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绘画

  我于2018年8月2日曾在《再见琉璃厂,再见琉璃厂》一文中提道,虽然我有着众多的爱好,但骨子里始终把自己定义为出生在HLJ省一个不知名的小城但骨子里一直坚定的认为自己是一个会画点儿画会写点文字的文人,连带着对琴棋书画俱精的古代文人墨客无比神往,懵懂中开始以文人自居。记得当时学古代书生手拿一把折扇,上书自作的现在已经惨不忍回顾的《七绝-田宇宝扇》藏头诗,唯一的区别就是人家的扇子上的画是自己画的,我扇子上的画是印刷厂印上去的,但我精心练过的开扇手法一样潇洒自如,“唰”的一声(或“啪”的一声,这个不重要),无比自恋!

  当然现在也自恋。

  在各种对我的夸赞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人真有才。

  可能是一直认为帅、聪明什么的基本上缘自天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有才那就真是有才,是自己后天努力得到的。

  所以我比较喜欢有才这个夸奖。

  由此作为“才子”(非真正的而是自封或他人客气夸奖被我当成真事儿的)的四大必备技能就被当成了努力的目标。

  那时的我读高二。

  正是一个有足够的理由自恋或即便是没理由但也可以足够自恋的年纪。

  自恋是很容易的,只要脸皮够厚!

  但把琴棋书画定为目标——还是一定就是四样就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了!

  好在当时年轻,不缺的就是勇气。

  什么也不会的我一切从零开始!

  在当时也只能是从零开始。

  但琴棋书画真的不是光凭勇气就可以的,别的不说,光是“画”就很令人伤脑筋了。

  那是真的伤脑筋!

  现在很流行的那种AI风格的长发长袍的古风人物就是我心目中的自己的形象及生活的场景!

  这种形象一直没有改变。

  估计以后也不会改变!

  1、环境之得遇名师

  我毕业的院校算不得有名,在如今的学生眼中也是极为不起眼儿的存在!但在我骨子里,是极为认同并也一直在向那个方向努力的是那八个刻在我毕业院校一个石头上的八个字: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源自陶行知先生的这八个字,点出了一个优秀教师的两大基石支柱。必须身正,必须学高,缺一不可。

  关于老师对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性那是多少本书也写不完的,可以说一个人一生中如果能遇到一个对他今后的人生之路有影响的好老师那是极为难得的。最低限度也不要遇到影响自己一生的极不好的老师(出于尊师重教的教养,我不能用最差或最差劲这样的字眼儿去评价),比如我夫人小时候的音乐老师。因为夫人小时候音乐课偶然跑调儿被那个老师的一句当众挖苦害得她从此不再唱歌了,这样的老师绝对是误人子弟的,还是夫人大度,至今仅记得她姓苏,要是我肯定会连名带姓一直记恨(打错了应该是记得)的......

  万幸的是这样的老师我一个也没遇到!

  我一直觉得我的人生是幸运的(虽然有很多人经常在钱权标准衡量下认为我的人生是不成功的,甚至是极为失败的,但我一直不屑于去抬杠辩解,这和婚姻一样,舒服与否我自己的脚肯定比别人的眼睛知道的清楚得多。所以我也从来不去弄什么转运珠一类的东西,因为谁知道转完了是好是坏,我觉得我这样就已经极好了)。

  这种幸运在学习过程中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常人难遇的对自己一生有影响的好老师,我竟然遇到了四位(当然不是说别的老师不好-从有些老师身上我甚至学到了受用一生的东西,比如高中时教我语文的胡海峰老师,他那一手漂亮的板书让我眼馋不已并努力跟着他学习-而是那些老师对我的影响没有这四位老师大)。

  先说第二位。当我认识我的老师董新杰的时候,他刚从哈师大毕业没多久,那个年代能考上哈师大的人绝对像是路兴海老师常介绍董老师时说的那样,这是一个高才生。

  后来熟悉之后的我们聊起来这段时,和我有着根本性不同的从不喜欢夸耀自己的董老师才说当年绥化地区只考上了他一个,这确实和现在比起来难度差的不是一点儿半点,现在就算是清华北大那样的名校一个绥化地区也不可能只考上一个啊。

  说句题外话,我一直认为六七十年代的高中生和八十年代的专科生的真实水平远不是现在扩招后的绝大多数本科生能比的了的(之所以用了绝大多数是不想得罪人,认为比我强的肯定就是那个少数),何况他还是八十年代的本科生。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音体美全面发展,极少有只会书本知识的书呆子(书呆子也挺好的,至少学有专精,情商有所提高的我不能乱得罪人)。

  所以当年的路叔和董哥会的不仅仅是他们的专业。

  因为都喜欢打乒乓球,所以最初我们经常一起较技切磋,很快建立起了友谊!

  他们和我父母相熟,都是海伦老乡,所以按辈份我应该叫他们路叔董叔。

  路叔坦然受之,认为没什么不妥,何况他当年在海伦三中的时候就教过我音乐,尽管当年几乎没说过话。

  董老师坚决不同意,只承认自己是董哥,所以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是各论各的,经常是在一起的时候我说路叔如何董哥如何,董哥说路哥如何,我们三人均觉得很正常。

  慢慢熟悉之后,有一次我去董哥的办公室,看到了一张漂亮的牡丹图,深紫色的花,和平常不一样的绿色的叶子,那种绿是我从从来没见过的。

  整幅画装在一个玻璃镜框中,他说这是上大学时他画的工笔牡丹,我吃惊不已,再三和他确认这不是照片。

  不怪我见识短,那时候的家长学生连正常的主课都几乎不放在心上,更何况是这种放在今天也是属于业余的爱好了。

  和现在随处可见的艺校画室相比,当年几乎没人知道什么是艺考生,也不知道什么是素描,什么是色彩,什么是国画,更不知道可以去哪里学画,也很少有人想去学!就连我那个时候已经和任学忠老师学了一段时间素描的人也不知道什么是工笔画,所以才会反复问这是不是照的牡丹照片。不像现在,就连老年大学都开设了工笔画课程(绝对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说明现在绝大多数人都认得工笔画,不会表现出我那时的没见识样儿)。

  对我来说,那天的经历就是柳青先生说过的人生年轻时要紧的并且走对的几步最重要的路之一,可惜当时的我并没有觉得,否则我一定会比路遥记得1988年5月25日那天更甚,把当时的时分秒都会记下来。

  这绝对是注定要记录在我的大事记中的。这已经不是打开了一扇窗,而是开了一扇门。

  还是那种大门。

  许多人不会画画,不会音乐,不会写诗,不会......不是他们没有天赋,只是没人为他们打开这扇窗!

  更有过分的是有许多家长和老师还携手钉死了原本学生自己打开的窗子。

  这样的家长和老师绝对不在少数!

  走出屋外的,不仅仅是我,还有赵玉华。

  屋外,色彩斑斓!

  和董哥学画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我们一开始就走对了路。

  这个是极为重要的,现在许多良莠不齐的辅导班老师本身就不太会画画,有不少仅凭着速成的培训就开始教课(千万别对号入座,这样的老师我一个也不认识),很多学生(不仅仅是孩子)都被教偏了,这样的学生纠正起来极为吃力,反倒不如原本什么也不会的。所以我经常对询问我的朋友说,宁可不学,也要找好老师。

  那时的董哥尽管还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的画也没有在13届全国美展获得HLJ省区金奖,还没有被评为美院教授,但高人一等的艺术修养已经有所体现,他经常强调的不是现在许多美术老师醉心的让画面花哨的什么撒盐吹雪技法(就事论事,非有所指),而是强调要在作品中表现出自己的特色和较真儿的绘画态度。

  他曾经为了画好喜鹊,肩扛摄影机,顶着寒风在皮卡车的车厢里于野外追寻,拍摄各种站立、觅食、飞翔等各种姿态下的喜鹊,录了许多第一手资料,然后回家用录像机一帧一帧播放、定格、然后写生,不放过每个特点,遇到不满意的再去录,再回来放一帧一帧播放,再写生,经过大量的观察、提练、绘画,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喜鹊。

  再比如他为了画好装土豆的丝带子,花钱从QQHE买了一个新的编织袋,让人放到客车上,他打车去取,然后回家后认真研究线与线之间怎么编排,画出了最真实的土豆袋子,震惊了观众。

  这种影响绝对是远超绘画技术这种小技巧的。

  所以我从他那儿学到了很多。最重要的就是我从他那儿学会了绝对不要模仿他人,要画出自己的艺术特点!

  这点一直影响着我。

  这张就是董教授画的入选13届全国美展HLJ省区金奖的《好日子》,画中右下角最大的那个纺织袋的原型就是他从QQHE花20元并打车去公交总站取回来并认真研究写生的那个袋子!

  董哥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令许多名家赞誉。

  他着重和我推荐过艺术大师贾平西(这也是我内心认可的大师级人物)的思想,让我看一下他的《我家思想我家画》。

  当年我曾认真读过这篇文章,记的笔记工工整整。文中的五条要点我不止一次地看过,时隔多年,我仍然觉得要反复诵读,不会过时。

  1、艺术构思统帅一切;

  2、宁肯喝自己劳动的小米粥,也不乞求古人、今人、洋人嚼剩的馍;

  3、前人画滥了的东西我也去画,但是一定争取从滥中跳出来;

  4、以我的生活、悟性、文学、艺术、哲理,到大千世界中去攫取别人没有描绘过的物象;

  5、尽量不重复自己.

  再次强调一下,这五条一定要背下来。

  贾平西先生有一张早期画的工笔画《九秋》,也是我最喜欢的菊花题材的工笔画,画上共有九朵菊花。

  董哥曾告诉过我,为了画好这张画,贾平西先生曾仔细研究了刺儿线(不知道别的地方叫什么),他说共有九种编法,真是精益求精到了极致。

  1989年秋我和美术班的同学一起去安达花圃写生菊花,在火车站偶遇董哥送贾平西先生回哈尔滨,正巧坐在同一节车厢,他得知我们去写生菊花,兴之所到,和我们讲了画菊花要注意的事项,告诉我们一定要把菊花画成桶形,至今我仍然记得!

  在这种较高的起点下,我和赵玉华开始了工笔画学习之旅。

  我和赵玉华学的所有东西中,我都远比他开始快,经常是他还在练习线条什么的,我都已经开始画成品了。

  但慢慢地他就赶上来了,然后就会超越。这得益于他的性格。

  记得有一次他画秋后的苞米地,我一看就头疼,觉得没有头绪,不画了,他就在那每天一点儿一点儿的画,一个苞米zha(去声)子(还是因为茬子没去声的音,决定用拼音)一个苞米zha(去声)子的完善,最后完成了一幅相当漂亮的起稿。然后又一笔笔勾线,着色,成品很漂亮,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及时记录下来,交到市美术家协会后不知道哪儿去了!

  在这点上他就是先完成,后完美。

  一点儿一点儿用别人看起来最笨的方法完成出别人想不到的成品!一如他的为人。

  其实最近我才发现,有许多时候看似最笨的方法,其实就是最正确的方法,甚至有时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可惜我们很多“聪明人”都把时间浪费在找寻捷径上了。比如以前的我。

  和董哥开始学画后,我曾开启了认真学习模式。

  翻找了我当年认真学习记的笔记,重新细看了一下,好多!

  现在仔细回想起来,小时候我是有机会走上专业绘画道路的!

  尽管那只是些偶然因素!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最新章节,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