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义对胡庸的说辞感到有些意外。
他向国君进谏并亲手写下那封信时,心里想的确实是借此与秦国结个善缘。
但现在胡庸的反应如此之激烈,由不得肥义不多想。
到底是胡庸的车队里真的没有藏匿秦国特使,还是故作玄虚企图蒙混过关?
又或者是国君绕开所有人做了某些安排反而被对方识破,以这种手段谋求破局?
不管最后哪个猜测成真,肥义都有些恼火。
一件原本可以简单解决的事情,被搞得这般复杂,闹什么呢?
“家老,备车,我要入宫。”
胡庸走了以后,肥义独坐了一会儿,想了些事情,便起身向外走去。
待他走到门外,马车已停在那里等候。
肥义踩着车夫摆好的马车凳上了车。
啪的一声。
车夫甩了个漂亮的鞭子,驾驭马车驶向宫城。
途中,肥义一直在揣摩国君赵雍对秦国特使一事的心思。
想想国君昨天的状态,和那两声含义莫名的大笑,若说国君存了以信试探的心思,倒也真有可能。
毕竟国君即位之初,五国会葬,图谋赵国,也有秦国的一份。
国君对秦国之恨,不比对赵国少。
虽说这几年秦国一心东出,大肆攻伐韩、魏,与赵国的冲突日渐减少,但做下的事、结下的怨,并不会因为新冲突的减少而消失。
相反,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些深埋在心里的怨恨,会越来越重,直至成为心结,与化不开的执念。
所以,肥义完全相信国君会干出派人截杀秦国特使,以泄私愤的事。
只不过没有经他手安排这些事宜,肥义一时间也摸不准国君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这样的反复揣摩在马车驶到宫门前停歇。
赵雍曾特许肥义可以乘车入宫,但肥义从没这般做过。
今天也是如此。
肥义在宫门外下了车,让宫城侍卫验过身份,便在侍卫往里通传的同时,迈步走了进去。
赵雍正在宴饮用膳,得到通传的第一时间挥手屏退了助兴的乐工与舞女,然后在处置政事的书房接待了肥义。
“将军深夜入宫,必有要事,请讲。”
赵雍与肥义面对而坐,隐隐有君臣奏对之意,规格极高。
肥义取出藏在袖中的绢帛,放在赵雍面前,然后正襟危坐,沉声道:“王上,秦国富商胡庸先前求见了臣,言明北上入燕之车队绝无可能藏有秦国特使,若我赵国生疑,可立即命车队返回邯郸,接受排查。只不过如此一来,他胡庸再无颜面与胆气在赵国做生意,以免今后还会被当成秦国密探。”
“哼!”
赵雍没去拿绢帛,一巴掌拍在面前的几案上,将几上放着的绢帛震了起来,“区区一介商贾,以为凭借烈酒之厚利搅动了些许风云,便敢如此胆大包天,视我赵国君臣如无物?”
肥义没受赵雍的情绪影响,平静说道:“臣以为,胡庸这般反应,大致能坐定秦国特使就藏身于那支车队中,否则胡庸不会如此大胆行事,胁迫我赵国君臣,谋求车队北上入燕之路畅通无阻!”
赵雍面色阴沉如水,哼道:“卑贱商贾,欲试我赵剑利不利耶?”
“王上不必动怒。”
肥义劝了声,又道,“卑贱商贾,随手便可杀之。只是秦国特使究竟要如何处理,是杀,是截,还是放,臣请王上示下。”
顿了顿,肥义的双眼微眯,隐有杀气闪现:“欲杀欲截,遣一支边骑即可成事,只是苦无证据,如猜测出错,无法向天下商贾交代。若按臣那日所谏,放之以与秦国结一善缘,则容臣斥责胡庸一顿,再令其献礼赔罪,以充军饷,方可了结其无礼冲撞之事。”
这些都是老成谋国之言,肥义的一片公心,赵雍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但他却面皮抽了抽,突然叹道:“不瞒将军,孤那日原已决定依将军之策行事,高抬一手,与秦国结个善缘。但入寝之后,思及五国会葬一事,便心生怨恨,辗转难寐,故……”
“王上可是已派人前去截杀?”
肥义霍地挺直了身体。
“只是盯着,”
赵雍摇了摇头,“还未动手。”
肥义慢慢坐了回去,眯眼说道:“看来王上是想看一看臣的这封信送至后,他们会如何反应,再做决定了。”
赵雍点了点头:“若他们不理会将军的信,继续前行,或是有人脱离车队急赴燕国,皆是默认了秦国特使就在车队里,我或截之或杀之,只要确保能从中揪出秦国特使,天下何人敢置喙?”
说到底,天下虽诸侯林立,为大争之世,却仍讲究名正言顺。
即便贵为一国之君,行事也需顾忌天下人心与公道正义。
赵雍也不想把事情搞得如此复杂。
若是无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入人心的道义掣肘,一声令下,杀他个血流滚滚,人头满地,又有何难?
肥义当然知晓赵雍的难处。
他想了想,说道:“王上,这件事交给臣去做吧。臣的封地上养有一支私军,可命他们假扮成马贼,待秦国特使进入燕国国境,立即截杀之。”
“如此也好。”
赵雍想了想,觉得这或许是个可行之法。
做得干净利落些,当不会引起各方猜疑。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出现在书房门口,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却踟蹰着不敢走进去。
赵雍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喝道:“鬼鬼祟祟,成何体统?”
那名内侍吓得脸色煞白,赶紧躬身走了进来,噗通跪在地上,额头抢地,却兀自不敢开口言语。
这是在顾忌肥义的存在。
赵雍眼中闪过一丝恼怒,大声喝骂道:“何事?说!”
内侍的身子颤了一下,急急说道:“禀王上,边骑八百里加急秘报,那支车队仍在原地扎营,但……”
“但什么?说!”
“但疑似少了十几个人。”
“少了十几个人?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时候发生的?”
“秘报上讲,那些人应是两天前消失的,今早发现的。”
他向国君进谏并亲手写下那封信时,心里想的确实是借此与秦国结个善缘。
但现在胡庸的反应如此之激烈,由不得肥义不多想。
到底是胡庸的车队里真的没有藏匿秦国特使,还是故作玄虚企图蒙混过关?
又或者是国君绕开所有人做了某些安排反而被对方识破,以这种手段谋求破局?
不管最后哪个猜测成真,肥义都有些恼火。
一件原本可以简单解决的事情,被搞得这般复杂,闹什么呢?
“家老,备车,我要入宫。”
胡庸走了以后,肥义独坐了一会儿,想了些事情,便起身向外走去。
待他走到门外,马车已停在那里等候。
肥义踩着车夫摆好的马车凳上了车。
啪的一声。
车夫甩了个漂亮的鞭子,驾驭马车驶向宫城。
途中,肥义一直在揣摩国君赵雍对秦国特使一事的心思。
想想国君昨天的状态,和那两声含义莫名的大笑,若说国君存了以信试探的心思,倒也真有可能。
毕竟国君即位之初,五国会葬,图谋赵国,也有秦国的一份。
国君对秦国之恨,不比对赵国少。
虽说这几年秦国一心东出,大肆攻伐韩、魏,与赵国的冲突日渐减少,但做下的事、结下的怨,并不会因为新冲突的减少而消失。
相反,随着时间的延长,那些深埋在心里的怨恨,会越来越重,直至成为心结,与化不开的执念。
所以,肥义完全相信国君会干出派人截杀秦国特使,以泄私愤的事。
只不过没有经他手安排这些事宜,肥义一时间也摸不准国君是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
这样的反复揣摩在马车驶到宫门前停歇。
赵雍曾特许肥义可以乘车入宫,但肥义从没这般做过。
今天也是如此。
肥义在宫门外下了车,让宫城侍卫验过身份,便在侍卫往里通传的同时,迈步走了进去。
赵雍正在宴饮用膳,得到通传的第一时间挥手屏退了助兴的乐工与舞女,然后在处置政事的书房接待了肥义。
“将军深夜入宫,必有要事,请讲。”
赵雍与肥义面对而坐,隐隐有君臣奏对之意,规格极高。
肥义取出藏在袖中的绢帛,放在赵雍面前,然后正襟危坐,沉声道:“王上,秦国富商胡庸先前求见了臣,言明北上入燕之车队绝无可能藏有秦国特使,若我赵国生疑,可立即命车队返回邯郸,接受排查。只不过如此一来,他胡庸再无颜面与胆气在赵国做生意,以免今后还会被当成秦国密探。”
“哼!”
赵雍没去拿绢帛,一巴掌拍在面前的几案上,将几上放着的绢帛震了起来,“区区一介商贾,以为凭借烈酒之厚利搅动了些许风云,便敢如此胆大包天,视我赵国君臣如无物?”
肥义没受赵雍的情绪影响,平静说道:“臣以为,胡庸这般反应,大致能坐定秦国特使就藏身于那支车队中,否则胡庸不会如此大胆行事,胁迫我赵国君臣,谋求车队北上入燕之路畅通无阻!”
赵雍面色阴沉如水,哼道:“卑贱商贾,欲试我赵剑利不利耶?”
“王上不必动怒。”
肥义劝了声,又道,“卑贱商贾,随手便可杀之。只是秦国特使究竟要如何处理,是杀,是截,还是放,臣请王上示下。”
顿了顿,肥义的双眼微眯,隐有杀气闪现:“欲杀欲截,遣一支边骑即可成事,只是苦无证据,如猜测出错,无法向天下商贾交代。若按臣那日所谏,放之以与秦国结一善缘,则容臣斥责胡庸一顿,再令其献礼赔罪,以充军饷,方可了结其无礼冲撞之事。”
这些都是老成谋国之言,肥义的一片公心,赵雍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
但他却面皮抽了抽,突然叹道:“不瞒将军,孤那日原已决定依将军之策行事,高抬一手,与秦国结个善缘。但入寝之后,思及五国会葬一事,便心生怨恨,辗转难寐,故……”
“王上可是已派人前去截杀?”
肥义霍地挺直了身体。
“只是盯着,”
赵雍摇了摇头,“还未动手。”
肥义慢慢坐了回去,眯眼说道:“看来王上是想看一看臣的这封信送至后,他们会如何反应,再做决定了。”
赵雍点了点头:“若他们不理会将军的信,继续前行,或是有人脱离车队急赴燕国,皆是默认了秦国特使就在车队里,我或截之或杀之,只要确保能从中揪出秦国特使,天下何人敢置喙?”
说到底,天下虽诸侯林立,为大争之世,却仍讲究名正言顺。
即便贵为一国之君,行事也需顾忌天下人心与公道正义。
赵雍也不想把事情搞得如此复杂。
若是无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深入人心的道义掣肘,一声令下,杀他个血流滚滚,人头满地,又有何难?
肥义当然知晓赵雍的难处。
他想了想,说道:“王上,这件事交给臣去做吧。臣的封地上养有一支私军,可命他们假扮成马贼,待秦国特使进入燕国国境,立即截杀之。”
“如此也好。”
赵雍想了想,觉得这或许是个可行之法。
做得干净利落些,当不会引起各方猜疑。
然而就在这时,一名内侍出现在书房门口,脸上带着焦急的神色,却踟蹰着不敢走进去。
赵雍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喝道:“鬼鬼祟祟,成何体统?”
那名内侍吓得脸色煞白,赶紧躬身走了进来,噗通跪在地上,额头抢地,却兀自不敢开口言语。
这是在顾忌肥义的存在。
赵雍眼中闪过一丝恼怒,大声喝骂道:“何事?说!”
内侍的身子颤了一下,急急说道:“禀王上,边骑八百里加急秘报,那支车队仍在原地扎营,但……”
“但什么?说!”
“但疑似少了十几个人。”
“少了十几个人?什么时候发现的?什么时候发生的?”
“秘报上讲,那些人应是两天前消失的,今早发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