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节我用了较长的篇幅说了对摄影的认知层面的问题,涉及到的都是“功夫在画外”中画外的东西。尽管极为重要,但理解起来确实是有难度,远不如可以直接操作上手的技能方面的东西容易让人入门。
这个在构思大纲的时候就想到了。
所以在绘画和文笔两章中我并没有专门写技能方面的东西,统一留在了摄影这章一起写。
艺术是相通的,所以上一节写的对认知层面的解读用在写作和绘画上同样适用,都是入门前要弄明白的东西。
理解得越透后边的路越好走。
在开始用佳能数码相机摄影以后,我发现在很多所谓的专业摄影讲座中,大家谈得最多的话题除了器材的重要性外,就是再加上ISO补偿白平衡等专业概念,还时不时冒出一些通透油蜜纵深感之类的头晕词句,这些对于我们想初学摄影的入门者来说,无异于筑起一面高墙,让人望而却步。即使有些敢于尝试的朋友,也有无从下手之感。
我也不知道是这些做专业讲座的人故意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东西以显得自己高深还是自己本身笨。
通过反思,我发现,我们许多人照相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为孩子、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留下一个成长的瞬间或是记录一下某个精彩的时刻,或是身边的景物之美引起了你拍照的欲望,再或是你去了一个新的旅途想要留下一个纪念等等。
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
因此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入门还是要尽量弱化器材的重要性,弱化光圈快门定焦变焦什么的如天书般的概念,从我们能轻松做到的小处着手,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摄影门中人(变成摄影门中人的标志就是说你照得好看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我的摄影初衷看起来可能是背离现在潮流的,因为现在的许多“摄影专家”都以照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不懂为追求,和我正相反。
我认为一张照片要让看到的人觉得好才是好的。
因此摄影的目的性应该很简单,就是照出一张我们喜欢的好照片。
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这个没有统一标准。
就像每个人对好吃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爱面食,有的喜欢米饭,苦辣酸甜咸都有人喜欢。
所以不要去管别人,自己喜欢就行。
和我看书喜欢乱总结一样,我觉得想知道什么样的照片是自己喜欢的很简单。
一要先看。
至少看够一万张照片。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可以找到我们想找到的各种题材。
别看一万这个数字太大,其实我们只要每天看30张就可以,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多张。
足够让一个人从摄影小白变成半个专家。
关键在于坚持,不能三分钟热血。
我的如此众多爱好每项都能取得一点儿微不足道的成绩都是源自坚持,包括我现在正在写的回忆录,每天写一点儿,三个月就是36万字。
可以先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看起:山水、静物、花鸟、美食、服饰、人物、事件等等哪个都行。
慢慢扩展。
看下去就会从中发现你喜欢和不喜欢的风格了。
然后按你喜欢的风格去练习第二步。
二要动手照。
这个动手照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看片的同时,动手,照。
我的建议是没事儿就照,然后以周为单位把一周来照的照片仔细看一遍,从中选出你最满意的九张发朋友圈。
无论一开始照得多差,总能从中选出9张稍好的。
然后再去看。
再去照。
慢慢下来,选出的9张会越来越好。
一年52次。
基本上照片参展入选没问题!
三要学会运用参照物!
我之所以把这个应该放在技巧中说的项目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个朋友发个朋友圈,说今天吃的鱼很大,并附上了照片。
照片照得很清晰,一看就是大厨做的,至少色香味中色是没问题的。
但重点是他只发了鱼的照片,我们没法想像这条鱼多大。
要是我肯定会把筷子放在盘子边,既不影响主体,又可以让看的人知道这条鱼是筷子的好多倍,那才能让别人知道确实是条大鱼。
对于鱼,筷子就是参照物。
参照,我不管别的学科如何解释,在摄影中,我的理解就是针对一个主体的比较说的。
对于一张照片来说,这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一个人,站在草坪上,那么草坪就是这个人的参照物。
一张国画展览,周围一群人在看,画就是主体,人是参照物。
一朵花,开在绿叶中,那么绿叶就是这个红花的参照物。
一片叶,周围全是花,那么花就是叶的参照物。
参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决定去看一场电影,那么为了记录这个事件,如果把人定义为主体,那么参照物可以是影院,可以是宣传海报,可以是售票台边卖好吃的,可以是有特色的取票口等等。这个选择权在于你自己,在于当时的环境,在于你当时的直觉。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比如你看到花很漂亮,肯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是一片花海让你震撼还是这朵花颜色鲜艳亦或是你小的时候家里养过让你感到亲切等等,总归要有个理由。
那就努力去把这种感觉拍出来。
这种感觉就是直觉(不要抬杠),我们摄影要进步就是要找到这种直觉。
说回电影参照物。
如果觉得这个电影的海报设计得好,那你站在海报边上,或是仅有你自己的时候,你可以单独照一张海报,把海报作为主体。
也可能你觉得这个影院很有特色,那你就照影院。
还有可能你觉得当时人太多,那你就照人。
这些都是没有定律的。都可以任我们自由发挥的。
比如我就愿意照海报和电影票根。
照海报知道我们看了什么电影。
照电影票根知道我们在哪儿看的。
然后发个朋友圈。
到年底时查一下朋友圈记录,就知道当年看了多少部电影、在哪儿看的,如果票多,就可以回忆一下和谁一起看的。
所以我觉得,照相时,除了那些特殊表现形式,比如人物特写等,我们尽可能的在画面中留下参照物,并学会提炼参照物。
对于不可避免的景点摄影来说,参照物更是重要,甚至有些时候景点是主要的,人才是参照。
要单独记得这点:人物和参照物要同时清楚。
我们大家常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就是去景点总是到景点跟前才去照相。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人大景就照不全,景要是照全人就小。
这种情况几乎每个照相或被照的人都经历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在离景观很远的地方选择照相地点。
一定要好好运用参照物,做好比较,两千年前的《道德经》就已经用优美的文笔说了比较的重要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恒也,说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比较是永远存在的。
四要从一个最基本的小技巧开始摄影之旅。
说了前边的那么多废话,那么初学者从哪里入手呢?
我们先看两张照片。
这是我随意百度的一张照片,因为没有留名,所以我无法联系本人,好在这里仅是小范围借用,应该不会引起争议。
这样类似的照片我们每个人都大量见过,照片中这位同学在整理图书,人物神态抓拍得很是到位。
我们平时照相的时候大都和这位拍摄者一样,把目光过多地放在人物上了,这样就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背景的作用。
在这张照片中,书架的倾斜造成了整体画面构图上的不稳定,这是专业的说法。换句话说,这样的照片看起来不舒服,但一般人不明白这种不舒服感的原因所在,所以在以后的照相中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
张照片是我照的,当时同样是没有注意到背景,这样的照片给人的感觉是画面倾斜,就象房子随时会倒一样。
在这张照片中,我就有意识地改变了构图,让书架的边缘垂直于画面,让棚顶的天花板连线平行于画面,这样,整个构图就给人一种稳定而纵深的感觉,让人看起来很是舒服。
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
还有网上随意找到的这样的照片都是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视线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因此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所以在照相取景构图时,像墙角、门框、窗子、柜子、楼房等物体应尽可能地让边缘垂直于画面;像课桌、地板砖、天花板等物件要尽可能地平行于画面,这样基本上就不会影响我们拍摄的主体了。
当然如果有些朋友非要按摄影讲座上说的什么追求扭曲力和张力应力等要让垂直线倾斜的也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
如果你觉得有点用,在下一次照相时可以有意识地试一下,然后和你自己以前拍的照片比较一下,是不是感觉会有点不同呢!
我不是老师,以上都是我学摄影的所感,只是提供给朋友们借鉴,高手请绕行。
再次划重点。
造成画面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拍照的手法,因为照的东西要么比我们高要么比我们低,所以我们总是习惯用手机或相机进行仰拍或俯拍,这就是出现问题的根源!
小技巧:我们照相时应尽量让手机或相机垂直于地面,然后直上直下移动取景,用跷脚或略蹲来调整拍摄的高度,并注意相机镜头和这些线平行,养成习惯后就好了。
学会了这个小技巧,会让我们在很多场合随手照相时,照出来的片子最起码会给人一种舒服感。
而这就代表着已经入门了。
余下能走多远就看每个人的坚持了。
五要认真选片但不要轻易删片。
数码时代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太容易了。
我们不经意间就照了成百上千张照片,陡增出一个又一个文件夹,年深日久,因为太多,反而失了看的心情,倒不如原来理光时代那有限的几百张照片了。
所以,我觉得照片挑选非常重要。
每次照相后都把当天照的好照片复制到一个个单独的文件夹中,每周选出一组最好的发到朋友圈,坚持下去必有收益。
敲黑板!选好片的同时,千万别乱删片。
因为随着眼界的提升,有可能会发现原来认为一般的照片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也是很不错的,或者是可以经过裁剪后变成好片的。
更大的可能是这些你原本认为一般的片子中或许不经意间照下了一些你用过的东西。
这都是财富。
所以要认真选片但别乱删片。
基本上经过这么一番操作后就会对前一阶段觉得很好的照片不满足了。
最后,我认为,想摄影的话要胸有格局,不要纠结于器材,先不要拍大场景,要从身边的小景入手,慢慢到中景,最后到大场面,然后再反过来,用细节来反映大场景。
几经反复,这就是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的必经之路。
强调一下,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最后说一下也是我个人总爱强调的是:摄影记录的是事实。所以我拍片的时候总爱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排斥P片。
我的照片只有极少数进行一下裁剪,当然特意照的人像除外。
即使是人像我也反对过度美图。我们一定要自信,不能总觉得我很黑啊、很不瘦啊、个不高啊、眼睛不大啊等等,总是不满意自己。
我在介入女儿教育时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不要总给自己的孩子找榜样,你看XXX数学多好,你看XXX多有领导力,你看XXX人家是乐队中的高手等等等等等等,我们不要做XXX第二,我们要做XXX第一。不要争第一,要做唯一……
又扯远了,言归正传。。
反对P图并不代表后期处理不需要,特别是那些甄选出的好片,如果想要参展,必要的处理还是需要的。
这就涉及到绘图软件!
这个在构思大纲的时候就想到了。
所以在绘画和文笔两章中我并没有专门写技能方面的东西,统一留在了摄影这章一起写。
艺术是相通的,所以上一节写的对认知层面的解读用在写作和绘画上同样适用,都是入门前要弄明白的东西。
理解得越透后边的路越好走。
在开始用佳能数码相机摄影以后,我发现在很多所谓的专业摄影讲座中,大家谈得最多的话题除了器材的重要性外,就是再加上ISO补偿白平衡等专业概念,还时不时冒出一些通透油蜜纵深感之类的头晕词句,这些对于我们想初学摄影的入门者来说,无异于筑起一面高墙,让人望而却步。即使有些敢于尝试的朋友,也有无从下手之感。
我也不知道是这些做专业讲座的人故意说一些让人听不懂的东西以显得自己高深还是自己本身笨。
通过反思,我发现,我们许多人照相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为孩子、家人、朋友或是自己留下一个成长的瞬间或是记录一下某个精彩的时刻,或是身边的景物之美引起了你拍照的欲望,再或是你去了一个新的旅途想要留下一个纪念等等。
并没有那么多复杂的想法。
因此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入门还是要尽量弱化器材的重要性,弱化光圈快门定焦变焦什么的如天书般的概念,从我们能轻松做到的小处着手,一步一步变成一个摄影门中人(变成摄影门中人的标志就是说你照得好看的人越来越多)。
所以,我的摄影初衷看起来可能是背离现在潮流的,因为现在的许多“摄影专家”都以照出来的东西让人看不懂为追求,和我正相反。
我认为一张照片要让看到的人觉得好才是好的。
因此摄影的目的性应该很简单,就是照出一张我们喜欢的好照片。
首先要知道什么样的照片是好照片?
这个没有统一标准。
就像每个人对好吃的定义都不一样,有的爱面食,有的喜欢米饭,苦辣酸甜咸都有人喜欢。
所以不要去管别人,自己喜欢就行。
和我看书喜欢乱总结一样,我觉得想知道什么样的照片是自己喜欢的很简单。
一要先看。
至少看够一万张照片。
现在网络如此发达,可以找到我们想找到的各种题材。
别看一万这个数字太大,其实我们只要每天看30张就可以,一年下来就是一万多张。
足够让一个人从摄影小白变成半个专家。
关键在于坚持,不能三分钟热血。
我的如此众多爱好每项都能取得一点儿微不足道的成绩都是源自坚持,包括我现在正在写的回忆录,每天写一点儿,三个月就是36万字。
可以先从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看起:山水、静物、花鸟、美食、服饰、人物、事件等等哪个都行。
慢慢扩展。
看下去就会从中发现你喜欢和不喜欢的风格了。
然后按你喜欢的风格去练习第二步。
二要动手照。
这个动手照其实很简单,就是在看片的同时,动手,照。
我的建议是没事儿就照,然后以周为单位把一周来照的照片仔细看一遍,从中选出你最满意的九张发朋友圈。
无论一开始照得多差,总能从中选出9张稍好的。
然后再去看。
再去照。
慢慢下来,选出的9张会越来越好。
一年52次。
基本上照片参展入选没问题!
三要学会运用参照物!
我之所以把这个应该放在技巧中说的项目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先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有个朋友发个朋友圈,说今天吃的鱼很大,并附上了照片。
照片照得很清晰,一看就是大厨做的,至少色香味中色是没问题的。
但重点是他只发了鱼的照片,我们没法想像这条鱼多大。
要是我肯定会把筷子放在盘子边,既不影响主体,又可以让看的人知道这条鱼是筷子的好多倍,那才能让别人知道确实是条大鱼。
对于鱼,筷子就是参照物。
参照,我不管别的学科如何解释,在摄影中,我的理解就是针对一个主体的比较说的。
对于一张照片来说,这个主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一个人,站在草坪上,那么草坪就是这个人的参照物。
一张国画展览,周围一群人在看,画就是主体,人是参照物。
一朵花,开在绿叶中,那么绿叶就是这个红花的参照物。
一片叶,周围全是花,那么花就是叶的参照物。
参照物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们决定去看一场电影,那么为了记录这个事件,如果把人定义为主体,那么参照物可以是影院,可以是宣传海报,可以是售票台边卖好吃的,可以是有特色的取票口等等。这个选择权在于你自己,在于当时的环境,在于你当时的直觉。
一定要相信自己的直觉。
比如你看到花很漂亮,肯定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是一片花海让你震撼还是这朵花颜色鲜艳亦或是你小的时候家里养过让你感到亲切等等,总归要有个理由。
那就努力去把这种感觉拍出来。
这种感觉就是直觉(不要抬杠),我们摄影要进步就是要找到这种直觉。
说回电影参照物。
如果觉得这个电影的海报设计得好,那你站在海报边上,或是仅有你自己的时候,你可以单独照一张海报,把海报作为主体。
也可能你觉得这个影院很有特色,那你就照影院。
还有可能你觉得当时人太多,那你就照人。
这些都是没有定律的。都可以任我们自由发挥的。
比如我就愿意照海报和电影票根。
照海报知道我们看了什么电影。
照电影票根知道我们在哪儿看的。
然后发个朋友圈。
到年底时查一下朋友圈记录,就知道当年看了多少部电影、在哪儿看的,如果票多,就可以回忆一下和谁一起看的。
所以我觉得,照相时,除了那些特殊表现形式,比如人物特写等,我们尽可能的在画面中留下参照物,并学会提炼参照物。
对于不可避免的景点摄影来说,参照物更是重要,甚至有些时候景点是主要的,人才是参照。
要单独记得这点:人物和参照物要同时清楚。
我们大家常犯这样的一个错误,就是去景点总是到景点跟前才去照相。这样的结果就是如果人大景就照不全,景要是照全人就小。
这种情况几乎每个照相或被照的人都经历过。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有意识地在离景观很远的地方选择照相地点。
一定要好好运用参照物,做好比较,两千年前的《道德经》就已经用优美的文笔说了比较的重要性。“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恒也,说明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些比较是永远存在的。
四要从一个最基本的小技巧开始摄影之旅。
说了前边的那么多废话,那么初学者从哪里入手呢?
我们先看两张照片。
这是我随意百度的一张照片,因为没有留名,所以我无法联系本人,好在这里仅是小范围借用,应该不会引起争议。
这样类似的照片我们每个人都大量见过,照片中这位同学在整理图书,人物神态抓拍得很是到位。
我们平时照相的时候大都和这位拍摄者一样,把目光过多地放在人物上了,这样就或多或少地忽略了背景的作用。
在这张照片中,书架的倾斜造成了整体画面构图上的不稳定,这是专业的说法。换句话说,这样的照片看起来不舒服,但一般人不明白这种不舒服感的原因所在,所以在以后的照相中依然会犯同样的错误。
张照片是我照的,当时同样是没有注意到背景,这样的照片给人的感觉是画面倾斜,就象房子随时会倒一样。
在这张照片中,我就有意识地改变了构图,让书架的边缘垂直于画面,让棚顶的天花板连线平行于画面,这样,整个构图就给人一种稳定而纵深的感觉,让人看起来很是舒服。
这样的场景也很常见。
还有网上随意找到的这样的照片都是有意识地注意到了视线中的平行线和垂直线,因此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所以在照相取景构图时,像墙角、门框、窗子、柜子、楼房等物体应尽可能地让边缘垂直于画面;像课桌、地板砖、天花板等物件要尽可能地平行于画面,这样基本上就不会影响我们拍摄的主体了。
当然如果有些朋友非要按摄影讲座上说的什么追求扭曲力和张力应力等要让垂直线倾斜的也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
如果你觉得有点用,在下一次照相时可以有意识地试一下,然后和你自己以前拍的照片比较一下,是不是感觉会有点不同呢!
我不是老师,以上都是我学摄影的所感,只是提供给朋友们借鉴,高手请绕行。
再次划重点。
造成画面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拍照的手法,因为照的东西要么比我们高要么比我们低,所以我们总是习惯用手机或相机进行仰拍或俯拍,这就是出现问题的根源!
小技巧:我们照相时应尽量让手机或相机垂直于地面,然后直上直下移动取景,用跷脚或略蹲来调整拍摄的高度,并注意相机镜头和这些线平行,养成习惯后就好了。
学会了这个小技巧,会让我们在很多场合随手照相时,照出来的片子最起码会给人一种舒服感。
而这就代表着已经入门了。
余下能走多远就看每个人的坚持了。
五要认真选片但不要轻易删片。
数码时代为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弊端,那就是太容易了。
我们不经意间就照了成百上千张照片,陡增出一个又一个文件夹,年深日久,因为太多,反而失了看的心情,倒不如原来理光时代那有限的几百张照片了。
所以,我觉得照片挑选非常重要。
每次照相后都把当天照的好照片复制到一个个单独的文件夹中,每周选出一组最好的发到朋友圈,坚持下去必有收益。
敲黑板!选好片的同时,千万别乱删片。
因为随着眼界的提升,有可能会发现原来认为一般的照片其实换个角度来看也是很不错的,或者是可以经过裁剪后变成好片的。
更大的可能是这些你原本认为一般的片子中或许不经意间照下了一些你用过的东西。
这都是财富。
所以要认真选片但别乱删片。
基本上经过这么一番操作后就会对前一阶段觉得很好的照片不满足了。
最后,我认为,想摄影的话要胸有格局,不要纠结于器材,先不要拍大场景,要从身边的小景入手,慢慢到中景,最后到大场面,然后再反过来,用细节来反映大场景。
几经反复,这就是摄影从入门到精通的必经之路。
强调一下,这只是我个人的观点!
最后说一下也是我个人总爱强调的是:摄影记录的是事实。所以我拍片的时候总爱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排斥P片。
我的照片只有极少数进行一下裁剪,当然特意照的人像除外。
即使是人像我也反对过度美图。我们一定要自信,不能总觉得我很黑啊、很不瘦啊、个不高啊、眼睛不大啊等等,总是不满意自己。
我在介入女儿教育时常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不要总给自己的孩子找榜样,你看XXX数学多好,你看XXX多有领导力,你看XXX人家是乐队中的高手等等等等等等,我们不要做XXX第二,我们要做XXX第一。不要争第一,要做唯一……
又扯远了,言归正传。。
反对P图并不代表后期处理不需要,特别是那些甄选出的好片,如果想要参展,必要的处理还是需要的。
这就涉及到绘图软件!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最新章节,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最新章节,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