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向来是人口密集,人口密集就意味着人多地少,而中原又是出了名的土地兼并严重。

  底层百姓的生活,那是真的艰难,大多数平民,是真的没有立锥之地。

  秦国成人分地世人皆知,因为秦国太大了,不怕不够分。

  对于中原人来说,能拥有自己一块地,是梦寐以求的事情。

  如果说贵族官员畏惧大秦,所以想要投效。

  那么普通平民,尤其是那些沦为佃农和奴隶的人,是真心想要投靠大秦。

  只要投靠大秦,奴隶瞬间也是自由民。

  对所有人来说,尤其对中原人来说,没什么比分地更令他们心向往之的事情了。

  对于魏国,大秦随时可以吃下去,轻松至极,现在不吃就是因为消化需要时间。

  同样嬴政也在为移民提前做好准备。

  无恒产者无恒心,消化的永远是百姓而不是土地,土地又不会说话也不会跑,更不会造反。

  第一步永远是分地!只要百姓有了土地,官府帮忙提供良种,农具,牲畜等,百姓只要安定下来,三五年就可以成为拥有良好产出的高品质耗材家庭。

  所有的一切都是建设在以土地为基础,农业社会的一切最根本就是土地,大秦的一切政策也是要建设在土地之上。

  土地制度是立国之本,治国之本!

  韩国经过数十年蚕食是一点点消化,到了最后内附,也不过两郡之地了,这个消化起来简单,中原不够分,往关中匀一匀怎么也就够了,郑国渠新造就了三百里良田,消化韩国小问题。

  到赵国的时候,虽然还说不上吃力,但是已经需要进行小部分迁徙了。

  要知道,大秦的田地现在统一为大亩。即是六尺为步,二百四十步为亩,也就是二百四十步可以正好走一圈,就是一亩地。(也就是约461平方米左右,现代的一亩地是666.67平方米。)

  嬴政对于土地政策是最看重的,这是根基。

  所有土地全部完整、详细的编辑成册,称为鱼鳞图籍。对此的监管极其严格,对所有土地进行系统性登记,将房屋、山林、池塘、田地全部按照次序排列连接进行登记,信息一目了然,土地的变化鱼鳞册也会进行相应的更新,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各郡、县、乡、亭、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栉比排列,制成鱼鳞总图册。各郡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郡总册,图册一式三份,分存于县、郡、治粟内史。

  也就是有了造纸术印刷术,许多政令才能顺利推广,同样大大减少了许多徇私舞弊的空间。

  这是嬴政搞出造纸术和印刷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至于户籍,也是最为严格管理的,也是大秦现在有着自上而下极其完善的行政体制,这才可以牢牢掌控基层。

  户籍分为四种类型:勋贵、官吏、农民、市商。

  详细记载户主籍贯(原籍、现籍),身份和爵位,居住地(郡、县、乡、亭、里),家庭成员(姓名、年龄、人数、相貌),与户主关系等。

  信息变化在乡一级及时更新,每人的户籍和身籍也必须及时更新。即便是孩子的信息也要,孩子是三岁开始上户口。

  嬴政划分户籍类别只是为了区分身份和阶级属性,为了更好做好权利限制,至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嬴政并不打算干涉,故而只分大类不分小类。

  农民向来是百业生产者,对于农业生产以外的普通手工业以及牲畜养殖,不需要多加干涉,在保障盐粮的基础上让百姓自由发展即可。

  而对于分田也是以户为主,大秦的一户是典型的小户口。

  普通平民,是父母、儿子儿媳,加上孙儿辈为一户。

  如果有两个成年儿子及以上还不分家,收的赋会打着滚的翻倍。

  为的就是打散大家族,组成小家庭,主要就是为了更好管理,减少地方宗族势力。当然还有一些更积极的原因,例如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劳动积极性,但是主要还是以上两个原因。

  至于为什么不是孩子一成年就立刻要求分家,是因为还有徭役兵役,家里不能彻底没有劳动力,起码留一个,这样是为了必要的生产。当然,极度紧急情况下,所有男丁也是都要顶上的。同样现在农业工具落后,只有两个壮丁一起才能效率最大化。

  分田是每户四十亩。

  其中十亩用于种植果蔬桑麻棉等,不收取田赋,但会收取少量税金。

  还会分宅,不过不是宅院,是宅基地一处。宅基地也是一大亩的面积,这是为了给普通百姓留出一些院落可以种些家用果蔬。

  这个数量的田亩是这样的一户之家精耕细作之下最高能忙得过来的,可以养活一家并且还能稍有剩余,但是又不足以多养活成人,尤其是男丁,尤其是还会因为多一个成年男丁而缴赋翻倍,这也是逼家庭分家。

  因为帝国太大,土地良莠不齐,土地分为三等,为上中下三等,上田分四十亩,中田分六十亩,下田分八十亩,更差的田地就不适合耕种粮食了。

  大秦现在虽然男丁是十八成年,但是二十才可以分田,毕竟让十八的男丁独自耕种也不太现实。

  要知道,分地给你是要你劳作的,这年头没有流氓,也不养懒汉,耕战一体,种好了有奖,种不好罚的更狠!

  收的田赋,是按照郡级单位,给出一个当年的收成平均值进行收取的,种的好你可以多剩下一些。种不好

  种不好就是你没好好干,反正田赋要交齐。当然,若是有天灾人祸什么的,也会适当进行政策性减免,以及赈灾。

  收取赋税这事可是计入官员考核最重要考核点之一,当地官员不可能放松大意的,还想不想进步了?

  这也是为了杜绝另类的土地兼并,毕竟你土地越多,田赋交的也就越多,地总是需要有人种才行,要不然没有产出只有缴纳,谁也顶不住,为了大秦的发展,田赋可不低。

  大秦的一切都是秦王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土地所有权是秦王的,所有臣民拥有的都是使用权。

  秦王恩典,允许土地使用权买卖,但是要多交赋。

  现在土地士绅阶级还处于刚刚露头的阶段,一切都是懵懂无知,又脆弱渺小,嬴政直接就从一开始就定下基调和政策,杜绝土地兼并!

  对于土地,这个国家最重要的基础,重中之重,嬴政是最为看重,制定了严格的政策管理。

  普通平民二十分田,死后收回,六十以后可以主动还回。当然,一户是以夫妻为主,男子若死,妻子继承,夫妻都死才收回,若是改嫁,也是女方身死而收回。

  除了土地,父母的财产子女都可以继承,宅子和宅基地也可以。交的起税就行,按照每户的宅基地计算,每处宅基地每年收取少量税金。

  这是为了保证六十以后如果无人供养,还能有口饭吃,当然,如果不缺供养,不想交田赋,耕种也有压力,可以主动还回。

  虽然这个年代普通平民活到六十也实在艰难,但是嬴政也依旧愿意展示一下仁德。

  凡是六十以上老者,免除一切徭役,人头税减半,田赋减半,七十以上人头税减免至一钱,田赋再减半。

  这也是为了鼓励百姓赡养老人,毕竟多了耕田,少了赋税,老人活的越久越好,这也是让百姓可以踏实为大秦做贡献。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要以孝治国?尤其是统治者极其推崇以孝治国?

  就是因为推崇孝,朝廷就相当于把国家与百姓的权责中最大的责任推了出去。

  一个百姓,要缴纳赋税,参加徭役,用劳动,汗水和鲜血为国家做贡献,那么国家就应该反过来为百姓丧失劳动能力以后的生活考虑。

  但是这个付出往往是朝廷不想出的,毕竟白花花的粮食养已经没了用处的刁民实在是浪费,有这个粮食让寡人多骄奢淫逸不好吗?

  不过这群人虽然没用了,但是不养也不行,太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稳定。

  那么就借由人性推崇孝就好了,把原本朝廷应该负责的事情,推给了百姓的子女。

  既能让百姓上上下下都有牵挂,有了顾忌,遵纪守法,又可以把最大的责任推出去,朝廷只要好处,不承担责任。

  父母有了孩子,就是有了牵挂,子女讲究孝义,朝廷甩了责任。

  这就是上下连环套!

  一举两得啊!双赢啊!

  当然是朝廷双赢,赢麻了!

  另外对于分田,田地分为熟地和生地,熟地就是开发好的,耕种过的,随时可以耕种的。

  生地就是荒地,需要开荒的。

  如果是熟地,朝廷会在分田的第一年提供良种和农具,可以以极其低廉的价格租用牲畜,并且第一年田赋减半。

  如果是荒地,朝廷会在分田的前三年提供良种和农具,免费使用牲畜,前提要照料好牲畜,而且要喂养好。然后前三年免田赋,人头税减半。三年后的两年,田赋减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秦时明月之政,秦时明月之政最新章节,秦时明月之政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