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说过:“把潜意识的冲突带到意识层面,疾病就会马上消失!”

  对于忧郁、胆怯、自卑、迟疑、矛盾……相对正常人的心理,虽然未患病,但同样遵循这一理论。qiuyelou

  可以理解为“把潜意识的冲突带到意识层面,不良情绪就会很快消失。”

  也就是说,只要让患者用记忆意识到了生病的真正原因,病就会痊愈。

  很多人也许会怀疑,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明白一个理论,并不一定能实践成功。

  但是,只需要稍作思考就能消除这种怀疑――大多数心理病症的出现,并不一定需要实践行动,就能在脑海中产生。

  患者之所以痛苦,就在于对那些怪异思维的深深不解和困惑,才会产生激烈对抗。

  了解了病因,就等于消除了困惑。自然能够转移自己的精力。

  从心理动力学上讲:心理的能量始终守恒。一种记忆被遗忘,就必定会有另一种记忆浮现出来。

  患者突然感受到一种陌生可怕的强迫意识产生,就说明他必定遗忘了另一种曾经熟悉、健康的记忆。

  潜意识和意识的整合,就等于重新唤起他那份健康的记忆,而把病态意识遗忘。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以此为基础,深入分析复杂的抑郁、强迫等症状。

  抑郁和强迫是一对结合体,几乎没有单纯的强迫,也没有单纯的抑郁。

  相比于抑郁症,强迫症的内容更加具体直观,不外乎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可以比较具体地描述出来,强迫行为更是显而易见。比如强迫洗手、关门、检查……

  所以,先从几例强迫症入手,分析出其病因,更便于读者理解。

  有一位男性强迫症患者H,他的症状是一种强迫思维。具体内容是:外公死得好!

  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强迫思维呢?因为在现实中他是很尊敬外公的,从来没有过这种大不敬的想法。

  一旦无缘无故产生这种怪异思维,他的意识就会强烈抵制;可是,这种怪异思维并没有因为他的抵制而消失,反而更加强烈;从而形成强迫。

  这个时候,平常的道理已经无法解释这种现象。

  如果你要他克制这种大不敬的想法,显然和他自身的强迫抵制无异。

  如果要他转移注意力,多去接触积极向上的东西,用积极的态度消除这种消极思维,也无关宏旨。

  事实上,他本身是一个很善良正派的人;也明白很多积极的道理,但就是无法克制。

  或者用更加专业的心理学角度,用“顺其自然”的方法来解决,让他顺着这种思维下去,放下抵制;立足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

  这种态度固然没错,但要放下抵制这种无故产生的荒诞思维,一定要有充分的理由。

  否则患者会深深疑惑,而无法做到。

  于是,顺其自然的理念可能会告诉他:人的情绪有一个由“产生――高氵朝――消失”的过程。任何不良情绪都会在高氵朝之后消失。就像人的悲伤和愤怒,会随着时间的推延而渐渐消失,不需要人为地去干预。

  也像是大自然的现象:大河奔流,人不能阻挡,让它流淌,自己走自己的路;天要刮风下雨,人不能阻止,只能随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洪水流过之后,自然会消失;雨下过后,总会停止。qiuyelou

  只有这样,才会消除阻挡洪水的压力。

  对于病来说,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抵抗所带来的压力和痛苦。

  因为这些都是自然现象,人根本不需要去理会,也没有办法抗拒,只需要关注当下的事。

  这固然没有错,但是我只能说有些片面。

  如果人要过河,就必须要克服流水;人要外出,就需要用雨伞阻挡雨水。

  也许,有人会说我理解错了"顺其自然"的概念。自然就是要承认它的存在,而不是要消除它。

  流水可以阻挡,但不能消除它;雨水可以用伞遮拦,但不能阻止天空下雨。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

  但是,患者也未必想要从根本上消除人的不良情绪,他只是想克制这种怪异思维而已。这并没有错。

  普通人对于一件不适的事,比如严重感冒,他会想到要去治疗。但并未想过要阻止人根本不生病。

  患者也是如此,他只是想克制那种怪异思维,未必想消除所有不良情绪。

  不去阻挡流水,水不会顺着人想过河的意志而消失;不用伞遮拦,雨也不会因人的意愿而停止。

  心理生病,顺其自然的理论,只是让他明白不能阻止所有不良情绪的产生(事实上患者未必这样想过);但没有给出合理抵制不良情绪的方法。

  单纯依靠转移注意力的行动,会让人感觉力不从心;因为任何行动都需要动机。

  人本来想要过河,因为不去克服流水,转移去做别的事;自然失去了本能的动力,做起来也力不从心。

  而要克服,就必须要进一步分析出病因和动机。

  回到上面那个例子。如果要他顺着这种大不敬的思维下去,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一定需要强大的动机。

  因为即使是普通人,在骂完人之后,也可能会有内疚的情绪,思索到底是谁的错。

  何况这种无缘无故辱人的强迫思维?

  强迫症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在强迫性人格的基础上,遇到外界诱因而产生。

  比如上例中的强迫,诱因就是外公的过世。

  与其把对外公不敬的想法,归于人的心理中正常的丑恶,强迫去接受,还不如把它当成一种逻辑。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与动力。

  找到动力,才能引导这种力。

  但是,人们对心理疾病的复杂性存在着固有的趁易避难。

  不仅普通人对心理症患者的症状不知所云;就是连大多数心理医生都感觉束手无策。

  所以,人们经常所熟知的心理学,往往是“顺其自然、转移注意、加强锻炼……”

  又或者是积极的行动、鼓励之类的……

  鲜有单就症状而来研究的。

  精神分析就是众多心理学中,少数选择就症状进行深层分析的心理学。

  看似杂乱无章的症状,却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

  这并非标新立异,牵强附会。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精神分析都是在标榜科学。

  只是因为精神分析所坚持的逻辑分析,并不能被科学证实。

  所以,宁愿相信症状是无法分析的,本来就是杂乱的,只能无条件接受。

  或者,要等待更先进的科学产生,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这样固然很严谨,但是太过死板。

  因为心理的好坏,只能由患者本身定义,而非科学。

  就像一个人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而不是外人。

  症状分析是否符合患者的内心,也只能由患者本人的记忆去评判。

  所以,姑且把晦涩的症状当成逻辑来分析吧。

  是牵强,还是真实,就由患者本人来判断。

  回到上例:

  根据第一章节的推理――心理疾病最表面、直接的诱因是因为“暗示”。所以,当H产生这种强迫思维时,一定是现实环境对他的隐性暗示――这种环境极像他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

  至于是什么环境,因人因症状而异。在没有深入分析之前,这种表面的隐性暗示反而不那么表面,不容易察觉。也就是根本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环境暗示他。

  但是,患者一般都记得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

  更贴切地说:他根本没有把当前的环境和最初产生强迫时的环境联系起来。

  他能清楚地记得,外公过世后,母亲很伤心;他最怕见到母亲的眼泪,于是刻意选择逃避丧礼过程中最悲痛的一幕。

  但他能够想像到母亲伤心欲绝的情形,并极力压制这种想像。

  就在这之后,这种大不敬的怪异思维就开始产生了。

  事实上这种怪异思维对他来说不算太陌生。

  如果是一种完全陌生的记忆,人反而容易忘却,而不会纠缠在心。

  这个在以后将会详述。

  他曾经想过:如果在骑车的时候,自己故意把车骑到河里怎么办?如果吃饭的时候,饭全部变成了脏东西怎么办……这就是一种强迫性人格。

  但是,那个时候,他能够较快地克服这种怪异思维,成功地回到正常生活中。

  只是这一次,因为外公过世的诱因,大不敬的怪异思维如洪水决堤般不可阻挡。

  根据最简单的因果逻辑,这种思维的产生一定是有原因和理由的,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人的本能是求乐的。

  再阴暗、痛苦的生活,背后也有快乐的动机推动。

  正如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他在付出时,看似是牺牲自己,但是他得到的却是升华的快乐。

  回到上面的问题。

  只需用倒推法便可给患者提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外公死得好。那么你一向尊敬的外公去世,如果是一件好事,对你来说有什么好处?

  唯一的答案就是:这样母亲就不会太伤心了。

  这正与他刻意逃避见到母亲最伤心一幕的举动吻合。

  唯一能够让他抛弃对外公的尊敬的理由,就是让母亲不再伤心。

  也就是说,他对母亲伤心哭泣的不忍,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

  这样,很简单地就把他的强迫焦点转移到了“不忍母亲伤心“这个柔和地问题上。

  强迫症状自然会消失,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要从根本上解决,就要明白他为什么如此不忍母亲伤心。这就要追溯到他更远时期所形成的强迫性人格。

  一个男人不愿意看到母亲或者自己的爱人流泪。这本是一件十分平常的事,不能算是病态。

  但是,如果发展到为了不看到自己在乎的人流泪伤心,竟然把令她伤心的对象贬低到极端,就是一种病态了。

  就好比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曾提到过一个年轻女子的梦:她梦见自己平时疼爱的侄儿躺在棺材中。

  根据“梦是愿望的达成”,梦见小侄儿去世,正是她潜意识的愿望。

  这样一来,又可以联想到上述的强迫病例中。情况如出一辙。

  她明明是疼爱小侄儿的,怎么可能希望他死去呢?

  唯一的原因,就是小侄儿的去世,能给她带来一种莫大的好处,超越了她对小侄儿的疼爱。

  这种好处就是:她曾经在大侄儿的丧礼上,看到过一个令她万分心仪的男子,之后再无音讯。

  为了急于再次见到他,她就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小侄儿去世,重现一次类似的丧礼,再次见到那个男子。

  由次可见,男女之间的爱,母子之间的感情,足以让人产生极端的思维。

  当然,前提是这类人群失去了面对现实的进取心,只能在黑暗和迂回中满足爱的愿望。

  所以,内向型的人更容易产生强迫症。可以称之为一种“退行满足”。

  何谓“退行满足”?

  从上面的例子,大致可以看出:一个人如果通过正面积极的方式,不能满足自己的愿望。

  就只能妥协,把自己置于弱势,寻求他人的同情与施舍。

  这是对“退行满足”最通俗的解释。

  在现实中,这种“退行满足”也是十分常见的,只要不过度,也并无不妥。最多只能形容此人没有骨气。

  这是很显而易见的“退行满足”。

  其实,最早的退行满足,是很隐秘且朦胧的,正如患者的症状一般。

  最早可以追溯到童年。

  所以,症状可以解释为一种“退化”。

  如果细心留意一下,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在童年时很顽皮,长大后却很内向沉默,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少为人知的是,儿童的顽皮也有真假之分。

  有些儿童的顽皮,目的只在于引起大人注意,来教导他,以此满足一种安全感。

  因为在正常情况下,他的父母也许对他比较冷淡。

  只有他犯错了,才会来关注他。

  所以,有的儿童故意去“招惹”大人,引起大人来“教训”他。

  他们甚至很乐意接受这种“教训”。

  这可以从他们调皮而满足的笑声中看去。

  还有一种情况:

  有的人在童年时性情刚烈。

  当他在与人争斗,被人欺负后,常被人误解为老实。

  他当时会强烈反驳,甚至动怒。

  但在后来,他却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别人称他“老实”的评价。

  干脆把自己置于“老实”的弱势,享受别人的怜悯,放弃了自己的抗争。

  几乎所有复杂多变的外界暗示所导致强迫形式,都可以用“退行满足”来解释。

  再次回到第一个例子:男孩不忍母亲的伤心,已经达到一个病态的程度。这就是他强迫贬低外公的原因。但还不是根本原因。

  同样是人,都有追求爱与快乐的本能。

  不会无缘无故选择“退行“来满足愿望。

  一定是在“退行“之前,心理就已产生了异于常人的变化。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深层心理学,深层心理学最新章节,深层心理学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