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背景:本书的大陆设定为修仙型的东汉末年,大陆国家为运朝。
武将分层(武力):1.凡将(0-30),2.裨将(31-50),3.偏将(51-70),4.良将(71-80),5.名将(81-90),6.玄将(91-100),7.天将(101-110),8.神将(111-120),9.超神将(121-130),10.王将(131-140),11.皇将(141-150)
文臣分层(智力):1.凡士(0-50),2.学士(51-70),3.名士(71-90),4.儒士(91-100),5.名儒(101-120)6.大儒(121-130)7.国士(131-140),8.神士(141-150)
神兵分级:凡兵,灵兵,天兵,道兵,圣兵,神兵
药材分级:凡品,灵品,天品,王品,皇品,圣品,神品,帝品
马驹等级:劣马,驽马,良马,天马,龙马,神驹
军团等级:新兵(无星),老兵(一星),精兵(二星),百战之兵(三星),天兵(四星),虎狼之兵(五星)
古代将军官衔名称:
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二.明朝以武立国,但接受宋代教训,没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明确规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设置最高军事机构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朝廷各卫的指挥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要高于本省的行政长官布政使(从二品)。地方各卫的指挥使也是三品官,千户所的千户为正五品,百户所的百户为正六品,都远高于知县(正七品)。
不过和历代一样,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后就运转不灵,朝廷陆续在各地设置“总兵”作为某一部队的总指挥,以下也不再按照原来的序列任命军官,而是另行委派参将、游击、守备等中级军官作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官。另行委派千总、把总之类名目的军官来组织指挥小部队。而在这些武官之上具有战区指挥权的却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担任的“提督”、“总督”、“经略”。
三.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军官序列相当高,各旗都统为从一品,各地驻防八旗的将军也是从一品(原为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具有指挥某城八旗全权的副都统,为正二品。以下有总管(正三品)、副总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参领和协领(从三品)。绿营兵军官序列则沿袭明末惯例,以提督(从一品)为最高级别军官,以下为总兵(正二品),副将(正三品),以及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等级别军官,基层军官“千总”(从六品),“把总”(正七品),级别也很高。
武将分层(武力):1.凡将(0-30),2.裨将(31-50),3.偏将(51-70),4.良将(71-80),5.名将(81-90),6.玄将(91-100),7.天将(101-110),8.神将(111-120),9.超神将(121-130),10.王将(131-140),11.皇将(141-150)
文臣分层(智力):1.凡士(0-50),2.学士(51-70),3.名士(71-90),4.儒士(91-100),5.名儒(101-120)6.大儒(121-130)7.国士(131-140),8.神士(141-150)
神兵分级:凡兵,灵兵,天兵,道兵,圣兵,神兵
药材分级:凡品,灵品,天品,王品,皇品,圣品,神品,帝品
马驹等级:劣马,驽马,良马,天马,龙马,神驹
军团等级:新兵(无星),老兵(一星),精兵(二星),百战之兵(三星),天兵(四星),虎狼之兵(五星)
古代将军官衔名称:
一品大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二品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以上为三公级将军)
抚军大将军、中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镇军大将军、国大将军、南中大将军(以上为二品大将军)
征东将军、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北将军(四征资深者皆为大将军。以上为四征将军)
镇东将军、镇南将军、镇西将军、镇北将军(以上为四镇将军)
三品中领军(资深者为领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安东将军、安南将军、安西将军、安北将军(以上为四安将军)
平东将军、平南将军、平西将军、平北将军(以上为四平将军)
征蜀将军、征虏将军、镇军将军、镇护将军、安众将军、安夷将军、安远将军、平寇将军、平虏将军、平狄将军、平难将军、辅国将军、虎牙将军、轻车将军、冠军将军、度辽将军、横海将军(以上为三品杂号将军)
四品中护军、武卫将军(中护军资深者为护军将军。以上为禁卫军)
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长水校尉、射声校尉(以上野战军五校尉)
中坚将军、骁骑游击将军、左军将军(以上为四品常设将军)
建威将军、建武将军、振威将军、振武将军、奋威将军、奋武将军、扬威将军、扬武将军、广威将军、广武将军、宁朔将军、左积射将军、右积射将军、强弩将军(以上为四品杂号将军)
东中郎将、南中郎将、西中郎将、北中郎将(以上为四中郎将)
振威中郎将、建义中郎将、奉义中郎将、平虏中郎将、典军中郎将、抚军中郎将、武卫中郎将、司金中郎将、司律中郎将、护匈奴中郎将、率善中郎将(以上为四品杂号中郎将)
戊己校尉、平虏校尉、讨寇校尉、建忠校尉、护羌校尉、护东羌校尉、护乌丸校尉、护鲜卑校尉、西域校尉、西戎校尉、东夷校尉(以上为派遣军)、监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五品偏将军、裨将军(以上为五品常设将军)
鹰扬将军、折冲将军、虎烈将军、宣威将军、威远将军、宁远将军、伏波将军、虎威将军、凌江将军、荡寇将军、昭武将军、昭烈将军、昭德将军、讨逆将军、破虏将军、讨寇将军、宣德将军、威虏将军、捕虏将军、殄吴将军、殄夷将军、扬烈将军、建忠将军、立义将军、怀集将军、横野将军、楼船将军、复土将军、忠义将军、建节将军、翼卫将军、讨夷将军、怀远将军、绥边将军(以上为五品杂号将军)
安夷护军、抚夷护军(以上为监军或护军)
六品和戎护军、殄虏护军(以上为杂号护军)
二.明朝以武立国,但接受宋代教训,没有采用以文抑武的政策,相反大幅度提高武官级别,而且明太祖朱元璋还明确规定文臣不得封公侯,最高只能封伯爵。设置最高军事机构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每府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副手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朝廷各卫的指挥使都是正三品,各省的军事长官都指挥使为正二品,要高于本省的行政长官布政使(从二品)。地方各卫的指挥使也是三品官,千户所的千户为正五品,百户所的百户为正六品,都远高于知县(正七品)。
不过和历代一样,这套武官系列到了明中期后就运转不灵,朝廷陆续在各地设置“总兵”作为某一部队的总指挥,以下也不再按照原来的序列任命军官,而是另行委派参将、游击、守备等中级军官作为基层部队的指挥官。另行委派千总、把总之类名目的军官来组织指挥小部队。而在这些武官之上具有战区指挥权的却往往是朝廷派出的文官担任的“提督”、“总督”、“经略”。
三.清朝入关后,八旗兵军官序列相当高,各旗都统为从一品,各地驻防八旗的将军也是从一品(原为正一品,乾隆时期改为从一品)。具有指挥某城八旗全权的副都统,为正二品。以下有总管(正三品)、副总管(正五品)、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参领和协领(从三品)。绿营兵军官序列则沿袭明末惯例,以提督(从一品)为最高级别军官,以下为总兵(正二品),副将(正三品),以及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等级别军官,基层军官“千总”(从六品),“把总”(正七品),级别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