兵器盔甲不提,我们聊聊兵器盔甲以外的东西——比如帐篷。
严冬行军,如何在酷寒冬夜保持温度,避免有人发烧感冒进而传染全军损失大半战斗力,这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古代因为军中疫情泛滥而战败的例子不计其数,至少三国时期诸葛亮就已经开始带着草药征南蛮了。
军队看起来是一个单一职业,但其实需要调动庞大的社会资源和产业链来供养它,这是一个烧钱机器。
在华夏割据动乱的年代,百姓无以为生,趁乱而起的义军因为生活起点低,拿起锄头就是兵,杀过一两个人就算精兵,再加上还可以劫掠,未来没准还能拜相封侯,还算是个高风险高回报的产业。
但现在的大明军队抢没的抢,打还打不赢,显然就是个无底洞产业,白白消耗着大量社会资源和社会产能。
尤其是各种五花八门兵器的出现,进一步削弱了明军的战斗力。因为生产环节的增加和产业链的扩张都意味着需要更高的生产管控能力——如何保持节能高效,而非溢能冗员。这是一门学问,以至于要有生产管理这么一个学科来对应它。
这些乱七八糟的火器不但没能增强明军的战斗力,反而进一步消耗了明朝的国力。
这个问题点到为止,大家知道养万八千精兵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就可以了。
打不打仗,你都得这么养着,否则战斗力就会开始飞速下滑。
这一点,游牧民族在古代军事上有着天然优势,他们从小就骑马射箭,绝大部分人是天生的战士,忙时放牧不向政府伸手,闲时响应酋长号召跟着出去抢劫。
你看看,游牧民族的军队不但不会对他们的领导层造成财政压力,而且由于生态因素会一直保持着相当程度的战斗力。
女真曾经在白山黑水之间崛起过两次,第一次差点搞掉宋朝,第二次则搞掉了明朝,这在华夏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一般来说,某个北方民族一旦和华夏产生国战级别的争端,通常化外民族一方都会招致华夏连根拔起般的驱逐和毁灭性的同化。五千年历史长河之中,不知道有多少民族因此灰飞烟灭。
而女真一个区区小族,竟然能在几百年间连续两次入主中原,这里面显然有值得深究的原因。
我个人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女真出了什么完颜阿骨打、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天骄级人物,毕竟在《沁园春雪》里面,这几位根本排不上号。女真之所以可以两度崛起,主要还是他们的生态体系起到了绝对作用——又牧又猎又农。
放牧使他们擅骑,山水渔猎锻炼体魄,务农定居使其拥有纯游牧民族所不具备的向心凝聚力。仅从军事角度来说,这种生态体系下的人要比游牧民族的天生战士多出来一支天赋树,实力自然也是碾压性质的。
这也是为什么有‘女真过万天下无敌’这种说法的原因。
当初李成梁横行辽东,吊打关外诸族,并不是他多牛掰,他只是开创了‘家丁制’这种精兵路线的战法。这种战法看上去‘小而美’,实则是祸国殃兵的大毒奶。
当时无论鞑靼还是女真,部族都不大,一个部落撑死了也就几千战士,李成梁当然可以凭借少数精锐外加合纵连横的战术秀关外一脸。
但这‘小而美’的家丁可不是李成梁掏自己腰包养活的,而是集数十万边防军之饷于数千精锐家丁之身。
高薪之下自有死士不假,可付出的代价是数十万关防军战力大滑坡,并且直至明朝灭亡再也没能恢复过来。当浑河一场血战,江浙川数千客军死伤殆尽之后,关宁军基本没有一个能打的了。
仅有的一点战斗力,就是关外诸将几千小而美的家丁。但此时的关外不像当初李家一言九鼎,而是分割成了大大小小数个准军阀,就连这点精锐家丁的战斗力也分散开来了。
这些家丁守城还可以,毕竟关外诸城基本已经形同辽东军私产。但如果要想让他们为国野战,那可就难了。
因为后来女真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当李成梁这厮有意无意之中把女真一族凑到一块,导致女真大型兵团产生,悲剧已经在所难免,后面只能看大明朝自己运气如何了。很显然,以我们读到的历史来看,明末的运气简直差到了家,灭国也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女真一族世代放牧渔猎,时间的积淀使他们的战马必然优于明朝国营马厂出产的战马。弓箭亦如此,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弓矢和明朝批量生产的弓箭以及粗制滥造的火器相比,一个是女真拿来吃饭的家伙,一个是打仗时才临阵磨枪的器具,孰优孰劣很容易判断。
此时明朝的技术优势还不足以拉开两个民族之间的实力代差。
人们小觑了这个时期弓箭的威力,放大了这个时代火铳的威力。弓箭虽然不如火炮,但在野战中对比火铳还是略占优势的。
火铳射速缓慢,而且一面盾车就可以轻松破解。都说弓难制,但火铳这东西工艺不过关也白搭。一边是家传良弓,一边是滥造的鸟铳,仅有的一丁点技术优势也在这田忌赛马一般的对比下输了个精光。
明朝自戚继光以后几乎再没有一个类似名将出世,这导致辽东军的野战战术越来越跑偏。火铳在野战中打不破后金的盾车,就发明出来一系列各种小型野战炮,什么中小型佛朗机、子母铳等等都是战术跑偏的证据。
明军装备的火器林林总总几十种,结果只能导致弹药难以兼容,操练难以精干。
反倒是后金一眼识破火器的关键所在,往死了猛造红夷大炮。最终的结果就是数千门小型野战炮拼不过后金几十门红夷大炮,直接被人家从两公里以外就轰溃了营。
所以不要看网上把明朝的火器吹上了天,火器牛逼不假,但和明朝军队关系不是很大。唯一一次最有可能的火器复兴,孙元化受制于恶劣的大环境而最终功亏一篑,煮熟的鸭子让孔有德和耿仲明揣包里给皇太极送去了。
先进的火器技术被皇太极剽窃了去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耿仲明和孔有德这次造反,对原本就亏空严重的明朝财政又给重重踩了一脚。
孙元化在登州训练的部队可是花了大钱的,光西洋军事教官和科学家就请了数十人,是真正成建制有章法的新军。结果练兵的银子打了水漂不算,山东还被祸害了一遍……雪上加霜。
你看看,纯农耕文明想要练出一支精兵需要耗费多少银子和心血,而且还得有合适的人才。
而点了‘狩猎、善战’天赋的女真一族就不同了,他们是随时都可以进入全民皆兵的状态,打仗还是分红提成制,这积极性就又比纯拿死工资的明军强多了。
以古为例,秦朝为什么可以统一天下?从出土的云梦竹简我们可以看到,秦朝士兵是自备粮食武器甚至盔甲服装的。他们的作战积极性同样来自于足够的战功红利——分地免税等等。
以现代为例,只有保底工资的销售团队能和高提成高分红的销售团队相提并论吗?
就算是我当朝建军初期,你以为他们的战斗积极性是来自哪里?募兵队号称工作组,到一个地方先打土豪分田地,然后才征兵。没有土豪制造几个土豪也要打,为什么?还不是为了征兵!
后金给出的战争红利更是丰厚无比,基本就是出来集体抢劫。到后来满清入主中原,分地分房子还不算,还全族免税,啥都不干清廷也给按月发饷。
所以你看看,有些人就知道吵吵明朝养了一群猪,却对满清全族圈养视而不见——任何没有对比的评价都是特么耍流氓!
还有人拿着清朝开疆辟土说事,这就更好笑了,要没女真捣乱,以崇祯这种勤勉狠辣的性格干出一个中兴明朝来不是不可能。
只要喘过这口气,集中精力搞定南边的郑芝龙,几亿白银收归国库,明朝边界是有无限想象空间的——这也是现代投资法则之一,不看你眼前能挣多少钱,而是看你这个行业有多少上升空间。
清朝的上升空间在哪?国界的确是大了,可牺牲海域换来的地域真的划算么?清朝生生把一个未来的阿里巴巴给干成了拼多多,有些人还美滋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