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选学校还是选城市?
李礼刚一走,5个月后才传来消息。
这5个月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
朱盛庸高考结束了,考得一如模拟考时的预判。分数可供他去外地读一所本科院校,或者在上海读一所专科院校。他有几天的时间可以权衡考虑。
朱盛中从第二工业大学美术设计专业毕业了,没能如他所愿进入出版公司当插画师,最后进了一家规模不是很大的广告公司,做广告版面设计。也算学有所用。
他的那位越遭棒打越团结的女朋友兰婷,也正式毕业,成为一名日语导游——在1992年,那几乎是朱盛庸所知道的,身边的人所从事的最赚钱的职业了。
外公找到了一名长期遭受家暴、忍无可忍只身逃进上海的可怜女人当保姆。这位叫“小叶”的阿姨,有点像惊弓之鸟,一听到大点的声音就会吓得缩起身子。她将外公照顾得很好,并不嫌弃外公腰间外挂的屎尿袋。
大姨妈家的女儿结婚才8个月,就开始闹离婚。跟父辈们不作兴离婚正相反,那时候上海年轻的夫妻间,离婚仿佛是件时髦的事情。
大姨妈家的儿子考进了朱盛中心仪的上海美院。这让朱盛中心酸了好一阵子,羡慕大表弟有个肯对他倾囊付出的妈,而他苦命,只摊到一对守财奴父母。
小姨妈家的大女儿刘溪考进了大同高中。在朱盛庸看来,大同比大境要好一些。不过,在哥哥朱盛中看来,那些都是凡夫俗子级别的学校。他当年读的可是响当当的上海中学!当时整个南市区总共只录9个学生,他是其中之一。中考再次考进上海中学。连他自己都佩服自己!
可惜最关键的高考,他因为哮喘发作而考试失常。
小姨妈家的小女儿刘流要升8年级了,成绩一塌糊涂。小姨妈找到高考结束的朱盛庸,想问问他暑假可否给刘流补课?不能找姐姐刘溪补,是因为姐妹俩待在一起超过三分钟必吵架。
朱盛庸承诺填完高考志愿就开始给刘流补课。
关于他到外地读本科,还是本地读专科?
哥哥恨不得握住他的双臂,摇晃着他,强迫他选填本地专科。理由是外地太贫穷太落后。到落后的地方待四年,还不成傻子?朱盛庸从没有离开过上海,对此半信半疑。
妈妈一副去哪里读都可以的无所谓态度。朱盛庸努力回想,想不出一件妈妈对他有所要求的事情。妈妈对他,究竟是包容,还是冷漠?
爸爸很摇摆。今天言之凿凿告诉他能选本科当然选本科,明天态度坚决告诉他一定不能离开上海,否则离开容易回来难。朱盛庸暗想,爸爸果真是个空皮囊,当天态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他遇到了谁,听到了什么观点。
外公摩挲着朱盛庸的手,一脸遗憾地说,他老了,老到不敢给小辈们出主意,怕老朽观念耽误了小辈。他只盼望朱盛庸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就好。“千万不要像你哥哥那样一门心思走捷径。”外公大着嗓门补充。最后补充的这句话,着实让朱盛庸意外。
正难下决心之际,李礼刚的信,漂洋过海地到了。
朱盛庸以信为契机,拜访了班主任范老师,征询范老师的报考意见。范老师笑眯眯地喝着龙井,惬意地吃一口奶油小方蛋糕,喟叹一声:“全中国教化学的老师何其多!又有几个像我这样混得如此如鱼得水?”
那时候上海人的人均居住面积才是个位数,范老师一家三口已经住上了50平方米的大二室户,独享厨房和卫生间。女儿又赴美留学,夫妻俩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甩绝大多数的上海人几条马路,确实称得上春风得意,如鱼得水。
“我也选化学?”朱盛庸问道。
范老师以看愚生的目光笑着看朱盛庸:“选不选化学不重要,重要的是选上海!”
见朱盛庸依旧是不开窍的样子,心情大好的他继续点播道:“个人的努力,跟时代的洪流相比,不值一提。当下的时代洪流是改革开放,是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会涌现出无数的机会,所以老师认为你选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在上海,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样才能最先沾到时代红利。
在机会多的地方,你只要能抓住哪怕一次,也足够一生滋润了。”
朱盛庸茅塞顿开。
新闻联播不时提到“四个现代化”。都说2000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身边没有一个大人知道“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朱盛庸也从来没有深想过。
经范老师一点播,他才反应过来:原来,新闻联播里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并非跟他没有关系!
问完报考志愿的事,师生开始交换范思绮和李礼刚在美国的事。范老师爱人也凑过来听。
范思绮的旅美留学生活也过得如鱼得水。她已经在新泽西考好了驾照。范家在纽约的亲戚顺便淘汰给她一辆二手车。“奔驰哦。”范师母美滋滋补充。
“囡囡打电话说,她的美国同学很笨的,大学里学的数学连我们高中的都不如。”范老师摇头笑,“这美国将来怎么搞?”
说完范思绮,范老师询问李礼刚在美国过得怎么样。朱盛庸突然语塞起来。跟范思绮相比,李礼刚的留美日子实在是太狼狈了。
“不怎么好,是吧?”范师母收敛脸上的笑意,“我囡囡在电话里提过几句。在新泽西,没有车寸步难行,只能困在校园里。囡囡几次说要载他出校园,他自尊心蛮强,都不同意的。好在是男孩子,艰苦的日子过过也没什么了不起。毕业就好了。毕业争取留下。”
朱盛庸心不由衷地点头。
从范老师家出来后,正好有个街心绿地。绿地居中有个六角亭,正好遮夏日的烈阳,朱盛庸便走了过去。
坐在亭子里,他拿出李礼刚寄给他的信,又重读了一遍。
哪里是狼狈,简直是愁云惨淡。
(本章完)
李礼刚一走,5个月后才传来消息。
这5个月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
朱盛庸高考结束了,考得一如模拟考时的预判。分数可供他去外地读一所本科院校,或者在上海读一所专科院校。他有几天的时间可以权衡考虑。
朱盛中从第二工业大学美术设计专业毕业了,没能如他所愿进入出版公司当插画师,最后进了一家规模不是很大的广告公司,做广告版面设计。也算学有所用。
他的那位越遭棒打越团结的女朋友兰婷,也正式毕业,成为一名日语导游——在1992年,那几乎是朱盛庸所知道的,身边的人所从事的最赚钱的职业了。
外公找到了一名长期遭受家暴、忍无可忍只身逃进上海的可怜女人当保姆。这位叫“小叶”的阿姨,有点像惊弓之鸟,一听到大点的声音就会吓得缩起身子。她将外公照顾得很好,并不嫌弃外公腰间外挂的屎尿袋。
大姨妈家的女儿结婚才8个月,就开始闹离婚。跟父辈们不作兴离婚正相反,那时候上海年轻的夫妻间,离婚仿佛是件时髦的事情。
大姨妈家的儿子考进了朱盛中心仪的上海美院。这让朱盛中心酸了好一阵子,羡慕大表弟有个肯对他倾囊付出的妈,而他苦命,只摊到一对守财奴父母。
小姨妈家的大女儿刘溪考进了大同高中。在朱盛庸看来,大同比大境要好一些。不过,在哥哥朱盛中看来,那些都是凡夫俗子级别的学校。他当年读的可是响当当的上海中学!当时整个南市区总共只录9个学生,他是其中之一。中考再次考进上海中学。连他自己都佩服自己!
可惜最关键的高考,他因为哮喘发作而考试失常。
小姨妈家的小女儿刘流要升8年级了,成绩一塌糊涂。小姨妈找到高考结束的朱盛庸,想问问他暑假可否给刘流补课?不能找姐姐刘溪补,是因为姐妹俩待在一起超过三分钟必吵架。
朱盛庸承诺填完高考志愿就开始给刘流补课。
关于他到外地读本科,还是本地读专科?
哥哥恨不得握住他的双臂,摇晃着他,强迫他选填本地专科。理由是外地太贫穷太落后。到落后的地方待四年,还不成傻子?朱盛庸从没有离开过上海,对此半信半疑。
妈妈一副去哪里读都可以的无所谓态度。朱盛庸努力回想,想不出一件妈妈对他有所要求的事情。妈妈对他,究竟是包容,还是冷漠?
爸爸很摇摆。今天言之凿凿告诉他能选本科当然选本科,明天态度坚决告诉他一定不能离开上海,否则离开容易回来难。朱盛庸暗想,爸爸果真是个空皮囊,当天态度如何,完全取决于他遇到了谁,听到了什么观点。
外公摩挲着朱盛庸的手,一脸遗憾地说,他老了,老到不敢给小辈们出主意,怕老朽观念耽误了小辈。他只盼望朱盛庸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就好。“千万不要像你哥哥那样一门心思走捷径。”外公大着嗓门补充。最后补充的这句话,着实让朱盛庸意外。
正难下决心之际,李礼刚的信,漂洋过海地到了。
朱盛庸以信为契机,拜访了班主任范老师,征询范老师的报考意见。范老师笑眯眯地喝着龙井,惬意地吃一口奶油小方蛋糕,喟叹一声:“全中国教化学的老师何其多!又有几个像我这样混得如此如鱼得水?”
那时候上海人的人均居住面积才是个位数,范老师一家三口已经住上了50平方米的大二室户,独享厨房和卫生间。女儿又赴美留学,夫妻俩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甩绝大多数的上海人几条马路,确实称得上春风得意,如鱼得水。
“我也选化学?”朱盛庸问道。
范老师以看愚生的目光笑着看朱盛庸:“选不选化学不重要,重要的是选上海!”
见朱盛庸依旧是不开窍的样子,心情大好的他继续点播道:“个人的努力,跟时代的洪流相比,不值一提。当下的时代洪流是改革开放,是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
在这个过程中,会涌现出无数的机会,所以老师认为你选什么专业不重要,重要的是留在上海,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这样才能最先沾到时代红利。
在机会多的地方,你只要能抓住哪怕一次,也足够一生滋润了。”
朱盛庸茅塞顿开。
新闻联播不时提到“四个现代化”。都说2000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身边没有一个大人知道“实现四个现代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朱盛庸也从来没有深想过。
经范老师一点播,他才反应过来:原来,新闻联播里的实现四个现代化,并非跟他没有关系!
问完报考志愿的事,师生开始交换范思绮和李礼刚在美国的事。范老师爱人也凑过来听。
范思绮的旅美留学生活也过得如鱼得水。她已经在新泽西考好了驾照。范家在纽约的亲戚顺便淘汰给她一辆二手车。“奔驰哦。”范师母美滋滋补充。
“囡囡打电话说,她的美国同学很笨的,大学里学的数学连我们高中的都不如。”范老师摇头笑,“这美国将来怎么搞?”
说完范思绮,范老师询问李礼刚在美国过得怎么样。朱盛庸突然语塞起来。跟范思绮相比,李礼刚的留美日子实在是太狼狈了。
“不怎么好,是吧?”范师母收敛脸上的笑意,“我囡囡在电话里提过几句。在新泽西,没有车寸步难行,只能困在校园里。囡囡几次说要载他出校园,他自尊心蛮强,都不同意的。好在是男孩子,艰苦的日子过过也没什么了不起。毕业就好了。毕业争取留下。”
朱盛庸心不由衷地点头。
从范老师家出来后,正好有个街心绿地。绿地居中有个六角亭,正好遮夏日的烈阳,朱盛庸便走了过去。
坐在亭子里,他拿出李礼刚寄给他的信,又重读了一遍。
哪里是狼狈,简直是愁云惨淡。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