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泉正在挑灯夜读,门外人的话,让他神情微变,但该面对的事情终究要面对,他深吸一口气,打开房门。
韩清走进书房,随手拿了一本柜中的书,找了一处坐下。
他慢条斯理的翻看着手中书,口中随意道:
“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说到这,韩清微微一顿:
“最后一件,是金榜题名时。”
张月泉背过身,看着窗外月,负手而立:
“我生姿愚钝,识字晚,周边人古今诗词朗朗上口时,我唯有羡慕。”
“说出来也不怕人笑话,后来好不容易识了字,读了书,心中有灵感,那个时候,有年少倾心的人,我作的第一首诗,是情诗。”
“记得交给那个女子时,她当着我的面将纸一撕两半,只说了四个字,”
张月泉说到这,自嘲一笑:
“她说我的诗,狗屁不通。”
“如今我头戴进贤冠,身披状元褂,那女子要是再见今日的我,不知是否会有些遗憾。”
韩清摇摇头:
“她认不得你。”
“哦?”
“因为当初,你在她眼里,就算不得什么。”
张月泉愣了片刻,点点头:
“对,她不记得曾经的我,理应如此。”
韩清开了个玩笑:
“你考取功名就为了出这一口气?”
没想到张月泉转过脸,盯着韩清:
“没错,我就是不想比别人差。”
“从小到大,我被教书先生三劝退学,我写的诗词籍籍无名,我作的文章惹人耻笑,我说要考取功名时,同窗们看我的眼神,和教书先生劝我退学时,如出一辙。”
“人活着,难道不就是为了争口气吗?”
韩清与张月泉四目相对:
“你狱中那位同窗,定不是这般人。”
“这也是我见你的原因。”
韩清合上书本,平静道:
“今朝殿试时,你们一人进献一策文章,本约好了要同写谏文,你却别出心裁,写了一篇阿谀文,极尽笔墨写武帝的丰功伟绩,甚至对前朝号称人皇的姜帝,贬的是一文不值,尤其说他风流成性,在女人一事上乱了江山。”
“而你的同窗,恰恰相反,直言不讳,含沙射影的点出如今人和方面,武帝不如前朝的姜帝。”
“如此一来,龙颜大喜转而大怒,你,金榜题名,他,锒铛入狱。”
“我只想替他问你一句,这么多年苦读圣贤书,是不是都把名堂读进了那篇献文当中?”
“你给我的回答是为了争一口气,争到了别人口中的气,你心中那股气,当真咽的下去吗?”
韩清舌如刀剑,张月泉呆立在原地,久久无言。
韩清拍了拍张月泉的肩膀,又走到他平日里提笔弄墨的书桌前,安稳坐下:
“无妨,人做错了事,总要想办法挽回。”
张月泉不解的看向韩清,他只是在书桌上用笔写下了一篇文章开头横批的五个字。
“待明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你这个状元郎,还能做一年半。”
韩清站起身:
“看你实在努力,花一年半时间好好琢磨琢磨这桌上东西怎么写。”
张月泉忽然感觉被韩清拍过的肩膀有万只虫蚁在啃食,他歪倒在一旁的书柜上,圣贤书,被撞的散落一地。
韩清蹲下身子,看着张月泉狼狈不堪的模样,笑了笑:
“你喜欢读书到夜半三更,我为了督促你不忘初心,怕你成了状元郎,就放下了手中书,所以每日这个时辰,你都要这般难受一次。”
“明年秋,你将桌上写好的东西递交上奏,写的好,我认为你书读到了尽头,也就不会再督促你了。”
张月泉强忍着难受,挪着身子爬到书桌前,拿下了韩清写过的白纸,月光下,他面色惨白如雪。
只见“讨武昭檄文”五字大大方方的落于纸上。
韩清走出房门时,张月泉艰难问道:
“为什么,要选我?”
“因为我看得起你,你写的那篇阿谀文,甚得我心,其次,贱骨惜命,我觉得你做这件事,让我省心。”
韩清走出汴梁城时,随手摘下面具,天色将将破晓,一群城守正在城门口粘帖布告。
韩清走近去看,只见布告上的老人画像十分逼真:
“庄南华私藏姜党,现被擒,肉身已死,唯留三魂七魄人间受罪,以儆效尤。”
旁边几个城守见韩清一直盯着布告看,不耐烦的骂道:
“小鬼,没见过朝廷钦犯啊?”
韩清摇摇头。
“朝廷钦犯没见过,死人你总见过吧,有什么好稀奇的?”
韩清戴上了面具,转过身:
“死人,见过。”
韩清第一次尝试,单用手掌,削去人头,还要做到手不沾血,花费了他一点功夫。
边境。
茶肆中,一独臂书生抿着茶水,姿态从容,他的对面,坐着一面容棱角分明的青年,腰间别着双刀,沉默寡言。
茶肆中有一说书人,醒木拍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朝一千年波澜壮阔,终究被姜姓人所灭,然而姜帝刚刚登基,却因立后一事触恼开国功臣武家一族,姜朝转瞬分崩离析,乾坤大变,短短一年不到,再次更朝换代,现在我们成了武国子民。”
“要说这武帝真是千古第一人,以巾帼之姿执掌天下,杀伐果断,十六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配得上空古绝今四字。”
茶肆中有人发问:
“那姜帝号称人皇,当初声望如此浩大,在立后一事上,究竟做错了什么?”
说书人珉了一口茶,慢悠悠道:
“世间最难解的字,便是情,人皇德行顶天,但他也一身风流,情字难衷,剪不断,理还乱,纵使人皇,也安得两全啊。”
“别卖关子了,赏你二两银子,说明白。”
二两银子砸在桌上,说书人嘿嘿一笑,醒木再拍:
“如若一个女子为你拼得江山,掀起无数腥风血雨,最后连个名分都没有,换做你,如何感想?”
“更何况,这女子心性孤傲,能力空前绝后,更有三个同胞为她撑腰,如今四弟武道第一人,三弟金戈铁马,山河将军,大哥人称算无遗策,一代国师,如此后台,畏不畏人?”
接连两问,茶肆内针落可闻,许久才听人小声念叨:
“难不成,这女人就是武帝?”
“慎言慎言啊。”
说书人也不把话挑明,只是悠哉悠哉摇着折扇,掂量着手中的二两银子,在边境这个地方,来来往往的人太多,每日能见到几百张陌生面孔,就他知道的这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翻来覆去的说,足够他每天一壶小酒,快活度日了。
茶肆外,突然亮起了一阵马蹄声,这节奏铿锵有力,掀起沙尘无数。
茶肆中人声嘈杂,可这马蹄声由远及近,盖过了茶肆中说天侃地的谈话声。
“是军爷?”
所有人开始窃窃私语,眼神在周边人身上不断巡视,毕竟边境这种地方,出几个通缉犯,理所应当。
直到马蹄声恰然而止,就见一位身穿银甲的糙汉一脚踹开茶肆的门,审视一周,喊道:
“例行公事!抓取姜党余孽,都给老子乖乖站着!”
最终糙汉的眼神盯紧了角落里的一桌客,咧嘴一笑,完全将上头人发布通缉令时的告诫公文抛之脑后。
他的眼中,只见到了进官加爵,赫赫军功。
“他奶奶的,说什么见到人第一时间要上报,真当我这一百来号人吃素的?”
只见糙汉将背上银枪挑开,枪头直指那位断臂书生和双刀青年:
“除了你们,其他闲杂人等,要么滚,要么死!”
此言一出,茶肆中瞬间乱作一团,茶客们连滚带爬的仓皇出逃,不一会,茶肆中只剩下空落落的两人:
书生依旧是面不改色的抿茶,而青年却像入了定一般,痴痴发呆。
糙汉手持银枪,步步逼近,门外骑兵已经将茶肆围了个水泄不通。
糙汉笑的脸上横肉直颤,掩饰不住他的激动:
“从御魔疆里潜伏进来的余孽,现在服诛,老子饶你们一个全尸。”
边境茶水似乎过于苦涩,书生眉头微皱,自言自语:
“若当初帝上不调取八成精兵前往南域镇魔,朝心一定,武昭就没有机会发动朝难,一切,还是帝上太过仁慈,在民权之间,乱了分寸。”
“民固然可重,但哪一代帝王,没有让渡民利?一旦权脱离控制,历史重蹈,民再受故难,反而是得不偿失,加害于民。”
“这帝王经,帝上还是生疏了。”
书生见茶凉了,转而起身,颇有怒气的空头一问:
“否则,就凭这群酒囊饭袋,也配窃得我主江山?”
双刀青年动了。
糙汉头颅碰地时才看清那一道取他性命的刀光。
而四周百号骑兵也在短短十息之内人头落地,连马匹都是一刀封喉,只有血流,没有痛鸣。
双刀青年一白一黑两把长刀,滴血未染,连刀上绷带都是完好无损。
青年从入茶肆到现在,只问了一句话:
“少主在哪?”
断臂书生抬起仅有的左臂,指了指东北方位:
“金陵。”
韩清走进书房,随手拿了一本柜中的书,找了一处坐下。
他慢条斯理的翻看着手中书,口中随意道:
“人生有四大幸事,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
说到这,韩清微微一顿:
“最后一件,是金榜题名时。”
张月泉背过身,看着窗外月,负手而立:
“我生姿愚钝,识字晚,周边人古今诗词朗朗上口时,我唯有羡慕。”
“说出来也不怕人笑话,后来好不容易识了字,读了书,心中有灵感,那个时候,有年少倾心的人,我作的第一首诗,是情诗。”
“记得交给那个女子时,她当着我的面将纸一撕两半,只说了四个字,”
张月泉说到这,自嘲一笑:
“她说我的诗,狗屁不通。”
“如今我头戴进贤冠,身披状元褂,那女子要是再见今日的我,不知是否会有些遗憾。”
韩清摇摇头:
“她认不得你。”
“哦?”
“因为当初,你在她眼里,就算不得什么。”
张月泉愣了片刻,点点头:
“对,她不记得曾经的我,理应如此。”
韩清开了个玩笑:
“你考取功名就为了出这一口气?”
没想到张月泉转过脸,盯着韩清:
“没错,我就是不想比别人差。”
“从小到大,我被教书先生三劝退学,我写的诗词籍籍无名,我作的文章惹人耻笑,我说要考取功名时,同窗们看我的眼神,和教书先生劝我退学时,如出一辙。”
“人活着,难道不就是为了争口气吗?”
韩清与张月泉四目相对:
“你狱中那位同窗,定不是这般人。”
“这也是我见你的原因。”
韩清合上书本,平静道:
“今朝殿试时,你们一人进献一策文章,本约好了要同写谏文,你却别出心裁,写了一篇阿谀文,极尽笔墨写武帝的丰功伟绩,甚至对前朝号称人皇的姜帝,贬的是一文不值,尤其说他风流成性,在女人一事上乱了江山。”
“而你的同窗,恰恰相反,直言不讳,含沙射影的点出如今人和方面,武帝不如前朝的姜帝。”
“如此一来,龙颜大喜转而大怒,你,金榜题名,他,锒铛入狱。”
“我只想替他问你一句,这么多年苦读圣贤书,是不是都把名堂读进了那篇献文当中?”
“你给我的回答是为了争一口气,争到了别人口中的气,你心中那股气,当真咽的下去吗?”
韩清舌如刀剑,张月泉呆立在原地,久久无言。
韩清拍了拍张月泉的肩膀,又走到他平日里提笔弄墨的书桌前,安稳坐下:
“无妨,人做错了事,总要想办法挽回。”
张月泉不解的看向韩清,他只是在书桌上用笔写下了一篇文章开头横批的五个字。
“待明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你这个状元郎,还能做一年半。”
韩清站起身:
“看你实在努力,花一年半时间好好琢磨琢磨这桌上东西怎么写。”
张月泉忽然感觉被韩清拍过的肩膀有万只虫蚁在啃食,他歪倒在一旁的书柜上,圣贤书,被撞的散落一地。
韩清蹲下身子,看着张月泉狼狈不堪的模样,笑了笑:
“你喜欢读书到夜半三更,我为了督促你不忘初心,怕你成了状元郎,就放下了手中书,所以每日这个时辰,你都要这般难受一次。”
“明年秋,你将桌上写好的东西递交上奏,写的好,我认为你书读到了尽头,也就不会再督促你了。”
张月泉强忍着难受,挪着身子爬到书桌前,拿下了韩清写过的白纸,月光下,他面色惨白如雪。
只见“讨武昭檄文”五字大大方方的落于纸上。
韩清走出房门时,张月泉艰难问道:
“为什么,要选我?”
“因为我看得起你,你写的那篇阿谀文,甚得我心,其次,贱骨惜命,我觉得你做这件事,让我省心。”
韩清走出汴梁城时,随手摘下面具,天色将将破晓,一群城守正在城门口粘帖布告。
韩清走近去看,只见布告上的老人画像十分逼真:
“庄南华私藏姜党,现被擒,肉身已死,唯留三魂七魄人间受罪,以儆效尤。”
旁边几个城守见韩清一直盯着布告看,不耐烦的骂道:
“小鬼,没见过朝廷钦犯啊?”
韩清摇摇头。
“朝廷钦犯没见过,死人你总见过吧,有什么好稀奇的?”
韩清戴上了面具,转过身:
“死人,见过。”
韩清第一次尝试,单用手掌,削去人头,还要做到手不沾血,花费了他一点功夫。
边境。
茶肆中,一独臂书生抿着茶水,姿态从容,他的对面,坐着一面容棱角分明的青年,腰间别着双刀,沉默寡言。
茶肆中有一说书人,醒木拍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朝一千年波澜壮阔,终究被姜姓人所灭,然而姜帝刚刚登基,却因立后一事触恼开国功臣武家一族,姜朝转瞬分崩离析,乾坤大变,短短一年不到,再次更朝换代,现在我们成了武国子民。”
“要说这武帝真是千古第一人,以巾帼之姿执掌天下,杀伐果断,十六年风调雨顺,天下太平,配得上空古绝今四字。”
茶肆中有人发问:
“那姜帝号称人皇,当初声望如此浩大,在立后一事上,究竟做错了什么?”
说书人珉了一口茶,慢悠悠道:
“世间最难解的字,便是情,人皇德行顶天,但他也一身风流,情字难衷,剪不断,理还乱,纵使人皇,也安得两全啊。”
“别卖关子了,赏你二两银子,说明白。”
二两银子砸在桌上,说书人嘿嘿一笑,醒木再拍:
“如若一个女子为你拼得江山,掀起无数腥风血雨,最后连个名分都没有,换做你,如何感想?”
“更何况,这女子心性孤傲,能力空前绝后,更有三个同胞为她撑腰,如今四弟武道第一人,三弟金戈铁马,山河将军,大哥人称算无遗策,一代国师,如此后台,畏不畏人?”
接连两问,茶肆内针落可闻,许久才听人小声念叨:
“难不成,这女人就是武帝?”
“慎言慎言啊。”
说书人也不把话挑明,只是悠哉悠哉摇着折扇,掂量着手中的二两银子,在边境这个地方,来来往往的人太多,每日能见到几百张陌生面孔,就他知道的这点陈芝麻烂谷子的事,翻来覆去的说,足够他每天一壶小酒,快活度日了。
茶肆外,突然亮起了一阵马蹄声,这节奏铿锵有力,掀起沙尘无数。
茶肆中人声嘈杂,可这马蹄声由远及近,盖过了茶肆中说天侃地的谈话声。
“是军爷?”
所有人开始窃窃私语,眼神在周边人身上不断巡视,毕竟边境这种地方,出几个通缉犯,理所应当。
直到马蹄声恰然而止,就见一位身穿银甲的糙汉一脚踹开茶肆的门,审视一周,喊道:
“例行公事!抓取姜党余孽,都给老子乖乖站着!”
最终糙汉的眼神盯紧了角落里的一桌客,咧嘴一笑,完全将上头人发布通缉令时的告诫公文抛之脑后。
他的眼中,只见到了进官加爵,赫赫军功。
“他奶奶的,说什么见到人第一时间要上报,真当我这一百来号人吃素的?”
只见糙汉将背上银枪挑开,枪头直指那位断臂书生和双刀青年:
“除了你们,其他闲杂人等,要么滚,要么死!”
此言一出,茶肆中瞬间乱作一团,茶客们连滚带爬的仓皇出逃,不一会,茶肆中只剩下空落落的两人:
书生依旧是面不改色的抿茶,而青年却像入了定一般,痴痴发呆。
糙汉手持银枪,步步逼近,门外骑兵已经将茶肆围了个水泄不通。
糙汉笑的脸上横肉直颤,掩饰不住他的激动:
“从御魔疆里潜伏进来的余孽,现在服诛,老子饶你们一个全尸。”
边境茶水似乎过于苦涩,书生眉头微皱,自言自语:
“若当初帝上不调取八成精兵前往南域镇魔,朝心一定,武昭就没有机会发动朝难,一切,还是帝上太过仁慈,在民权之间,乱了分寸。”
“民固然可重,但哪一代帝王,没有让渡民利?一旦权脱离控制,历史重蹈,民再受故难,反而是得不偿失,加害于民。”
“这帝王经,帝上还是生疏了。”
书生见茶凉了,转而起身,颇有怒气的空头一问:
“否则,就凭这群酒囊饭袋,也配窃得我主江山?”
双刀青年动了。
糙汉头颅碰地时才看清那一道取他性命的刀光。
而四周百号骑兵也在短短十息之内人头落地,连马匹都是一刀封喉,只有血流,没有痛鸣。
双刀青年一白一黑两把长刀,滴血未染,连刀上绷带都是完好无损。
青年从入茶肆到现在,只问了一句话:
“少主在哪?”
断臂书生抬起仅有的左臂,指了指东北方位:
“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