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尔没有在村里逗留很久,卸完了货,他便带着商队离开了,他们还要跑一趟青州,赶在入冬之前,将青州的一批货运回西地。
行商自古便是如此,一年四季都在途中,赚的就是这份辛苦钱。
如今已经是秋末,村里正是繁忙的时候,不过忙过了这两个月,村民们大都能歇息上一些时日了。
程野却是一刻也不敢停留,他的事业正是起步期,手头的事多的令人发指,他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不睡觉,自己再长出三头六臂十二分身,将所有的活一股脑完成。
太平医馆的事暂且不说,那是自己的本行,自然耽搁不得,好在有阿姊、冬梅、葛青的帮忙,能缓解不少压力。
而且他打算再招揽一些护工,入冬之后是一年中的疾病多发季,正是用人的时候,哪怕只是简单的照顾病人,也能缓解不少压力。
不过护工的第一要求便是识字,这让村里的妇人有些为难,一时间马钧的成人夜校倒是增加了不少人。
说起来马钧也是一刻都闲不下来,工业园的建设离不开他,毕竟他是总工程师,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好在现在工期比较缓慢,大的方向也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抓细节了。
眼下倒是有件事难住了程野。
几日前铁木尔的带着商队送来一批物资,主要是三样东西,硫磺、钱、棉花。
硫磺被原封不动的搬运到了后山的火器研发厂,暂时存放在仓库中,此时人手不足,而且火药之事也不急于一时,所以先搁浅了。
至于那笔金铢,着实让程野欣喜了很久,如今正是用钱的时候,他打算雇佣一些工匠,尤其是流民中那种有手艺又愿意长期留下来的,正是程野的目标,这件事也是迫在眉睫,程野交给张角去办。
当然,最让程野惊喜的还是那几车棉花,这种不起眼的植被将为瓦窑村带来最直观的价值。然而眼下最头痛的事也是这几车棉花。
棉花这种东西,很容易受潮,当下的程野并没有什么好的手段进行保存,再加上运输的途中耽搁了不少时日,所以这批货需要尽快加工。
而且最主要的,如果赶在入冬后还无法纺织出第一批棉布,这批货的价值就会逊色不少。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先将这些棉花粗加工,程野瞧过了,由于巴格达并不知道这些棉花是用来做什么的,所以在采摘后并没有去籽,便直接装箱。
他打算留一部分棉花作为棉衣棉被的填充物,剩下的全部纺成线,之后再织成布,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却又不得不做。
从棉花到棉布要先去籽,再“弹熟”,然后纺纱,浆纱,绕纱,走纱,染纱,最后才是织布,这与村民们自家纺麻线时的过程有所不同,所以需要程野一步步督促。
程野记得无论是去籽,还是弹熟、纺纱等等都可以用一些机器来节省人工,只是这些尚且只是脑子里的一些草图,是否可行还需要时间的磨砺,程野可以等,村民们也可以等,只是这些棉花却等不了。
好在村里的妇人手脚都比较麻利,去籽、弹熟,甚至纺纱的过程暂时都由她们手工完成,其中剥落的棉花子可以留下来,与送来的种子一起留作来年的作物。
这些暂时都可用人力取代,然而织布的过程就必须借助纺织机。
其实此时已经有纺织机存在,麻布与锦缎都是这种设备织成的,只是其效率并不让程野满意,而且若是购买现成的又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所以程野打算自己研发一台更先进的。
这些天程野最头疼的就是这件事。
村外不知何时来了一辆马车,这种双辕车在这样的小地方几乎很少见到,车身是上等木料打造,车耳裹着毛皮,瞧起来十分舒适。
不少村民驻足观望,心道一定是哪家的官宦老爷,来找程医师瞧病的。
这种事见怪不怪,所以村民们皆是瞧上两眼,又各自忙各自的。
车子在路边停下来,车夫是个年轻人,瞧着一脸精气神,不过眉宇间带着一丝傲气,他伸着脖子打量了半天,忍不住啧啧几声,皱着眉直摇头,嘴里小声嘀咕着:“这样荒凉的地方,不会是搞错了吧?”
一个扛着农具的农夫路过这里,往地里走去,被那年轻人叫住了,“老乡,问下村里可是住着一位叫程野的医师?”
那农户正急着赶路,猛地听到有人打听程医师的事,立马来了精神头,于是停下来笑呵呵的道:“你是找程医师瞧病的吧,没错,村里的太平医馆就是程医师开的,大病小病,只要程医师瞧了,保管药到病除。”
这些事村里人很愿意说与外人听,每当谈起时,他们都发自内心的自豪,就好像在说自己身上的事情。
那年轻人有些不耐烦,草草止住了农户的话头,道了谢便要驾车离去,然而却被那农户喊住了。
“那条路是直通程医师的太平医馆。”那农户指了指村口的一条小路,那是之前程野专门修葺的求医通道,不过他话音又一转,“程医师有规矩,车马不得入内。”
那年轻车夫闻言,心中有些不快,都说丑人多作怪,哪来的这些臭规矩?不过他终究是没有意气用事,将马车拴在一旁,顺着小路往里走去。
才走了两步,便注意到路旁立着的一个石碑,上面林林总总的写了许多规矩,其中一条赫然便是不得驱车入内。
他不由得皱起眉头,真是好大的架子,心中更是嗤笑,难道王侯将相来了,也要下马落轿不成?
如此喋喋不休的一阵嘲笑,那车夫心中更加不屑,不过此次出来他本就是抱着试探的心思,原本就不认为那程医师有什么本事,若不是那人极力推荐,家主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出此下招,他也不会大老远跑到这穷乡僻壤之地。
怀着微妙的心思,那年轻车夫已然来到斋室门前,又是一个石碑立在那里,他斜瞧了一眼,哼道:“装模作样。”
行商自古便是如此,一年四季都在途中,赚的就是这份辛苦钱。
如今已经是秋末,村里正是繁忙的时候,不过忙过了这两个月,村民们大都能歇息上一些时日了。
程野却是一刻也不敢停留,他的事业正是起步期,手头的事多的令人发指,他恨不得一天十二个时辰都不睡觉,自己再长出三头六臂十二分身,将所有的活一股脑完成。
太平医馆的事暂且不说,那是自己的本行,自然耽搁不得,好在有阿姊、冬梅、葛青的帮忙,能缓解不少压力。
而且他打算再招揽一些护工,入冬之后是一年中的疾病多发季,正是用人的时候,哪怕只是简单的照顾病人,也能缓解不少压力。
不过护工的第一要求便是识字,这让村里的妇人有些为难,一时间马钧的成人夜校倒是增加了不少人。
说起来马钧也是一刻都闲不下来,工业园的建设离不开他,毕竟他是总工程师,很多事都要亲力亲为,好在现在工期比较缓慢,大的方向也基本成型,剩下的就是抓细节了。
眼下倒是有件事难住了程野。
几日前铁木尔的带着商队送来一批物资,主要是三样东西,硫磺、钱、棉花。
硫磺被原封不动的搬运到了后山的火器研发厂,暂时存放在仓库中,此时人手不足,而且火药之事也不急于一时,所以先搁浅了。
至于那笔金铢,着实让程野欣喜了很久,如今正是用钱的时候,他打算雇佣一些工匠,尤其是流民中那种有手艺又愿意长期留下来的,正是程野的目标,这件事也是迫在眉睫,程野交给张角去办。
当然,最让程野惊喜的还是那几车棉花,这种不起眼的植被将为瓦窑村带来最直观的价值。然而眼下最头痛的事也是这几车棉花。
棉花这种东西,很容易受潮,当下的程野并没有什么好的手段进行保存,再加上运输的途中耽搁了不少时日,所以这批货需要尽快加工。
而且最主要的,如果赶在入冬后还无法纺织出第一批棉布,这批货的价值就会逊色不少。
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先将这些棉花粗加工,程野瞧过了,由于巴格达并不知道这些棉花是用来做什么的,所以在采摘后并没有去籽,便直接装箱。
他打算留一部分棉花作为棉衣棉被的填充物,剩下的全部纺成线,之后再织成布,这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却又不得不做。
从棉花到棉布要先去籽,再“弹熟”,然后纺纱,浆纱,绕纱,走纱,染纱,最后才是织布,这与村民们自家纺麻线时的过程有所不同,所以需要程野一步步督促。
程野记得无论是去籽,还是弹熟、纺纱等等都可以用一些机器来节省人工,只是这些尚且只是脑子里的一些草图,是否可行还需要时间的磨砺,程野可以等,村民们也可以等,只是这些棉花却等不了。
好在村里的妇人手脚都比较麻利,去籽、弹熟,甚至纺纱的过程暂时都由她们手工完成,其中剥落的棉花子可以留下来,与送来的种子一起留作来年的作物。
这些暂时都可用人力取代,然而织布的过程就必须借助纺织机。
其实此时已经有纺织机存在,麻布与锦缎都是这种设备织成的,只是其效率并不让程野满意,而且若是购买现成的又是一笔不小的经济支出,所以程野打算自己研发一台更先进的。
这些天程野最头疼的就是这件事。
村外不知何时来了一辆马车,这种双辕车在这样的小地方几乎很少见到,车身是上等木料打造,车耳裹着毛皮,瞧起来十分舒适。
不少村民驻足观望,心道一定是哪家的官宦老爷,来找程医师瞧病的。
这种事见怪不怪,所以村民们皆是瞧上两眼,又各自忙各自的。
车子在路边停下来,车夫是个年轻人,瞧着一脸精气神,不过眉宇间带着一丝傲气,他伸着脖子打量了半天,忍不住啧啧几声,皱着眉直摇头,嘴里小声嘀咕着:“这样荒凉的地方,不会是搞错了吧?”
一个扛着农具的农夫路过这里,往地里走去,被那年轻人叫住了,“老乡,问下村里可是住着一位叫程野的医师?”
那农户正急着赶路,猛地听到有人打听程医师的事,立马来了精神头,于是停下来笑呵呵的道:“你是找程医师瞧病的吧,没错,村里的太平医馆就是程医师开的,大病小病,只要程医师瞧了,保管药到病除。”
这些事村里人很愿意说与外人听,每当谈起时,他们都发自内心的自豪,就好像在说自己身上的事情。
那年轻人有些不耐烦,草草止住了农户的话头,道了谢便要驾车离去,然而却被那农户喊住了。
“那条路是直通程医师的太平医馆。”那农户指了指村口的一条小路,那是之前程野专门修葺的求医通道,不过他话音又一转,“程医师有规矩,车马不得入内。”
那年轻车夫闻言,心中有些不快,都说丑人多作怪,哪来的这些臭规矩?不过他终究是没有意气用事,将马车拴在一旁,顺着小路往里走去。
才走了两步,便注意到路旁立着的一个石碑,上面林林总总的写了许多规矩,其中一条赫然便是不得驱车入内。
他不由得皱起眉头,真是好大的架子,心中更是嗤笑,难道王侯将相来了,也要下马落轿不成?
如此喋喋不休的一阵嘲笑,那车夫心中更加不屑,不过此次出来他本就是抱着试探的心思,原本就不认为那程医师有什么本事,若不是那人极力推荐,家主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出此下招,他也不会大老远跑到这穷乡僻壤之地。
怀着微妙的心思,那年轻车夫已然来到斋室门前,又是一个石碑立在那里,他斜瞧了一眼,哼道:“装模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