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守城的人认为,这一定是权国军队挖下的陷阱,只要他们敢出城,必然会遭到其他正在埋伏的军队趁虚而入的围攻。如此,失去饶州城之后,这五千士卒,只有一死。
坚持主动攻打的人认为,哪怕是陷阱,也得去试探一番。否则五千人被两千人牵制于此,却连一战都不敢,只会让军心愈加崩溃。
更何况,守,又能守多久,一个月?两个月?
别说忽必烈只给饶州城留下十天的粮食,哪怕粮食充足,放眼江南、甚至放眼天下,都不可能会有另外一支元军前来增援了。
吵了半天,双方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他们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们以及这饶州城内的五千人,已经成为了忽必烈的弃子!
数十万汉军与汉民,被忽必烈抛弃在江淮之间;数万汉臣、汉人与汉军,被忽必烈弃于临安。
如今,轮到他们这一群人了。
自己的陛下,信任的是蒙古人、依赖的是畏吾儿人。汉人,也许从来就只是他的工具,而不是他会为之而守护的对象!
主力西去,给饶州留下了十天的粮食,一匹战马都没有,即使顺利冲破城外权国军队的围剿,他们也不可能到的了潭州。
永远都到不了!
更何况,到了潭州又能如何?
难道说,随着忽必烈继续向西,去往烟瘴毒虫遍野的西南之地?然后此生老死于斯,连尸骨都不能回到中原?
那么,自己拼死作战、努力地拖住敌兵,为的仅仅只是图一个客死他乡的可能?
一想及此,所有人都陷入了极度的迷茫。
忽必烈在饶州留下这些人,是希望他们可以拖住尽可能多的权国军队,以减轻辎重营的压力。然而,权国军队却根本连攻城的意图都没有。
前方的辎重,危矣!
饶州西南,不足百里之处,李恒的两万人马与辎重,还未完全离开鄱阳湖区,就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文天祥部缠上了。
这两个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对生死冤家。
元军南渡长江,临安投降之后,在江西散尽家产招集义兵的文天祥,第一战就败于李恒之手。此后转战江西经年,空坑一战再次被李恒彻底击溃,家人亲友大多落于其手中。招降被拒后,文天祥的家人全都死于李恒刀下。
两人可谓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然而,覆灭在即的文天祥,却以李恒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赣南重新崛起。抚州一战,文天祥再度受挫。
没多久,这家伙又充满着斗志,出现在了李恒的面前。
斗志,李恒觉得自己并不缺,也绝不会弱于这个屡战屡败的文天祥。可是对手的兵力,从两万打到几乎只剩一个孤家寡人,然后不过数个月就又凑出近五万人马。抚州之战损失了一万多,这才多少天,又被他补足了!
而自己,初入江西时,麾下十万主力,现在却只剩下了两万辎重兵。
这根本就不是斗志可以解决的问题。前路无望,后路无援,军中上下弥漫的这种绝望情绪,又该如何破解?
相对于李恒,文天祥军中,此时却充斥着完全无法扼制的汹汹战意。
按张、丁两位参谋的意见,只要拖住李恒的辎重营,让这批粮草辎重无法顺利运抵潭州,便可完成此战目标。
但是,这个最稳妥的军事方案,被文天祥直接否决。
也许是想再一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也许是为了一雪空坑之败的耻辱;也许是为了彻底激发出这些宋兵胸中已经剩下不多的血性。甫一接战,文天祥便将五万士兵全线压上。
没有任何计谋、不讲求任何战阵配合、甚至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一路硬刚。
还好,这支宋军的兵力毕竟远远多于元军。
还好,宋军的兵甲装备远远胜于元军。
还好,已经西撤的忽必烈,并未再派出骑兵回头接应。
让张、丁两位参谋尤其感到痛苦的是,他们俩得费上全身的精力,才能摁住拔剑准备跟着士卒冲杀的文天祥。
很难想象,自大权国军队跟随元军南下之后,最激烈的战争,竟然都是由文天祥主导的。
此战一口气厮杀了整整六个时辰。
在文天祥部付出近两万人伤亡的代价、李恒战死之后,元军终于崩溃了。余下数千人,溃散于茫茫夜色之中,不知去向。
这些人,已经不足为惧。
六天之后,一路狂奔的忽必烈,终于进入了潭州。
半路上,为了应付又一支突然出现的大权国军队,忽必烈再次分出了五千人马。最终与他一起进入潭州城的,只剩下了三万五千人。
荆湖南路十万元军,有三万被张世杰缠在了衡阳,一万作为前锋已经向湘西开拔。加上忽必烈的人马,潭州现有总兵力,连十万都还不到。
忽必烈终于明白了,自撤出临安开始,自己便落入了权国军队的圈套。
他们这是在采取一切的手段,将自己的兵马进行切割,再分而食之。
然而,这却是一场阳谋。
哪怕自己可以将所有人马全部撤至潭州,潭州也根本没这么多的粮草,可以支撑二十万大军所需。
潭州,势必守不住了!
可是,没等忽必烈做出继续西撤的决定,湘江之上,又出现了无数的战舰。
浩浩荡荡,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更不知到底有少船只有多少兵力。
而紧随着元军主力,从临安一直追击而来的四万权国军队,也已经逼至潭州。
元军上下,无论将官兵卒,无不勃然大怒。
这权国,欺人太甚!
从中原到江南,从临安到潭州,如影随形、死缠烂打。摆不脱、甩不掉,却又总是不肯摆开阵式进行公平的对决。
而且还总是利用宋国兵卒,来消耗自己的兵力与士气。
在所有的元军士兵看来,这是一支天下最无耻、最胆怯的军队。可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支他们最难以战胜的军队。
潭州终将不可能守得住,但是若不在此与权军主力一战,并将其重挫,他们是不可能平安撤至两千里之远的大理。
这一次,权国军队成功地激起了潭州近十万元军的滔天怒火与踔厉的斗志。
坚持主动攻打的人认为,哪怕是陷阱,也得去试探一番。否则五千人被两千人牵制于此,却连一战都不敢,只会让军心愈加崩溃。
更何况,守,又能守多久,一个月?两个月?
别说忽必烈只给饶州城留下十天的粮食,哪怕粮食充足,放眼江南、甚至放眼天下,都不可能会有另外一支元军前来增援了。
吵了半天,双方突然就安静了下来。
他们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他们以及这饶州城内的五千人,已经成为了忽必烈的弃子!
数十万汉军与汉民,被忽必烈抛弃在江淮之间;数万汉臣、汉人与汉军,被忽必烈弃于临安。
如今,轮到他们这一群人了。
自己的陛下,信任的是蒙古人、依赖的是畏吾儿人。汉人,也许从来就只是他的工具,而不是他会为之而守护的对象!
主力西去,给饶州留下了十天的粮食,一匹战马都没有,即使顺利冲破城外权国军队的围剿,他们也不可能到的了潭州。
永远都到不了!
更何况,到了潭州又能如何?
难道说,随着忽必烈继续向西,去往烟瘴毒虫遍野的西南之地?然后此生老死于斯,连尸骨都不能回到中原?
那么,自己拼死作战、努力地拖住敌兵,为的仅仅只是图一个客死他乡的可能?
一想及此,所有人都陷入了极度的迷茫。
忽必烈在饶州留下这些人,是希望他们可以拖住尽可能多的权国军队,以减轻辎重营的压力。然而,权国军队却根本连攻城的意图都没有。
前方的辎重,危矣!
饶州西南,不足百里之处,李恒的两万人马与辎重,还未完全离开鄱阳湖区,就被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文天祥部缠上了。
这两个人,似乎已经成为了一对生死冤家。
元军南渡长江,临安投降之后,在江西散尽家产招集义兵的文天祥,第一战就败于李恒之手。此后转战江西经年,空坑一战再次被李恒彻底击溃,家人亲友大多落于其手中。招降被拒后,文天祥的家人全都死于李恒刀下。
两人可谓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然而,覆灭在即的文天祥,却以李恒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赣南重新崛起。抚州一战,文天祥再度受挫。
没多久,这家伙又充满着斗志,出现在了李恒的面前。
斗志,李恒觉得自己并不缺,也绝不会弱于这个屡战屡败的文天祥。可是对手的兵力,从两万打到几乎只剩一个孤家寡人,然后不过数个月就又凑出近五万人马。抚州之战损失了一万多,这才多少天,又被他补足了!
而自己,初入江西时,麾下十万主力,现在却只剩下了两万辎重兵。
这根本就不是斗志可以解决的问题。前路无望,后路无援,军中上下弥漫的这种绝望情绪,又该如何破解?
相对于李恒,文天祥军中,此时却充斥着完全无法扼制的汹汹战意。
按张、丁两位参谋的意见,只要拖住李恒的辎重营,让这批粮草辎重无法顺利运抵潭州,便可完成此战目标。
但是,这个最稳妥的军事方案,被文天祥直接否决。
也许是想再一次证明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也许是为了一雪空坑之败的耻辱;也许是为了彻底激发出这些宋兵胸中已经剩下不多的血性。甫一接战,文天祥便将五万士兵全线压上。
没有任何计谋、不讲求任何战阵配合、甚至不给自己留下任何退路。
一路硬刚。
还好,这支宋军的兵力毕竟远远多于元军。
还好,宋军的兵甲装备远远胜于元军。
还好,已经西撤的忽必烈,并未再派出骑兵回头接应。
让张、丁两位参谋尤其感到痛苦的是,他们俩得费上全身的精力,才能摁住拔剑准备跟着士卒冲杀的文天祥。
很难想象,自大权国军队跟随元军南下之后,最激烈的战争,竟然都是由文天祥主导的。
此战一口气厮杀了整整六个时辰。
在文天祥部付出近两万人伤亡的代价、李恒战死之后,元军终于崩溃了。余下数千人,溃散于茫茫夜色之中,不知去向。
这些人,已经不足为惧。
六天之后,一路狂奔的忽必烈,终于进入了潭州。
半路上,为了应付又一支突然出现的大权国军队,忽必烈再次分出了五千人马。最终与他一起进入潭州城的,只剩下了三万五千人。
荆湖南路十万元军,有三万被张世杰缠在了衡阳,一万作为前锋已经向湘西开拔。加上忽必烈的人马,潭州现有总兵力,连十万都还不到。
忽必烈终于明白了,自撤出临安开始,自己便落入了权国军队的圈套。
他们这是在采取一切的手段,将自己的兵马进行切割,再分而食之。
然而,这却是一场阳谋。
哪怕自己可以将所有人马全部撤至潭州,潭州也根本没这么多的粮草,可以支撑二十万大军所需。
潭州,势必守不住了!
可是,没等忽必烈做出继续西撤的决定,湘江之上,又出现了无数的战舰。
浩浩荡荡,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更不知到底有少船只有多少兵力。
而紧随着元军主力,从临安一直追击而来的四万权国军队,也已经逼至潭州。
元军上下,无论将官兵卒,无不勃然大怒。
这权国,欺人太甚!
从中原到江南,从临安到潭州,如影随形、死缠烂打。摆不脱、甩不掉,却又总是不肯摆开阵式进行公平的对决。
而且还总是利用宋国兵卒,来消耗自己的兵力与士气。
在所有的元军士兵看来,这是一支天下最无耻、最胆怯的军队。可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支他们最难以战胜的军队。
潭州终将不可能守得住,但是若不在此与权军主力一战,并将其重挫,他们是不可能平安撤至两千里之远的大理。
这一次,权国军队成功地激起了潭州近十万元军的滔天怒火与踔厉的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