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江南,有个不起眼的小地方叫曲云,镇里有户人家却声名在外,只因着主家老爷甚善青乌之术,百里之外的富庶人家迁宅定坟也会递帖子前来拜访。
二月初的镇子开始断断续续的下雨,消沉已久的寒意又蔓延出来,湿气裹杂着冷气瑟瑟飘零,整齐的白瓦青灰的民居间变得格外沉静。
茶楼不过刚刚开门,店员打着哈欠敞开大门,里面还有几人正忙着擦桌洗地。门一开,后脚便走进一人,店员犹自未知,走过几步才觉出来,回头一看。
来人一身深色对襟马褂,绸缎衣料上绣有暗纹,面上褶皱颇深,看起来至少有六十岁年纪。目光一垂,沧桑沉淀的右手拇指上戴着个黑色的扳指。
店员脸色变得飞快。
“沈爷来得真早,可要喝点早茶?”嘴里说着,心中却骂道:怎的一早就碰见这么个煞星。
那人缓慢收了湿淋淋的油纸伞,掸了掸沾了水气的衣襟,沉声道:“宋掌柜呢?”声音听起来中气十足,不像是垂暮之年的样子。
眼珠子转了转,店员笑脸说道:“今天东家说要查账,掌柜的一早就去了,也没个信什么时候能回来。”
沈老爷点点头,眼光四下看了一圈,一干人偷摸的视线立刻收得一干二净。
“才月初又要查账?”他问道,月末应是才查过的。
茶楼的东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周家,家大业大就不怕邻里说些什么,只压低声音道:“这不是周老爷病的厉害,老夫人害怕到时候来不及,要先清算一下。”
“哦,这样。”沈老爷了然,年节时他见过周老爷一面,确实是一副不久于世的样子,挺到今天也是不容易,不过估摸着也就是这月的事了。
这么看也是给他提了个醒。
店员拢了拢肩头搭着的抹布,仔细瞧着脸色,“您先要不先坐着吃点茶?”
沈老爷摇头,周家要清算家产少可不是几个时辰就了了的事,仔细他也没有要紧事。
“罢了,记着告诉他我来过就行。”他说道,转身看了眼门外淅淅沥沥的雨,刚要撑伞,又回头嘱咐了一句:“让他亲自来找我。”
说完举着伞走出去。
店员凑到门边仔细看着,直到沈老爷在水路上了船,才一边用抹布蹭了蹭身上沾的水气,走回堂里。
旁的一新来的洗地伙计,凑上前去打听:“这位爷之前没见过。”
先前的店员斜着眼睛,一副嫌恶脸色。
“你没听说过曲云有个会看风水的?自家有什么鬼怪缠身的妖邪怪事找他也一应管用。”他说道,“前几年吴中陈家出事特意请了他去。”
新来的讶异道:“那真是厉害。”
店员嫌恶之色愈重,沉着脸说道:“这种人可是离得越远越好,你瞧他什么年纪?”
新来的想起刚才沈老爷满脸的褶皱和全白的发辫,怎么说也有一甲子的年岁,但这话中语气颇有诡异之处,一时间也不敢妄猜。
“我可猜不出来。”他又凑近些细细打探。
门外雨声淅淅沥沥,清早天色也阴沉沉的。那店员斜着眼睛看了他半晌,一巴掌打在他脑后,骂道:“一大早就说这些有的没的,赶紧把地洗干净,一会掌柜的回来有你受的!”
说着往里间小厨房走去,拿着抹布不住的往身上扫,生怕沾上了晦气。
新来的伙计摸不着头脑,一看别的伙计都低头纷纷忙着手上的事,也赶忙到门前收拾沈老爷留下的那些许雨水。
说话的功夫,这边沈老爷已经拐过几条水路岔口,遥遥可见沈宅了。撑船的是沈家的一个老人,原来还为去了的老太爷撑过船,因而沈家上下都称一声乔伯。
沈老爷撑伞站在船头,面色沉沉。
“昨天少爷回来没有?”他问道。
乔伯在船尾,听了不慌不忙的推了推斗笠。
“少爷应当是没回来,夫人昨日特意做了鱼羹呢,在厨房里放了一宿,少爷若是回来估计就留不住了。”乔伯回答。
沈老爷皱眉,“阿六呢,见到四爷没有?”
乔伯垂首。
“还没回来,听说四爷一直挂着牌子,阿六恐怕也没处去见。”阿六是乔伯的小儿子,话里遮掩的意味很是明显。
再过几日二月二十便到清明,于常人可能无意,但对于沈家上下福祸还犹未可知,现在时局正紧张,他平日里说过的话那小魔头偏偏不肯听。
想着不由得叹气,心里压着的火又翻腾起来。
“一会再送个帖子给四爷,明天春分,少爷再不回来就不要回来了!”沈老爷愠道,“你说说这些年全家上下为了他做了多少,怎的心里一点数都没有,什么时候了还在外面鬼混!”
乔伯连忙点头,劝道:“少爷还年轻着呢,您和夫人的付出少爷都是知道的,只是年纪小贪玩,过几年就好了。”
沈老爷面色依然不好,前面船正好要靠岸了,没再说话。
下船走过须臾几步便是沈家大院,说来也没有很大,普通的三进院,传了这几百年已经破败不少,原先门口还站在两个下人,家境渐败,另一个去年便遣走了。
进了院沈老爷一步不停就去了正屋,进门时太太林氏正靠在塌上看帐,见他回来只轻轻看一眼,把账本放在案上。
“这么快回来,事情可办好了?”林氏看起来不过四十岁左右,保养的不错,声音温婉正合着南方女子温柔的气质。
沈老爷把伞递给林氏屋里的丫头青时,走进里间,眉头还皱得死紧。
“宋掌柜不在,没办成。”沉声道。
林氏伺候他在案后的椅子上坐下,又倒了杯水放到他手边。
“这点小事什么时候做不成。”半是劝着,一起生活二十多年丈夫的脾性她早摸的一清二楚,知道让他烦心的另有其事。
沈老爷摇头叹气,“周老爷最近不大好,恐怕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林氏有些惊讶,问道:“周家老爷?过年时候见不还硬朗着吗?”沈家有规矩新年要祭祖上坟,初一一早从镇外回来时路过周家,周老爷正亲自到门口送客,气色看起来还不错呢。
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沈老爷却摇了摇头。
“不然。”他说道,“只是看着不错,活得过一月已经是不容易。”
他看得清清楚楚,周老爷一身死气,气运已尽,只是还不到发作的时候罢了。
林氏晓得自家老爷的本事,不过干这行的最易遭天谴,有些话确实不能轻易说。只是周老爷也算是曲云有名的善人,心里不免有些惋惜。
“周家太夫人实在不易,眼看着丈夫走了,现在儿子也要走了。”说到这,林氏奇道:“周老爷可是比我还轻一岁,怎的就不行了?”
沈老爷突然正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周家这些年行善积德就是想避祸,可惜啊,人命债就得人命来还。”他说道,“周老爷早死,算是断了往日恩怨,后辈日后可以无忧了。”
林氏惊异,想到周老太爷死时的情景。
“你不说这事早就了了吗?”她问道。
沈老爷沉吟片刻。
“这种事我说了也不算,自己做的孽能怪谁?”他说道,“积怨太深,就得祖祖辈辈来还,还完了为止。”
林氏觉得这话头实在不好,突然想起前些天私送给她的帖子来。
“我姨娘家有个表妹,妹夫早年死了,现在想再嫁,特意要了八字托我问问你这事成不成?”林氏从袖口里拿出一块叠得整齐的红纸。
沈老爷接过,打开来看。
“林疏雨的女儿?我原见过的。”他说道。
林氏轻轻一叹,“也是可怜孩子,就住在曲云西边,三年前死了丈夫,现在不过二十五岁年纪,平时也不喜欢出门,不知怎的看上了一个卖杂货的。”
林氏之前未曾提到过这等事,沈老爷合着八字算了算,心里却一突。
“她脸上可有痣?”他敛眉正声问道。
林氏摇头。
沈老爷松了口气,把红纸压在镇纸下面。
“待我仔细算算,晚上便知了。”他转问道:“我听乔伯说书懿还没回来?”
林氏一听,面上颇有难过之色。
“初三便走,现在也不肯回来。”她叹道,“我这个做娘的竟然还不如他学戏的师傅。”
沈老爷本想催她写信给四爷,说不定那小魔头能早些回来,但听林氏这话却反而不好开口了。当初不顾邻里笑话把亲儿子送去唱戏的正是他自己,结果在外面玩野了不肯回来,说白了还是自作孽。
“我亲自送了帖子过去,这次总该回来了。”沈老爷拉过林氏的手抚了抚,算作安慰。
———————————
曲云小雨不停,向西几十里外临着的兴镇却是骤雨初歇。
兴镇水路不多,比及曲云人气却更旺些,镇里最有名的牌坊就数四岁红的戏班子,四岁红已经许多年不登台,但十里八乡的红白事还都得给他递帖子请戏。
这位四岁红,就是那位四爷。
四爷在兴镇落脚已经十多年了,戏班子落在一处小院,是四爷刚到这时拿半辈子唱戏的赏钱买的,旁边就临着剧场,每到月初、月中和月末都有四爷手下的名角儿唱戏。
江南这一带多是昆腔,四岁红却不同,他早年在京城唱戏,学的是京腔,在这面唱得好的人极少,因而尤为可贵,慕名而来的数不胜数。
芝麻大的小院外面孩子聚得最多,门楣上有块匾,刻着大字“红院”,院门时常都关着,从门缝就能看见里面一个个学戏的孩子,新来的年纪都不大,整齐列成一排靠在墙角一边背戏一边练功,大一点的都在中间排戏,偶尔有厉害的角儿唱上几句,一群小孩都欢喜的不得了。
连日下雨戏班子里也算惫懒不少,雨一停便都被赶出来练戏,院子正中间有个大圆鼓,鼓上有个红衣人正唱着昆曲的《玉簪记》。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人在蓬莱第几宫。”
“妙常连日冗冗俗事,未得整此冰弦。今夜月明风静,水殿凉生。”
红衣人水袖曼舞,过腰长的青丝随意散漫下来,本是《醉杨妃》的红衣,此刻却也不突兀。几句唱罢,一应人皆叫好,来往看热闹的可不止小孩,买不起票的凑在门外听几句也算过过瘾。
《玉簪记》传下来已没有全本,这几句是《琴挑》有名的,众人听来都不错,那屋内却传来一人的斥责声。
“语调僵硬,动作刻板,学艺不精,丢人显眼。”严肃的十六个字批下来,那鼓上的红衣人顿时呆住。
门外的小孩捂嘴偷笑,红衣人白净细致的面容浮现出了一点委屈,敛起衣袖嘴硬道:“哪有那么差。”
红衣人俏丽的模样,出口却是少年清亮的声音,着实有些惊人。
那屋里人道:“京剧没学好就想唱昆曲,看来你这几日闲的厉害,今天排不完《醉杨妃》,明天饭都不用吃了。”
这般不留情面,只有那位四岁红了。
二月初的镇子开始断断续续的下雨,消沉已久的寒意又蔓延出来,湿气裹杂着冷气瑟瑟飘零,整齐的白瓦青灰的民居间变得格外沉静。
茶楼不过刚刚开门,店员打着哈欠敞开大门,里面还有几人正忙着擦桌洗地。门一开,后脚便走进一人,店员犹自未知,走过几步才觉出来,回头一看。
来人一身深色对襟马褂,绸缎衣料上绣有暗纹,面上褶皱颇深,看起来至少有六十岁年纪。目光一垂,沧桑沉淀的右手拇指上戴着个黑色的扳指。
店员脸色变得飞快。
“沈爷来得真早,可要喝点早茶?”嘴里说着,心中却骂道:怎的一早就碰见这么个煞星。
那人缓慢收了湿淋淋的油纸伞,掸了掸沾了水气的衣襟,沉声道:“宋掌柜呢?”声音听起来中气十足,不像是垂暮之年的样子。
眼珠子转了转,店员笑脸说道:“今天东家说要查账,掌柜的一早就去了,也没个信什么时候能回来。”
沈老爷点点头,眼光四下看了一圈,一干人偷摸的视线立刻收得一干二净。
“才月初又要查账?”他问道,月末应是才查过的。
茶楼的东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周家,家大业大就不怕邻里说些什么,只压低声音道:“这不是周老爷病的厉害,老夫人害怕到时候来不及,要先清算一下。”
“哦,这样。”沈老爷了然,年节时他见过周老爷一面,确实是一副不久于世的样子,挺到今天也是不容易,不过估摸着也就是这月的事了。
这么看也是给他提了个醒。
店员拢了拢肩头搭着的抹布,仔细瞧着脸色,“您先要不先坐着吃点茶?”
沈老爷摇头,周家要清算家产少可不是几个时辰就了了的事,仔细他也没有要紧事。
“罢了,记着告诉他我来过就行。”他说道,转身看了眼门外淅淅沥沥的雨,刚要撑伞,又回头嘱咐了一句:“让他亲自来找我。”
说完举着伞走出去。
店员凑到门边仔细看着,直到沈老爷在水路上了船,才一边用抹布蹭了蹭身上沾的水气,走回堂里。
旁的一新来的洗地伙计,凑上前去打听:“这位爷之前没见过。”
先前的店员斜着眼睛,一副嫌恶脸色。
“你没听说过曲云有个会看风水的?自家有什么鬼怪缠身的妖邪怪事找他也一应管用。”他说道,“前几年吴中陈家出事特意请了他去。”
新来的讶异道:“那真是厉害。”
店员嫌恶之色愈重,沉着脸说道:“这种人可是离得越远越好,你瞧他什么年纪?”
新来的想起刚才沈老爷满脸的褶皱和全白的发辫,怎么说也有一甲子的年岁,但这话中语气颇有诡异之处,一时间也不敢妄猜。
“我可猜不出来。”他又凑近些细细打探。
门外雨声淅淅沥沥,清早天色也阴沉沉的。那店员斜着眼睛看了他半晌,一巴掌打在他脑后,骂道:“一大早就说这些有的没的,赶紧把地洗干净,一会掌柜的回来有你受的!”
说着往里间小厨房走去,拿着抹布不住的往身上扫,生怕沾上了晦气。
新来的伙计摸不着头脑,一看别的伙计都低头纷纷忙着手上的事,也赶忙到门前收拾沈老爷留下的那些许雨水。
说话的功夫,这边沈老爷已经拐过几条水路岔口,遥遥可见沈宅了。撑船的是沈家的一个老人,原来还为去了的老太爷撑过船,因而沈家上下都称一声乔伯。
沈老爷撑伞站在船头,面色沉沉。
“昨天少爷回来没有?”他问道。
乔伯在船尾,听了不慌不忙的推了推斗笠。
“少爷应当是没回来,夫人昨日特意做了鱼羹呢,在厨房里放了一宿,少爷若是回来估计就留不住了。”乔伯回答。
沈老爷皱眉,“阿六呢,见到四爷没有?”
乔伯垂首。
“还没回来,听说四爷一直挂着牌子,阿六恐怕也没处去见。”阿六是乔伯的小儿子,话里遮掩的意味很是明显。
再过几日二月二十便到清明,于常人可能无意,但对于沈家上下福祸还犹未可知,现在时局正紧张,他平日里说过的话那小魔头偏偏不肯听。
想着不由得叹气,心里压着的火又翻腾起来。
“一会再送个帖子给四爷,明天春分,少爷再不回来就不要回来了!”沈老爷愠道,“你说说这些年全家上下为了他做了多少,怎的心里一点数都没有,什么时候了还在外面鬼混!”
乔伯连忙点头,劝道:“少爷还年轻着呢,您和夫人的付出少爷都是知道的,只是年纪小贪玩,过几年就好了。”
沈老爷面色依然不好,前面船正好要靠岸了,没再说话。
下船走过须臾几步便是沈家大院,说来也没有很大,普通的三进院,传了这几百年已经破败不少,原先门口还站在两个下人,家境渐败,另一个去年便遣走了。
进了院沈老爷一步不停就去了正屋,进门时太太林氏正靠在塌上看帐,见他回来只轻轻看一眼,把账本放在案上。
“这么快回来,事情可办好了?”林氏看起来不过四十岁左右,保养的不错,声音温婉正合着南方女子温柔的气质。
沈老爷把伞递给林氏屋里的丫头青时,走进里间,眉头还皱得死紧。
“宋掌柜不在,没办成。”沉声道。
林氏伺候他在案后的椅子上坐下,又倒了杯水放到他手边。
“这点小事什么时候做不成。”半是劝着,一起生活二十多年丈夫的脾性她早摸的一清二楚,知道让他烦心的另有其事。
沈老爷摇头叹气,“周老爷最近不大好,恐怕就是这几天的事了。”
林氏有些惊讶,问道:“周家老爷?过年时候见不还硬朗着吗?”沈家有规矩新年要祭祖上坟,初一一早从镇外回来时路过周家,周老爷正亲自到门口送客,气色看起来还不错呢。
端起茶杯一饮而尽,沈老爷却摇了摇头。
“不然。”他说道,“只是看着不错,活得过一月已经是不容易。”
他看得清清楚楚,周老爷一身死气,气运已尽,只是还不到发作的时候罢了。
林氏晓得自家老爷的本事,不过干这行的最易遭天谴,有些话确实不能轻易说。只是周老爷也算是曲云有名的善人,心里不免有些惋惜。
“周家太夫人实在不易,眼看着丈夫走了,现在儿子也要走了。”说到这,林氏奇道:“周老爷可是比我还轻一岁,怎的就不行了?”
沈老爷突然正色。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周家这些年行善积德就是想避祸,可惜啊,人命债就得人命来还。”他说道,“周老爷早死,算是断了往日恩怨,后辈日后可以无忧了。”
林氏惊异,想到周老太爷死时的情景。
“你不说这事早就了了吗?”她问道。
沈老爷沉吟片刻。
“这种事我说了也不算,自己做的孽能怪谁?”他说道,“积怨太深,就得祖祖辈辈来还,还完了为止。”
林氏觉得这话头实在不好,突然想起前些天私送给她的帖子来。
“我姨娘家有个表妹,妹夫早年死了,现在想再嫁,特意要了八字托我问问你这事成不成?”林氏从袖口里拿出一块叠得整齐的红纸。
沈老爷接过,打开来看。
“林疏雨的女儿?我原见过的。”他说道。
林氏轻轻一叹,“也是可怜孩子,就住在曲云西边,三年前死了丈夫,现在不过二十五岁年纪,平时也不喜欢出门,不知怎的看上了一个卖杂货的。”
林氏之前未曾提到过这等事,沈老爷合着八字算了算,心里却一突。
“她脸上可有痣?”他敛眉正声问道。
林氏摇头。
沈老爷松了口气,把红纸压在镇纸下面。
“待我仔细算算,晚上便知了。”他转问道:“我听乔伯说书懿还没回来?”
林氏一听,面上颇有难过之色。
“初三便走,现在也不肯回来。”她叹道,“我这个做娘的竟然还不如他学戏的师傅。”
沈老爷本想催她写信给四爷,说不定那小魔头能早些回来,但听林氏这话却反而不好开口了。当初不顾邻里笑话把亲儿子送去唱戏的正是他自己,结果在外面玩野了不肯回来,说白了还是自作孽。
“我亲自送了帖子过去,这次总该回来了。”沈老爷拉过林氏的手抚了抚,算作安慰。
———————————
曲云小雨不停,向西几十里外临着的兴镇却是骤雨初歇。
兴镇水路不多,比及曲云人气却更旺些,镇里最有名的牌坊就数四岁红的戏班子,四岁红已经许多年不登台,但十里八乡的红白事还都得给他递帖子请戏。
这位四岁红,就是那位四爷。
四爷在兴镇落脚已经十多年了,戏班子落在一处小院,是四爷刚到这时拿半辈子唱戏的赏钱买的,旁边就临着剧场,每到月初、月中和月末都有四爷手下的名角儿唱戏。
江南这一带多是昆腔,四岁红却不同,他早年在京城唱戏,学的是京腔,在这面唱得好的人极少,因而尤为可贵,慕名而来的数不胜数。
芝麻大的小院外面孩子聚得最多,门楣上有块匾,刻着大字“红院”,院门时常都关着,从门缝就能看见里面一个个学戏的孩子,新来的年纪都不大,整齐列成一排靠在墙角一边背戏一边练功,大一点的都在中间排戏,偶尔有厉害的角儿唱上几句,一群小孩都欢喜的不得了。
连日下雨戏班子里也算惫懒不少,雨一停便都被赶出来练戏,院子正中间有个大圆鼓,鼓上有个红衣人正唱着昆曲的《玉簪记》。
“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人在蓬莱第几宫。”
“妙常连日冗冗俗事,未得整此冰弦。今夜月明风静,水殿凉生。”
红衣人水袖曼舞,过腰长的青丝随意散漫下来,本是《醉杨妃》的红衣,此刻却也不突兀。几句唱罢,一应人皆叫好,来往看热闹的可不止小孩,买不起票的凑在门外听几句也算过过瘾。
《玉簪记》传下来已没有全本,这几句是《琴挑》有名的,众人听来都不错,那屋内却传来一人的斥责声。
“语调僵硬,动作刻板,学艺不精,丢人显眼。”严肃的十六个字批下来,那鼓上的红衣人顿时呆住。
门外的小孩捂嘴偷笑,红衣人白净细致的面容浮现出了一点委屈,敛起衣袖嘴硬道:“哪有那么差。”
红衣人俏丽的模样,出口却是少年清亮的声音,着实有些惊人。
那屋里人道:“京剧没学好就想唱昆曲,看来你这几日闲的厉害,今天排不完《醉杨妃》,明天饭都不用吃了。”
这般不留情面,只有那位四岁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