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即使每天工作再多再累,他也绝不埋怨,并且还能腾出时间来进修。这也正是成功的秘诀之一,因为他们相信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这种生命力才会更加强大,你的“能量”才会不断地得到补充,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让生活更加美好。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
敢于向权威挑战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如果我们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本来这样是无可厚非,然而对权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枷锁--权威枷锁。
我们在生活中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得到了一个新的想法。于是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个权威人士,然而他却说:“不对,你的想法不对。”这时我们往往还半信半疑,当我们去请教第二个权威人士,第二个权威人士还是说:“你错了,这个想法不行。”这时,我们往往就会彻底地放弃这个想法了。我们会想:连权威人士都不赞同我的想法,看来确实是我的想法有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有一种倾向权威的思想,认为权威所说的话就是真理,就是不可更改的。而且,人类有史以来就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崇敬之情。然而,我们却应该认识到,权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决不能对权威过于迷信,而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判断权威的观点。
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权威为我们节省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几何学,只需要学一学阿基米德的理论就行了;我们不必去看云识天气,只要听一听天气预报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如果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旦失去了权威,我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
著名哲学家查拉图土特拉决心独自远行时,在分手的时刻,他对自己的弟子和崇拜者们说:“你们忠心地追随着我,数十年如一日。我的学说你们都已经烂熟于胸、出口成章了。但是,你们为什么不扯碎我头上的冠呢?为什么不以追随我为羞耻呢?为什么不骂我是个骗子呢?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冠、以我为羞耻并且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真正地掌握了我的学说!”
仅仅凭这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就应该对查拉图土特拉肃然起敬,对他的人格表示敬仰。因为虽然他自己就是权威,却勇于教导弟子要打破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伽利略不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后者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重量越大则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轻则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逻辑推论,便把流传1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给推翻了。
从成功思维的角度来看,权威定势是要不得,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他的丰富实践,他的过人智慧、好奇心和独立精神使他质疑当时流行的许多理论和教条。例如:在进行地理探索的过程中,他在伦巴第山峰发现了化石和贝壳。当时和流行观点认为这些化石和贝壳是《圣经》中的洪水的沉淀物。但是,达·芬奇的论辩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他一一反驳每一条基于传统智慧的假说,最后下结论说:“这样的观点不应该存在于任何具有深厚逻辑思维的大脑之中。”
研究地理学说时,达·芬奇手拿各种各样的化石,走遍了伦巴第的山谷,学习解剖时,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类尸体和数不清的动物尸体。同他对化石的研究一样,他的解剖学研究也是对当时权威论点的直接挑战。他写道:“很多人认为他们有理由责备我,因为我的论证同他们的幼稚头脑所顶礼膜拜的权威观点相反。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简单和平常的经验事实之上,而这些经验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
在达·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不迷信权威的人”和“经验的门徒”。他说过:“对我来说,那些没有建立在经验、公理和亲自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纸空文,谬误百出。经验的起源、手段或者结果都经过了人类的感觉验证。”
达·芬奇崇尚思维的创新和独立,他反对一味模仿,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进行独立思考,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我们提倡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权威。而是要求我们在权威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权威,奉劝你把它从你的思想中拉出去,一棍子打死,省得它占据你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权威。
天下才子必读书
书籍虽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考,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读书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读万卷书,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成就别人无法企及的大业。有一句话说得好:能闲世人所闲人,方能忙世人所忙事。这里所谓的闲事,就是读书。
清代咸丰年间的山东巡抚张曜(1832~1891),幼年失学,年轻时日夜在赌场中混生活,闲来无事练就一身好武艺,后因参加镇压反军有功,被僧格林沁保奏做了知县,授予五品顶带。张曜乃一介武夫,认字不多,所以一切公文全由夫人处理。他任河南布政使时,被监察御史刘楠弹劾“目不识丁”,难理一省民政财务,遂由文改武,调派为南阳镇总兵。那时,“文改武”是很丢面子的事。张曜愤忿之余,知耻后勇,拜夫人为师,像蒙童那样志于向学,发愤读书,并刻“目不识丁”四字印章一枚,随身佩带以自警。后来,当年奏劾他“目不识丁”的刘楠也被劾罢职,回河南老家,百无聊赖。此时的张曜不计前嫌,“贻以千金”,且年年如此。每次给刘楠的信上都要盖上“目不识丁”的印章,以感念刘楠的栽成之德。长期的手不释卷,使得张曜的文学修养比起以往来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这足以使他对往日的官场纠葛以阔大胸襟坦然处之。后张曜转任山东巡抚,办了不少好事,如治理黄河水害,整修河堤,兴办水利,修筑道路,开设机械厂局等,凡是有益于官民的事他都尽力去办,在山东留下了较好的口碑。由一个赌徒到颇有政绩的封疆大吏,在这一转变中,读书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书籍蕴涵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里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所以古人云:“天下才子必读书。”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非常爱读书,从书本上源源不断地流向他脑海里的新知识,使他看上去永远是那么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据记载,他总是在不停地看书,连吃饭时饭桌上也摊着一本书,他常会忘了喝茶吃烤面包,却不会忘记读书。他会让面前的烤羊腿、马铃薯冷掉,可对书本的热情却丝毫不会冷却。他外出散步时也总是手不释卷,要是独自出门,他便自言自语地吟诵;要是友人同行,他就大声朗读,读到动情处,同行的朋友无不动容。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放射出了最炫目的光芒,《西风颂》、《云》、《致云雀》等抒情诗堪称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他们都生于贫苦的家庭。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就是读书。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仅上了三个月的学便被退学,爱迪生没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的母亲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教他算术、历史、地理、英文、文学等多门课程,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爱迪生的知识面,启发爱迪生的智力,同时母亲还经常鼓励他,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以便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母亲还经常为爱迪生购买一些科普读物,在这些读物中有一本名为《派克科学读本》的书把爱迪生深深吸引住了,并为爱迪生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科学的翅膀。有时候,仅仅是一本书就会开启人生成功的大门。
在人生的道路上,由于偶然的机遇或出于必然的选择,人们踏上了不同的人生旅程。有时候,一本书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英国作家班扬平生只熟读一本书:《圣经》。而正是这本书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天路历程》是17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以寓言的形式反映了英国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情况,讽刺贵族阶级的荒淫和贪婪,同时也宣扬了作者的清教徒信仰,由此可见《圣经》对他的影响之大。
许多成功人士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也常常将人生一些最真诚、最辉煌的瞬间与一本或几本好书联系在一起。一本好书能够给予一个人最初的人生启蒙甚至终生的影响,这有多么神奇!广泛阅读色彩斑斓的文学画卷,无疑是我们体察人生、认识自身,追求辉煌的一条捷径。
抓住无意中的灵感
每个无意中的灵感或主意都是新的构想,当灵感翩然而至时,应立刻抓住,不要让它溜走。多留心观察生活,一件小事可能就是将你引上成功之路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面对有些问题,我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然而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却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就是灵感在起作用。
安全刀片大王吉利,未发明刀片以前是一家瓶盖公司的推销员。他从20多岁时就开始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用在发明研究中。过了近20年,他仍旧一事无成。
1985年夏天,吉利到保斯顿市去出差,在返回的前一天买了火车票。第二天早晨,他起床迟了一点,正匆忙地用刀刮胡子,旅馆的服务员忽匆匆地走进来喊道:“再有5分钟,火车就要开了”吉利听到后,一着急,不小心把嘴巴刮伤了。
吉利一边用纸擦血,一边想:“如果能发明一种不容易伤害皮肤的刀子,肯定大受欢迎。”
这样,他就埋头钻研。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吉利终于发明了现在我们每天所用的安全刀片。他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安全刀片大王。
有许许多多成功的范例,都是由现实生活中小事所触发的灵感引起的。
g·克鲁姆是位美国印第安人,他是炸马铃薯片的发明者。1853年,克鲁姆在萨拉托加市高级餐馆中担任厨师。一天晚上,来了位法国人,他吹毛求疵总挑剔克鲁姆的菜不够味,特别是油炸食品太厚,无法下咽,令人恶心。克鲁姆气愤之余,随手拿起一个马铃薯,切成极薄的片,骂了一句便扔进了沸油中,结果好吃极了。不久,这种金黄色、具有特殊风味的油炸土豆片,就成了美国特有的风味小吃而进入了总统府,至今仍是美国宴会中的重要食品之一。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位穷画家,名叫律薄曼。他当时仅有一点点画具,仅有的一枝铅笔也是削得短短的了。
有一天,律薄曼正在绘图时,找不到橡皮擦。费了很大劲才找到时,铅笔又不见了。铅笔找到后,为了防止再丢,他索性将橡皮用丝线扎到铅笔的尾端。但用了一会儿,橡皮又掉了。
“真该死!”他气恼地骂着。
律薄曼为此事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主意来了:他剪下一小块薄铁片,把橡皮和铅笔绕着包了起来。果然,用一点小工夫做起来的这个玩意相当管用。
后来,他申请了专利,并把这专利卖给了一家铅笔公司,从而赚得55万美元。
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这种生命力才会更加强大,你的“能量”才会不断地得到补充,才能让生命更有意义,让生活更加美好。只有不断地学习才会更上一层楼。
敢于向权威挑战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如果我们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有人群的地方总会有权威,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崇之情,本来这样是无可厚非,然而对权威的尊崇到了不加思考的程度,就会成为一种思维的枷锁--权威枷锁。
我们在生活中大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得到了一个新的想法。于是我们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一个权威人士,然而他却说:“不对,你的想法不对。”这时我们往往还半信半疑,当我们去请教第二个权威人士,第二个权威人士还是说:“你错了,这个想法不行。”这时,我们往往就会彻底地放弃这个想法了。我们会想:连权威人士都不赞同我的想法,看来确实是我的想法有问题。
一般情况下,人们有一种倾向权威的思想,认为权威所说的话就是真理,就是不可更改的。而且,人类有史以来就有权威,权威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实际存在的现象。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崇敬之情。然而,我们却应该认识到,权威人士也是人,是人就有弱点和不足之处,我们决不能对权威过于迷信,而应该在事实的基础上判断权威的观点。
每一种事物都有两面性,权威为我们节省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必再从头研究几何学,只需要学一学阿基米德的理论就行了;我们不必去看云识天气,只要听一听天气预报就可以了。然而,我们如果总是被权威牵着鼻子走,就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一旦失去了权威,我们常常会感到手足无措。
著名哲学家查拉图土特拉决心独自远行时,在分手的时刻,他对自己的弟子和崇拜者们说:“你们忠心地追随着我,数十年如一日。我的学说你们都已经烂熟于胸、出口成章了。但是,你们为什么不扯碎我头上的冠呢?为什么不以追随我为羞耻呢?为什么不骂我是个骗子呢?只有当你们扯碎我的冠、以我为羞耻并且骂我是骗子的时候,你们才真正地掌握了我的学说!”
仅仅凭这一段精彩的论述,我们就应该对查拉图土特拉肃然起敬,对他的人格表示敬仰。因为虽然他自己就是权威,却勇于教导弟子要打破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
古今中外历史上各种新学术、新观点,常常都是从推翻权威开始的。伽利略不相信亚里士多德的权威。后者认为,自由下落的物体,重量越大则下落速度越快,重量越轻则下落速度越慢。伽利略设计了一个巧妙的逻辑推论,便把流传1000多年的亚里士多德的结论给推翻了。
从成功思维的角度来看,权威定势是要不得,不敢突破权威的束缚,也就丧失了创新思考的能力。敢于推翻权威,本身就是一种胆识、一种创新。
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也是一个不迷信权威的人。他的丰富实践,他的过人智慧、好奇心和独立精神使他质疑当时流行的许多理论和教条。例如:在进行地理探索的过程中,他在伦巴第山峰发现了化石和贝壳。当时和流行观点认为这些化石和贝壳是《圣经》中的洪水的沉淀物。但是,达·芬奇的论辩是建立在逻辑思考和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神学的基础上。他一一反驳每一条基于传统智慧的假说,最后下结论说:“这样的观点不应该存在于任何具有深厚逻辑思维的大脑之中。”
研究地理学说时,达·芬奇手拿各种各样的化石,走遍了伦巴第的山谷,学习解剖时,他解剖了三十多具人类尸体和数不清的动物尸体。同他对化石的研究一样,他的解剖学研究也是对当时权威论点的直接挑战。他写道:“很多人认为他们有理由责备我,因为我的论证同他们的幼稚头脑所顶礼膜拜的权威观点相反。但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我的观点是建立在简单和平常的经验事实之上,而这些经验事实才是真正的权威。”
在达·芬奇的一生之中,他曾骄傲地宣称自己是“不迷信权威的人”和“经验的门徒”。他说过:“对我来说,那些没有建立在经验、公理和亲自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理论都是一纸空文,谬误百出。经验的起源、手段或者结果都经过了人类的感觉验证。”
达·芬奇崇尚思维的创新和独立,他反对一味模仿,敢于挑战权威,并且进行独立思考,这在任何时代都是无与伦比的。
然而,我们提倡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并不是要否定一切权威。而是要求我们在权威面前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
如果你一味地迷信权威,奉劝你把它从你的思想中拉出去,一棍子打死,省得它占据你的思想。敢于向权威挑战,我们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权威。
天下才子必读书
书籍虽然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但是它对人类的影响却是非常深远的,如果你经常阅读各行各业成功人士的传记或者是自传并通过静心的思考,你就有可能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
读书是知识积累的最好方法,书是人的精神食粮。只有读万卷书,才能每临大事有静气,成就别人无法企及的大业。有一句话说得好:能闲世人所闲人,方能忙世人所忙事。这里所谓的闲事,就是读书。
清代咸丰年间的山东巡抚张曜(1832~1891),幼年失学,年轻时日夜在赌场中混生活,闲来无事练就一身好武艺,后因参加镇压反军有功,被僧格林沁保奏做了知县,授予五品顶带。张曜乃一介武夫,认字不多,所以一切公文全由夫人处理。他任河南布政使时,被监察御史刘楠弹劾“目不识丁”,难理一省民政财务,遂由文改武,调派为南阳镇总兵。那时,“文改武”是很丢面子的事。张曜愤忿之余,知耻后勇,拜夫人为师,像蒙童那样志于向学,发愤读书,并刻“目不识丁”四字印章一枚,随身佩带以自警。后来,当年奏劾他“目不识丁”的刘楠也被劾罢职,回河南老家,百无聊赖。此时的张曜不计前嫌,“贻以千金”,且年年如此。每次给刘楠的信上都要盖上“目不识丁”的印章,以感念刘楠的栽成之德。长期的手不释卷,使得张曜的文学修养比起以往来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这足以使他对往日的官场纠葛以阔大胸襟坦然处之。后张曜转任山东巡抚,办了不少好事,如治理黄河水害,整修河堤,兴办水利,修筑道路,开设机械厂局等,凡是有益于官民的事他都尽力去办,在山东留下了较好的口碑。由一个赌徒到颇有政绩的封疆大吏,在这一转变中,读书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书籍蕴涵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里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所以古人云:“天下才子必读书。”
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非常爱读书,从书本上源源不断地流向他脑海里的新知识,使他看上去永远是那么朝气蓬勃、热情奔放。据记载,他总是在不停地看书,连吃饭时饭桌上也摊着一本书,他常会忘了喝茶吃烤面包,却不会忘记读书。他会让面前的烤羊腿、马铃薯冷掉,可对书本的热情却丝毫不会冷却。他外出散步时也总是手不释卷,要是独自出门,他便自言自语地吟诵;要是友人同行,他就大声朗读,读到动情处,同行的朋友无不动容。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放射出了最炫目的光芒,《西风颂》、《云》、《致云雀》等抒情诗堪称是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众所周知,古今中外有很大一部分成功人士并不一定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他们都生于贫苦的家庭。他们之所以能成功,除了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坚强的性格和家庭的影响外,往往得益于某种启迪。这种启迪就是读书。
大家都知道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仅上了三个月的学便被退学,爱迪生没能受过良好的教育,但他的母亲是他真正的启蒙老师。母亲教他算术、历史、地理、英文、文学等多门课程,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扩大爱迪生的知识面,启发爱迪生的智力,同时母亲还经常鼓励他,希望他能好好读书,以便日后成就一番事业。母亲还经常为爱迪生购买一些科普读物,在这些读物中有一本名为《派克科学读本》的书把爱迪生深深吸引住了,并为爱迪生丰富的想象力插上了科学的翅膀。有时候,仅仅是一本书就会开启人生成功的大门。
在人生的道路上,由于偶然的机遇或出于必然的选择,人们踏上了不同的人生旅程。有时候,一本书能够影响到一个人的整个人生。
据说《天路历程》的作者、英国作家班扬平生只熟读一本书:《圣经》。而正是这本书影响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天路历程》是17世纪英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以寓言的形式反映了英国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情况,讽刺贵族阶级的荒淫和贪婪,同时也宣扬了作者的清教徒信仰,由此可见《圣经》对他的影响之大。
许多成功人士在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时,也常常将人生一些最真诚、最辉煌的瞬间与一本或几本好书联系在一起。一本好书能够给予一个人最初的人生启蒙甚至终生的影响,这有多么神奇!广泛阅读色彩斑斓的文学画卷,无疑是我们体察人生、认识自身,追求辉煌的一条捷径。
抓住无意中的灵感
每个无意中的灵感或主意都是新的构想,当灵感翩然而至时,应立刻抓住,不要让它溜走。多留心观察生活,一件小事可能就是将你引上成功之路的千载难逢的机遇。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有这样的经历,面对有些问题,我们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解决的办法,然而却总是在不经意间却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这就是灵感在起作用。
安全刀片大王吉利,未发明刀片以前是一家瓶盖公司的推销员。他从20多岁时就开始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全部用在发明研究中。过了近20年,他仍旧一事无成。
1985年夏天,吉利到保斯顿市去出差,在返回的前一天买了火车票。第二天早晨,他起床迟了一点,正匆忙地用刀刮胡子,旅馆的服务员忽匆匆地走进来喊道:“再有5分钟,火车就要开了”吉利听到后,一着急,不小心把嘴巴刮伤了。
吉利一边用纸擦血,一边想:“如果能发明一种不容易伤害皮肤的刀子,肯定大受欢迎。”
这样,他就埋头钻研。经过千辛万苦之后,吉利终于发明了现在我们每天所用的安全刀片。他摇身一变成为世界安全刀片大王。
有许许多多成功的范例,都是由现实生活中小事所触发的灵感引起的。
g·克鲁姆是位美国印第安人,他是炸马铃薯片的发明者。1853年,克鲁姆在萨拉托加市高级餐馆中担任厨师。一天晚上,来了位法国人,他吹毛求疵总挑剔克鲁姆的菜不够味,特别是油炸食品太厚,无法下咽,令人恶心。克鲁姆气愤之余,随手拿起一个马铃薯,切成极薄的片,骂了一句便扔进了沸油中,结果好吃极了。不久,这种金黄色、具有特殊风味的油炸土豆片,就成了美国特有的风味小吃而进入了总统府,至今仍是美国宴会中的重要食品之一。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位穷画家,名叫律薄曼。他当时仅有一点点画具,仅有的一枝铅笔也是削得短短的了。
有一天,律薄曼正在绘图时,找不到橡皮擦。费了很大劲才找到时,铅笔又不见了。铅笔找到后,为了防止再丢,他索性将橡皮用丝线扎到铅笔的尾端。但用了一会儿,橡皮又掉了。
“真该死!”他气恼地骂着。
律薄曼为此事琢磨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主意来了:他剪下一小块薄铁片,把橡皮和铅笔绕着包了起来。果然,用一点小工夫做起来的这个玩意相当管用。
后来,他申请了专利,并把这专利卖给了一家铅笔公司,从而赚得55万美元。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最新章节,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最新章节,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