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天刚亮,一阵阵的鞭炮声将我从梦里惊醒,乡亲们开始迎接新年的第一天,母亲起床包饺子,父亲开始打扫院子里,而我只想多做做梦……一股股饺子的香味扑鼻而来,我的口水已经淋湿了枕巾,母亲将我唤醒,已是大天亮了,我连忙穿好新衣裳、新鞋,端起一大碗白菜肉饺子,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这可是一年当中最有口福的时候,全家人都吃的很香,吃的很饱。
母亲说:“今天是大年初一,你该向我们拜年,拿年份子钱”,我按父母说的向奶奶、父母行跪拜之礼,祝他们过年好,我很开心的接过母亲给的十块钱。
因为我太小,有钱也不会花,连同大佬、大妈、外爷、外奶等亲戚给的年份子钱,一分不少的上交母亲保管。
晌午,太阳还算暖和,大年初一不能走亲戚,妇女们在家忙活着饭菜,老爷们都围墙角喧荒,讨论着过去和将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都在这个年代里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期间,乡亲们提着大包小包,骑着大梁车载着一家人,去瞧亲戚,有看望岳父岳母的,有看望姐姐姐夫的,有看望挑担(姐姐与妹妹的丈夫间的亲戚关系)的,还有亲戚回瞧的,男人们都是晌午精精神神出去,后晌醉醉醺醺回来,整个春节期间都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尽情的欢声笑语。
这个年代送礼都是随大流,今年流行送罐头和白糖,年前父母从县城买回来一大堆罐头和半袋白糖,母亲要将白糖分别装成几个小袋,基本上是两瓶罐头配两袋白糖,我家要瞧的亲戚主要是母亲家的姐妹五个,母亲排行老三,所以我们只准备好前三天的礼品就够了,初二到初三,我们分别看望了外爷外奶(外公外婆)、大姨大姨夫、二姨二姨夫,初四大家伙都来我家,我们送出去的罐头白糖又如数的回到了我们的家里。
初四这天,也是村子里上坟的日子,因为离坟地远,上坟还得宜早不宜迟,父亲凌晨四点多就出发了,母亲也是早早起来准备今天的待客食物,从灶伙拿来猪肉和鸡肉解冻,烫好两盘凉菜,切好炒热菜的料,剁好一盆饺子馅,晌午时分,父亲上坟回来,我站在大门口左顾右盼,等待着我家的亲戚们,外爷一家、姨妈一家、小姨一家……陆陆续续的来到我家,很快院子里停满了大梁车,因为人多,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了几张铁盘和几把凳子,母亲招呼亲戚们坐下喝茶,先将做好的凉菜上桌,亲戚们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父亲跟挑担们划拳喝酒,母亲和姨姨们炒菜包饺子,我跟着表哥、表姐,带着表妹一起在院子里踢毽子、放鞭炮、跳房子……这场面很是欢快,划拳声、欢笑声融为一体,感觉整个院子都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共同书写着这时代最美丽的篇章。
连着几天的奔波,乡亲们看似忙碌,却很快乐,人们带着一份责任,心中充满着爱,传承者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亲情文化,潜移默化刻在人们心里,神圣而不可怠慢。
在我们这里除了传统的亲情文化,还有我们不可忽视的社火文化,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在我们这里尤为重要,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先是由大一点的村子组织社火团队,再到其他小村庄表演,我们村只有四个生产队组成,算是小村庄,每逢过年,我们都期待着这些社火队来村里表演,为我们的村庄增添更多的喜庆气氛。
在跟着父母瞧亲戚的这几天,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社火表演,人们敲着锣打着鼓,锣声震地,鼓声震天,渲染着浓浓的过年味道。
今天是大年初八,一大早生产队长就挨个到各家各户通知,说今天有社火队来我们村表演,让乡亲们做好准备去观看,我兴奋极了,匆忙吃过早饭,就冲出了大门,叫上邻居家的几个小伙伴,一起蹲守在村子南头,不一会儿,隐隐约约听见一阵阵锣鼓声,这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窜到大路上张望着,看到远处有一大群人向我们走来,就飞奔跑回村子里,边跑边喊着
“耍龙的来啦……”我跑回父母的身边,此时社火队已经到了村头,走在最前面的身穿红色衣服的是锣鼓队,由两个人抬一面大鼓,一个人打着节拍奋力的敲着,旁边有个敲锣的,后面跟着两个打镲钹的,这声音很是热烈,他们停在村子街道中间,此时路两边已经站满了乡亲们,完全遮挡了我的视线,父亲将我扛到肩膀上,第一个节目是《舞龙》,只见12个壮汉,分别举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眼见那条龙就跟活了似的,伴随着锣鼓声
“咚锵、咚锵、咚咚咚锵”,不断的在我们面前舞动着,第二个节目是《扭秧歌》,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穿着花衣,唱着民谣,舞动着腰间的彩绸,一个个就跟仙女下凡一样美丽动人,突然感慨自己何时才能长的跟她们一样,第三个节目是《哑巴骑驴》,一个男的扮演着一个农妇,戴着头巾,骑着一头假毛驴,怀里抱着一个洋娃娃,只见洋娃娃掉地上哭泣,哑巴农妇急的不知道怎么去哄,我虽然看不懂他表演的真正含义,但至少生动形象,诙谐有趣,惹得乡亲们捧腹大笑,第四个节目是《踩高跷》,十几个男男女女踩着一人高的高跷,迈着步子,装扮着戏剧里的各种角色,分别拿着扇子、手绢、木棍、刀枪……踩着锣鼓队的节奏尽情的舞蹈着,我一直很好奇他们为何还能走的这么稳?
第五个节目是《猪八戒背媳妇》,就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摇头晃脑的背着一个油光满面、搔首弄姿的小媳妇,跟着音乐,时而扇扇子,时而擦汗,乡亲们都说这是一个人在表演,可我怎么看都觉得是两个人,第六个节目是《大头和尚》,有两个伯伯分别戴着木质和尚头盔面具,这两个和尚头罩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乐呵呵的,即便他们表演生气耍赖,也都露出他们迷人的笑容,惹得乡亲们哈哈大笑,第七个节目是《旱船》,有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在前面拿着浆不停的做着划船动作,后面跟着一个老婆婆端着一条无底船,配合着老爷爷,时起时伏,犹如水上划船时的生动画面……表演结束时已经正午时分,生产队队长将这些表演着分派到各家去吃午饭,来我家吃饭的是两个踩高跷的,我躲在门后面悄悄的看着,两个伯伯脸上都跟唱戏的一样画着浓妆,他们卸下高跷放在院子里,我已无暇顾及他们吃什么了,我的眼睛全部盯在这两双大高跷上,静静地研究着,它们原来是一根根上粗下细的木棍刷着黑漆,中间各有一个踏板,踏板到顶端的高度比我的腿都长,稚嫩的我真的无法想象伯伯们是怎么操控它们的。
此时邻居家的小伙伴来喊我,我们一起跑到刚刚社火表演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大的物件都摆放在这里,首先看见那条舞动的长龙,由一节挨一节的木棍支撑着,安静的立在南墙根上歇息,我们几个小孩子从龙尾顺着木棍钻到龙头,只见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们,我们带着一丝丝敬畏,轻轻的拽了拽龙头上的胡须,确定它不是活的,然后开始肆无忌惮的摸它的眼睛、触角和嘴里的龙珠。
旁边停着那艘旱船,我们一溜烟的都钻进去,才发现这艘船根本没有底,只是用几根细棍子围一圈成船形状,再在上面搭建的船舱,整个旱船都是用彩色花布围起来的,其重量轻的两个小孩用力就可以抬起,难怪那个老婆婆不费吹灰之力能撑那么久,我们正在里面玩的不亦乐乎,突然听到生产队长在喊我们:“狼吃的,赶紧出来,到别的地方玩去……”,我们急忙钻出去,这个时候社火队已经吃完午饭准备离开,他们又扛起了各自负责的家伙什,大步走在街道上,准备去下一个村子去表演,我们几个小孩窜到队伍中,时而跃身,时而模仿,拽拽猪八戒的耳朵,摸摸小媳妇的脚丫,敲敲假毛驴的头颅,拍拍大头和尚的面具,这时我终于看明白,《猪八戒背媳妇》看似是猪八戒另外背着一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上面扮演媳妇的上半身,下面充当猪八戒的下半身,这估计就是老百姓眼里的矛盾统一体。
我们依依不舍的跟着他们走到村子的尽头,远远的看着他们离去,浑然不觉我的肚子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急忙跑回家,美美的补了一顿午饭。
母亲说:“今天是大年初一,你该向我们拜年,拿年份子钱”,我按父母说的向奶奶、父母行跪拜之礼,祝他们过年好,我很开心的接过母亲给的十块钱。
因为我太小,有钱也不会花,连同大佬、大妈、外爷、外奶等亲戚给的年份子钱,一分不少的上交母亲保管。
晌午,太阳还算暖和,大年初一不能走亲戚,妇女们在家忙活着饭菜,老爷们都围墙角喧荒,讨论着过去和将来,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各抒己见,都在这个年代里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五期间,乡亲们提着大包小包,骑着大梁车载着一家人,去瞧亲戚,有看望岳父岳母的,有看望姐姐姐夫的,有看望挑担(姐姐与妹妹的丈夫间的亲戚关系)的,还有亲戚回瞧的,男人们都是晌午精精神神出去,后晌醉醉醺醺回来,整个春节期间都是在酒精的作用下,尽情的欢声笑语。
这个年代送礼都是随大流,今年流行送罐头和白糖,年前父母从县城买回来一大堆罐头和半袋白糖,母亲要将白糖分别装成几个小袋,基本上是两瓶罐头配两袋白糖,我家要瞧的亲戚主要是母亲家的姐妹五个,母亲排行老三,所以我们只准备好前三天的礼品就够了,初二到初三,我们分别看望了外爷外奶(外公外婆)、大姨大姨夫、二姨二姨夫,初四大家伙都来我家,我们送出去的罐头白糖又如数的回到了我们的家里。
初四这天,也是村子里上坟的日子,因为离坟地远,上坟还得宜早不宜迟,父亲凌晨四点多就出发了,母亲也是早早起来准备今天的待客食物,从灶伙拿来猪肉和鸡肉解冻,烫好两盘凉菜,切好炒热菜的料,剁好一盆饺子馅,晌午时分,父亲上坟回来,我站在大门口左顾右盼,等待着我家的亲戚们,外爷一家、姨妈一家、小姨一家……陆陆续续的来到我家,很快院子里停满了大梁车,因为人多,父亲从邻居家借来了几张铁盘和几把凳子,母亲招呼亲戚们坐下喝茶,先将做好的凉菜上桌,亲戚们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其乐融融,父亲跟挑担们划拳喝酒,母亲和姨姨们炒菜包饺子,我跟着表哥、表姐,带着表妹一起在院子里踢毽子、放鞭炮、跳房子……这场面很是欢快,划拳声、欢笑声融为一体,感觉整个院子都充满着激情与活力,共同书写着这时代最美丽的篇章。
连着几天的奔波,乡亲们看似忙碌,却很快乐,人们带着一份责任,心中充满着爱,传承者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亲情文化,潜移默化刻在人们心里,神圣而不可怠慢。
在我们这里除了传统的亲情文化,还有我们不可忽视的社火文化,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在我们这里尤为重要,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先是由大一点的村子组织社火团队,再到其他小村庄表演,我们村只有四个生产队组成,算是小村庄,每逢过年,我们都期待着这些社火队来村里表演,为我们的村庄增添更多的喜庆气氛。
在跟着父母瞧亲戚的这几天,每天都能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社火表演,人们敲着锣打着鼓,锣声震地,鼓声震天,渲染着浓浓的过年味道。
今天是大年初八,一大早生产队长就挨个到各家各户通知,说今天有社火队来我们村表演,让乡亲们做好准备去观看,我兴奋极了,匆忙吃过早饭,就冲出了大门,叫上邻居家的几个小伙伴,一起蹲守在村子南头,不一会儿,隐隐约约听见一阵阵锣鼓声,这声音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窜到大路上张望着,看到远处有一大群人向我们走来,就飞奔跑回村子里,边跑边喊着
“耍龙的来啦……”我跑回父母的身边,此时社火队已经到了村头,走在最前面的身穿红色衣服的是锣鼓队,由两个人抬一面大鼓,一个人打着节拍奋力的敲着,旁边有个敲锣的,后面跟着两个打镲钹的,这声音很是热烈,他们停在村子街道中间,此时路两边已经站满了乡亲们,完全遮挡了我的视线,父亲将我扛到肩膀上,第一个节目是《舞龙》,只见12个壮汉,分别举着龙头、龙身和龙尾,眼见那条龙就跟活了似的,伴随着锣鼓声
“咚锵、咚锵、咚咚咚锵”,不断的在我们面前舞动着,第二个节目是《扭秧歌》,一群十七八岁的小姑娘,穿着花衣,唱着民谣,舞动着腰间的彩绸,一个个就跟仙女下凡一样美丽动人,突然感慨自己何时才能长的跟她们一样,第三个节目是《哑巴骑驴》,一个男的扮演着一个农妇,戴着头巾,骑着一头假毛驴,怀里抱着一个洋娃娃,只见洋娃娃掉地上哭泣,哑巴农妇急的不知道怎么去哄,我虽然看不懂他表演的真正含义,但至少生动形象,诙谐有趣,惹得乡亲们捧腹大笑,第四个节目是《踩高跷》,十几个男男女女踩着一人高的高跷,迈着步子,装扮着戏剧里的各种角色,分别拿着扇子、手绢、木棍、刀枪……踩着锣鼓队的节奏尽情的舞蹈着,我一直很好奇他们为何还能走的这么稳?
第五个节目是《猪八戒背媳妇》,就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摇头晃脑的背着一个油光满面、搔首弄姿的小媳妇,跟着音乐,时而扇扇子,时而擦汗,乡亲们都说这是一个人在表演,可我怎么看都觉得是两个人,第六个节目是《大头和尚》,有两个伯伯分别戴着木质和尚头盔面具,这两个和尚头罩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乐呵呵的,即便他们表演生气耍赖,也都露出他们迷人的笑容,惹得乡亲们哈哈大笑,第七个节目是《旱船》,有一个长胡子老爷爷在前面拿着浆不停的做着划船动作,后面跟着一个老婆婆端着一条无底船,配合着老爷爷,时起时伏,犹如水上划船时的生动画面……表演结束时已经正午时分,生产队队长将这些表演着分派到各家去吃午饭,来我家吃饭的是两个踩高跷的,我躲在门后面悄悄的看着,两个伯伯脸上都跟唱戏的一样画着浓妆,他们卸下高跷放在院子里,我已无暇顾及他们吃什么了,我的眼睛全部盯在这两双大高跷上,静静地研究着,它们原来是一根根上粗下细的木棍刷着黑漆,中间各有一个踏板,踏板到顶端的高度比我的腿都长,稚嫩的我真的无法想象伯伯们是怎么操控它们的。
此时邻居家的小伙伴来喊我,我们一起跑到刚刚社火表演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大的物件都摆放在这里,首先看见那条舞动的长龙,由一节挨一节的木棍支撑着,安静的立在南墙根上歇息,我们几个小孩子从龙尾顺着木棍钻到龙头,只见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们,我们带着一丝丝敬畏,轻轻的拽了拽龙头上的胡须,确定它不是活的,然后开始肆无忌惮的摸它的眼睛、触角和嘴里的龙珠。
旁边停着那艘旱船,我们一溜烟的都钻进去,才发现这艘船根本没有底,只是用几根细棍子围一圈成船形状,再在上面搭建的船舱,整个旱船都是用彩色花布围起来的,其重量轻的两个小孩用力就可以抬起,难怪那个老婆婆不费吹灰之力能撑那么久,我们正在里面玩的不亦乐乎,突然听到生产队长在喊我们:“狼吃的,赶紧出来,到别的地方玩去……”,我们急忙钻出去,这个时候社火队已经吃完午饭准备离开,他们又扛起了各自负责的家伙什,大步走在街道上,准备去下一个村子去表演,我们几个小孩窜到队伍中,时而跃身,时而模仿,拽拽猪八戒的耳朵,摸摸小媳妇的脚丫,敲敲假毛驴的头颅,拍拍大头和尚的面具,这时我终于看明白,《猪八戒背媳妇》看似是猪八戒另外背着一个人,其实是一个人上面扮演媳妇的上半身,下面充当猪八戒的下半身,这估计就是老百姓眼里的矛盾统一体。
我们依依不舍的跟着他们走到村子的尽头,远远的看着他们离去,浑然不觉我的肚子已经饿的前胸贴后背,急忙跑回家,美美的补了一顿午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