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扑面,陆俊。。不对,是陆文青站在窗前,怔怔的看着自己眼前的一切。
老式的庭院,假山,堂屋里摆放的那红木八仙桌,案几上用红布绸缎包起来的那盏电灯,来来往往的仆人以及他们身上穿着的那电视剧中常见的民国长衫,还有停在院门口的那辆34年经典款的克莱斯勒小轿车,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陆俊,现在是民国。
三天前,陆俊还是个普通的公司财务经理,工作轻松,收入还算过去,在同届同学里也算是佼佼者,下班时因为玩手机出了车祸,陆俊本以为自己会就此死去,没想到睁开眼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还占据了别人的身体。
好在陆俊继承了身体的全部记忆,经过三天小心翼翼的适应,对自己的身份已经基本了解透彻。
身体原来的主人名叫陆文青。是德县商会会长陆守荣的儿子,在家排行老二,头顶上还有个哥哥。
陆家老大陆文远,毕业与燕京大学,热河抗战的时候参军入伍,在郑洞国第2师任参谋,是陆家乃至全德县唯一考上燕大之人,也是陆家一直以来的骄傲,不过陆文青对自己大哥印象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每次陆文青犯了错,自家老爷子总会搬出陆文远当典范对陆文青进行批判。
除了陆文远这个哥哥,陆文青下面还有一个弟弟陆文正和一个妹妹陆圣筠,都是十来岁的年纪,一个在读高小,一个在念女校,平日里都不在家。
陆家三兄弟都是陆守荣的正室夫人陆李氏所生,只有女儿陆圣筠是偏房生的,再加上陆文青的舅舅家也是聊县有名富商。所以陆李氏在家里地位十分稳固,母族强势,再略施手段,陆守荣的几个小妾自然都被陆李氏管的服服帖帖。
虽然仍是避免不了的勾心斗角,但相对别的人家已是好了许多,至少陆文青这二十来年没见过什么肮脏苟营的事儿。
如今的岁月是民国二十六年,陆文青二十五岁,从齐鲁大学毕业后留在家里跟着父亲陆守荣经商已有三年。
按民国风俗,二十五岁的陆文青儿子都能有一米高了,民国二十二年的时候陆守荣曾想把哥俩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可惜一向孝顺的陆文远陆文青兄弟俩在这事儿相当倔强,陆守荣和陆李氏俩人没能拧过两个儿子,结果陆守荣到现在也没能抱上孙子,陆李氏到现在也没能喝上媳妇儿敬的茶。
“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三七年了。。这么说来,我穿越到了抗战爆发之前了。。”
陆文青对古代史不是很熟悉,但是对近代史上的大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稍一愣神,很快推算出了现在的年份,随之不由苦笑。
“尼玛这是作死的节奏啊,穿越神马不好,穿到抗战前。”
作为一个资深军事论坛粉,深蕴现代历史的陆文青很清楚,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还是中折点。
若以辛亥革命为混乱时代的起点,那么打完抗战,这段路才走了一半而已。
知明历史大势,陆文青自然不会去挤船票,但是即便他能够说服自己的本心,站在麦穗上高呼万岁,也不一定能够笑含可乐而终。
“走一步看一步吧。。”陆文青定了定神,心里暗自想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迫不得已打完抗战就走,等到混乱时代结束之后再回来。
“大正,你带上几个人到街上和各个报馆里面走一遭,把能买的报纸都给我买一份回来。最近几期的全要,速度要快。”
陆家大宅偏厅里,陆文青坐在主位上,对着面前垂首俯立的一个青年吩咐道。
大正全名陈大正,是陆守荣给陆文青挑的长随,来到陆家已经七八年了,平日里话不多,,办事却非常干练,这也是陆守荣挑中他的原因。
闻言后大正一如既往的没有说话,点了点头快步转身走了出去。
大正出去之后,陆文青又让人把自己现在手下兼管的家族产业账簿送了过来。有着身体原本的记忆在,加之陆文青穿越之前干得也是财务工作,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陆文青把自己手下的产业了解了大概。
从账面上看,陆家族产范围相当,仅陆文青现在兼管的范围内,就有跨有盐油店,电报站,煤厂,绸缎庄四大行业,在县城里拥有十几家店面。
而在陆文青的记忆里,陆守荣亲自掌控的产业比这要多出数倍。
“好歹不是光屁股穿越。”
陆文青心中暗自说了一句,要是一穷二白的穿越到抗战前,估计自己活到抗战后的可能性不大,现在有陆家的产业作为基础,不管今后做出什么选择,路都不会太难走。
看完账簿不久,大正也回来了,身后跟着两个仆人,三个人都抱着厚厚一叠的报纸,两人把报纸放桌上之后便出去了,只留下大正在一旁伺候着。
陆文青随手翻了翻报纸,有些意外的发现报纸早已按类别分好。《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等等,各成一摞。
满意的点点头,随口夸了大正两句。见大正依旧是一张木头脸,毫无反应,陆文青大感无趣,便让他出去了,自己低头专注看报纸。
不管身处什么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
虽然陆文青对今后七十年谁兴谁亡了如指掌,这当中的那些历史事件也大致清楚,但对那些事的因果内幕却知之甚少。
就算想走从龙附凤之路,在这个人比鬼精的民国大乱局之中,谨慎行事是第一位的,为人做事,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行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陆文青如饥似渴的翻阅着当前的报纸,虽然老式报纸的排版样式和整篇的繁体字让他看起来很不习惯,但是对当前社会消息的渴望还是压过了眼睛的那点不适。
如某某商号开业,某某纱厂招工,哪个员外后院红杏出墙之类的风流韵事自然被陆文青略过不管。
很快陆文青便在中央日报上找到了自己要找的消息。
《张逆伏法--公审大会宣判!》
陆文青眉毛拱起,拿起报纸仔细看了看,报纸的的日期标注了是2月10日。
《中央日报》的文章自然是旗帜鲜明,单单是标题的那一个逆字便点出了全文的主要精神。全文笔锋如刀,杀气四溢,不过陆文青看着索然无味,只看了寥寥几行便放在一旁,随手拿起一份《大公报》。
民国时期报纸版面多无定制,版面排制大多随兴而为,《大公报》文风偏左,其主笔也多为左派文人,只是《大公报》受制于格局所限,大量港岛杂事充斥其中,而讥讽时政之文只占据了一个小版面。
陆文青看的十分专注,渐渐不觉日头偏西。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个大民国,西安事变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日本人在华北磨刀霍霍,却依旧闹腾个不停。。中央骂地方,地方骂中央。完全是一盘散沙。”
将大正收拢来的所有报纸看完,陆文青对目前国内的局势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满是失望。
宣传口径历来是政治变动的风向标,从报纸上的报道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目前主要的精力还放在拆散东北军,对抗战即将到来几乎没有任何预见性。
“双十二事件”已经过去两个月,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然后甩下一干文武大臣回了溪口老家养伤,把自己用领袖人格作出的担保忘的一干二净。
张学良被囚南京,王以哲患病不出,何柱国影响有限,于学忠摇摆不定,东北军一时之间群龙无首,加上各方势力拉拢分化不断,刚刚平静下来西安顿时暗流急涌。
一周以前,王以哲身中九枪惨死家中,何柱国逃到杨虎城处方才保住一命。危机关头还在西安的周恩来果断采取措施,下令将凶手逐出西安,才险之又险的让东北军避免了一场内部大屠杀的惨事。
王以哲之死意味着东北军在张学良被囚后失去了最后一个能够掌控东北军的人,剩下不论何柱国还是于学忠,都无法再将东北军凝聚成应整体,同时也意味着红军、杨虎城、东北军形成的三位一体局面宣告瓦解。
最多再过一个月,内外交困,山穷水尽的东北军即将接受国民政府的条件,陆续调离陕甘,分别开往豫南,皖北,苏北等地。然后接下来,势单力薄的杨虎城独力难支之下,也只能被逼交出军权出国。
这时候的延安只怕是正焦头烂额。民国二十五年东征虽然胜利,却也把数万中央军引到了山西,阎锡山损兵折将无数,还不得不放中央军入晋,因此对延安恨之入骨,黄河沿岸关卡无数,一颗子弹一粒米也不允许过河。
陕北贫瘠,光靠根据地根本满足不了数万红军的需要。所以在三大主力会师之后仅仅数月,便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西征,但没想到遭遇了失败。
西征惨败,红军损失的不仅是两万战斗经验丰富的指战员,三大主力之一的四方面军近乎全军覆没,深深震撼了红军高层必胜的信念,在此之后,红军开始主动寻求谈判。
陆文青很清楚,延安现在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但只要熬过往后的五个月,以后便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能够将他们消灭。
这就像是一次涅槃,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凝聚力却更强了,更重要的是,除了尚在莫斯科的王明,党内再也无人可以挑战领袖的地位。
“要是这会儿能联系上延安就好了,这么好的机遇就白白错过了。”
陆文青心中暗自可惜,这时候的红军毫无疑问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会儿只要是能够对红军有所帮助,将来得到的回报用一本万利都不足以形容回报之丰厚。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这可不是投资某个行业获取利润那么简单,而是投资一个未来的国家!
用千载难逢都不足以形容这种机会之难得!
刚刚把报纸全部看完,一阵北风呼啸而过,陆文青扭头看向窗外,天色阴沉,黑云压顶,又是一场大风雪到来的势头。
过了一个小时,暴雪终于来临,北风肆虐呼号,雪花空中飞舞,不过大正一早就在屋内点上炭炉,关上门窗,屋内温度还算暖和。
陆文青和陈大正在屋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忽然一阵冷风从房门出袭来,冻的两人打了个哆嗦,伴随而来的还有一道怯生生的女声。
“少爷,晚饭做好了,夫人问是否给您送过来?”
陆文青转过头来,发现是陆李氏新收的一个婢女。
穿越过来这几天,陆文青一直借口受了风寒头痛没出过院子,连饭菜都是做好了送到院里来,尽量避免和陆守荣夫妇见面,虽然自己继承了所有记忆,但毕竟知子莫若父母,陆文青心里还是有些心虚。
“不用了,你去给母亲说,我去她那里吃饭。”
长长吐出一口浊气,陆文青收回思绪,定了定心神,回到自己房间披上一件长袍,向陆守荣夫妇居住的后院迈步走去。
丑媳妇儿还得见公婆,自己凭白无故的占据别人儿子的身体,至少要帮别人把孝道给进了。
走到在台阶上跺了跺脚,将身上的雪花抖落干净之后,陆文青快步走进大堂,一个仆人快步走上来递上毛巾让他拂去头顶雪花。
大厅里壁炉烧得极旺,陆文青将身上大氅脱下,挂在一旁衣架上。
正厅左侧偏厅里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首坐着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四十左右,个子不高,身材看起来有些发福,穿着一件红色袄袍,鼻梁上架着一副珐琅眼睛,看起来不像个商人,反倒像个学者。
女的看起来也不过四十,身材保持得极好,脸上画了淡妆,一袭貂袄裹身,身上简单的佩着些首饰,但都十分得体,将主人衬托的雍容华贵。
毫无疑问,这对中年夫妇,便是陆文青这一世的生身父母。
“爹,娘。”
“坐。”
“吴嫂,把饭菜端上来。”
恭敬的,威严的,慈爱的三个声音依次响起。
“你这几日还头晕么,要是还头晕,就请个大夫回家来瞧瞧。”陆李氏一脸关心的问道。
“只是受了些风,休息了几天感觉好多了,就不用请大夫了。”
“那也得小心些,你要是嫌中药苦,就去找西洋大夫让他给你开些西药,可不能拿身子开玩笑。。”
陆李氏平日里并不多话,但关系到自己儿子,还是忍不住多叮嘱了两句,这种纯粹至极的关心让陆文青感觉到很温暖,连忙笑着应下,说明日一早就去找西洋大夫抓药。
饭菜很快上来,晚饭吃的还算丰盛,三个清淡小菜,一个黄河鲤鱼,在这个没有温室种植的时代,年节刚过完的正月里能够吃到青菜无疑是件意外之喜。
陆李氏往儿子碗里夹了一块鱼肉就算是宣告晚饭的开始,陆守荣家里有着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因此晚饭吃的很是安静,只有陆李氏不时给陆文青夹菜,让他多吃点。
晚饭吃的很是平淡,一切都显得很是自然。虽然陆文青内心中对陆守荣夫妇还是有些不适应,但很陆守荣夫妇对儿子真诚的关怀却很快帮他融入到了这个家里面。
老式的庭院,假山,堂屋里摆放的那红木八仙桌,案几上用红布绸缎包起来的那盏电灯,来来往往的仆人以及他们身上穿着的那电视剧中常见的民国长衫,还有停在院门口的那辆34年经典款的克莱斯勒小轿车,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陆俊,现在是民国。
三天前,陆俊还是个普通的公司财务经理,工作轻松,收入还算过去,在同届同学里也算是佼佼者,下班时因为玩手机出了车祸,陆俊本以为自己会就此死去,没想到睁开眼却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还占据了别人的身体。
好在陆俊继承了身体的全部记忆,经过三天小心翼翼的适应,对自己的身份已经基本了解透彻。
身体原来的主人名叫陆文青。是德县商会会长陆守荣的儿子,在家排行老二,头顶上还有个哥哥。
陆家老大陆文远,毕业与燕京大学,热河抗战的时候参军入伍,在郑洞国第2师任参谋,是陆家乃至全德县唯一考上燕大之人,也是陆家一直以来的骄傲,不过陆文青对自己大哥印象不是很好,原因很简单--每次陆文青犯了错,自家老爷子总会搬出陆文远当典范对陆文青进行批判。
除了陆文远这个哥哥,陆文青下面还有一个弟弟陆文正和一个妹妹陆圣筠,都是十来岁的年纪,一个在读高小,一个在念女校,平日里都不在家。
陆家三兄弟都是陆守荣的正室夫人陆李氏所生,只有女儿陆圣筠是偏房生的,再加上陆文青的舅舅家也是聊县有名富商。所以陆李氏在家里地位十分稳固,母族强势,再略施手段,陆守荣的几个小妾自然都被陆李氏管的服服帖帖。
虽然仍是避免不了的勾心斗角,但相对别的人家已是好了许多,至少陆文青这二十来年没见过什么肮脏苟营的事儿。
如今的岁月是民国二十六年,陆文青二十五岁,从齐鲁大学毕业后留在家里跟着父亲陆守荣经商已有三年。
按民国风俗,二十五岁的陆文青儿子都能有一米高了,民国二十二年的时候陆守荣曾想把哥俩的终身大事给解决了,可惜一向孝顺的陆文远陆文青兄弟俩在这事儿相当倔强,陆守荣和陆李氏俩人没能拧过两个儿子,结果陆守荣到现在也没能抱上孙子,陆李氏到现在也没能喝上媳妇儿敬的茶。
“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一九三七年了。。这么说来,我穿越到了抗战爆发之前了。。”
陆文青对古代史不是很熟悉,但是对近代史上的大事的印象还是比较深的,稍一愣神,很快推算出了现在的年份,随之不由苦笑。
“尼玛这是作死的节奏啊,穿越神马不好,穿到抗战前。”
作为一个资深军事论坛粉,深蕴现代历史的陆文青很清楚,抗日战争不仅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转折点,还是中折点。
若以辛亥革命为混乱时代的起点,那么打完抗战,这段路才走了一半而已。
知明历史大势,陆文青自然不会去挤船票,但是即便他能够说服自己的本心,站在麦穗上高呼万岁,也不一定能够笑含可乐而终。
“走一步看一步吧。。”陆文青定了定神,心里暗自想道,车到山前必有路,迫不得已打完抗战就走,等到混乱时代结束之后再回来。
“大正,你带上几个人到街上和各个报馆里面走一遭,把能买的报纸都给我买一份回来。最近几期的全要,速度要快。”
陆家大宅偏厅里,陆文青坐在主位上,对着面前垂首俯立的一个青年吩咐道。
大正全名陈大正,是陆守荣给陆文青挑的长随,来到陆家已经七八年了,平日里话不多,,办事却非常干练,这也是陆守荣挑中他的原因。
闻言后大正一如既往的没有说话,点了点头快步转身走了出去。
大正出去之后,陆文青又让人把自己现在手下兼管的家族产业账簿送了过来。有着身体原本的记忆在,加之陆文青穿越之前干得也是财务工作,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陆文青把自己手下的产业了解了大概。
从账面上看,陆家族产范围相当,仅陆文青现在兼管的范围内,就有跨有盐油店,电报站,煤厂,绸缎庄四大行业,在县城里拥有十几家店面。
而在陆文青的记忆里,陆守荣亲自掌控的产业比这要多出数倍。
“好歹不是光屁股穿越。”
陆文青心中暗自说了一句,要是一穷二白的穿越到抗战前,估计自己活到抗战后的可能性不大,现在有陆家的产业作为基础,不管今后做出什么选择,路都不会太难走。
看完账簿不久,大正也回来了,身后跟着两个仆人,三个人都抱着厚厚一叠的报纸,两人把报纸放桌上之后便出去了,只留下大正在一旁伺候着。
陆文青随手翻了翻报纸,有些意外的发现报纸早已按类别分好。《中央日报》。《申报》。《大公报》。等等,各成一摞。
满意的点点头,随口夸了大正两句。见大正依旧是一张木头脸,毫无反应,陆文青大感无趣,便让他出去了,自己低头专注看报纸。
不管身处什么时代,信息是最重要的。
虽然陆文青对今后七十年谁兴谁亡了如指掌,这当中的那些历史事件也大致清楚,但对那些事的因果内幕却知之甚少。
就算想走从龙附凤之路,在这个人比鬼精的民国大乱局之中,谨慎行事是第一位的,为人做事,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行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陆文青如饥似渴的翻阅着当前的报纸,虽然老式报纸的排版样式和整篇的繁体字让他看起来很不习惯,但是对当前社会消息的渴望还是压过了眼睛的那点不适。
如某某商号开业,某某纱厂招工,哪个员外后院红杏出墙之类的风流韵事自然被陆文青略过不管。
很快陆文青便在中央日报上找到了自己要找的消息。
《张逆伏法--公审大会宣判!》
陆文青眉毛拱起,拿起报纸仔细看了看,报纸的的日期标注了是2月10日。
《中央日报》的文章自然是旗帜鲜明,单单是标题的那一个逆字便点出了全文的主要精神。全文笔锋如刀,杀气四溢,不过陆文青看着索然无味,只看了寥寥几行便放在一旁,随手拿起一份《大公报》。
民国时期报纸版面多无定制,版面排制大多随兴而为,《大公报》文风偏左,其主笔也多为左派文人,只是《大公报》受制于格局所限,大量港岛杂事充斥其中,而讥讽时政之文只占据了一个小版面。
陆文青看的十分专注,渐渐不觉日头偏西。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好一个大民国,西安事变已经结束两个多月了,日本人在华北磨刀霍霍,却依旧闹腾个不停。。中央骂地方,地方骂中央。完全是一盘散沙。”
将大正收拢来的所有报纸看完,陆文青对目前国内的局势已经有了初步了解,心中满是失望。
宣传口径历来是政治变动的风向标,从报纸上的报道可以看出,国民政府目前主要的精力还放在拆散东北军,对抗战即将到来几乎没有任何预见性。
“双十二事件”已经过去两个月,蒋介石从西安返回南京,然后甩下一干文武大臣回了溪口老家养伤,把自己用领袖人格作出的担保忘的一干二净。
张学良被囚南京,王以哲患病不出,何柱国影响有限,于学忠摇摆不定,东北军一时之间群龙无首,加上各方势力拉拢分化不断,刚刚平静下来西安顿时暗流急涌。
一周以前,王以哲身中九枪惨死家中,何柱国逃到杨虎城处方才保住一命。危机关头还在西安的周恩来果断采取措施,下令将凶手逐出西安,才险之又险的让东北军避免了一场内部大屠杀的惨事。
王以哲之死意味着东北军在张学良被囚后失去了最后一个能够掌控东北军的人,剩下不论何柱国还是于学忠,都无法再将东北军凝聚成应整体,同时也意味着红军、杨虎城、东北军形成的三位一体局面宣告瓦解。
最多再过一个月,内外交困,山穷水尽的东北军即将接受国民政府的条件,陆续调离陕甘,分别开往豫南,皖北,苏北等地。然后接下来,势单力薄的杨虎城独力难支之下,也只能被逼交出军权出国。
这时候的延安只怕是正焦头烂额。民国二十五年东征虽然胜利,却也把数万中央军引到了山西,阎锡山损兵折将无数,还不得不放中央军入晋,因此对延安恨之入骨,黄河沿岸关卡无数,一颗子弹一粒米也不允许过河。
陕北贫瘠,光靠根据地根本满足不了数万红军的需要。所以在三大主力会师之后仅仅数月,便迫不及待的进行了西征,但没想到遭遇了失败。
西征惨败,红军损失的不仅是两万战斗经验丰富的指战员,三大主力之一的四方面军近乎全军覆没,深深震撼了红军高层必胜的信念,在此之后,红军开始主动寻求谈判。
陆文青很清楚,延安现在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但只要熬过往后的五个月,以后便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再也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能够将他们消灭。
这就像是一次涅槃,红军虽然损失惨重,但是凝聚力却更强了,更重要的是,除了尚在莫斯科的王明,党内再也无人可以挑战领袖的地位。
“要是这会儿能联系上延安就好了,这么好的机遇就白白错过了。”
陆文青心中暗自可惜,这时候的红军毫无疑问正处于最困难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这会儿只要是能够对红军有所帮助,将来得到的回报用一本万利都不足以形容回报之丰厚。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
这可不是投资某个行业获取利润那么简单,而是投资一个未来的国家!
用千载难逢都不足以形容这种机会之难得!
刚刚把报纸全部看完,一阵北风呼啸而过,陆文青扭头看向窗外,天色阴沉,黑云压顶,又是一场大风雪到来的势头。
过了一个小时,暴雪终于来临,北风肆虐呼号,雪花空中飞舞,不过大正一早就在屋内点上炭炉,关上门窗,屋内温度还算暖和。
陆文青和陈大正在屋内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忽然一阵冷风从房门出袭来,冻的两人打了个哆嗦,伴随而来的还有一道怯生生的女声。
“少爷,晚饭做好了,夫人问是否给您送过来?”
陆文青转过头来,发现是陆李氏新收的一个婢女。
穿越过来这几天,陆文青一直借口受了风寒头痛没出过院子,连饭菜都是做好了送到院里来,尽量避免和陆守荣夫妇见面,虽然自己继承了所有记忆,但毕竟知子莫若父母,陆文青心里还是有些心虚。
“不用了,你去给母亲说,我去她那里吃饭。”
长长吐出一口浊气,陆文青收回思绪,定了定心神,回到自己房间披上一件长袍,向陆守荣夫妇居住的后院迈步走去。
丑媳妇儿还得见公婆,自己凭白无故的占据别人儿子的身体,至少要帮别人把孝道给进了。
走到在台阶上跺了跺脚,将身上的雪花抖落干净之后,陆文青快步走进大堂,一个仆人快步走上来递上毛巾让他拂去头顶雪花。
大厅里壁炉烧得极旺,陆文青将身上大氅脱下,挂在一旁衣架上。
正厅左侧偏厅里摆着一张八仙桌,上首坐着一对中年夫妇,男的四十左右,个子不高,身材看起来有些发福,穿着一件红色袄袍,鼻梁上架着一副珐琅眼睛,看起来不像个商人,反倒像个学者。
女的看起来也不过四十,身材保持得极好,脸上画了淡妆,一袭貂袄裹身,身上简单的佩着些首饰,但都十分得体,将主人衬托的雍容华贵。
毫无疑问,这对中年夫妇,便是陆文青这一世的生身父母。
“爹,娘。”
“坐。”
“吴嫂,把饭菜端上来。”
恭敬的,威严的,慈爱的三个声音依次响起。
“你这几日还头晕么,要是还头晕,就请个大夫回家来瞧瞧。”陆李氏一脸关心的问道。
“只是受了些风,休息了几天感觉好多了,就不用请大夫了。”
“那也得小心些,你要是嫌中药苦,就去找西洋大夫让他给你开些西药,可不能拿身子开玩笑。。”
陆李氏平日里并不多话,但关系到自己儿子,还是忍不住多叮嘱了两句,这种纯粹至极的关心让陆文青感觉到很温暖,连忙笑着应下,说明日一早就去找西洋大夫抓药。
饭菜很快上来,晚饭吃的还算丰盛,三个清淡小菜,一个黄河鲤鱼,在这个没有温室种植的时代,年节刚过完的正月里能够吃到青菜无疑是件意外之喜。
陆李氏往儿子碗里夹了一块鱼肉就算是宣告晚饭的开始,陆守荣家里有着食不言寝不语的规矩,因此晚饭吃的很是安静,只有陆李氏不时给陆文青夹菜,让他多吃点。
晚饭吃的很是平淡,一切都显得很是自然。虽然陆文青内心中对陆守荣夫妇还是有些不适应,但很陆守荣夫妇对儿子真诚的关怀却很快帮他融入到了这个家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