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春色之一
范祖亮重游临安
春满南园惹人醉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临安城候潮门前,范祖亮勒住缰绳,“吁----”,枣红马停下了。他翻身下马,四处观望。
晴空万里,微风和煦,杨柳轻烟,鸟雀喧鸣。钱塘江波澜不惊,不由让人想起白乐天的那句诗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山绿如蓝。
进入罗城,御街宽阔通畅,车水马龙,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秦楼楚馆,举坊酒肆,生意繁忙,熙熙攘攘。一别三年有余,这个繁华的大都市还是那么美,那么热闹,让人留连忘返。
见天色还早,范祖亮便决定去西湖边、凤凰山一带游览观赏,来个走马观花,看看有没有新添的景致。于是,跃身上马,向城西北奔去。
傍晚时分,范祖亮尽兴而归,牵着马,走进泰安坊西南,在一家叫东升正店门前停下,一个缠蓝色幞头,身着黑长衫的伙计,躬身道:“客官里面请。”便顺手接过缰绳,牵着枣红马。
掸去灰尘,进得店来。掌柜迎了出来,“噢,范相公,一向可好,请坐请坐。”
“孙掌柜面耀红光,健实硬朗,想必财源四海?”
“哪里哪里,平安度日,一般如昨。”
“掌柜一向待客至诚,经营有方。如今兴隆发达,可喜可贺!”
“哎哟,承蒙褒奖,愧不敢当。此乃各位客官高抬所至,孙某不胜感激。相公,给您选间干净、宽敞、安静的客房?”
“知我者,孙掌柜也。”
走进客房,整饬行装,稍事休息。伙计就送来了马背上的行囊,孙掌柜拎来了茶水。
吃完饭,范祖亮连忙请教孙掌柜,恭敬地问:
“掌柜,我想打听一下,雷锋塔边上,有一个华美硕大的景致,那是个什么所在?”
这座景致座落在西湖之滨,灵隐山麓,天造地设,极湖山之美。园中百花争艳,翠竹葱笼,间以清泉秀石,虚堂广厦,极为幽雅。
园子好大,曲径通幽。里面有一圆形拱门,禁军士兵把守,外人莫进。他只得回头,攀上一座假山。坐下来,静静心,便觉得这里与外面的喧闹繁华迵然不同,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单是那一片片层次纷繁的绿色就让人陶醉。
墨绿如黛的是马尾松,翠绿泛亮的是香樟,淡绿如水的是翠竹,黄绿油亮的是果树,还有那老绿的冬青,碧绿的梧桐,各式各样的绿,琳琅满目。每个绿色的生命都在尽性尽情地舒展枝叶,一张张,一片片,光滑柔软,翠绿如洗。整个林子树枝交错,绿叶密布,蓬蓬勃勃,郁郁葱葱。
树叶从脸上划过,是那种温柔细腻的感觉,如同珍珠般凉爽,伸手抚摸,如丝如缎,质地光滑而柔润,且富有弹性,极像妙龄少女那如玉的肌肤。这些晶莹剔透的绿,似一泓清爽透明的甘泉,浸润着你的心壁,一波一波的,满满的愉悦之感。
在这浓密无际的绿的海洋、绿的世界里倘佯,就会觉得,你就是这青枝绿叶,自由享受着阳光雨露,鸟语花香-----
此景此情,范祖亮不由得想起去世不久的父亲那首《浣溪沙》:
歙浦钱塘一水通,闲云如幕碧重重,
吴山应在碧云东;
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葱定,
眼前春色为谁浓。
“哦,范相公说的是南园。”
“对,我看到了,的确是叫南园,门楣上有当今皇上的题勅。这又是一座皇家园林?
孙掌柜告诉他,这个园林是当今宰相韩大人的私家园林,与皇家的聚景园、玉津园相比,面积还要大,景色更多更美。平时,只开放一小部分。只有端午、中秋、元日,才允许平民百姓进去观看,而且还要搜身,管得很严。
韩大人叫韩侂胄,是神宗皇帝的外曾孙,宰相韩琦的曾孙。还是当今皇后的叔祖。
韩侂胄?是哪一科的进士,做过何种官职,怎么从未听父亲大人说过?
本欲再问,又想:孙掌柜是生意人,这些他未必说得清楚。再者,涉及朝廷重臣之私,也不宜与外人讨论。
吃罢晩饭,范祖亮带上行囊,牵着马,向城东石塘坊走去,转到巷口,遇到一位花白胡须,穿旧长衫的老人。老人面黄肌瘦,显得疲惫不堪,走路踉踉跄跄,险些被马撞上。
一看,刚才见过,是个到职待选的官员,自称姓陈。在南园,他要向里去,说是韩大人的故友,被守门的军士拦住。
那军士,一脸的不屑,“韩相爷是谁,忙着呢,你一个穷挫大也能见得着?”
看他又累又饿,范祖亮就给他买两个烧饼,将他送回邸店。临别时,老人拉着他,问姓什名谁,在哪高就。
他笑了笑,就走了。
巷子较窄,青石板铺就,显得干净整洁。
掌灯时分,他到了杨府门前。递上名刺,让门房通报:
“平江府吴县范祖亮特来拜访杨大人。”
这家主人叫杨文端,字正则,绍熙四年任吏部尚书。与范祖亮之父范成大是同科进士,多年挚友。
不一会,一个年青人开门迎接,“越明弟,可把你盼来了,快请快请。”
“三哥在家呀,幸会幸会。”
杨元道告诉范祖亮,老父今日公务在身,还未回来。他本人是任职期满,回京述职,等待吏部铨选。然后又问:
“四弟,晩饭可曾用过?”
“即已用过,三哥不必麻烦。”
元道抱怨,这就是四弟你的不是了,老远从吴县赶来,晌午就进了临安,却不来此共饮,实在不够哥们意思。
祖亮连连赔礼,抱歉抱歉,我知道师叔公务繁忙,师娘近来身体欠佳,不敢随意讨扰。不知三哥在府,不然,定来讨杯酒喝,兄弟二人一醉方休。
应祖亮要求,元道陪他到后院,给杨母请安,又去西厢房拜会了杨的夫人徐氏,给她们各送一块上好的丝绸,还有些吴县的土特产,相互之间,自然又客套一番。
这些皆略去不表。
两人再次回到客厅,分宾主坐下,婢女清洗茶具,点茶冲泡。举目四望,但见窗明几见,陈设典雅。中堂是幅杨补之的《四梅花图》。
看着祖亮清瘦的面庞,杨元道不免心疼起来,关切道:
四弟,范师伯不幸离世,我大宋不仅失去一位文采斐然的大诗人,更失去了一位铁骨铮铮的士大夫,山河同悲,日月失色。令吾后辈伤心欲绝,然人生在世,难免如此,一味悲伤,也是与事无补。回乡戴孝,含辛茹苦,为兄感同身受。如今,守制已满,应振作精神。以四弟之才智,只要潜心温习,假以时日,为兄坚信,四弟定在来年大比中得中魁首。
范成大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辞去参知政事的,任建康知府两年后,回家乡石湖隐居,绍熙四年(1193年)秋,为菜园锄草时,突然中风,而后离世的。
本来,范祖亮是应该在庆元二年参加科举的,因守制未满,只得放弃。
他告诉杨元道:先父离世后,大哥祖光,三哥祖明等兄弟三人丁忧,将祖茔修整一番,刻碑上漆,和家族宗亲一道翻建了范氏祠堂。去年又将祖屋修葺一新,新建了一个宅院。这期间兄弟三人各管一事:大哥祖光协助族人,修纂家谱,三哥祖明主办小学堂,为范氏子弟启蒙教授,我负责整理刋印家父《石湖集》,一月前,才刋印成册。
元道微微撼首,原来如此,四弟辛苦了,为兄知道,这搜集文稿,铨释校对、印刷出版之事可是个孙子活,太累人了。还好,已大功告成,师伯九泉有知,定会欢欣非常。四弟呀,这师伯的文集一定送我一套,我定细心研读,用心揣摩,必有收获。
“那是自然,这回我已带来了。”
“那这样,我在醉芳楼订一桌,明日中午,为四弟接风洗尘。再找几个兄弟陪陪,一道畅叙友情,激扬文字,唱唱小曲,不醉不归。让四弟你好好放松放松。”
南园春色之二
尚书府拜访师叔
说恩情文集相赠
话音刚落,一位六旬有余的老者跨了进来,“越明贤侄呀,老夫有事来迟,务请见谅。”
范祖亮连忙起身,走到杨文端面前,扶着他坐下,恭敬地说:“师叔在上,请受小侄越明一拜。”便扑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杨文端急忙扶起,贤侄不必如此。
范祖亮半坐椅上,恭身面对,脸色庄重:行前慈母一再叮嘱,见到杨师叔,定要叩首致谢。家父回乡隐居十余年,不问政事,远离官场,只与师叔等几人鸿雁传书,亲如兄弟。家父仙游之时,师叔迅即上奏朝廷,请求敕封,本已感遇风寒,还与元道兄一道远行数百里,拜谒先父,并资助丧葬费用。此等恩情,天高地厚,令吾范氏全家感激涕零,永生难忘。
父亲请闲致仕后,回到故乡石湖定居,取名范村,由于他酷爱梅花,家中数百亩土地,有相当部分栽植梅树。每当冬春季节,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梅海凝云,云蒸霞蔚,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范成大闲居家乡,很快就喜欢上了农家生活,写了数十首田园生活诗篇,与官僚士大夫往来无多。他去世时,尽管曾位至执政,但来石湖拜祭的故友并不多。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杨文端和叶正则。
问了范母及家中近况,祖亮一一作答。
杨文端满意地说,甚好甚好。然后陷入沉思,似在回忆当年情形。过一会,才轻言慢语道:
转瞬之间,致能兄离开我们已近三年。真乃人事沧桑,物是人非。他老兄与我同榜,年长余九岁,满腹锦绣,风流卓绝,其学识、胆气、品性乃我辈所望尘莫及,我一直引以为楷模,将他看作嫡亲兄长。那日老夫闻听噩耗,仿佛如雷灌顶,痛心疾首,寝食难安。至于区区几件小事,不足挂齿。所幸老嫂子身子尚还硬朗,你们兄弟姊妹恪守孝道,至诚做事,成家立业,才智非凡,此乃致能兄之福也。
此时,已近三更。
杨文端正要让元道令媳妇准备酒菜,边吃边聊。仆人进来报告:少夫人己准备好点心小菜,请到后厅用餐。
范祖亮乘大家起身之时,指着带来的行囊,告知杨文端父子。
这里都是一些新书。一是套《欧阳文忠公集》,周老相爷刻本,另外,是师叔老人家作序的先父诗文集。
杨文端一脸惊喜,刻印好了,快拿出来看看,这可是好东西。书香堪比酒香,打开一看,先睹为快。
先看《石湖集》,厚厚的共十卷,有《石湖诗》、《石湖词》、《北征小集》、《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桂海虞衡志》、梅谱和《吴郡志》等册。
杨文端拿起一卷,一闻,墨香犹存。先看封面,深蓝色板纸,书名是魏友澄用行楷题写,扎线紧密整齐,翻开书页,整洁清爽,摸一摸,柔软光滑。
“建阳麻沙刻本,纸质佳,装祯精,甚好甚好,贤侄啊,就凭这套书,致能兄也会含笑九泉矣。”
“是建安麻沙王氏知新堂刊刻的。”
老弟,这可要花费不少会子钱吧?杨元道问。
王氏知新堂店主叫王彦缜,也是位饱学之士,不过屡试不第,就开了这家书坊,既刻书又卖书。他说曾和先父相识,倾慕先父的才学,共印3000套,我家1000套,留下的那些他们店里售卖,抵作纸张费,刻印费。
老爷子笑了,这些商家真会做生意。致能兄乃当今四大诗家之一,他的诗文集自会有许多士大夫收藏品读,只怕还得再要加印呢。你看这首绝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语句清新脱俗,田园气息浓郁。此类诗作在我大宋,唯有致能兄写得出,无人能出其右。
王老夫子也说了,若要再印,他们将折钱给我们。
这就对了,此乃致能兄毕生心血。
先父生前已有诗文结集印制。此次刻印在保存原貌的同时,加以完善,只是其书函、奏札散失各处,搜集无多,因而未予收录。此来送给师叔二十套,倘若不足,即时送来。
老人点头称是。
再看《欧阳文忠公集》,洋洋近百万言,合计153卷。是周必大致仕后的刻本。老丞相亲自作序、点校,注解。可谓鸿篇巨制,整套刻本卷轶浩繁,印装精美,校勘准确。
杨文端欣喜若狂,此乃书中之上品也。不一会,又沉下脸问道:既是珍贵之物,价值定然不菲,贤侄,突然送此厚礼,个中定有蹊跷,你要说清缘由,不然,老夫却之不恭啊。
好,我定说个明白,只是现在肚子咕咕叫,您看----
夜深人静,三人挑灯畅饮。
考虑到老爷子的身体,喝的是绍兴黄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续前言。
范祖亮放下杯盏,看着老爷子,轻声问:请问师叔,南园是何人所建?怎么挨太庙那么近?
杨文端一听,略加思索,谨慎言道:此乃当朝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保宁军节度使韩侂胄大人的私家园林。此人出身高贵,累世簪缨,曾祖是魏郡王韩琦,也乃神宗皇帝的外曾孙。由荫补入仕,光宗绍熙五年还是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从六品。因在当今皇上即位时有功,深受皇上恩宠,眷顾情深,超迁拔擢,为巩固自身地位,又指使台谏贬逐丞相,罢免帝师,到如今独揽朝纲。不是宰相,权力却大于宰相。
去年,庆元二年(1196年),皇上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后,他带上厚礼,和吴夫人去拜访姨妈,也就是当今的寿圣太皇太后。老太后年逾八旬高龄,看这夫妻俩,一个是妹妹的儿子,朝廷第一大臣,一个又是弟弟的女儿,一品诰命夫人,知心知暖,融合无间,顿时喜作一团。一高兴,就把西湖长桥南太庙旁的那块地赏赐给他。
之后,这个韩太尉就地大兴土木,开拓整葺,移载名贵花草,调集太湖石花岗岩,依照原有地形建造园林亭榭,堆假山,砌石桥,清泉瀑布,辅以雅趣,一直到灵隐山的半山腰。据说,这才修了一部分,还要与韩府连成一片。
这不,园子比皇家园林还要好,在太庙边上,修建亭台楼阁。每至夜晚,经常莺歌燕舞,饮酒狂欢,明显有辱皇家列祖列宗之嫌。可是谁都知道,这个韩太尉不好惹,谁反对谁倒霉。因此,满朝文武硬是无人敢说。
如今我己六十有余,虽然官至执政,看不惯,也犯不上较真碰硬,若即若离,冷眼旁观,就这么干几年,七旬一到,致仕回乡,修身养老足矣。
说到这里,老人是一脸的无奈和不安。
范祖亮酌上一杯,站起身:师叔,我代家兄敬您一杯,这年头世道艰难,人心不古。您老人家不必惹火上身,务必多加保重。
接着,就将此次进京的另一件事仔细地说来。
韩太尉,民间称之为韩丞相,这几年的发迹,还有罢留赵二相,贬朱熹禁伪学之类事项,都知道一些。此次这件事也跟姓韩的有关。绍兴黄文叔在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官居右正言,因得罪韩侂胄,被罢官出朝,去岳州任团练使,后来又知婺州。上个月,他的胥吏侯枢因贪占库银被告发,送雷州编管,黄文叔为其说情论救,被御史弹劾,遭落职罢祠。恰逢家中祸不单行,夫人病故,次子又溺水身亡,除了生活窘迫之外,在家忧伤苦痛,难以自拔,以致骨瘦如柴。平江府通判魏友澄大人和先父与他都是同窗好友,魏师叔和家兄特让我求您老人家,看是否能为黄师叔通融,安排个差遣,有个事做,黄师叔就会慢慢好起来。
说着,就呈上魏友澄的书函。
看罢信,杨老爷子说,黄文叔此人我认识,没什么深交,但为人鲠直无私,有学识。家中遭此劫难,确乎令人怜惜。现如今,既有魏兄拜托,老夫就尽力而为吧,但愿吉人自有天相。
范祖亮重游临安
春满南园惹人醉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临安城候潮门前,范祖亮勒住缰绳,“吁----”,枣红马停下了。他翻身下马,四处观望。
晴空万里,微风和煦,杨柳轻烟,鸟雀喧鸣。钱塘江波澜不惊,不由让人想起白乐天的那句诗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山绿如蓝。
进入罗城,御街宽阔通畅,车水马龙,两旁的店铺鳞次栉比,秦楼楚馆,举坊酒肆,生意繁忙,熙熙攘攘。一别三年有余,这个繁华的大都市还是那么美,那么热闹,让人留连忘返。
见天色还早,范祖亮便决定去西湖边、凤凰山一带游览观赏,来个走马观花,看看有没有新添的景致。于是,跃身上马,向城西北奔去。
傍晚时分,范祖亮尽兴而归,牵着马,走进泰安坊西南,在一家叫东升正店门前停下,一个缠蓝色幞头,身着黑长衫的伙计,躬身道:“客官里面请。”便顺手接过缰绳,牵着枣红马。
掸去灰尘,进得店来。掌柜迎了出来,“噢,范相公,一向可好,请坐请坐。”
“孙掌柜面耀红光,健实硬朗,想必财源四海?”
“哪里哪里,平安度日,一般如昨。”
“掌柜一向待客至诚,经营有方。如今兴隆发达,可喜可贺!”
“哎哟,承蒙褒奖,愧不敢当。此乃各位客官高抬所至,孙某不胜感激。相公,给您选间干净、宽敞、安静的客房?”
“知我者,孙掌柜也。”
走进客房,整饬行装,稍事休息。伙计就送来了马背上的行囊,孙掌柜拎来了茶水。
吃完饭,范祖亮连忙请教孙掌柜,恭敬地问:
“掌柜,我想打听一下,雷锋塔边上,有一个华美硕大的景致,那是个什么所在?”
这座景致座落在西湖之滨,灵隐山麓,天造地设,极湖山之美。园中百花争艳,翠竹葱笼,间以清泉秀石,虚堂广厦,极为幽雅。
园子好大,曲径通幽。里面有一圆形拱门,禁军士兵把守,外人莫进。他只得回头,攀上一座假山。坐下来,静静心,便觉得这里与外面的喧闹繁华迵然不同,不,简直就是两个世界。单是那一片片层次纷繁的绿色就让人陶醉。
墨绿如黛的是马尾松,翠绿泛亮的是香樟,淡绿如水的是翠竹,黄绿油亮的是果树,还有那老绿的冬青,碧绿的梧桐,各式各样的绿,琳琅满目。每个绿色的生命都在尽性尽情地舒展枝叶,一张张,一片片,光滑柔软,翠绿如洗。整个林子树枝交错,绿叶密布,蓬蓬勃勃,郁郁葱葱。
树叶从脸上划过,是那种温柔细腻的感觉,如同珍珠般凉爽,伸手抚摸,如丝如缎,质地光滑而柔润,且富有弹性,极像妙龄少女那如玉的肌肤。这些晶莹剔透的绿,似一泓清爽透明的甘泉,浸润着你的心壁,一波一波的,满满的愉悦之感。
在这浓密无际的绿的海洋、绿的世界里倘佯,就会觉得,你就是这青枝绿叶,自由享受着阳光雨露,鸟语花香-----
此景此情,范祖亮不由得想起去世不久的父亲那首《浣溪沙》:
歙浦钱塘一水通,闲云如幕碧重重,
吴山应在碧云东;
无力海棠风淡荡,半眠官柳葱定,
眼前春色为谁浓。
“哦,范相公说的是南园。”
“对,我看到了,的确是叫南园,门楣上有当今皇上的题勅。这又是一座皇家园林?
孙掌柜告诉他,这个园林是当今宰相韩大人的私家园林,与皇家的聚景园、玉津园相比,面积还要大,景色更多更美。平时,只开放一小部分。只有端午、中秋、元日,才允许平民百姓进去观看,而且还要搜身,管得很严。
韩大人叫韩侂胄,是神宗皇帝的外曾孙,宰相韩琦的曾孙。还是当今皇后的叔祖。
韩侂胄?是哪一科的进士,做过何种官职,怎么从未听父亲大人说过?
本欲再问,又想:孙掌柜是生意人,这些他未必说得清楚。再者,涉及朝廷重臣之私,也不宜与外人讨论。
吃罢晩饭,范祖亮带上行囊,牵着马,向城东石塘坊走去,转到巷口,遇到一位花白胡须,穿旧长衫的老人。老人面黄肌瘦,显得疲惫不堪,走路踉踉跄跄,险些被马撞上。
一看,刚才见过,是个到职待选的官员,自称姓陈。在南园,他要向里去,说是韩大人的故友,被守门的军士拦住。
那军士,一脸的不屑,“韩相爷是谁,忙着呢,你一个穷挫大也能见得着?”
看他又累又饿,范祖亮就给他买两个烧饼,将他送回邸店。临别时,老人拉着他,问姓什名谁,在哪高就。
他笑了笑,就走了。
巷子较窄,青石板铺就,显得干净整洁。
掌灯时分,他到了杨府门前。递上名刺,让门房通报:
“平江府吴县范祖亮特来拜访杨大人。”
这家主人叫杨文端,字正则,绍熙四年任吏部尚书。与范祖亮之父范成大是同科进士,多年挚友。
不一会,一个年青人开门迎接,“越明弟,可把你盼来了,快请快请。”
“三哥在家呀,幸会幸会。”
杨元道告诉范祖亮,老父今日公务在身,还未回来。他本人是任职期满,回京述职,等待吏部铨选。然后又问:
“四弟,晩饭可曾用过?”
“即已用过,三哥不必麻烦。”
元道抱怨,这就是四弟你的不是了,老远从吴县赶来,晌午就进了临安,却不来此共饮,实在不够哥们意思。
祖亮连连赔礼,抱歉抱歉,我知道师叔公务繁忙,师娘近来身体欠佳,不敢随意讨扰。不知三哥在府,不然,定来讨杯酒喝,兄弟二人一醉方休。
应祖亮要求,元道陪他到后院,给杨母请安,又去西厢房拜会了杨的夫人徐氏,给她们各送一块上好的丝绸,还有些吴县的土特产,相互之间,自然又客套一番。
这些皆略去不表。
两人再次回到客厅,分宾主坐下,婢女清洗茶具,点茶冲泡。举目四望,但见窗明几见,陈设典雅。中堂是幅杨补之的《四梅花图》。
看着祖亮清瘦的面庞,杨元道不免心疼起来,关切道:
四弟,范师伯不幸离世,我大宋不仅失去一位文采斐然的大诗人,更失去了一位铁骨铮铮的士大夫,山河同悲,日月失色。令吾后辈伤心欲绝,然人生在世,难免如此,一味悲伤,也是与事无补。回乡戴孝,含辛茹苦,为兄感同身受。如今,守制已满,应振作精神。以四弟之才智,只要潜心温习,假以时日,为兄坚信,四弟定在来年大比中得中魁首。
范成大是在淳熙七年(1180年)辞去参知政事的,任建康知府两年后,回家乡石湖隐居,绍熙四年(1193年)秋,为菜园锄草时,突然中风,而后离世的。
本来,范祖亮是应该在庆元二年参加科举的,因守制未满,只得放弃。
他告诉杨元道:先父离世后,大哥祖光,三哥祖明等兄弟三人丁忧,将祖茔修整一番,刻碑上漆,和家族宗亲一道翻建了范氏祠堂。去年又将祖屋修葺一新,新建了一个宅院。这期间兄弟三人各管一事:大哥祖光协助族人,修纂家谱,三哥祖明主办小学堂,为范氏子弟启蒙教授,我负责整理刋印家父《石湖集》,一月前,才刋印成册。
元道微微撼首,原来如此,四弟辛苦了,为兄知道,这搜集文稿,铨释校对、印刷出版之事可是个孙子活,太累人了。还好,已大功告成,师伯九泉有知,定会欢欣非常。四弟呀,这师伯的文集一定送我一套,我定细心研读,用心揣摩,必有收获。
“那是自然,这回我已带来了。”
“那这样,我在醉芳楼订一桌,明日中午,为四弟接风洗尘。再找几个兄弟陪陪,一道畅叙友情,激扬文字,唱唱小曲,不醉不归。让四弟你好好放松放松。”
南园春色之二
尚书府拜访师叔
说恩情文集相赠
话音刚落,一位六旬有余的老者跨了进来,“越明贤侄呀,老夫有事来迟,务请见谅。”
范祖亮连忙起身,走到杨文端面前,扶着他坐下,恭敬地说:“师叔在上,请受小侄越明一拜。”便扑倒在地,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
杨文端急忙扶起,贤侄不必如此。
范祖亮半坐椅上,恭身面对,脸色庄重:行前慈母一再叮嘱,见到杨师叔,定要叩首致谢。家父回乡隐居十余年,不问政事,远离官场,只与师叔等几人鸿雁传书,亲如兄弟。家父仙游之时,师叔迅即上奏朝廷,请求敕封,本已感遇风寒,还与元道兄一道远行数百里,拜谒先父,并资助丧葬费用。此等恩情,天高地厚,令吾范氏全家感激涕零,永生难忘。
父亲请闲致仕后,回到故乡石湖定居,取名范村,由于他酷爱梅花,家中数百亩土地,有相当部分栽植梅树。每当冬春季节,疏枝缀玉缤纷怒放,有的艳如朝霞,有的白似瑞雪,有的绿如碧玉,梅海凝云,云蒸霞蔚,微风阵阵掠过梅林,犹如浸身香海,通体蕴香。
范成大闲居家乡,很快就喜欢上了农家生活,写了数十首田园生活诗篇,与官僚士大夫往来无多。他去世时,尽管曾位至执政,但来石湖拜祭的故友并不多。其中,出力最多的就是杨文端和叶正则。
问了范母及家中近况,祖亮一一作答。
杨文端满意地说,甚好甚好。然后陷入沉思,似在回忆当年情形。过一会,才轻言慢语道:
转瞬之间,致能兄离开我们已近三年。真乃人事沧桑,物是人非。他老兄与我同榜,年长余九岁,满腹锦绣,风流卓绝,其学识、胆气、品性乃我辈所望尘莫及,我一直引以为楷模,将他看作嫡亲兄长。那日老夫闻听噩耗,仿佛如雷灌顶,痛心疾首,寝食难安。至于区区几件小事,不足挂齿。所幸老嫂子身子尚还硬朗,你们兄弟姊妹恪守孝道,至诚做事,成家立业,才智非凡,此乃致能兄之福也。
此时,已近三更。
杨文端正要让元道令媳妇准备酒菜,边吃边聊。仆人进来报告:少夫人己准备好点心小菜,请到后厅用餐。
范祖亮乘大家起身之时,指着带来的行囊,告知杨文端父子。
这里都是一些新书。一是套《欧阳文忠公集》,周老相爷刻本,另外,是师叔老人家作序的先父诗文集。
杨文端一脸惊喜,刻印好了,快拿出来看看,这可是好东西。书香堪比酒香,打开一看,先睹为快。
先看《石湖集》,厚厚的共十卷,有《石湖诗》、《石湖词》、《北征小集》、《揽辔录》、《骖鸾录》、《吴船录》《桂海虞衡志》、梅谱和《吴郡志》等册。
杨文端拿起一卷,一闻,墨香犹存。先看封面,深蓝色板纸,书名是魏友澄用行楷题写,扎线紧密整齐,翻开书页,整洁清爽,摸一摸,柔软光滑。
“建阳麻沙刻本,纸质佳,装祯精,甚好甚好,贤侄啊,就凭这套书,致能兄也会含笑九泉矣。”
“是建安麻沙王氏知新堂刊刻的。”
老弟,这可要花费不少会子钱吧?杨元道问。
王氏知新堂店主叫王彦缜,也是位饱学之士,不过屡试不第,就开了这家书坊,既刻书又卖书。他说曾和先父相识,倾慕先父的才学,共印3000套,我家1000套,留下的那些他们店里售卖,抵作纸张费,刻印费。
老爷子笑了,这些商家真会做生意。致能兄乃当今四大诗家之一,他的诗文集自会有许多士大夫收藏品读,只怕还得再要加印呢。你看这首绝句: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语句清新脱俗,田园气息浓郁。此类诗作在我大宋,唯有致能兄写得出,无人能出其右。
王老夫子也说了,若要再印,他们将折钱给我们。
这就对了,此乃致能兄毕生心血。
先父生前已有诗文结集印制。此次刻印在保存原貌的同时,加以完善,只是其书函、奏札散失各处,搜集无多,因而未予收录。此来送给师叔二十套,倘若不足,即时送来。
老人点头称是。
再看《欧阳文忠公集》,洋洋近百万言,合计153卷。是周必大致仕后的刻本。老丞相亲自作序、点校,注解。可谓鸿篇巨制,整套刻本卷轶浩繁,印装精美,校勘准确。
杨文端欣喜若狂,此乃书中之上品也。不一会,又沉下脸问道:既是珍贵之物,价值定然不菲,贤侄,突然送此厚礼,个中定有蹊跷,你要说清缘由,不然,老夫却之不恭啊。
好,我定说个明白,只是现在肚子咕咕叫,您看----
夜深人静,三人挑灯畅饮。
考虑到老爷子的身体,喝的是绍兴黄酒。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续前言。
范祖亮放下杯盏,看着老爷子,轻声问:请问师叔,南园是何人所建?怎么挨太庙那么近?
杨文端一听,略加思索,谨慎言道:此乃当朝一品,开府仪同三司,保宁军节度使韩侂胄大人的私家园林。此人出身高贵,累世簪缨,曾祖是魏郡王韩琦,也乃神宗皇帝的外曾孙。由荫补入仕,光宗绍熙五年还是汝州防御使、知阁门事,从六品。因在当今皇上即位时有功,深受皇上恩宠,眷顾情深,超迁拔擢,为巩固自身地位,又指使台谏贬逐丞相,罢免帝师,到如今独揽朝纲。不是宰相,权力却大于宰相。
去年,庆元二年(1196年),皇上加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后,他带上厚礼,和吴夫人去拜访姨妈,也就是当今的寿圣太皇太后。老太后年逾八旬高龄,看这夫妻俩,一个是妹妹的儿子,朝廷第一大臣,一个又是弟弟的女儿,一品诰命夫人,知心知暖,融合无间,顿时喜作一团。一高兴,就把西湖长桥南太庙旁的那块地赏赐给他。
之后,这个韩太尉就地大兴土木,开拓整葺,移载名贵花草,调集太湖石花岗岩,依照原有地形建造园林亭榭,堆假山,砌石桥,清泉瀑布,辅以雅趣,一直到灵隐山的半山腰。据说,这才修了一部分,还要与韩府连成一片。
这不,园子比皇家园林还要好,在太庙边上,修建亭台楼阁。每至夜晚,经常莺歌燕舞,饮酒狂欢,明显有辱皇家列祖列宗之嫌。可是谁都知道,这个韩太尉不好惹,谁反对谁倒霉。因此,满朝文武硬是无人敢说。
如今我己六十有余,虽然官至执政,看不惯,也犯不上较真碰硬,若即若离,冷眼旁观,就这么干几年,七旬一到,致仕回乡,修身养老足矣。
说到这里,老人是一脸的无奈和不安。
范祖亮酌上一杯,站起身:师叔,我代家兄敬您一杯,这年头世道艰难,人心不古。您老人家不必惹火上身,务必多加保重。
接着,就将此次进京的另一件事仔细地说来。
韩太尉,民间称之为韩丞相,这几年的发迹,还有罢留赵二相,贬朱熹禁伪学之类事项,都知道一些。此次这件事也跟姓韩的有关。绍兴黄文叔在绍熙五年(1194年)八月,官居右正言,因得罪韩侂胄,被罢官出朝,去岳州任团练使,后来又知婺州。上个月,他的胥吏侯枢因贪占库银被告发,送雷州编管,黄文叔为其说情论救,被御史弹劾,遭落职罢祠。恰逢家中祸不单行,夫人病故,次子又溺水身亡,除了生活窘迫之外,在家忧伤苦痛,难以自拔,以致骨瘦如柴。平江府通判魏友澄大人和先父与他都是同窗好友,魏师叔和家兄特让我求您老人家,看是否能为黄师叔通融,安排个差遣,有个事做,黄师叔就会慢慢好起来。
说着,就呈上魏友澄的书函。
看罢信,杨老爷子说,黄文叔此人我认识,没什么深交,但为人鲠直无私,有学识。家中遭此劫难,确乎令人怜惜。现如今,既有魏兄拜托,老夫就尽力而为吧,但愿吉人自有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