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专家组 第31章 补丁之下

小说:破茧专家组 作者:风痕雪鉴 更新时间:2025-08-16 20:25:18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连续三天的蹲守,像一场无声的消耗战,将专案组每个人的耐心都磨到了极限。

  烟头在江临风脚下堆成了一座小丘,初秋的凉意混着尼古丁的焦躁,渗进骨头里。

  那座孤零零的电话亭,在夜色中像个沉默的巨兽,吞噬着所有希望。

  毫无动静,那个神秘的报案人仿佛人间蒸发,只留下一段诡异的录音,嘲弄着警方的徒劳。

  就在江临风准备下令撤离的那个下午,一个瘦削佝偻的身影出现在了警戒线外。

  来人是李春来,一个名字和珠城无数普通工人一样,淹没在岁月尘埃里的老头。

  他的脸上布满沟壑,眼神躲闪,手里紧紧攥着一个用手帕包裹的东西,仿佛攥着他一生的重量。

  他没有太多开场白,只是在江临风疑惑的注视下,颤抖着展开手帕,露出一张边缘已经泛黄卷曲的老照片。

  照片上是三个穿着蓝色工装的年轻小伙,勾肩搭背,笑容灿烂得能把照片的黑白色调都点亮。

  李春来指着其中一个,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这是我,这是韦大柱,这是他弟弟韦二柱。1996年春天,在厂里拍的。”

  江临风的目光瞬间被锁定。

  韦大柱,那个在排查中被无数次提起又被无数次否定的名字。

  他的视线精准地落在照片里韦大柱的右肩上——那里有一块颜色稍深的方形补丁,针脚粗糙,却异常显眼。

  “韦家兄弟,1996年春。”李春来翻过照片,背面是几行褪色的钢笔字迹,印证了他的说法。

  “案子发生那天晚上,”李春来的头垂得更低了,声音里带着无法掩饰的颤栗,“我知道大柱要去找他姐。为了老宅子的事,他们姐弟俩吵了不止一次。我劝他别去,他喝了点酒,眼睛红红的,什么也听不进去。他说他就是去理论理论,拿回该是他的东西。”

  “后来呢?”江临风的声音压得很低,他能感觉到,自己正站在一扇尘封了二十八年的门前。

  “他半夜才回来,一身酒气,还有……还有土腥味。我问他怎么样了,他不说,就一个劲儿地喝酒。后来我去他宿舍收衣服洗,才发现……他那件工装的袖口和前襟上,有暗红色的点子。我问他是不是跟人打架了,他当时就炸了,让我别管。我们是老乡,他那样子,我害怕……我怕他这辈子就毁了。”

  李春来深吸一口气,像是要用尽全身力气:“我没敢声张,趁着天没亮,在水房里把他那件衣服给洗了,藏在了厂里废弃的锅炉房顶上。可我心里总是不安,那块补丁太扎眼了,我怕有人看见。于是我……我趁他不注意,把那块补丁剪了下来,缝在了我一件不常穿的旧棉袄上。我想着,万一……万一真有人问起来,就说是我自己的。那件棉袄,现在还在我家……在我家衣柜最里面的夹层里。”

  江临风的心脏猛地一缩。

  他没有再多问一个字,只是对身旁的钱凤仪递了个眼色。

  没有申请搜查令的时间,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突袭。

  李春来的家在一条老旧的巷子里,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油烟混合的气味。

  钱凤仪负责稳住惊魂未定的李春来,江临风则径直走向那口散发着樟脑丸味道的老式木质衣柜。

  他没有翻动那些层层叠叠的旧衣物,而是用手指在衣柜的内壁上细细敲击。

  在最深处的角落,他听到了一声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略显空洞的回响。

  他用随身携带的多功能军刀轻轻一撬,一块薄薄的木板应声而落,露出了一个狭窄的夹层。

  夹层里,静静地躺着一件褪色的蓝色旧棉袄,而在它的内衬上,一块红色的布片被粗糙的针线歪歪扭扭地缝着。

  那布片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鲜亮,上面遍布着星星点点的、早已干涸成褐色的斑迹。

  江临风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将它取下,放进物证袋。

  那一刻,他仿佛能闻到二十八年前,那个雨夜里混杂着血与泥土的气息。

  金小霜在实验室里熬了整整一夜。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办公室时,她的电话打了过来,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和疲惫:“江队,成了!布片上的褐色斑迹,经过DNA比对,与‘1996案’死者陈桂花的样本完全匹配!而且,布片上的纤维成分,与当年现场勘查时,在死者身下地面提取到的拖拽痕迹中的残留纤维完全一致!”

  消息传来时,李春来正坐在审讯室里。

  当江临风将检验报告放在他面前时,这个沉默了一夜的老人终于崩溃了。

  他双手捂住脸,浑浊的泪水从指缝间涌出,肩膀剧烈地耸动着。

  “我以为……我以为藏了三十年,就没人再提起了……我以为这件事就这么烂在肚子里,带进棺材里……”他泣不成声,断断续续地说着,“我错了……我真的错了……可我每次看到老吴,看到他在那个电话亭里敲敲打打,我就知道,这事儿过不去。他把电话修了一辈子,原来不是为了等那个电话,他是在等一句对不起……”

  江临风没有立刻下令抓捕韦大柱。

  李春来的话让他意识到,强行攻破一个封闭了二十八年的心房,或许只会得到更多的沉默和抵抗。

  他需要一把更特殊的钥匙。

  他改变了策略,不再蹲守,不再追捕。

  他找到了即将退休的老刑侦芳姐,请她以一个关心老同事的普通街道大姐的身份,去一趟珠城环卫站。

  芳姐的切入点温和而自然。

  她和正在休息的韦大柱拉着家常,从物价聊到子女,气氛融洽。

  就在韦大柱端起搪瓷茶杯喝水的时候,芳姐看似不经意地叹了口气:“哎,最近咱们这老城区也不太平。听说了吗?有人不知道从哪儿搞来个录音,到处说当年清明桥村那个案子,看见一个穿补丁衣服的男人杀了人。你说这都快三十年的事了,怎么又翻出来了。”

  “哐当”一声,韦大柱手中的茶杯应声落地,滚烫的茶水溅了他一裤腿。

  他像是没感觉到烫,只是死死地盯着地面上摔得四分五裂的瓷片,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握着杯子的手,在半空中不受控制地剧烈颤抖。

  那一晚,珠城的夜空没有星星。

  韦大柱独自一人,像个幽魂,再次走进了那座废弃的电话亭。

  监控画面里,他没有拿起听筒,也没有拨出任何号码。

  他只是从怀里摸出一张用塑料膜精心包裹着的、泛黄的全家福,用粗糙的手指在照片上摩挲了很久,最后将它小心翼翼地贴在了电话机上。

  照片上,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少女笑得格外灿烂,那正是年轻时的陈桂花。

  指挥车里,江临风的目光沉静如水。

  金小霜的报告同时传来:“江队,目标手机信号刚刚连接了电话亭内的便携式Wi-Fi热点。”

  “就是现在。”江临风下令,“把‘十七号行动’最终版音频,推送到这个设备。”

  一段音频,通过热点信号,精准地传入了韦大柱口袋里那部老旧的智能手机。

  寂静的电话亭里,声音突兀地响起。

  先是王有福苍老的忏悔,诉说着目睹的一切;紧接着,是杨小满在母亲墓前录下的、那阵强劲而有力的心跳声,一声声,仿佛敲在韦大柱的心上。

  就在他浑身颤抖,几乎要站立不住时,一段新增的录音响起了。

  那是一个苍老女人的声音,说着一口地道的清明桥村方言,正是陈桂花的妹妹,陈秀英。

  她用几乎是哭出来的声音,念出了姐姐生前最爱对弟弟说的那句话:“弟弟,下雨了,记得收衣裳啊……”

  这句再寻常不过的叮咛,此刻却像一道闪电,劈开了韦大柱二十八年来用沉默和麻木构筑的坚固堡垒。

  音频的最后,是一个沉稳而清晰的男声,是江临风亲自录制的:“韦大柱,你姐姐的案子,有人听了。”

  手机从韦大柱的手中滑落,他靠着冰冷的电话亭玻璃墙,缓缓地蹲了下去,像一头被彻底击垮的野兽,发出了压抑而痛苦的呜咽。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

  韦大柱出现在了早已停用的清明桥村邮局旧址前。

  他从怀里掏出一封信,没有贴邮票,只是犹豫了片刻,便将它投进了那个已经生锈、落满灰尘的绿色邮筒里。

  江临风就站在不远处的拐角。

  他等韦大柱走远,才上前,用备用钥匙打开了邮筒的锁。

  里面空空如也,只有那一封孤零零的信。

  他戴上手套,小心地取出信件,展开信纸。

  内文极其简单,只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像是用尽了写信人一生的力气:“我就是那天晚上,推倒了姐姐的煤炉。”

  信纸的右下角,清晰地按着一枚完整的左手拇指印,墨迹均匀,纹路深刻。

  江临风的瞳孔骤然收缩,他立刻想起了“1996案”卷宗里那枚最关键、也最令人扼腕的证据——在陈桂花家唯一没有被翻动的抽屉边缘,提取到的一枚残缺指纹。

  两枚指纹的图像在他脑海中瞬间重合,像两块失散多年的拼图,严丝合缝地拼凑出了一条完整的纹路。

  尘埃落定。

  江临风的脑海里,忽然回响起黄阿婆坐在阳光下,悠悠说起的那句话:“老吴说过的,邮差的最后一封信,不寄给活人,是寄给心安的。”

  他轻轻地将信纸折好,放进物证袋,在标签上写下“十七号行动·补案01”。

  他抬起头,望向东方天际那轮挣脱云层、喷薄而出的太阳。

  晨风穿过空荡荡的邮局大厅,带着清冷的气息,像一声迟到了整整二十八年的悠长回音。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

  然而,就在江临风转身准备离开时,口袋里的手机突然震动了一下。

  他掏出来一看,是金小霜发来的一条加急信息,只有一句话,却让刚刚放晴的天空,瞬间又被一层疑云笼罩。

  “江队,信纸背面的水印,有点不对劲。”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破茧专家组,破茧专家组最新章节,破茧专家组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