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这个病例,其实是非常典型,也比较普遍的一种病例。
疑人偷斧的故事,小学的课本里就有。以王先生为例,在他心结没有解开的时候,他怎么看自己的妻子都像是出轨了的样子,一个简单的行为和表情,都能让他产生怀疑,越看越像。但是当心结打开,不再纠结的时候,再怎么看妻子的行为,也都不像是出轨了。道理人人都懂,但就是有人绕不过这个弯来。
其实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较大,大部分人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但这心理疾病,并不像身体上的疾病那么明显。感冒了会发烧,关节炎了会膝盖疼,病得难受了,就会去看医生。心理疾病没有那么显著的症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病,或者是意识到自己有些不对,但却不知道这属于心理疾病。
很多人把心理疾病当成性格所致,鼓励人们要乐观,要舍得,要大度,这都没错。但心理疾病,是一种病,需要及时科学的引导和治疗,在已经患病,甚至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只靠自己是解决不了的。如果病情越来越重,甚至可以演化成各种精神疾病,那就很难治愈了。
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听教授讲过这样一个妄想症的病例。
那是曾经轰动一时的一件杀人案,起码在我们这个二线城市,很多人都还记得:一个高中生残忍杀害了一名夜跑少妇。
据教授说,高中生犯案后,都没有逃跑,很快就到案了。警方讯问他的时候,他对自己杀人的行为供认不讳,还一个劲地辱骂被害人是个婊子、贱娘们。讯问人员明显感觉这男孩说话有问题,就请了心理专家,也就是我们大学的教授去跟男孩谈。这才发现,这个高中男生患有严重的妄想症。后来教授又跟孩子的老师、家长以及现场目击者谈过之后,终于还原了整个事件经过。
这男孩家庭环境一般,从小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一家人的命运。所以,对于学业,父母逼得很紧,这男孩的压力很大。不知从什么时候,这个男孩开始说假话骗家里,想尽办法让家里相信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其实情况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完美。一开始的时候,他也很紧张,怕谎话被父母识破。但父母对孩子信任有加,听到好消息,都很高兴。
于是他就开始疯狂地造假,分数、卷纸、排名、老师评语什么的,都是假的。可能有人会问,那学校开家长会,不是一下就露馅了么?这孩子找各种借口,不让父母去家长会,而学校那边也是各种谎话骗老师。一个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没太在意,居然也相信了他。
然而这个时候,这个男孩已经开始发病了。他慢慢地开始相信自己所编造的谎话,那些假的分数、假的排名、假的评语,虽然都是出自他手,但在的他思想潜意识中,居然对这些都坚信不疑。在他的心里,这一切,都变成了真的。
后来,这男生在一天晚上跑步的时候,偶遇了那个受害少妇。可能是因为(无法确认,只能说可能)那个少妇无意中看了他一眼,就被这男孩惦记上了。谁也说不准,当时那少妇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的,但从男孩后来的自我描述中,可以听出来,在他心里,那就是一种勾引的信号。
高中生刚满18岁,正处于青春萌动的阶段,而且他还患上了妄想症,于是这男孩每天都去跑步,期待能经常遇见那个少妇。还别说,两个人几乎每次都会遇到。那个少妇每天跑步的时间基本固定,这男孩掌握了规律,就每天都故意那个时间去跑步等她,还幻想着那少妇也是故意在等他。虽然每次他们只是擦肩而过,从来没说过话,但在男孩心中已经把她当成了恋人,而每天的擦肩而过,就是约会。
慢慢的,男孩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少妇,每天什么都不想干,就期待着晚上赶紧到来,好能再见她一面。有一天,少妇没有出来跑步,他居然在那个地方等了她一夜都没回家。父母这时候已经发现孩子有点不对了,但真没想到孩子有那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是对他夜不归宿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不了了之。
后来男孩依然是每天都坚持跑步,其实是去等那个少妇。但那女人好多天都没有出现,也不知道是发现了这个男孩的诡异,不敢来了,还是家里有什么事情。但在男孩的妄想下,居然是这个少妇移情别恋了,在他的脑海中,全是她跟别的男人幽会的镜头。
在这个男孩的心中,一股恨意在萌生。
此后他不知道在哪里买了一把刀,小心翼翼藏好,每次出门去跑步的时候,都带着。
终于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少妇,根据案发现场的目击者回忆,当时他还以为这是一对儿情侣在吵架,他只是听见那男孩质问这名女子为什么不来了,为什么要背叛他,女子先是情绪激动地骂了那男孩几句,后来转头想离开,结果男孩猛地掏出刀子,从背后疯狂地连续捅刺女子,经法医鉴定,足有20多刀,那少妇当场死亡!目击者连忙报警,那行凶的小伙居然跑都没跑,一直呆立在原地,脸上一副诡异的笑容,让目击者每次回忆起来都感到惊悚而恐惧。
后来这案子进入司法审判流程,男孩的家属要求对他进行精神鉴定,权威司法鉴定机构给出的鉴定结果是——非精神疾病患者,属完全行为能力人!后来,法院考虑到男孩犯案时刚满18岁,还是个学生,另外已经取得受害者家属谅解(估计他父母没少砸锅卖铁筹钱,给人下跪),最终对杀人的男孩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这就是一出悲剧!
疑人偷斧的故事,小学的课本里就有。以王先生为例,在他心结没有解开的时候,他怎么看自己的妻子都像是出轨了的样子,一个简单的行为和表情,都能让他产生怀疑,越看越像。但是当心结打开,不再纠结的时候,再怎么看妻子的行为,也都不像是出轨了。道理人人都懂,但就是有人绕不过这个弯来。
其实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精神压力普遍较大,大部分人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心理问题。但这心理疾病,并不像身体上的疾病那么明显。感冒了会发烧,关节炎了会膝盖疼,病得难受了,就会去看医生。心理疾病没有那么显著的症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疾病,或者是意识到自己有些不对,但却不知道这属于心理疾病。
很多人把心理疾病当成性格所致,鼓励人们要乐观,要舍得,要大度,这都没错。但心理疾病,是一种病,需要及时科学的引导和治疗,在已经患病,甚至病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只靠自己是解决不了的。如果病情越来越重,甚至可以演化成各种精神疾病,那就很难治愈了。
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听教授讲过这样一个妄想症的病例。
那是曾经轰动一时的一件杀人案,起码在我们这个二线城市,很多人都还记得:一个高中生残忍杀害了一名夜跑少妇。
据教授说,高中生犯案后,都没有逃跑,很快就到案了。警方讯问他的时候,他对自己杀人的行为供认不讳,还一个劲地辱骂被害人是个婊子、贱娘们。讯问人员明显感觉这男孩说话有问题,就请了心理专家,也就是我们大学的教授去跟男孩谈。这才发现,这个高中男生患有严重的妄想症。后来教授又跟孩子的老师、家长以及现场目击者谈过之后,终于还原了整个事件经过。
这男孩家庭环境一般,从小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通过读书改变自己和一家人的命运。所以,对于学业,父母逼得很紧,这男孩的压力很大。不知从什么时候,这个男孩开始说假话骗家里,想尽办法让家里相信自己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其实情况并没有他说的那么完美。一开始的时候,他也很紧张,怕谎话被父母识破。但父母对孩子信任有加,听到好消息,都很高兴。
于是他就开始疯狂地造假,分数、卷纸、排名、老师评语什么的,都是假的。可能有人会问,那学校开家长会,不是一下就露馅了么?这孩子找各种借口,不让父母去家长会,而学校那边也是各种谎话骗老师。一个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没太在意,居然也相信了他。
然而这个时候,这个男孩已经开始发病了。他慢慢地开始相信自己所编造的谎话,那些假的分数、假的排名、假的评语,虽然都是出自他手,但在的他思想潜意识中,居然对这些都坚信不疑。在他的心里,这一切,都变成了真的。
后来,这男生在一天晚上跑步的时候,偶遇了那个受害少妇。可能是因为(无法确认,只能说可能)那个少妇无意中看了他一眼,就被这男孩惦记上了。谁也说不准,当时那少妇是用什么样的眼神看他的,但从男孩后来的自我描述中,可以听出来,在他心里,那就是一种勾引的信号。
高中生刚满18岁,正处于青春萌动的阶段,而且他还患上了妄想症,于是这男孩每天都去跑步,期待能经常遇见那个少妇。还别说,两个人几乎每次都会遇到。那个少妇每天跑步的时间基本固定,这男孩掌握了规律,就每天都故意那个时间去跑步等她,还幻想着那少妇也是故意在等他。虽然每次他们只是擦肩而过,从来没说过话,但在男孩心中已经把她当成了恋人,而每天的擦肩而过,就是约会。
慢慢的,男孩疯狂地“爱”上了这个少妇,每天什么都不想干,就期待着晚上赶紧到来,好能再见她一面。有一天,少妇没有出来跑步,他居然在那个地方等了她一夜都没回家。父母这时候已经发现孩子有点不对了,但真没想到孩子有那么严重的心理问题,只是对他夜不归宿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不了了之。
后来男孩依然是每天都坚持跑步,其实是去等那个少妇。但那女人好多天都没有出现,也不知道是发现了这个男孩的诡异,不敢来了,还是家里有什么事情。但在男孩的妄想下,居然是这个少妇移情别恋了,在他的脑海中,全是她跟别的男人幽会的镜头。
在这个男孩的心中,一股恨意在萌生。
此后他不知道在哪里买了一把刀,小心翼翼藏好,每次出门去跑步的时候,都带着。
终于有一天,他又遇见了那个少妇,根据案发现场的目击者回忆,当时他还以为这是一对儿情侣在吵架,他只是听见那男孩质问这名女子为什么不来了,为什么要背叛他,女子先是情绪激动地骂了那男孩几句,后来转头想离开,结果男孩猛地掏出刀子,从背后疯狂地连续捅刺女子,经法医鉴定,足有20多刀,那少妇当场死亡!目击者连忙报警,那行凶的小伙居然跑都没跑,一直呆立在原地,脸上一副诡异的笑容,让目击者每次回忆起来都感到惊悚而恐惧。
后来这案子进入司法审判流程,男孩的家属要求对他进行精神鉴定,权威司法鉴定机构给出的鉴定结果是——非精神疾病患者,属完全行为能力人!后来,法院考虑到男孩犯案时刚满18岁,还是个学生,另外已经取得受害者家属谅解(估计他父母没少砸锅卖铁筹钱,给人下跪),最终对杀人的男孩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这就是一出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