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初二,文德殿。
汴河岸李落厢人马遇袭一事昨天就传到了枢密院,夜里王鬷王曙都在,二人同为枢密使,听了军报想法却不尽相同。王鬷看王曙面色凝重,便道:“故老,那带头的指挥把粮草都保住了,死伤者加总不过数十人,厢军一向兵虚器乏,能击退盗匪已属万幸,何需更多介怀?”
王曙那时候没有对答,今早在大殿上亦没提及,全由着王鬷对赵桢奏报。待退了朝,他拖着年迈的身子,请周成奉代为通传,私下里求见赵桢。
王曙年事已高,在朝中极受敬重,去年生了苛疾,告病请罢,直到一个多月前,为压制赵元俨的气焰,才重新召其入朝为枢密使。但碍于他身体不适,加上天冷阴寒,赵桢从不曾请他入宫论政。今次他特意前来,赵桢明白他必有要事,因命人替他备座,亲自到门口迎接。
王曙连称“陛下折煞老臣”,接着随赵桢一同进殿。一迈入殿门,就瞅见参知政事宋绶在,相互施礼后,赵桢念他人老舌寡,便让周成奉用和了龙脑的茶膏替他点一盏茶。
周成奉应承着,赵祯开口寒暄道:“先帝在位时,凡于禁中见吕端等重臣,皆躬身作揖,并以此对朕言传身教。公亦为元老之臣,朕不过遵先帝教诲,何来折煞之说?”
王曙赶紧拜谢:“陛下言重,臣安敢自比吕相国。”
周成奉将茶端给王曙,赵桢顿了顿,又道:“还记得朕立位前,先帝抱恙,每日朕从资善堂放课,大娘娘便带朕到福宁殿侍奉先帝,那时常常遇到公等陪伴御榻左右,与先帝商讨国政。不过到朕这一朝,公来得次数还真是少多了。公可要保重万千,以后便是不愿见示,也该多来聆听才好。”
提起真宗,王曙心里也颇为感怀,眯起眼睛,张嘴打算说些什么,但一瞟宋绶,又把嘴闭上了。赵桢知他有所提防,遂稍作解释:“吕夷简上谏《先朝国史》修成已两年,是时候续修《国朝会要》。朕想着宋绶当年就是参与修撰《会要》的,早上吕夷简又推举一次,因召他来,问些重新看详编纂的条目。”
“陛下事必躬亲,动合天德。”王曙将茶盏端在手上,随口称颂。
他记得近来主要负责修史的一直是晏殊,不过晏殊被贬去了江宁府。剩下吕夷简与宋绶都参与过《国史》整理,情分是有的,谁来推举谁没什么奇怪之处。只是盛度前几天突然请朝廷发令,为重刊《唐书》募集旧唐遗事故集。这才隔了多久,吕夷简就提议续修《会要》,二者之间不晓得有无联系。
王曙暗忖:“总之,崇文院是有的忙了。”
他默默品茶,等待赵桢与宋绶间的问答结束。早年做官,他曾出知定海县,那地方离建安不远,饮茶的喜好就渐渐跟随福建路的士大夫一样,不爱添加珍果香草,更别提龙脑了。赵桢赐的茶根本不对他胃口,只因是君主好心,他惟有将就。
他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终于茶水见底,顺便把宋绶给熬走了。
赵桢放下笔杆,坐到王曙身边,亲切笑道:“历朝历代,本朝最重修史,真真的越看重越琐碎。”
王曙点点头,二人皆理解朝廷看重史录背后有着何种动机,是以这句话他听了却不宜接下去,转而问:“《夏书》里有句话,‘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陛下还会解吗?”
赵桢先是一怔,然后笑答:“公要做朕的侍读?《夏书》晦涩,所幸这句没忘,说‘一人若屡屡犯错,结下的仇怨未必立时昭显,但必于还没成形之前,就思善道防卫之’。”
“陛下记得,实乃万民之福。”王曙略感欣慰,又问,“汴河岸厢军被截,枢密院里也有人觉得琐碎,未知陛下怎样认为。”
“厢军兵械不如人,能守住粮草且损伤甚少,酌情该赏。”赵桢淡淡笑道。
尽管论调与王鬷相差无几,这桩案着实有点丢他颜面——本来傩礼闹出乱子的恶徒都没抓全,据悉开封城里百姓怨言未消,赶上朝廷派的军队还差点被劫,估计劫粮的又是同一批人。匪类逃走势必会再引起一阵不满,百姓的不满多一分,他面对朝臣的底气就减一分,杨太后党羽的声量自然就增一分,此时怕的即这种琐碎越积越多。
“赏罚陛下已交给枢密院决断,老臣在意的不是这儿。”王曙看向御座,难掩脸上忧思,“若无里外勾连,贼人岂能提早埋伏?陛下深知此次并不单纯,沉得住气没在朝上点破,可老臣今朝立于庙堂,胸中却难免惴惴,全因不懂陛下究竟预备如何‘思善道防卫之’,还求陛下明示。”
他言语看似毫不委婉,却依旧有所保留。举凡对朝政上点心的人,便明白皇帝现在并非沉得住气,而是无可奈何。但既已生了变故,首当其冲的是提应对之策,仅仅赏赐李落厢一行人,根本于事无补。
赵桢嚼得出他话中滋味,摇了摇头道:“不是不想防,惟厢军短弱,表忠心易,有作为难。”
他的感慨不是没来由的。厢军偶现精兵强将,旋即就被军头司挑入禁军,剩下的尽是羸弱之士,大都只能行冗杂之令。可对百姓而言这些人仍挂着军名,像昨日遇袭,赢是本分,争讨不回几声好;输是失职,头顶更添十层脏。
“有作为难,绝非不能作为。”王曙沉声说。
赵桢闻言,立即屏退左右内侍,让他放心。
“厢军原是藩镇之兵,能征惯战。”王曙替他分析,“我朝开国后,将其中精锐者拨给禁军,一点点削减厢军兵力,先以‘短弱’补充,接着行《减切法》,以老衰补充。至今天下厢军已逾四十万,果真都是‘短弱老衰’之辈,又只许他们做杂役,士气大削。且营中指挥从不教其武技,致使军纪惰怠,让军中有志者不知自己有志。”
赵桢颔首,话是没错,不过能帮自己什么呢?
王曙继续讲道:“如此还要养着,本意是让其有业可从,不至变作贼寇。惜乎人数愈多,废者愈多,朝廷现在几近无力承担。”
赵桢不禁含笑,他渐渐觉得,王曙的一大套分析,根本是给他一个对外交代的借口。
“汴河这事,是个转机。”王曙在转机二字加重了语气,“那指挥竟率众保住了粮草,颇有材勇,倘若仅略作打赏,只会让他归于以往,倒不如提拔他去训练活下来的将士,给他们升隶禁军的机会。”
汴河岸李落厢人马遇袭一事昨天就传到了枢密院,夜里王鬷王曙都在,二人同为枢密使,听了军报想法却不尽相同。王鬷看王曙面色凝重,便道:“故老,那带头的指挥把粮草都保住了,死伤者加总不过数十人,厢军一向兵虚器乏,能击退盗匪已属万幸,何需更多介怀?”
王曙那时候没有对答,今早在大殿上亦没提及,全由着王鬷对赵桢奏报。待退了朝,他拖着年迈的身子,请周成奉代为通传,私下里求见赵桢。
王曙年事已高,在朝中极受敬重,去年生了苛疾,告病请罢,直到一个多月前,为压制赵元俨的气焰,才重新召其入朝为枢密使。但碍于他身体不适,加上天冷阴寒,赵桢从不曾请他入宫论政。今次他特意前来,赵桢明白他必有要事,因命人替他备座,亲自到门口迎接。
王曙连称“陛下折煞老臣”,接着随赵桢一同进殿。一迈入殿门,就瞅见参知政事宋绶在,相互施礼后,赵桢念他人老舌寡,便让周成奉用和了龙脑的茶膏替他点一盏茶。
周成奉应承着,赵祯开口寒暄道:“先帝在位时,凡于禁中见吕端等重臣,皆躬身作揖,并以此对朕言传身教。公亦为元老之臣,朕不过遵先帝教诲,何来折煞之说?”
王曙赶紧拜谢:“陛下言重,臣安敢自比吕相国。”
周成奉将茶端给王曙,赵桢顿了顿,又道:“还记得朕立位前,先帝抱恙,每日朕从资善堂放课,大娘娘便带朕到福宁殿侍奉先帝,那时常常遇到公等陪伴御榻左右,与先帝商讨国政。不过到朕这一朝,公来得次数还真是少多了。公可要保重万千,以后便是不愿见示,也该多来聆听才好。”
提起真宗,王曙心里也颇为感怀,眯起眼睛,张嘴打算说些什么,但一瞟宋绶,又把嘴闭上了。赵桢知他有所提防,遂稍作解释:“吕夷简上谏《先朝国史》修成已两年,是时候续修《国朝会要》。朕想着宋绶当年就是参与修撰《会要》的,早上吕夷简又推举一次,因召他来,问些重新看详编纂的条目。”
“陛下事必躬亲,动合天德。”王曙将茶盏端在手上,随口称颂。
他记得近来主要负责修史的一直是晏殊,不过晏殊被贬去了江宁府。剩下吕夷简与宋绶都参与过《国史》整理,情分是有的,谁来推举谁没什么奇怪之处。只是盛度前几天突然请朝廷发令,为重刊《唐书》募集旧唐遗事故集。这才隔了多久,吕夷简就提议续修《会要》,二者之间不晓得有无联系。
王曙暗忖:“总之,崇文院是有的忙了。”
他默默品茶,等待赵桢与宋绶间的问答结束。早年做官,他曾出知定海县,那地方离建安不远,饮茶的喜好就渐渐跟随福建路的士大夫一样,不爱添加珍果香草,更别提龙脑了。赵桢赐的茶根本不对他胃口,只因是君主好心,他惟有将就。
他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喝,终于茶水见底,顺便把宋绶给熬走了。
赵桢放下笔杆,坐到王曙身边,亲切笑道:“历朝历代,本朝最重修史,真真的越看重越琐碎。”
王曙点点头,二人皆理解朝廷看重史录背后有着何种动机,是以这句话他听了却不宜接下去,转而问:“《夏书》里有句话,‘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陛下还会解吗?”
赵桢先是一怔,然后笑答:“公要做朕的侍读?《夏书》晦涩,所幸这句没忘,说‘一人若屡屡犯错,结下的仇怨未必立时昭显,但必于还没成形之前,就思善道防卫之’。”
“陛下记得,实乃万民之福。”王曙略感欣慰,又问,“汴河岸厢军被截,枢密院里也有人觉得琐碎,未知陛下怎样认为。”
“厢军兵械不如人,能守住粮草且损伤甚少,酌情该赏。”赵桢淡淡笑道。
尽管论调与王鬷相差无几,这桩案着实有点丢他颜面——本来傩礼闹出乱子的恶徒都没抓全,据悉开封城里百姓怨言未消,赶上朝廷派的军队还差点被劫,估计劫粮的又是同一批人。匪类逃走势必会再引起一阵不满,百姓的不满多一分,他面对朝臣的底气就减一分,杨太后党羽的声量自然就增一分,此时怕的即这种琐碎越积越多。
“赏罚陛下已交给枢密院决断,老臣在意的不是这儿。”王曙看向御座,难掩脸上忧思,“若无里外勾连,贼人岂能提早埋伏?陛下深知此次并不单纯,沉得住气没在朝上点破,可老臣今朝立于庙堂,胸中却难免惴惴,全因不懂陛下究竟预备如何‘思善道防卫之’,还求陛下明示。”
他言语看似毫不委婉,却依旧有所保留。举凡对朝政上点心的人,便明白皇帝现在并非沉得住气,而是无可奈何。但既已生了变故,首当其冲的是提应对之策,仅仅赏赐李落厢一行人,根本于事无补。
赵桢嚼得出他话中滋味,摇了摇头道:“不是不想防,惟厢军短弱,表忠心易,有作为难。”
他的感慨不是没来由的。厢军偶现精兵强将,旋即就被军头司挑入禁军,剩下的尽是羸弱之士,大都只能行冗杂之令。可对百姓而言这些人仍挂着军名,像昨日遇袭,赢是本分,争讨不回几声好;输是失职,头顶更添十层脏。
“有作为难,绝非不能作为。”王曙沉声说。
赵桢闻言,立即屏退左右内侍,让他放心。
“厢军原是藩镇之兵,能征惯战。”王曙替他分析,“我朝开国后,将其中精锐者拨给禁军,一点点削减厢军兵力,先以‘短弱’补充,接着行《减切法》,以老衰补充。至今天下厢军已逾四十万,果真都是‘短弱老衰’之辈,又只许他们做杂役,士气大削。且营中指挥从不教其武技,致使军纪惰怠,让军中有志者不知自己有志。”
赵桢颔首,话是没错,不过能帮自己什么呢?
王曙继续讲道:“如此还要养着,本意是让其有业可从,不至变作贼寇。惜乎人数愈多,废者愈多,朝廷现在几近无力承担。”
赵桢不禁含笑,他渐渐觉得,王曙的一大套分析,根本是给他一个对外交代的借口。
“汴河这事,是个转机。”王曙在转机二字加重了语气,“那指挥竟率众保住了粮草,颇有材勇,倘若仅略作打赏,只会让他归于以往,倒不如提拔他去训练活下来的将士,给他们升隶禁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