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足球——蹴鞠概述
(2004-08-03新华网山东频道)
一、球类活动的起源及其蹴鞠活动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在中国古代古文献里,蹴鞠最早的名字叫做”蹋鞠”,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而这项体育史上最令人神往的球类运动项目,就是中国古代球类游戏家族中最大的成员。
早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刘向的学者曾在他的《别录》一书中这样记述道:”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转引自《太平御览》卷754),其子刘歆在《七略》一书中也提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转引自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41)。这里,都把蹴鞠起源的时间定在四千六百年前的黄帝时代,因为黄帝时代尚无文字记录,所以刘向父子都说是传言。那么,这是不是事实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条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资料: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帛书--《十大经o正乱》。此为专门记述黄帝战胜蚩尤之事的一篇帛书,其中有一段内容涉及了蹴鞠起源的传说:”……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其大意是说,大约在4600多年前,中原的黄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河北涿县)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场大战打了好些年,后来黄帝部落取得了胜利,擒杀了蚩尤。为了发泄余恨,黄帝便将蚩尤的胃塞满了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是口授相传的。当时有没有创造足球游戏的可能呢?这条资料当然不能作为信史来使用,但结合人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至少说明像足球一类的游戏已经萌芽了。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从文化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相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可能产生相类的文化形态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这类最早的球类游戏的出现并不一定只限于某一个区域。
比如,我们从考古学的相关资料来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云南等黄河、长江流域甚至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过许许多多的石球、陶球遗物和相关的岩画资料,尤其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沧源县境内的高山峭壁上发现的距今3400年前的岩画,还绘有多人玩球的图形。而这些地区并不是仅仅限于距今五千多年前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其遍及的范围更为广阔。因此,无论从实物还是传说来看,人类很早就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了创造这种球类游戏的能力。
上面的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虽未能完全证明古代蹴鞠的起源时间和具体地点,但却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球类游戏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球类游戏”起源最早的地区。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足球史专家和国际足联的认可,请看下面这些资料:
1975年由(阿尔道舍夫·齐鲁曼)所著的大型《世界足球史》(该书于1977年由日本人大竹国弘翻译成日文,当时的日本足球协会理事冈野俊一郎等监修),在第一章《足球的诞生》中,作者在对比分析了古代欧洲各个地区,如古希腊、意大利、英国以及美洲地区出现的类似足球的活动形式后,明确指出: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及美洲地区要早得多,在公元前的2697年的黄帝时代,足球这一球技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其名字就叫做”蹴鞠”(作者在这里做注说:引自西汉人刘向的《别录》一书的记载)。直到周代结束前(公元前256年),这一球类形式不仅在士兵中,就是在一般民众中也广泛地流行了。文中还着重指出,春秋战国末年的齐国宣王时代(?-前301年),齐国的都城临淄已经非常盛行这一运动了。
1985年,在中国举办的首届”柯达杯”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开幕式上,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先生在致辞中说,足球运动起源于这里,并且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无可争议的。
2001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举办的教练员训练班上所作的《国际足球发展史报告》中,又再一次强调:”足球发源于中国”。
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热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虽然有不少国家都认为自己是足球运动的诞生地,但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证据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他还说:”国际足联将于今年夏天亚洲杯赛期间,正式承认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我们将利用这一仪式向中国足球表示我们的敬意。”
最近,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吉隆坡参加亚足联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接见中国代表团时再一次明确表示,经过专家考证,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他同时希望,应借2004年中国亚洲杯足球赛之机,隆重宣传这一概念。
总之,从史前传说、考古资料的显示以及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两点:第一、类似足球的球类游戏在史前时代就在中国大地出现了,并且由于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原因,出现和流行的地域是很广泛的;第二,类似后世足球的球类游戏,也就是成型以后的古代足球--”蹴鞠”,最早出现在中国大地,已经得到了国际足球专家和国际足球界的认可。
上面我们把蹴鞠起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那么,逐渐形成的这一球类形式在初期是如何发展的呢?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从一种球类游戏发展成一种具有后世足球特点的--”蹴鞠”,由古文献的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战国策》、《史记》。实际上两书记述的都是同一条资料,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史记·苏秦列传》是这样记述的:”[苏秦]因东说齐宣王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挥汗成雨,家殷人足,趾志高气扬。……‘这里的大意是说,当时的政治家苏秦来齐国游说齐宣王联合抗秦,感叹齐国首都临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欢乐,人们都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而蹴鞠在当地是深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在后来的另一部文献,晋人葛洪所辑,旧题刘歆所撰的《西京杂记》中,还有这样一个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此为乐。今皆无此,以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其意是说,刘邦打天下做了皇帝后,他父亲刘太公当了太上皇,但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于是,刘邦派人到刘太公处打听,才知这位刘太公以前在家乡楚国沛县的市井中混日子时酷爱踢球,经常同一些杀猪摆摊的好友们在一起蹴鞠取乐。自从住进宫中,没有了过去的老朋友,没有人陪他斗鸡、蹴鞠,因此心中不畅。于是,刘邦就命人仿照原来家乡丰邑(江苏省丰县)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并将其父亲的一班家乡旧友、屠贩少年迁往这里。从此,刘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旧们在一起蹴鞠、斗鸡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件事出现的时间是在西汉初年,也就是公元前2世纪初,距离战国末年的齐宣王时代已经晚了100多年。这些资料反映出至少从战国末年开始,具有后世足球特点的这一球类运动形式已经开始有了正式的名称--”蹴鞠”,如果从发生学的观点来分析,其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很多;另一方面,蹴鞠这项运动在当时的齐国民间已十分普及了,并已经从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地区普及。
二、蹴鞠活动的初步规范化
蹴鞠正式定名并经过初期的发展后,到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足球运动。其显著的标志具有以下几点:
一是专业著述的出现。当时,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书中。汉代的兵书共有四类,一类是讲战略战术的兵权谋家,一类是讲军事指挥的兵形势家,一类是讲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阴阳家,一类是讲军事训练的兵技巧家。《蹴鞠》二十五篇就是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蹴鞠》二十五篇早已失传了,唐朝人还看到过此书。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蹴鞠》书有《域说篇》”。域说就是讲球场建筑规格的,仅此一篇,就可见全书内容的详尽。
二是形成了一套专业的竞赛规则。东汉有一位名叫李尤的人,曾经写过一篇《鞠城铭》,这是当时镂刻在蹴鞠场奠基石上的铭文。文章虽短,却能较全面地反映汉代蹴鞠竞赛的基本情况。这篇铭文最早见于唐人欧阳询编辑的《艺文类聚》中,其后李善作《文选注》引用此文,《文献通考》和《李兰台集》亦引录此文。但都有所差异。这里将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排印的《艺文类聚》卷54《刑法部》一书中收录的《鞠城铭》引录于下:”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在《鞠城铭》中,李尤笔下的足球场,是”圆鞠方墙,仿像阴阳”。即”鞠”是圆形的,球场四周围着方墙,它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竞赛中,效法月份,双方各六人,共12人进行对阵互相抗衡,称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由于是有一定规则的竞赛,因而要设置裁判员建立公正的标准,对于裁判的判罚,也有约定俗成的常规。担任裁判的人,不能亲一方而疏另一方,裁判要公正。同时,对参赛队员的要求是心平气和地服从裁判,不要报怨裁判的裁决。其健全的竞赛规则,反映出这时的蹴鞠已经具备了现在代足球运动的比赛规模了。
三是蹴鞠所用”鞠”出现了专业的制作方法。汉代蹴鞠所踢之鞠叫”毛丸”。《太平御览》卷754引汉·应劭《风俗通》记载说:”毛丸谓之鞠。”又引晋·郭璞《三苍解诂》云:”鞠,毛丸,可踏戏。”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蹴鞠》二十五篇下,唐人颜师古还做过这样的解释:”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踏之以为戏也。……蹴音子六反。鞠音巨六反。”古代圆形的球多以玉石做成,故作玉旁,而这时出现的蹴鞠之鞠壳是以皮做成,故鞠作革旁。汉·扬雄《法言》也说:”捖革为鞠”。说明这时的鞠是一种以熟皮缝制,内填以毛或其他东西的圆形实心毛丸。汉代的这种球,一直沿用到中唐。
四是这时的蹴鞠运动已广为普及了。它既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同时在民间的普及也更为广泛。在军事上,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受到了汉代军事家的重视。汉代,由于蹴鞠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因而也被当作了军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刘向《别录》中说得更明确,指出:”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这里提到,用足球练兵,士卒有兴趣。他们从中不仅训练了体力,体会了实战中的攻守意识,而且在比赛中也能得到欢乐。不仅是军队平时的训练项目,而且战时亦有。刘歆在其《七略》一书中也指出:”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至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踏鞠。”史学家班固的《汉书·霍去病传》曾有这样的记载:霍去病”从军,……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东汉服虔对此的注解是:”穿地作鞠室也。”即在挖地基修筑蹴鞠场地。霍去病塞外带头踢球,起到了振奋土气的作用。到了三国时期,蹴鞠的开展仍同军事有关。
《太平御览》卷754引《会稽典录》说:”汉末三国鼎峙,年兴兵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当时,普通人家的男子几乎都要应征从军,在当兵期间,蹴鞠一类活动是经常进行的。军人返乡后,必使蹴鞠进一步深入民间。因此,”家以蹴鞠为学”的说法大体是符合事实的。
在民间,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民间,蹴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汉武帝的宠巨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桓宽写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在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许多汉代画像石上,还有表现汉代民间蹴鞠的画面。反映出蹴鞠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运动项目了。
五是出现了女子蹴鞠,也就是世界足球史上最早的女子足球活动。由于蹴鞠活动的进一步普及,更由于蹴鞠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女子蹴鞠活动出现了。这种女子蹴鞠的资料在汉代画像石中常常见到。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上,一女子蹴鞠者正在舞乐伴奏下两脚各蹋一鞠。其高髻长袖,与其他乐舞表演者同台表演,更显姿态优美。而在当时能够做到一人同时蹴蹋两鞠,应是表演技巧较高者。同样的画面还见于河南登封启母阙画像石上。其中”蹴鞠图”部分内容,用线极为简练生动,蹴鞠女动态优美,活泼可爱,具有舞蹈的韵律感。而其左右有跽坐者,大概是伴奏的乐队。画面内容显然是属于表演性质的蹴鞠舞形象。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女子蹴鞠,最迟在这时就已首开先河了。
最后一点,蹴鞠运动的形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汉代的蹴鞠,由于逐渐规范化和进一步普及,客观上促使其竞赛的形式向着多样化发展。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表现个人技巧为主的、非对抗的、既可自娱又可供人娱乐的娱乐性、表演性蹴鞠,这种形式就是唐宋时期盛行的蹴鞠”白打”的滥觞。这种蹴鞠只需要小片场地,活动方便,踢时不受场地限制。还有的是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乐伴奏下踢出各种花样。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常常见到这类图案,而且以表现女子蹴鞠的画面为主。这种踢法流行的范围更广,发展更快,在宫廷、官宦家庭、城市和农村都有。汉高祖刘邦的宫廷范围之内,就盛行这种表演性娱乐性蹴鞠。还有一种是竞技性很强的蹴鞠,是在球场上进行的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这种比赛多是在专门的球场-”鞠城”、”鞠域”一类的露天球场或者”鞠室”一类的室内球场中进行,其规则就像前面我们引录的东汉李尤的《鞠城铭》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类蹴鞠形式不仅有锻炼身体、学习军事技能和战术的作用,而且也很好看,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皇帝的宫廷和官宦之家也流行这种蹴鞠活动。而宫廷里蹴鞠多是在室内球场”鞠室”中进行。汉魏时期,宫苑内已建有很多这种竞技性蹴鞠的”鞠室”。如”洛阳宫鞠室”、”含章宫鞠室”等,这些鞠室均单独给予取名,如含章鞠室、灵芝鞠室等(见陆机《鞠歌行序》)。与此同时,在当时的宫廷内也建有室外蹴鞠场-”鞠域”。《汉书·外戚传》记载:高祖的皇后吕后残害戚夫人时,曾把她禁闭在露天球场的小屋子里。《汉书·故乘传》还记载说:汉武帝外出巡视时,要参观或参加”弋猎”、”射驭”、”蹴鞠”等活动。
三、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上面所讲的汉代蹴鞠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无论是规模、还是规范程度,当时的蹴鞠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到了唐宋元辽金时代,其发展的程度更进了一步。
首先,随着蹴鞠技术的发展,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唐代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据唐徐坚(659?727)《初学记》的记载:”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尤袤的《全唐诗话》卷五《皮日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归氏子弟因对皮日休不满,于是就以皮球的构造为题,写诗来嘲笑皮日休。诗中这样写道:”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这首诗和上述的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唐代的气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已经类似于现代足球的制作方法;其次,在用皮缝制成的球壳内,塞进一个动物尿泡并充足气成为气球。唐代的仲无颜在《气毬赋》里还对这种”气球”作了具体说明,赋是这样写的:”气之为毬,含而成质,俾腾跃而悠利,在吹嘘而取实。”可见是有利于腾跃的。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关于充气球的发明,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但时间是在公元11世纪,较我国发明充气球的唐代已经晚了三、四百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艺较之唐代又有提高,据《蹴鞠谱》和《蹴鞠图谱》的记载: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香皮十二”片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四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可见,宋代的鞠的做法虽然仍是经过水揉火烤,但缝制鞠的皮子因为达到了12块,使其更接近圆形。古代的衡器为16两1斤,14两约合现在的430克,与现在足球比赛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其次,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蹴鞠书籍。宋元时代的蹴鞠专业书籍已更为多样化。现存的共有三本:一是《事林广记·戊集》,作者是南宋人陈元靓;二是汪云程编写的《蹴鞠图谱》,又名《打球仪》;三是无名氏的《蹴鞠谱》。这三本多次提到足球专业组织-圆社。据《蹴鞠谱》说,一个人参加了圆社组织,就可以五湖四海到处游逛了,因为许多地方都有圆社。圆社对他们进行技术考核,通过后即可接待。从《蹴鞠谱》等书中还可以看出,宋代足球很重视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蹴鞠不只是可供娱乐,也有健身和培养思想品德的作用。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些专业书籍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当时蹴鞠的具体形制。
第三,蹴鞠形式的多样化较之汉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蹴鞠的形式就已很丰富。当时的主要形式两种,一种是无球门的蹴鞠活动,另一种是带球门的蹴鞠比赛。第一种又包括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公元664年以前就已经外传到日本去的”打球”。它是不用球门比赛的蹴鞠。有十种比赛方式,从”一人场”起到”十人场”止。也有的称其为”一般场户”。如”一般场户”中的一人场,身体各部分都可以触及球,变换花样。”一般场户”比赛时不拘人数,各自独踢。没有比赛对象的时候,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作为个人的健身运动;一是**世纪时诗人王建《宫词》里所称的”白打”。比赛时不用球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这种蹴鞠,特别适宜于女子,故王建《宫词》里有”寒食内人长白打”之句;一是”趯鞠”,以踢高球为比赛方式。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曾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之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趯鞠,可见当时踢球之高。唐人康骈在其《剧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京兆府的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见路旁槐树下一个衣衫褴褛约十七八岁的少女正在接几个军士踢球时没有能控制住而滚过来的球,只见她不慌不忙,伸腿将球稳稳接住,一记劲踢,球直飞数丈。可见这种趯鞠的水平是相当高的。同时也说明这时的女子蹴鞠活动已具有了一定的技术。
第二种是带球门的比赛。球门设在场地中央,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结一网,网之上部留一直径为一尺左右的洞,称为风liu眼。比赛时,两队的位置在球门的左、右。左队球头把球踢过门,右队的正挟用一定的姿势接住球,挟着球传到自己的球头那里,然后由球头踢过去。这种方法与唐以前无球门的正式比赛相比,竞赛性降低了,但技巧性却相对较低。
宋元时期的蹴鞠形式亦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球门的竞赛;一种是不设球门的竞赛。
设球门的竞赛,其球门柱高三丈二尺,球门径二尺八寸,阔九尺五寸,网中有”风liu眼”。球门立在场地中央。《文献通考》卷十五《乐考·散乐百戏》中记载说:”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根据《蹴鞠图》、《蹴鞠图谱》及《事林广记》的记载,比赛双方各十余人,宋徽宗时称为”左右军”,其中一人为球头,二人为”次球头”。比赛时,左边的球队先开球,”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然后踢给次球头,次球头再”供与球头”,球头迈开大步踢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赚打过。”如一方不能踢过球门即为输。这是北宋的情况。
南宋时期,这种单球门的比赛人数不等。左右军有各七人的,也有各十六人的。《事林广记》续集卷七记载,各方七人的是:球头一人,骁色一人,正副二人,副挟二人,着网一人。比赛方法是:球头用脚或头踢起与骁色,骁色至球头右侧,迅速把球放在球头膝上,球头用膝筑起,不过网,撞在网上颠下来,着网人踢与骁色,骁色复挟住,仍前去顿在球头膝上筑过。对方七人直候在那一边,当球踢过去后,踢与副挟,副挟踢与正副,正副踢与骁色,骁色挟住去球头,球头再筑过去。踢过一次为一筹。或赛三筹,或赛五筹,以数多者赢。而这种蹴鞠形式从宋元一直流传到明朝。
还有一种是左右军各十六人的。各方包括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及散立数人。这种形式虽人数较多,但踢法大概与上述无异。
宋代这种单球门的竞赛活动继承了唐代的单球门竞赛方法。北宋时期,接球和传球都改”挟”为”踢”,似增加了它的竞技性和娱乐性,但南宋时期,某些环节又由”踢”改为”挟”,又倒退回来。总而言之,这种单球门的竞赛较之双球门的竞赛,其竞赛方式是落后的。
不设球门的比赛,其竞赛方法可分为两类,即不分班和分班两种。不分班的赛法在人数上可分为一人场至十人场等十种方法,与唐时的”一般场户”相类。分班的竞赛称”白打场户”。其踢法因用当时的专用语,现在还难究其意。不过,有些我们也可以大略了解其详情。宋代白打踢法的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共有几百个之多。《水浒全传》上写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个鸳鸯拐”。驾鸯拐就是个花样动作,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描写高俅给宋徽宗表演踢球时,”那气球似膘胶一样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头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第四,这时的蹴鞠已经进入了商业机制,由于蹴鞠深受人们欢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起了促销文章。据史料记载,在汴京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据《蹴鞠图谱》的记载,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种,《蹴鞠谱》中记载的有41种。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蹴鞠的繁荣发展状况。
第五,宫廷的蹴鞠较具特色。宋元时期,爱好蹴鞠的帝王与大臣亦不乏其人。钱选所临苏汉臣之《宋太祖蹴鞠图》,表现的就是太祖、太宗、赵普、郑思、楚昭辅、石守信六人在一起蹴鞠的情景。图中不见球门,故这种”六人场”当是”一般场户”中的踢法。北宋宣和时的李邦彦也是极喜好蹴鞠的一位宰相,他曾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因而被时人称为”浪子宰相”。
施耐庵的《水游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有个在圆社蹴鞠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这事记载在王明清的《挥塵后录》中。高俅因踢球而发迹,使我们知道,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代礼仪中规定,朝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杯酒之后,足球艺人便上场表演踢球。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中还记载了一个与高俅一样靠踢球升了官职的人物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秀才,踢得一脚好球。他的官运不亨通,几年选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便想走这条门路获得一官半职,但又拿不出钱财贿赂丁谓的门房求得接见。于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谓家球场的墙外。一天,丁谓踢的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还丁谓,管门的人只好让他进去。他见了丁谓之后,把手中的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头顶球,球一直未****在地。丁谓看了这种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复也就在哈哈大笑中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宋代的宫廷中还建有足球队,在朝廷举办的各种盛会上,往往就有足球队出场表演。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足球队的队员,分为三等:第一等称”球头”,第二等叫”次球头”,第三等为一般队员。每队有”球头”一名,”次球头”两名,一般队员十余人。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宫廷足球队。
第六,蹴鞠活动进一步平民化,并出现了专业的民间组织。宋元民间蹴鞠十分盛行,北宋时,开封的百戏活动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艺人,初春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踈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的景象。
南宋时期,民间蹴鞠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更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可见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之广。当时的民间还出现了足球组织,时称”齐云社”或”圆社”。齐云比之踢球高入云端,圆社则更为形象。据《蹴鞠谱》的记述,该球社在京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着”若论风liu,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这些话都是对球社的反映和称誉。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足球协会了。民间足球组织的出现,更使这项运动趋于社会化。它从军队、宫廷的专业队,更进一步普及于民间。
到了元辽金时代,市民的蹴鞠活动亦很兴盛,而且还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元曲中就有很多描写当时市井闲人蹴鞠活动的情况,如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散曲中有两首《女校尉》套曲,校尉是园社中艺人的最高等级,元代有了女校尉,”蹴鞠场上,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刻意”。”关白打、官场小踢,竿网下,世无双,全场儿占了第一”。女蹴鞠艺人表演在消闲娱乐中有重要地位,”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唯蹴鞠最风liu,演习得踢打温柔。”邓玉宾《仕女园社气球双关》更道:”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园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等等。这说明,元代市民的蹴鞠继宋之后仍非常普遍。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曾在内蒙的辽墓中,发现了当时蹴鞠活动的壁画,从画面的布局看,应是一般的”白打”踢法,说明在辽代的北方少数民族中,蹴鞠活动也较为普及。
综上所述,在古代蹴鞠的发展史上,唐宋时代的蹴鞠运动堪称中国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四、蹴鞠活动的演变及逐渐消亡
中国古代的蹴鞠,发展到明清之时,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娱乐化,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竞技性。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蹴鞠运动进一步成为宫廷的娱乐项目。明代的蹴鞠活动是各种球戏活动中的一种,最为流行。其运动方式大都沿用宋元时期的带球门竞赛和不设球门的比赛,但也有一定的变化,这从汪云程所著《蹴鞠图谱》可以看出。《明通鉴》卷四十三《武宗正德元年》有明武宗朱厚煦踢球的记载:文安县的大盗张茂,因”家与太监张忠邻,结为兄弟”,并经常出入禁中,侍奉武宗帝”蹴鞠”。王誉昌作的”崇祯宫词”里有一首诗写道:”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这首宫词,描写的是宫女们陪伴着皇帝的宠妃进行蹴鞠的情景。
明代宫廷蹴鞠活动还见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就绘有朱元璋的重孙明宣宗朱瞻基观赏侍臣蹴鞠的情景。
在《明通鉴》前编卷2中,还对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喜爱蹴鞠之事作了记载:”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说明踢球和淫乐连在了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但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
第二,蹴鞠运动普及于妇女儿童当中。民间蹴鞠之风进一步兴盛。张岱《陶庵梦忆》之”扬州清明”条记载,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以”斗鸡蹴鞠”为乐。上海博物馆所藏明杜堇《仕女图》中有仕女蹴鞠的一段画面。画面反映了当时蹴鞠是沿袭唐之风俗,以一般场户的蹴鞠活动为主。
明代蹴鞠的社会性,较前代相比,虽然逐渐缩小了,但是见于文物和史籍记载的资料,还是不少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明杜堇画的《仕女图》有蹴鞠场面,在明王圻的《三才图会》中也有蹴鞠画面的描绘。此外,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物收藏机构中,都藏有描绘当时妇女和儿童蹴鞠的场面。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堂十二扇明代巨型木胎屏风《黑漆彩螺钿仕女游艺图屏风》上面的园林仕女图中,就描写了一群贵家妇女正在园内进行蹴鞠等的游乐活动,这可以说是一幅当时上层妇女优游行乐的真实图景。而考古工作者于1956年~1958年在北京市昌平县明定陵出土的一件明孝靖皇后的女夹衣上,还绘有包括蹴鞠在内的百子戏图案,这些图案均绣于夹衣的胸及两袖上。在蹴鞠图案中,有三个少年在作蹴鞠游戏,中间一人正腾身以足踢球,两边的伙伴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被踢起的皮球,画面生动有趣。这些文物资料都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由于蹴鞠运动仍然广泛地普及于妇女儿童中间,因而它在这一时期,也就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当作了生活用品的一种装饰了。
第三,文学作品中对蹴鞠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时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娱乐化和逐渐衰亡的过程。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大全的小说《****梅》中,有一段是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李桂姐踢球的事,从中可以了解到明代蹴鞠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况。小说中这样写道:”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梢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这一时期踢球的娱乐性质。宋代的足球艺人,可以在皇宫的宴会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卖艺,而明代的圆社却只能在****中娱客了。
到了清初,以娱乐为题材的蹴鞠活动还较为普遍,在这一时期的文物资料中还时见一些儿童、妇女进行蹴鞠活动的描绘,但这种蹴鞠运动在明末清初进一步走向娱乐化的趋势,实际上也预示着盛行于中国数千年的蹴鞠运动开始迈入衰亡的边缘。
出生于山东淄博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其所著的《聊斋志异》是清代描述当时蹴鞠活动仅有的作品之一。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已经寥寥无几了。象《红楼梦》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书中只有一次提到蹴鞠,而且也只有一句,即”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中,有多处故事涉及到蹴鞠活动,如《汪士秀》、《小翠》等,其中《汪士秀》中有较长的关于蹴鞠活动的描写。书中是这样写的:汪士秀是庐州人(今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于踢球。几年前,父亲在钱塘江中溺死了。汪士秀南游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酒后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那会踢球的老者象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傍。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此我家流星拐也。”谁知汪士秀一脚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时间湖上人球俱杳。原来那四人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鱼膘做成。
蒲松龄在写球被踢破下落时,用了这样一句来形容:”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犹如经天之慧,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如果把这一句话移来形容我国古代蹴鞠发展的过程,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像慧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灭绝了。
总之,我国古代蹴鞠在清朝中叶便逐渐走向了灭绝,但是,几千年蹴鞠运动的影响,在人民中间并未完全断绝。爱好溜冰的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形式结合了起来,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但这也不过是盛行于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清代中叶以后,在社会因素的制约下,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终于被取代。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足球的兴衰,寻找其灭绝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代理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的娱乐。清王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活动;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踢球娱乐的兴趣;从蹴鞠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由直接的对抗比赛改变成间接的对抗比赛,失去了练武、练身、练意志的特点,减低了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由自身的娱乐活动转变成供他人的娱乐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狎巷的宴饮娱乐,使足球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便不能不趋向灭绝。
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中国祖先们不仅发明了足球,而且创造出了丰富的蹴鞠技巧和完备的比赛规则,为现代足球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的一大贡献。
(2004-08-03新华网山东频道)
一、球类活动的起源及其蹴鞠活动的形成与初期发展
在中国古代古文献里,蹴鞠最早的名字叫做”蹋鞠”,被称为中国古代的足球,而这项体育史上最令人神往的球类运动项目,就是中国古代球类游戏家族中最大的成员。
早在西汉时期,有一个叫刘向的学者曾在他的《别录》一书中这样记述道:”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转引自《太平御览》卷754),其子刘歆在《七略》一书中也提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转引自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文》卷41)。这里,都把蹴鞠起源的时间定在四千六百年前的黄帝时代,因为黄帝时代尚无文字记录,所以刘向父子都说是传言。那么,这是不是事实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条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资料: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墓出土了一件帛书--《十大经o正乱》。此为专门记述黄帝战胜蚩尤之事的一篇帛书,其中有一段内容涉及了蹴鞠起源的传说:”……黄帝身禺(遇)之(蚩)尤,因而擒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其大意是说,大约在4600多年前,中原的黄帝部落与南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河北涿县)进行了一场战争。这场大战打了好些年,后来黄帝部落取得了胜利,擒杀了蚩尤。为了发泄余恨,黄帝便将蚩尤的胃塞满了毛发,做成球让士兵们踢。黄帝是传说中的部落首领,当时还没有文字记载,所有的社会文化,都是口授相传的。当时有没有创造足球游戏的可能呢?这条资料当然不能作为信史来使用,但结合人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进程来看,至少说明像足球一类的游戏已经萌芽了。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从文化发生学的观点来看,相同的文化和自然环境有可能产生相类的文化形态的表现形式,所以说,这类最早的球类游戏的出现并不一定只限于某一个区域。
比如,我们从考古学的相关资料来看,就可以明白这一点。
长期以来,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山西、陕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云南等黄河、长江流域甚至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过许许多多的石球、陶球遗物和相关的岩画资料,尤其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云南沧源县境内的高山峭壁上发现的距今3400年前的岩画,还绘有多人玩球的图形。而这些地区并不是仅仅限于距今五千多年前黄帝部落游牧的地区,其遍及的范围更为广阔。因此,无论从实物还是传说来看,人类很早就在不同的区域具有了创造这种球类游戏的能力。
上面的这些传说和考古发现,虽未能完全证明古代蹴鞠的起源时间和具体地点,但却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球类游戏已有着相当久远的历史。都说明中国是世界上”球类游戏”起源最早的地区。这一点也得到了世界足球史专家和国际足联的认可,请看下面这些资料:
1975年由(阿尔道舍夫·齐鲁曼)所著的大型《世界足球史》(该书于1977年由日本人大竹国弘翻译成日文,当时的日本足球协会理事冈野俊一郎等监修),在第一章《足球的诞生》中,作者在对比分析了古代欧洲各个地区,如古希腊、意大利、英国以及美洲地区出现的类似足球的活动形式后,明确指出:众多的资料表明,中国古代足球的出现比欧洲及美洲地区要早得多,在公元前的2697年的黄帝时代,足球这一球技就已经在中国出现了,其名字就叫做”蹴鞠”(作者在这里做注说:引自西汉人刘向的《别录》一书的记载)。直到周代结束前(公元前256年),这一球类形式不仅在士兵中,就是在一般民众中也广泛地流行了。文中还着重指出,春秋战国末年的齐国宣王时代(?-前301年),齐国的都城临淄已经非常盛行这一运动了。
1985年,在中国举办的首届”柯达杯”世界少年足球锦标赛开幕式上,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先生在致辞中说,足球运动起源于这里,并且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是无可争议的。
2001年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亚洲足联举办的教练员训练班上所作的《国际足球发展史报告》中,又再一次强调:”足球发源于中国”。
2004年2月4日,国际足联副秘书长热罗姆·项帕涅在伦敦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宣布:”虽然有不少国家都认为自己是足球运动的诞生地,但研究国际足球的历史学家有确切证据表明,足球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他还说:”国际足联将于今年夏天亚洲杯赛期间,正式承认中国是足球运动的发源地,我们将利用这一仪式向中国足球表示我们的敬意。”
最近,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在吉隆坡参加亚足联成立50周年庆典活动,接见中国代表团时再一次明确表示,经过专家考证,足球运动起源于中国。他同时希望,应借2004年中国亚洲杯足球赛之机,隆重宣传这一概念。
总之,从史前传说、考古资料的显示以及专家的研究,我们可以确定这样两点:第一、类似足球的球类游戏在史前时代就在中国大地出现了,并且由于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原因,出现和流行的地域是很广泛的;第二,类似后世足球的球类游戏,也就是成型以后的古代足球--”蹴鞠”,最早出现在中国大地,已经得到了国际足球专家和国际足球界的认可。
上面我们把蹴鞠起源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实证性的分析,那么,逐渐形成的这一球类形式在初期是如何发展的呢?
根据近年来的研究,从一种球类游戏发展成一种具有后世足球特点的--”蹴鞠”,由古文献的记载来看,最早见于《战国策》、《史记》。实际上两书记述的都是同一条资料,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的《史记·苏秦列传》是这样记述的:”[苏秦]因东说齐宣王曰:‘……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挥汗成雨,家殷人足,趾志高气扬。……‘这里的大意是说,当时的政治家苏秦来齐国游说齐宣王联合抗秦,感叹齐国首都临淄的居民生活富裕欢乐,人们都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而蹴鞠在当地是深受欢迎的项目之一。在后来的另一部文献,晋人葛洪所辑,旧题刘歆所撰的《西京杂记》中,还有这样一个记载:”太上皇徙长安,居深宫,凄怅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此为乐。今皆无此,以故不乐。高祖乃作新丰。”其意是说,刘邦打天下做了皇帝后,他父亲刘太公当了太上皇,但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于是,刘邦派人到刘太公处打听,才知这位刘太公以前在家乡楚国沛县的市井中混日子时酷爱踢球,经常同一些杀猪摆摊的好友们在一起蹴鞠取乐。自从住进宫中,没有了过去的老朋友,没有人陪他斗鸡、蹴鞠,因此心中不畅。于是,刘邦就命人仿照原来家乡丰邑(江苏省丰县)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并将其父亲的一班家乡旧友、屠贩少年迁往这里。从此,刘太公又可以和他的故旧们在一起蹴鞠、斗鸡了。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件事出现的时间是在西汉初年,也就是公元前2世纪初,距离战国末年的齐宣王时代已经晚了100多年。这些资料反映出至少从战国末年开始,具有后世足球特点的这一球类运动形式已经开始有了正式的名称--”蹴鞠”,如果从发生学的观点来分析,其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很多;另一方面,蹴鞠这项运动在当时的齐国民间已十分普及了,并已经从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地区普及。
二、蹴鞠活动的初步规范化
蹴鞠正式定名并经过初期的发展后,到汉代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足球运动。其显著的标志具有以下几点:
一是专业著述的出现。当时,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名为《蹴鞠》的新书,共计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蹴鞠专业书籍,也是世界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书中。汉代的兵书共有四类,一类是讲战略战术的兵权谋家,一类是讲军事指挥的兵形势家,一类是讲含有迷信色彩的兵阴阳家,一类是讲军事训练的兵技巧家。《蹴鞠》二十五篇就是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蹴鞠》二十五篇早已失传了,唐朝人还看到过此书。唐人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说:”《蹴鞠》书有《域说篇》”。域说就是讲球场建筑规格的,仅此一篇,就可见全书内容的详尽。
二是形成了一套专业的竞赛规则。东汉有一位名叫李尤的人,曾经写过一篇《鞠城铭》,这是当时镂刻在蹴鞠场奠基石上的铭文。文章虽短,却能较全面地反映汉代蹴鞠竞赛的基本情况。这篇铭文最早见于唐人欧阳询编辑的《艺文类聚》中,其后李善作《文选注》引用此文,《文献通考》和《李兰台集》亦引录此文。但都有所差异。这里将中华书局1965年点校本排印的《艺文类聚》卷54《刑法部》一书中收录的《鞠城铭》引录于下:”圆鞠方墙,仿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建长立平,其例有常。不以亲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在《鞠城铭》中,李尤笔下的足球场,是”圆鞠方墙,仿像阴阳”。即”鞠”是圆形的,球场四周围着方墙,它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竞赛中,效法月份,双方各六人,共12人进行对阵互相抗衡,称为”法月衡对,二六相当”。由于是有一定规则的竞赛,因而要设置裁判员建立公正的标准,对于裁判的判罚,也有约定俗成的常规。担任裁判的人,不能亲一方而疏另一方,裁判要公正。同时,对参赛队员的要求是心平气和地服从裁判,不要报怨裁判的裁决。其健全的竞赛规则,反映出这时的蹴鞠已经具备了现在代足球运动的比赛规模了。
三是蹴鞠所用”鞠”出现了专业的制作方法。汉代蹴鞠所踢之鞠叫”毛丸”。《太平御览》卷754引汉·应劭《风俗通》记载说:”毛丸谓之鞠。”又引晋·郭璞《三苍解诂》云:”鞠,毛丸,可踏戏。”在《汉书·艺文志》中的《蹴鞠》二十五篇下,唐人颜师古还做过这样的解释:”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蹴踏之以为戏也。……蹴音子六反。鞠音巨六反。”古代圆形的球多以玉石做成,故作玉旁,而这时出现的蹴鞠之鞠壳是以皮做成,故鞠作革旁。汉·扬雄《法言》也说:”捖革为鞠”。说明这时的鞠是一种以熟皮缝制,内填以毛或其他东西的圆形实心毛丸。汉代的这种球,一直沿用到中唐。
四是这时的蹴鞠运动已广为普及了。它既是一种军事训练的手段,同时在民间的普及也更为广泛。在军事上,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受到了汉代军事家的重视。汉代,由于蹴鞠活动可以增强体力,培养勇敢耐劳精神,因而也被当作了军事训练的一种很好的手段。刘向《别录》中说得更明确,指出:”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这里提到,用足球练兵,士卒有兴趣。他们从中不仅训练了体力,体会了实战中的攻守意识,而且在比赛中也能得到欢乐。不仅是军队平时的训练项目,而且战时亦有。刘歆在其《七略》一书中也指出:”蹋鞠,其法律多微意,皆因嬉戏以讲练士,至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踏鞠。”史学家班固的《汉书·霍去病传》曾有这样的记载:霍去病”从军,……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也。”东汉服虔对此的注解是:”穿地作鞠室也。”即在挖地基修筑蹴鞠场地。霍去病塞外带头踢球,起到了振奋土气的作用。到了三国时期,蹴鞠的开展仍同军事有关。
《太平御览》卷754引《会稽典录》说:”汉末三国鼎峙,年兴兵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当时,普通人家的男子几乎都要应征从军,在当兵期间,蹴鞠一类活动是经常进行的。军人返乡后,必使蹴鞠进一步深入民间。因此,”家以蹴鞠为学”的说法大体是符合事实的。
在民间,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普通民间,蹴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汉书》上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斗鸡、蹴鞠比赛的”鸡鞠之会”。汉武帝的宠巨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桓宽写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临渊钓鱼,放犬走兔,隆材鼎力,蹋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蹋鞠”。在考古工作者发现的许多汉代画像石上,还有表现汉代民间蹴鞠的画面。反映出蹴鞠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运动项目了。
五是出现了女子蹴鞠,也就是世界足球史上最早的女子足球活动。由于蹴鞠活动的进一步普及,更由于蹴鞠运动形式的多样化,女子蹴鞠活动出现了。这种女子蹴鞠的资料在汉代画像石中常常见到。河南南阳出土的画像石上,一女子蹴鞠者正在舞乐伴奏下两脚各蹋一鞠。其高髻长袖,与其他乐舞表演者同台表演,更显姿态优美。而在当时能够做到一人同时蹴蹋两鞠,应是表演技巧较高者。同样的画面还见于河南登封启母阙画像石上。其中”蹴鞠图”部分内容,用线极为简练生动,蹴鞠女动态优美,活泼可爱,具有舞蹈的韵律感。而其左右有跽坐者,大概是伴奏的乐队。画面内容显然是属于表演性质的蹴鞠舞形象。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女子蹴鞠,最迟在这时就已首开先河了。
最后一点,蹴鞠运动的形式开始向多样化发展。汉代的蹴鞠,由于逐渐规范化和进一步普及,客观上促使其竞赛的形式向着多样化发展。当时的蹴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表现个人技巧为主的、非对抗的、既可自娱又可供人娱乐的娱乐性、表演性蹴鞠,这种形式就是唐宋时期盛行的蹴鞠”白打”的滥觞。这种蹴鞠只需要小片场地,活动方便,踢时不受场地限制。还有的是表演者以自己的技巧在音乐伴奏下踢出各种花样。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上,常常见到这类图案,而且以表现女子蹴鞠的画面为主。这种踢法流行的范围更广,发展更快,在宫廷、官宦家庭、城市和农村都有。汉高祖刘邦的宫廷范围之内,就盛行这种表演性娱乐性蹴鞠。还有一种是竞技性很强的蹴鞠,是在球场上进行的以对抗性比赛为主的蹴鞠。这种比赛多是在专门的球场-”鞠城”、”鞠域”一类的露天球场或者”鞠室”一类的室内球场中进行,其规则就像前面我们引录的东汉李尤的《鞠城铭》中所描述的那样。这类蹴鞠形式不仅有锻炼身体、学习军事技能和战术的作用,而且也很好看,有很强的观赏性。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皇帝的宫廷和官宦之家也流行这种蹴鞠活动。而宫廷里蹴鞠多是在室内球场”鞠室”中进行。汉魏时期,宫苑内已建有很多这种竞技性蹴鞠的”鞠室”。如”洛阳宫鞠室”、”含章宫鞠室”等,这些鞠室均单独给予取名,如含章鞠室、灵芝鞠室等(见陆机《鞠歌行序》)。与此同时,在当时的宫廷内也建有室外蹴鞠场-”鞠域”。《汉书·外戚传》记载:高祖的皇后吕后残害戚夫人时,曾把她禁闭在露天球场的小屋子里。《汉书·故乘传》还记载说:汉武帝外出巡视时,要参观或参加”弋猎”、”射驭”、”蹴鞠”等活动。
三、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上面所讲的汉代蹴鞠的发展情况来看,可以发现,无论是规模、还是规范程度,当时的蹴鞠发展可以说是达到了我国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一次高峰。到了唐宋元辽金时代,其发展的程度更进了一步。
首先,随着蹴鞠技术的发展,唐代蹴鞠的用具开始有了改进。唐代的鞠已非汉时的”以韦为之,实以物”的鞠,而是有球皮和球胆的气球。据唐徐坚(659?727)《初学记》的记载:”鞠即毬字,今蹴鞠曰毬戏。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尤袤的《全唐诗话》卷五《皮日休》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归氏子弟因对皮日休不满,于是就以皮球的构造为题,写诗来嘲笑皮日休。诗中这样写道:”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这首诗和上述的文献记载告诉我们,唐代的气球是用八片皮革缝制成的,已经类似于现代足球的制作方法;其次,在用皮缝制成的球壳内,塞进一个动物尿泡并充足气成为气球。唐代的仲无颜在《气毬赋》里还对这种”气球”作了具体说明,赋是这样写的:”气之为毬,含而成质,俾腾跃而悠利,在吹嘘而取实。”可见是有利于腾跃的。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关于充气球的发明,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但时间是在公元11世纪,较我国发明充气球的唐代已经晚了三、四百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到了宋代,鞠的制造工艺较之唐代又有提高,据《蹴鞠谱》和《蹴鞠图谱》的记载: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香皮十二”片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四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可见,宋代的鞠的做法虽然仍是经过水揉火烤,但缝制鞠的皮子因为达到了12块,使其更接近圆形。古代的衡器为16两1斤,14两约合现在的430克,与现在足球比赛用球的重量基本相近。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其次,出现了更为专业化的蹴鞠书籍。宋元时代的蹴鞠专业书籍已更为多样化。现存的共有三本:一是《事林广记·戊集》,作者是南宋人陈元靓;二是汪云程编写的《蹴鞠图谱》,又名《打球仪》;三是无名氏的《蹴鞠谱》。这三本多次提到足球专业组织-圆社。据《蹴鞠谱》说,一个人参加了圆社组织,就可以五湖四海到处游逛了,因为许多地方都有圆社。圆社对他们进行技术考核,通过后即可接待。从《蹴鞠谱》等书中还可以看出,宋代足球很重视熟悉球性和控球能力。而且,人们已经认识到蹴鞠不只是可供娱乐,也有健身和培养思想品德的作用。尤其值得提及的是,这些专业书籍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当时蹴鞠的具体形制。
第三,蹴鞠形式的多样化较之汉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代蹴鞠的形式就已很丰富。当时的主要形式两种,一种是无球门的蹴鞠活动,另一种是带球门的蹴鞠比赛。第一种又包括这样几种形式:一是公元664年以前就已经外传到日本去的”打球”。它是不用球门比赛的蹴鞠。有十种比赛方式,从”一人场”起到”十人场”止。也有的称其为”一般场户”。如”一般场户”中的一人场,身体各部分都可以触及球,变换花样。”一般场户”比赛时不拘人数,各自独踢。没有比赛对象的时候,可以单独表演,也可以作为个人的健身运动;一是**世纪时诗人王建《宫词》里所称的”白打”。比赛时不用球门,可以二人对踢,也可以多人对踢,这种蹴鞠,特别适宜于女子,故王建《宫词》里有”寒食内人长白打”之句;一是”趯鞠”,以踢高球为比赛方式。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曾有”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之句,描写的就是这种趯鞠,可见当时踢球之高。唐人康骈在其《剧谈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京兆府的官吏王超,有一天走过长安城胜业坊北街时,见路旁槐树下一个衣衫褴褛约十七八岁的少女正在接几个军士踢球时没有能控制住而滚过来的球,只见她不慌不忙,伸腿将球稳稳接住,一记劲踢,球直飞数丈。可见这种趯鞠的水平是相当高的。同时也说明这时的女子蹴鞠活动已具有了一定的技术。
第二种是带球门的比赛。球门设在场地中央,两根高高的竹竿上结一网,网之上部留一直径为一尺左右的洞,称为风liu眼。比赛时,两队的位置在球门的左、右。左队球头把球踢过门,右队的正挟用一定的姿势接住球,挟着球传到自己的球头那里,然后由球头踢过去。这种方法与唐以前无球门的正式比赛相比,竞赛性降低了,但技巧性却相对较低。
宋元时期的蹴鞠形式亦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球门的竞赛;一种是不设球门的竞赛。
设球门的竞赛,其球门柱高三丈二尺,球门径二尺八寸,阔九尺五寸,网中有”风liu眼”。球门立在场地中央。《文献通考》卷十五《乐考·散乐百戏》中记载说:”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根据《蹴鞠图》、《蹴鞠图谱》及《事林广记》的记载,比赛双方各十余人,宋徽宗时称为”左右军”,其中一人为球头,二人为”次球头”。比赛时,左边的球队先开球,”先以球团转众,小筑数遭”,然后踢给次球头,次球头再”供与球头”,球头迈开大步踢过球门。”右军承得球,复团转众,小筑数遭,次球头亦依前供球与球头,以大赚打过。”如一方不能踢过球门即为输。这是北宋的情况。
南宋时期,这种单球门的比赛人数不等。左右军有各七人的,也有各十六人的。《事林广记》续集卷七记载,各方七人的是:球头一人,骁色一人,正副二人,副挟二人,着网一人。比赛方法是:球头用脚或头踢起与骁色,骁色至球头右侧,迅速把球放在球头膝上,球头用膝筑起,不过网,撞在网上颠下来,着网人踢与骁色,骁色复挟住,仍前去顿在球头膝上筑过。对方七人直候在那一边,当球踢过去后,踢与副挟,副挟踢与正副,正副踢与骁色,骁色挟住去球头,球头再筑过去。踢过一次为一筹。或赛三筹,或赛五筹,以数多者赢。而这种蹴鞠形式从宋元一直流传到明朝。
还有一种是左右军各十六人的。各方包括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及散立数人。这种形式虽人数较多,但踢法大概与上述无异。
宋代这种单球门的竞赛活动继承了唐代的单球门竞赛方法。北宋时期,接球和传球都改”挟”为”踢”,似增加了它的竞技性和娱乐性,但南宋时期,某些环节又由”踢”改为”挟”,又倒退回来。总而言之,这种单球门的竞赛较之双球门的竞赛,其竞赛方式是落后的。
不设球门的比赛,其竞赛方法可分为两类,即不分班和分班两种。不分班的赛法在人数上可分为一人场至十人场等十种方法,与唐时的”一般场户”相类。分班的竞赛称”白打场户”。其踢法因用当时的专用语,现在还难究其意。不过,有些我们也可以大略了解其详情。宋代白打踢法的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共有几百个之多。《水浒全传》上写高俅陪宋徽宗踢球,”使了个鸳鸯拐”。驾鸯拐就是个花样动作,是用左右外脚踝踢球。描写高俅给宋徽宗表演踢球时,”那气球似膘胶一样粘在身上”。这就是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不同的一套一套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头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第四,这时的蹴鞠已经进入了商业机制,由于蹴鞠深受人们欢迎,不少商人便借此做起了促销文章。据史料记载,在汴京城,已经有了相当多的”蹴球茶坊”和”角球店”。据《蹴鞠图谱》的记载,当时还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有24种,《蹴鞠谱》中记载的有41种。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蹴鞠的繁荣发展状况。
第五,宫廷的蹴鞠较具特色。宋元时期,爱好蹴鞠的帝王与大臣亦不乏其人。钱选所临苏汉臣之《宋太祖蹴鞠图》,表现的就是太祖、太宗、赵普、郑思、楚昭辅、石守信六人在一起蹴鞠的情景。图中不见球门,故这种”六人场”当是”一般场户”中的踢法。北宋宣和时的李邦彦也是极喜好蹴鞠的一位宰相,他曾自称”赏尽天下花,踢尽天下球,做尽天下官。”因而被时人称为”浪子宰相”。
施耐庵的《水游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北宋时确有个在圆社蹴鞠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这事记载在王明清的《挥塵后录》中。高俅因踢球而发迹,使我们知道,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代礼仪中规定,朝廷有大的喜庆宴会,都要有足球表演。在喝了第六杯酒之后,足球艺人便上场表演踢球。宋人刘邠的《中山诗话》中还记载了一个与高俅一样靠踢球升了官职的人物柳三复。柳三复是个秀才,踢得一脚好球。他的官运不亨通,几年选不上官。他知道宰相丁谓喜欢踢球,便想走这条门路获得一官半职,但又拿不出钱财贿赂丁谓的门房求得接见。于是,他天天守候在丁谓家球场的墙外。一天,丁谓踢的球飞出了墙外,柳三复拾了球,喜滋滋地抱了送还丁谓,管门的人只好让他进去。他见了丁谓之后,把手中的球抛在空中,一面跪拜,一面用肩、背、头顶球,球一直未****在地。丁谓看了这种表演,不由得哈哈大笑。柳三复也就在哈哈大笑中获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
宋代的宫廷中还建有足球队,在朝廷举办的各种盛会上,往往就有足球队出场表演。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宋代宫廷足球队的队员,分为三等:第一等称”球头”,第二等叫”次球头”,第三等为一般队员。每队有”球头”一名,”次球头”两名,一般队员十余人。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的宫廷足球队。
第六,蹴鞠活动进一步平民化,并出现了专业的民间组织。宋元民间蹴鞠十分盛行,北宋时,开封的百戏活动中就有表演蹴鞠的艺人,初春有”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踈狂”(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元宵》)的景象。
南宋时期,民间蹴鞠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南宋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道:”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更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可见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之广。当时的民间还出现了足球组织,时称”齐云社”或”圆社”。齐云比之踢球高入云端,圆社则更为形象。据《蹴鞠谱》的记述,该球社在京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流传着”若论风liu,无过圆社”,”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这些话都是对球社的反映和称誉。参加球社的人,要遵守社规,如不许做”人步拐、退步踏;人步肩、退步背”等危险动作。还规定”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提出了踢球时应注意运动卫生。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间足球协会了。民间足球组织的出现,更使这项运动趋于社会化。它从军队、宫廷的专业队,更进一步普及于民间。
到了元辽金时代,市民的蹴鞠活动亦很兴盛,而且还大量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元曲中就有很多描写当时市井闲人蹴鞠活动的情况,如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散曲中有两首《女校尉》套曲,校尉是园社中艺人的最高等级,元代有了女校尉,”蹴鞠场上,鸣珂巷里,南北驰名,寰中刻意”。”关白打、官场小踢,竿网下,世无双,全场儿占了第一”。女蹴鞠艺人表演在消闲娱乐中有重要地位,”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唯蹴鞠最风liu,演习得踢打温柔。”邓玉宾《仕女园社气球双关》更道:”似这般女校尉从来较少,随园社常将蹴鞠抱抛,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等等。这说明,元代市民的蹴鞠继宋之后仍非常普遍。90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曾在内蒙的辽墓中,发现了当时蹴鞠活动的壁画,从画面的布局看,应是一般的”白打”踢法,说明在辽代的北方少数民族中,蹴鞠活动也较为普及。
综上所述,在古代蹴鞠的发展史上,唐宋时代的蹴鞠运动堪称中国古代蹴鞠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四、蹴鞠活动的演变及逐渐消亡
中国古代的蹴鞠,发展到明清之时,整体上已经开始走向了娱乐化,基本上丧失了其应有的竞技性。从其发展演变过程来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蹴鞠运动进一步成为宫廷的娱乐项目。明代的蹴鞠活动是各种球戏活动中的一种,最为流行。其运动方式大都沿用宋元时期的带球门竞赛和不设球门的比赛,但也有一定的变化,这从汪云程所著《蹴鞠图谱》可以看出。《明通鉴》卷四十三《武宗正德元年》有明武宗朱厚煦踢球的记载:文安县的大盗张茂,因”家与太监张忠邻,结为兄弟”,并经常出入禁中,侍奉武宗帝”蹴鞠”。王誉昌作的”崇祯宫词”里有一首诗写道:”锦罽平铺界紫庭,裙衫风度压娉婷,天边自结齐云社,一簇彩云飞便停。”这首宫词,描写的是宫女们陪伴着皇帝的宠妃进行蹴鞠的情景。
明代宫廷蹴鞠活动还见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故宫博物院藏明人绘《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就绘有朱元璋的重孙明宣宗朱瞻基观赏侍臣蹴鞠的情景。
在《明通鉴》前编卷2中,还对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喜爱蹴鞠之事作了记载:”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说明踢球和淫乐连在了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但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
第二,蹴鞠运动普及于妇女儿童当中。民间蹴鞠之风进一步兴盛。张岱《陶庵梦忆》之”扬州清明”条记载,扬州清明,城中男女毕出,以”斗鸡蹴鞠”为乐。上海博物馆所藏明杜堇《仕女图》中有仕女蹴鞠的一段画面。画面反映了当时蹴鞠是沿袭唐之风俗,以一般场户的蹴鞠活动为主。
明代蹴鞠的社会性,较前代相比,虽然逐渐缩小了,但是见于文物和史籍记载的资料,还是不少的。除了上面提到的明杜堇画的《仕女图》有蹴鞠场面,在明王圻的《三才图会》中也有蹴鞠画面的描绘。此外,在国内外的一些文物收藏机构中,都藏有描绘当时妇女和儿童蹴鞠的场面。在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堂十二扇明代巨型木胎屏风《黑漆彩螺钿仕女游艺图屏风》上面的园林仕女图中,就描写了一群贵家妇女正在园内进行蹴鞠等的游乐活动,这可以说是一幅当时上层妇女优游行乐的真实图景。而考古工作者于1956年~1958年在北京市昌平县明定陵出土的一件明孝靖皇后的女夹衣上,还绘有包括蹴鞠在内的百子戏图案,这些图案均绣于夹衣的胸及两袖上。在蹴鞠图案中,有三个少年在作蹴鞠游戏,中间一人正腾身以足踢球,两边的伙伴在聚精会神地盯着被踢起的皮球,画面生动有趣。这些文物资料都形象地向我们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由于蹴鞠运动仍然广泛地普及于妇女儿童中间,因而它在这一时期,也就被人们习以为常的当作了生活用品的一种装饰了。
第三,文学作品中对蹴鞠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时蹴鞠活动的进一步娱乐化和逐渐衰亡的过程。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大全的小说《****梅》中,有一段是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李桂姐踢球的事,从中可以了解到明代蹴鞠在社会上流行的情况。小说中这样写道:”西门庆正喝在热闹处,见三个圆社向前来打个半跪,西门庆平昔认的,一个唤白秃子,一个唤小张闲,一个是罗回子。因说道:‘你们且外边侍候。待俺们吃过酒踢三跑。‘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了一跑,次教桂姐上来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梢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采奉承,就有些不到之处,都快取过去了,反来西门庆面前讨赏钱,说:‘桂姐行头,比旧时越发踢熟了,撇来的丢拐,教小人凑手脚不迭。再过一、二年,这院中似李桂姐这行头,就数一数二,强如两条巷董官女儿数十倍。‘”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这一时期踢球的娱乐性质。宋代的足球艺人,可以在皇宫的宴会中表演,也可以在城市的瓦子里卖艺,而明代的圆社却只能在****中娱客了。
到了清初,以娱乐为题材的蹴鞠活动还较为普遍,在这一时期的文物资料中还时见一些儿童、妇女进行蹴鞠活动的描绘,但这种蹴鞠运动在明末清初进一步走向娱乐化的趋势,实际上也预示着盛行于中国数千年的蹴鞠运动开始迈入衰亡的边缘。
出生于山东淄博的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其所著的《聊斋志异》是清代描述当时蹴鞠活动仅有的作品之一。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已经寥寥无几了。象《红楼梦》这样一部封建社会的百科大全,书中只有一次提到蹴鞠,而且也只有一句,即”可巧门上小厮,在甬路底下踢球。”只有蒲松龄所写的《聊斋志异》中,有多处故事涉及到蹴鞠活动,如《汪士秀》、《小翠》等,其中《汪士秀》中有较长的关于蹴鞠活动的描写。书中是这样写的:汪士秀是庐州人(今安徽省合肥市),父子都善于踢球。几年前,父亲在钱塘江中溺死了。汪士秀南游洞庭湖,夜泊湖畔,思念父亲之死,不能入睡。忽见湖水中出来五人,铺一张大席在水面,饮酒作乐。酒后拿出一个晶体透明的球来踢。汪士秀见那会踢球的老者象他父亲,便坐起在舟中观看。这时,恰巧那球落在他的身傍。汪士秀一时技痒,便起脚踢了回去。那老者见状惊呼道:”此我家流星拐也。”谁知汪士秀一脚踢的太猛,把球踢破了,霎时间湖上人球俱杳。原来那四人是鱼精。他父亲溺水被鱼精拯救留作仆役,踢的球是鱼膘做成。
蒲松龄在写球被踢破下落时,用了这样一句来形容:”中有漏光,下射如虹,蚩然疾落,犹如经天之慧,直投水中,滚滚作沸泡声而灭。”如果把这一句话移来形容我国古代蹴鞠发展的过程,是再恰当不过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像慧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灭绝了。
总之,我国古代蹴鞠在清朝中叶便逐渐走向了灭绝,但是,几千年蹴鞠运动的影响,在人民中间并未完全断绝。爱好溜冰的满族人曾将其与滑冰形式结合了起来,发明了一种被称为”冰上蹴鞠”的运动形式。但这也不过是盛行于中国古代二千多年的传统蹴鞠活动的余韵而已。清代中叶以后,在社会因素的制约下,随着西方近代足球的渐次传入,中国传统的蹴鞠活动终于被取代。
分析一下我国古代足球的兴衰,寻找其灭绝的原因,大概有这样几条:从客观的社会条件来说,宋代理学兴起,社会上重文轻武,也轻视身体活动的娱乐。清王室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实行弱民政策,禁止人民练武和练身活动;戏曲小说的兴起,社会娱乐范围的扩大,相对地减少了踢球娱乐的兴趣;从蹴鞠运动本身的发展来说,由直接的对抗比赛改变成间接的对抗比赛,失去了练武、练身、练意志的特点,减低了足球运动的社会功能;由自身的娱乐活动转变成供他人的娱乐活动,由社会的节日娱乐转化为狎巷的宴饮娱乐,使足球运动的社会性愈走愈窄。这样,在社会客观原因的限制下,便不能不趋向灭绝。
可以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智慧的中国祖先们不仅发明了足球,而且创造出了丰富的蹴鞠技巧和完备的比赛规则,为现代足球的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可以说,这是古代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的一大贡献。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一壶浊酒喜相逢,一壶浊酒喜相逢最新章节,一壶浊酒喜相逢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一壶浊酒喜相逢,一壶浊酒喜相逢最新章节,一壶浊酒喜相逢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