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是深受大家喜爱的北宋才子。
苏轼与其亦师亦友,宋代以后的文人墨客尊称其为江西诗派的鼻祖。
黄庭坚性格梗直,不愿随波逐流。
虽然受到东坡先生的连累,曾经多次被贬谪他乡。
他却无怨无悔,一生更是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
久在宦途沉浮,诗人没有随波逐流。
而是一直保持了一种高风亮节,他的朋友们也好像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世外高人。
每次品读黄庭坚的诗篇,总能给人一份鼓舞,并感到受益匪浅。
“黄庭坚生于仁宗庆历五年,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人。”
“祖父黄湜为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其第三子黄庶即黄庭坚的父亲。”
“黄庭坚的母亲是建昌望族李东的女儿,通经史、书画。”
“黄庭坚的家族人材辈出,宋朝时仅双井黄氏一族就有48名进士,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黄庭坚自小受家学熏陶,五岁时即开始读《五经》并背诵如流,七岁时作了一首《牧童诗》。”
“宋仁宗嘉祐二年,黄庭坚就读于家乡双井村的芝台书院。”
“嘉祐三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病逝。”
“因为父亲的去世,家境窘困,他只能随母回到外婆家居住。”
“嘉祐四年,黄庭坚随舅父李常赴淮南游学。”
“黄庭坚在这样的良好学习环境下,得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黄庭坚跟随李常在扬州时结识了孙觉,并得到他的赏识。”
“孙觉非常推崇杜甫,在一次与诗人王平甫关于杜甫与韩愈的争论中,孙觉发现了黄庭坚的才华。”
“从此非常赏识他,之后将女儿孙兰溪许配给他,黄庭坚对孙觉的知遇教诲之恩也是感念不尽的。””
“宋仁宗嘉祐八年,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名列乡试第一名。”
“嘉祐九年,黄庭坚赴京参加礼部省试,落第而归。”
“黄庭坚赴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三甲进士,调任汝州叶县尉。”
“宋神宗熙宁元年,黄庭坚被调到汝州叶县任职,但他直到九月才到任。”
“因延误报到期限,当时前朝宰相富弼在汝州任职,依法将黄庭坚拘禁,直到年底才释放就任。”
“黄河以北发生地震和水灾,灾民纷纷涌入汝州叶县一带,富弼下令救济灾民。”
“黄庭坚作为县尉,奔走安顿,眼见灾民的疾苦,有感而作《流民叹》,对灾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熙宁三年,黄庭坚的妻子孙兰溪不幸病逝于叶县,他写下《红蕉洞独宿》表达无尽的哀思。”
“黄庭坚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为成绩优异,被任命为教授。”
“次年与诗人谢景初相识,并续娶其女谢介休为妻。”
“谢介休不幸于元丰二年病逝,为黄庭坚留下一女黄睦。”
“熙宁九年,当时留守北京的老太师文彦博非常赏识他,举荐他连任。”
“因而黄庭坚直到宋神宗元丰三年,才赴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县令。”
陆游: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
羁旅生涯,既有生活的不便,也有思乡的辛酸。
窗外是绵绵秋雨、啾啾虫鸣,屋内是孤灯清影、寒衾薄被。
三两声芭蕉雨、八九次竹林风,夜深时分,更会勾起难眠之人的愁绪。
北宋的一位年轻才子也经历过这样的雨夜,更令其怀念远方的故人。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秋怀二首》创作于熙宁八年,当时作者31岁,正在河北大名任国子监教授。
国子监职务清闲,处境单纯,作者经常读书自遣。
快要接近年末岁尾,诗人远离故乡,触发怀远之情,于是即兴赋诗。
秋阴细细、吟虫啾啾,开篇就形象地展现出秋天的气候特点。
白天秋阴透入屋里,夜晚天气逐渐变凉。
诗人观察细致,用词讲究,雨后芭蕉开放,新叶与旧叶相间。
风吹竹声作响,极具音韵之美。
芭蕉在风雨中发出悦耳的声响,也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前两联分别从秋景和秋声着笔,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美好的赞颂。
作者笔下,砧声急不可缓,秋意已深,正是赶制寒衣之时。
而秋天日短,檐外日影不长,更显出诗人细腻的写作手法。
古代女子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制作御寒衣服,而砧声已急也从侧面表达出秋意浓厚。
诗人忽然想起,自己的裘破无人缝补、丢弃墙角,也展现出诗人羁旅生涯、俸禄微薄的窘迫处境。
最后一句岂念晏岁多繁霜,抒发了诗人在接近岁尾时难捱严霜寒冷,却洒脱不羁的情趣。
“黄庭坚携全家从汴京到吉州太和县赴任,路过安徽途中他浏览了怀宁县的潜山。”
“元丰四年,黄庭坚到达吉州太和县上任。”
“在任期间,正值朝庭加紧实施王安石新法,推行食盐专卖政策。”
“这项政策本意是为了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及对民众的重利盘剥。”
“但是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为不法官吏为了谋求暴利和向上司邀功。”
“不顾百姓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屡屡多报数量,再高价摊卖给百姓。”
“导致民不聊生,黄庭坚在诗作中对这一盐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元丰六年,黄庭坚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
“元丰七年,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出生。”
“这一年的三月,他在路过泗州僧伽塔时。”
“于塔前写了一篇《发愿文》,从此戒荤吃素。”
“抵达德平后,当时的德州通判赵挺之正欲在德州推行新法中的市易法。”
“而黄庭坚认为德州镇小民贫,经不起新法的搜刮。”
“这一分歧导致之后双方不和的局面,以至于后来赵挺之罗织罪名,导致黄庭坚贬死宜州。”
“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
“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执政,高氏在政治上倾向旧党。”
“她将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势力一并扫除,起用司马光为相,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二年,苏轼想举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未能成功,最终黄庭坚被授予著作佐郎。”
“苏轼的举荐遭到了赵挺之的攻击,并在奏疏中对苏轼和黄庭坚横加攻击。”
“由于赵挺之的攻讦,黄庭坚在升迁著作郎后很快又被取消,维持原著作佐郎职务。”
“在接连的政治逆境下,黄庭坚已无心仕途。”
“他先上了一道《辞免转官状》,未获准许,接着又上了一道《乞回授恩命状》。”
“乞求将朝庭的恩宠转授给自己的母亲,于是其母亲被封为安康郡太君。”
“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不愿在京城为官。”
“这一年的六月,黄庭坚的母亲病逝,朝庭赐钱物给其办丧事,他只得中断职务护母丧回乡。”
“第二年正月到家,五月又得知叔父黄廉于京城病故,接连的打击更增加了他的悲痛之情。”
“元祐七年,因宰相吕大防在元祐四年提举修《神宗实录》,元祐七年又兼修《神宗皇帝正史》,他举荐黄庭坚与秦观为正史编修官。”
文天祥:黄庭坚的一首佳作,用典无痕,彰显出高雅襟怀。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第二首诗开篇两句描写秋风及雨后,茅堂索索、行遶空庭。
表现出室中空寂、访客稀少,也传达出作者屋冷孤居、仕途寂寥的落寞。
不过虽然有点孤独,但诗人却善于苦中取乐。
连日阴雨,池涨水深,蛙声不断。
夜深人静,明月高悬,鹊闹枝头。
看似孤寂的场景,诗人却独爱其幽静。
前两联描景绘声,生动形象,饶有情趣。
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忽然有点感慨,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
尾联更加细微含蓄,因为处境的凄清孤寂,让诗人渴望真挚的友谊。
可是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远隔千里,音信难通。
诗人情感起伏不定,更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对现状的不太满意,期望他日故友重逢,自己也升迁在望。
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
纵观这两首诗,作者从秋景萧瑟联想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凄清之感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
第一首诗中秋景凄清,虽然生活艰难,但依然洒脱奔放。
第二首写怀,诗人重视别离中的友谊,情感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诗人不畏苦难,却念旧情,年轻的黄庭坚此时也无法预料今后的贬谪生涯。
诗人此时风华正好,也在未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不羁和高傲。
没有懈怠、不见彷徨,满是潇洒和豁达的情怀。
“黄庭坚不想在深陷是非之地,于是在这年九月母亲守丧期满后上奏请求免去自己编修官的职务。”
“第一次请求未获批准,他又上了《第二辞免状》诉说自己疾病缠身,退意坚决。”
“元祐八年,黄庭坚在修水双井安葬了母亲,于母亲墓旁建永思堂居住。”
“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驾崩,十月宋哲宗亲政,次年四月改元为绍圣。”
“宋哲宗在高太后执政时长期处于无权地位,随着年岁渐长,他的不满也在加深。”
“待到亲主国政,他将王安石时期新党被贬者纷纷召回。”
“而元祐时期的旧党官员被相继贬逐,政治斗争越发趋向党派之争。”
“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先后被任命为宣州知州,均未报到上任。”
“同时《神宗实录》因为是旧党执政时编撰,也受到新党的攻击。”
“朝庭下诏对编修人员进行审查,刚服丧期满的黄庭坚应诏来到陈留。”
“等于罢去了他的一切官职,只给他安了一个管理亳州明道宫的闲职,且责令居住于开封境内接受国史院的审查。”
“绍圣二年,黄庭坚离开陈留前往黔州,兄长大临陪同。”
“于四月到达,住在开元寺的摩围阁中。”
“期间经过江陵,住在江陵承天寺。”
“住持智珠禅师准备将寺院的旧塔拆去重建一座新塔,希望建成后由黄庭坚作记。”
“秋天时,二弟叔达携家眷及黄庭坚之子黄相及黄相之母来到黔州。”
“元符三年哲宗驾崩,亲政仅六年,未留下子嗣。”
“其弟端王赵佶即位,即宋徽宗,皇太后向氏听政,倾向旧党。”
“五月,黄庭坚恢复官职,任命为宣德郎,并还所得勋赐。”
“十二月,他离开戎州东归,船过江安。”
“县令石信道热情挽留,并将女儿许配给黄庭坚的儿子黄相。”
“元符四年正月,皇太后向氏驾崩,徽宗亲政。”
“七月,蔡京登上相位,并加紧了对旧党人士的政治清算。”
“这一年春天,黄庭坚从江安东下,三月被改任舒州知州。”
“四月又封他为吏部员外郎并召入京,他以自己体弱多病坚辞不就,接连上表请求差遣外郡。”
“宋徽宗崇宁元,黄庭坚受命领太平州知州,十七日即被罢官。”
“罢官的第二天,州官衙门设宴为他送行。”
“黄庭坚即席赋《木兰花令》表达他对于升沉交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的复杂微妙心态。”
“崇宁四年,宋徽宗大赦元祐党人,黄庭坚也在被赦之列。”
“由宜州迁往永州,但他未接到诏令,于九月已病逝于宜州。”
辛弃疾:黄庭坚学书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
黄庭坚是有名的书法家,被列为宋四家之一。
他的草书被公认为唐代之后草书的一个新高峰,从初露头角到惊艳世人一共经历了四十年的磨练。
他以一种酣畅淋漓的书写方式创造了一个自由不羁的狂草世界,他在文学和书法上都有着不小的成就。
自赵匡胤统一天下建立了宋朝,国内局势终于在五代之后趋于平静,因此文学艺术的推进在宋朝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与基本沿袭前朝书法的北宋前期不同,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书法精彩缤纷。
在这期间,黄庭坚等人依次崛起,一股全新的尚意书风开始了逐渐完善的漫长过程。
黄庭坚早期行楷作品并不具有成熟时期行书特点,整体看虽仍以行书笔意书写楷字结构。
但略显丰润,体式没有黄氏书风的跌宕起伏,而表现出点画厚重精简。
结字与后期的修长不同,较为扁平,结构呈现平稳端庄的状态。
与其师苏轼一般,黄庭坚的仕途也十分坎坷。
时至黄庭坚因幸灾谤国之罪被贬后,随着政治生涯的日暮穷途,他的书法愈发精进。
经历了辛酸与悲喜交加,黄庭坚的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书法伴随着这位山谷老人最终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个时期的黄庭坚书法有着勃发的生气,似乎是对仕途的愤懑不平都抒发在纸间。
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是他一个很重要的作品,《诸上座帖》中所表现的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和笔法都有很深的赏析意义。
黄庭坚草书境界脱洒,使转技巧丰富,笔力圆劲。
其在整篇中呈现了三种表现形式,即逆起、逆接和顿挫。
逆起是书法行笔过程中一个基础的表现。
逆接则是将紧邻的两个字之间进行一个隔断以表现出逆接效果。
而顿挫则是反复运用逆势来达到的效果。
苏轼与其亦师亦友,宋代以后的文人墨客尊称其为江西诗派的鼻祖。
黄庭坚性格梗直,不愿随波逐流。
虽然受到东坡先生的连累,曾经多次被贬谪他乡。
他却无怨无悔,一生更是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篇。
久在宦途沉浮,诗人没有随波逐流。
而是一直保持了一种高风亮节,他的朋友们也好像是一群特立独行的世外高人。
每次品读黄庭坚的诗篇,总能给人一份鼓舞,并感到受益匪浅。
“黄庭坚生于仁宗庆历五年,江西省修水县双井村人。”
“祖父黄湜为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其第三子黄庶即黄庭坚的父亲。”
“黄庭坚的母亲是建昌望族李东的女儿,通经史、书画。”
“黄庭坚的家族人材辈出,宋朝时仅双井黄氏一族就有48名进士,被誉为华夏进士第一村。”
“黄庭坚自小受家学熏陶,五岁时即开始读《五经》并背诵如流,七岁时作了一首《牧童诗》。”
“宋仁宗嘉祐二年,黄庭坚就读于家乡双井村的芝台书院。”
“嘉祐三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病逝。”
“因为父亲的去世,家境窘困,他只能随母回到外婆家居住。”
“嘉祐四年,黄庭坚随舅父李常赴淮南游学。”
“黄庭坚在这样的良好学习环境下,得以博览群书,打下扎实的文学基础。”
“黄庭坚跟随李常在扬州时结识了孙觉,并得到他的赏识。”
“孙觉非常推崇杜甫,在一次与诗人王平甫关于杜甫与韩愈的争论中,孙觉发现了黄庭坚的才华。”
“从此非常赏识他,之后将女儿孙兰溪许配给他,黄庭坚对孙觉的知遇教诲之恩也是感念不尽的。””
“宋仁宗嘉祐八年,黄庭坚参加洪州乡试,名列乡试第一名。”
“嘉祐九年,黄庭坚赴京参加礼部省试,落第而归。”
“黄庭坚赴汴京参加礼部考试,中第三甲进士,调任汝州叶县尉。”
“宋神宗熙宁元年,黄庭坚被调到汝州叶县任职,但他直到九月才到任。”
“因延误报到期限,当时前朝宰相富弼在汝州任职,依法将黄庭坚拘禁,直到年底才释放就任。”
“黄河以北发生地震和水灾,灾民纷纷涌入汝州叶县一带,富弼下令救济灾民。”
“黄庭坚作为县尉,奔走安顿,眼见灾民的疾苦,有感而作《流民叹》,对灾民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熙宁三年,黄庭坚的妻子孙兰溪不幸病逝于叶县,他写下《红蕉洞独宿》表达无尽的哀思。”
“黄庭坚参加四京学官考试,因为成绩优异,被任命为教授。”
“次年与诗人谢景初相识,并续娶其女谢介休为妻。”
“谢介休不幸于元丰二年病逝,为黄庭坚留下一女黄睦。”
“熙宁九年,当时留守北京的老太师文彦博非常赏识他,举荐他连任。”
“因而黄庭坚直到宋神宗元丰三年,才赴吏部改官任吉州太和县令。”
陆游: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
羁旅生涯,既有生活的不便,也有思乡的辛酸。
窗外是绵绵秋雨、啾啾虫鸣,屋内是孤灯清影、寒衾薄被。
三两声芭蕉雨、八九次竹林风,夜深时分,更会勾起难眠之人的愁绪。
北宋的一位年轻才子也经历过这样的雨夜,更令其怀念远方的故人。
秋阴细细压茅堂,吟虫啾啾昨夜凉。
雨开芭蕉新闲旧,风撼筼筜宫应商。
砧声已急不可缓,檐景既短难为长。
狐裘断缝弃墙角,岂念晏岁多繁霜。
黄庭坚,号山谷道人,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秋怀二首》创作于熙宁八年,当时作者31岁,正在河北大名任国子监教授。
国子监职务清闲,处境单纯,作者经常读书自遣。
快要接近年末岁尾,诗人远离故乡,触发怀远之情,于是即兴赋诗。
秋阴细细、吟虫啾啾,开篇就形象地展现出秋天的气候特点。
白天秋阴透入屋里,夜晚天气逐渐变凉。
诗人观察细致,用词讲究,雨后芭蕉开放,新叶与旧叶相间。
风吹竹声作响,极具音韵之美。
芭蕉在风雨中发出悦耳的声响,也透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前两联分别从秋景和秋声着笔,表达了诗人对秋日美好的赞颂。
作者笔下,砧声急不可缓,秋意已深,正是赶制寒衣之时。
而秋天日短,檐外日影不长,更显出诗人细腻的写作手法。
古代女子在秋天捣洗新布,替家人制作御寒衣服,而砧声已急也从侧面表达出秋意浓厚。
诗人忽然想起,自己的裘破无人缝补、丢弃墙角,也展现出诗人羁旅生涯、俸禄微薄的窘迫处境。
最后一句岂念晏岁多繁霜,抒发了诗人在接近岁尾时难捱严霜寒冷,却洒脱不羁的情趣。
“黄庭坚携全家从汴京到吉州太和县赴任,路过安徽途中他浏览了怀宁县的潜山。”
“元丰四年,黄庭坚到达吉州太和县上任。”
“在任期间,正值朝庭加紧实施王安石新法,推行食盐专卖政策。”
“这项政策本意是为了限制大地主的土地兼并及对民众的重利盘剥。”
“但是新法在实施过程中因为不法官吏为了谋求暴利和向上司邀功。”
“不顾百姓的实际需要和购买能力,屡屡多报数量,再高价摊卖给百姓。”
“导致民不聊生,黄庭坚在诗作中对这一盐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元丰六年,黄庭坚解官太和县令,调任德州德平镇的监镇官。”
“元丰七年,黄庭坚的儿子黄相出生。”
“这一年的三月,他在路过泗州僧伽塔时。”
“于塔前写了一篇《发愿文》,从此戒荤吃素。”
“抵达德平后,当时的德州通判赵挺之正欲在德州推行新法中的市易法。”
“而黄庭坚认为德州镇小民贫,经不起新法的搜刮。”
“这一分歧导致之后双方不和的局面,以至于后来赵挺之罗织罪名,导致黄庭坚贬死宜州。”
“宋神宗驾崩,年仅十岁的太子赵煦继位,即为宋哲宗。”
“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执政,高氏在政治上倾向旧党。”
“她将王安石一派的新政势力一并扫除,起用司马光为相,黄庭坚于四月被诏为秘书省校书郎。”
“元祐二年,苏轼想举荐黄庭坚为翰林学士,未能成功,最终黄庭坚被授予著作佐郎。”
“苏轼的举荐遭到了赵挺之的攻击,并在奏疏中对苏轼和黄庭坚横加攻击。”
“由于赵挺之的攻讦,黄庭坚在升迁著作郎后很快又被取消,维持原著作佐郎职务。”
“在接连的政治逆境下,黄庭坚已无心仕途。”
“他先上了一道《辞免转官状》,未获准许,接着又上了一道《乞回授恩命状》。”
“乞求将朝庭的恩宠转授给自己的母亲,于是其母亲被封为安康郡太君。”
“而他自己一再要求外任,不愿在京城为官。”
“这一年的六月,黄庭坚的母亲病逝,朝庭赐钱物给其办丧事,他只得中断职务护母丧回乡。”
“第二年正月到家,五月又得知叔父黄廉于京城病故,接连的打击更增加了他的悲痛之情。”
“元祐七年,因宰相吕大防在元祐四年提举修《神宗实录》,元祐七年又兼修《神宗皇帝正史》,他举荐黄庭坚与秦观为正史编修官。”
文天祥:黄庭坚的一首佳作,用典无痕,彰显出高雅襟怀。
茅堂索索秋风发,行遶空庭紫苔滑。
蛙号池上晚来雨,鹊转南枝夜深月。
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绝。
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
第二首诗开篇两句描写秋风及雨后,茅堂索索、行遶空庭。
表现出室中空寂、访客稀少,也传达出作者屋冷孤居、仕途寂寥的落寞。
不过虽然有点孤独,但诗人却善于苦中取乐。
连日阴雨,池涨水深,蛙声不断。
夜深人静,明月高悬,鹊闹枝头。
看似孤寂的场景,诗人却独爱其幽静。
前两联描景绘声,生动形象,饶有情趣。
诗人面对萧瑟秋景,忽然有点感慨,世人交情淡薄,不易信赖。
尾联更加细微含蓄,因为处境的凄清孤寂,让诗人渴望真挚的友谊。
可是湖水无端浸白云,故人书断孤鸿没,远隔千里,音信难通。
诗人情感起伏不定,更暗暗地透露出作者对现状的不太满意,期望他日故友重逢,自己也升迁在望。
黄庭坚秋日怀远,这两首七律绵邈洒脱,又极具理趣。
纵观这两首诗,作者从秋景萧瑟联想到自己处境的艰难,凄清之感在洒脱的情趣中冲淡。
第一首诗中秋景凄清,虽然生活艰难,但依然洒脱奔放。
第二首写怀,诗人重视别离中的友谊,情感绵邈,兼具理趣和深情。
诗人不畏苦难,却念旧情,年轻的黄庭坚此时也无法预料今后的贬谪生涯。
诗人此时风华正好,也在未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不羁和高傲。
没有懈怠、不见彷徨,满是潇洒和豁达的情怀。
“黄庭坚不想在深陷是非之地,于是在这年九月母亲守丧期满后上奏请求免去自己编修官的职务。”
“第一次请求未获批准,他又上了《第二辞免状》诉说自己疾病缠身,退意坚决。”
“元祐八年,黄庭坚在修水双井安葬了母亲,于母亲墓旁建永思堂居住。”
“九月,太皇太后高氏驾崩,十月宋哲宗亲政,次年四月改元为绍圣。”
“宋哲宗在高太后执政时长期处于无权地位,随着年岁渐长,他的不满也在加深。”
“待到亲主国政,他将王安石时期新党被贬者纷纷召回。”
“而元祐时期的旧党官员被相继贬逐,政治斗争越发趋向党派之争。”
“宋哲宗绍圣元年,黄庭坚先后被任命为宣州知州,均未报到上任。”
“同时《神宗实录》因为是旧党执政时编撰,也受到新党的攻击。”
“朝庭下诏对编修人员进行审查,刚服丧期满的黄庭坚应诏来到陈留。”
“等于罢去了他的一切官职,只给他安了一个管理亳州明道宫的闲职,且责令居住于开封境内接受国史院的审查。”
“绍圣二年,黄庭坚离开陈留前往黔州,兄长大临陪同。”
“于四月到达,住在开元寺的摩围阁中。”
“期间经过江陵,住在江陵承天寺。”
“住持智珠禅师准备将寺院的旧塔拆去重建一座新塔,希望建成后由黄庭坚作记。”
“秋天时,二弟叔达携家眷及黄庭坚之子黄相及黄相之母来到黔州。”
“元符三年哲宗驾崩,亲政仅六年,未留下子嗣。”
“其弟端王赵佶即位,即宋徽宗,皇太后向氏听政,倾向旧党。”
“五月,黄庭坚恢复官职,任命为宣德郎,并还所得勋赐。”
“十二月,他离开戎州东归,船过江安。”
“县令石信道热情挽留,并将女儿许配给黄庭坚的儿子黄相。”
“元符四年正月,皇太后向氏驾崩,徽宗亲政。”
“七月,蔡京登上相位,并加紧了对旧党人士的政治清算。”
“这一年春天,黄庭坚从江安东下,三月被改任舒州知州。”
“四月又封他为吏部员外郎并召入京,他以自己体弱多病坚辞不就,接连上表请求差遣外郡。”
“宋徽宗崇宁元,黄庭坚受命领太平州知州,十七日即被罢官。”
“罢官的第二天,州官衙门设宴为他送行。”
“黄庭坚即席赋《木兰花令》表达他对于升沉交替,一切都是过眼云烟的复杂微妙心态。”
“崇宁四年,宋徽宗大赦元祐党人,黄庭坚也在被赦之列。”
“由宜州迁往永州,但他未接到诏令,于九月已病逝于宜州。”
辛弃疾:黄庭坚学书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贤之学,书乃可贵。
黄庭坚是有名的书法家,被列为宋四家之一。
他的草书被公认为唐代之后草书的一个新高峰,从初露头角到惊艳世人一共经历了四十年的磨练。
他以一种酣畅淋漓的书写方式创造了一个自由不羁的狂草世界,他在文学和书法上都有着不小的成就。
自赵匡胤统一天下建立了宋朝,国内局势终于在五代之后趋于平静,因此文学艺术的推进在宋朝达到了又一个高峰。
与基本沿袭前朝书法的北宋前期不同,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书法精彩缤纷。
在这期间,黄庭坚等人依次崛起,一股全新的尚意书风开始了逐渐完善的漫长过程。
黄庭坚早期行楷作品并不具有成熟时期行书特点,整体看虽仍以行书笔意书写楷字结构。
但略显丰润,体式没有黄氏书风的跌宕起伏,而表现出点画厚重精简。
结字与后期的修长不同,较为扁平,结构呈现平稳端庄的状态。
与其师苏轼一般,黄庭坚的仕途也十分坎坷。
时至黄庭坚因幸灾谤国之罪被贬后,随着政治生涯的日暮穷途,他的书法愈发精进。
经历了辛酸与悲喜交加,黄庭坚的人生有了新的感悟,书法伴随着这位山谷老人最终也逐渐走向成熟。
这个时期的黄庭坚书法有着勃发的生气,似乎是对仕途的愤懑不平都抒发在纸间。
黄庭坚的《诸上座帖》是他一个很重要的作品,《诸上座帖》中所表现的黄庭坚的书法特点和笔法都有很深的赏析意义。
黄庭坚草书境界脱洒,使转技巧丰富,笔力圆劲。
其在整篇中呈现了三种表现形式,即逆起、逆接和顿挫。
逆起是书法行笔过程中一个基础的表现。
逆接则是将紧邻的两个字之间进行一个隔断以表现出逆接效果。
而顿挫则是反复运用逆势来达到的效果。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