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乐大唐 第11章 柴米油盐

小说:鱼乐大唐 作者:孟笔生花 更新时间:2024-08-21 06:48:05 源网站:平板电子书
  许二叔和里正老根大清早进城,晌午时分喜滋滋地回来了。

  瞧见两人满面笑容,还是坐着马车而归,便知收获不菲。

  “你们是不知道,今岁冬天冷的格外厉害,除了窖里蔫不拉几的菘菜,压根见不到半片嫩菜。

  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甚至是皇宫王府,都盼着鲜嫩菜呢!

  西市贩菜的常四爷,尝过豆腐和豆芽后,当即眼睛放光,两筐全买了,还说往后有多少要多少。

  鱼哥儿猜猜,作价几何?”

  一下车,里正老根便竹筒倒豆子般介绍情况。

  陈鱼对大唐行情和物价尚且陌生,故而并未冒然定价,只是叮嘱许二叔随行就市。

  但有一个原则,物以稀为贵,不能便宜卖。

  “豆腐一斤五十钱,豆芽一斤三十钱啊!”

  里正老根伸出三根手指,激动难抑,种了这么多年蔬菜,何曾卖过这般高价?

  啧啧!

  见此情景,陈鱼心中了然,十分满意。

  灾荒之年,斗米二百钱甚是昂贵,却不过四豆腐,六斤豆芽即可。

  豆子是不被重视的杂粮,价格更低,一百钱可得三斗有余。

  大唐官方刚确定过度量衡,一斗十升,一升约三斤。

  算下来,一斤豆子成本只需三文钱。

  泡水之后,可以点出两斤豆腐,发出十斤豆芽。

  即便再加上卤水和人工费用,成本也相当低廉,其中暴利可想而知。

  这等商业机密,自然不足为外人道。

  反而宣称豆子要精挑细选,制作极为耗费,虚抬成本。

  当然了,这些秘密迟早会被人发现。

  尤其是发豆芽,只要有耐心实验,掌握湿度和温度不难,技术含量十分有限。

  一个垄断产品一旦大众化,价格自然回落,恢复正常。

  不过等那个时候,自家已然能小赚一大笔,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足够了。

  两箩筐的豆腐豆芽全部卖掉,还接了预约订单回来。

  许二叔得了陈鱼的叮嘱,钱几乎全部换成东西,又买了不少豆子回来。

  赚了钱首先要改善生活。

  大米、白面,油盐酱醋,甚至是平日里难得一见的肉食,林林总总买了不少。

  还破天荒地在长安城里租了一辆马车,拉回居安里,这架势比过年都丰盛。

  陈鱼取了二百钱给里正,又硬塞了一块羊肉。

  好歹走了几十里地,引荐之劳自当感谢,何况往后还有不少事,需得麻烦到他。

  里正老根有些不好意思,但架不住陈鱼的热情,只好接下。

  心中更多是羡慕!

  一想到常四爷放光的眼睛,以及叮当作响一箩筐铜钱时,别提多眼馋了。

  说来也怪,往日里陈家小子憨厚老实,寡言少语,没看出来多聪明,怎地突然之间这般灵透?

  对了,回来的路上,许二好像提到过。

  小鱼儿在山里迷了路,遇到过一位白须白发的老者指路。

  那想象听起来,特别像是——山神!

  小鱼儿定是得了山神点化,否则,别无解释。

  唉!

  里正一边羡慕,一边感慨,自家儿子怎么就没这运气呢?

  不想那么多了,回家煮羊肉去。

  自打遭了灾,都快不记得肉滋味了,早已馋虫大动。

  ……

  目送里正老根心满意足地离开,陈鱼立即开始翻腾卸下来的货物。

  家里三个女眷都有些难以置信,恍若梦中。

  就那两筐豆腐、豆芽,竟然卖出了那样的天价。

  大米、白面,现在普通人家压根买不起的东西,更何况肉食。

  那些不起眼的豆子,就那么一捣鼓,就能这么值钱?

  蓉娘为此念叨了许久,看着父亲拉回来的一车豆子,仿佛是一座金山一样。

  “别看了,先来帮忙,今天吃顿好的。”

  “阿兄,今天煮什么?”

  “别多问,待会就知道了。”

  难得见荤腥,陈鱼迫不及待想要给家人露一手。

  在大唐,作为重要生产力的耕牛绝不能轻易宰杀,否则官府是要问罪的。

  牛肉绝对难得一见,至于后世常见的猪肉,因为品种之故,有腥臊气味,并非主流。

  用苏东坡的话说: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故而大唐主要肉食是羊肉,腥膻味难免,买了些许遮掩气味的香料比羊肉还贵,许二叔不免肉痛。

  陈鱼没有采用这个时代常用的蒸煮,而是将羊肉切成薄片。

  砖石泥巴垒成一个简易火炉,放置铜锅,在沸水里加上花椒、茴香、茱萸等调料。

  寒冬腊月,来上一顿涮羊肉绝对是莫大的享受。

  家里人自然惊奇,却也已经见怪不怪了,跟着陈鱼一起围炉涮肉。

  薄片羊肉在滚水中稍微一烫就熟,滋味相当不错。

  再配上自家特有豆腐、豆芽、豆皮、腐竹,以及干蘑菇,菘菜叶,在大唐绝对算得上丰盛。

  一家人吃的心满意足,其乐融融,憧憬着未来美好生活。

  ……

  与此同时,一辆牛车驶入了长安西市。

  商贩和行人见到之后,纷纷避退两边。

  无他,隋唐时期虽然马车普遍,但以关陇为首的贵族更喜乘牛车,平稳风雅。

  每逢朝会,朱雀大街上牛车连绵不绝,不是宰相,就是关陇贵胄。

  作为大唐的KOL,效仿者自然不在少数,有些附庸风雅的官员文士、甚至是豪商,也都以乘牛车为荣。

  当然了,陈鱼在鄠邑遇到的老牛货车是例外,不可混为一谈。

  反正在普通百姓眼中,乘坐牛车之人,非富即贵,自然不敢轻易冲撞。

  只是可能没人想到,牛车上乘客尊贵程度超乎想象——侍中陈叔达。

  侍中,三省宰相之一。

  以其身份,平素绝不会踏足商贸集市。

  古代重农抑商,商贾低贱,出仕之人看不起商贾,涉足商贸更是自甘下贱之举,甚至会遭到弹劾惩治。

  武则天时期,四品令史张衡散朝途中腹中饥饿,在路边买了一块面饼于马上食。

  结果遭到御史弹劾,因此断送了仕途,武则天特为下敕: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

  陈叔达出身南陈皇室,官至大唐宰相,能够纡尊降贵来西市,只有一个原因——体察民情。

  准确说是——体察灾情。

  李渊下诏由他负责赈灾事宜,自然要多费心思。

  赈灾主旨其实就两个字——饥寒。

  尚书省已经下旨,让各州县救助百姓,不可再有人冻死饿死。

  究其根本——粮食与柴薪。

  天灾年景,粮价飞涨,长安粮价已经到了斗米二百钱的地步。

  印象里,只有大业八年的河北,义宁元年的洛阳,武德元年的长安,粮价飞涨至斗米数百,乃至数千钱。

  但那是因为征高丽和隋末战乱之故,和如今情形完全是两个概念。

  除了粮价,柴薪价也居高不下。

  柴米油盐,民生大计。

  每日政事堂里都能收到不少奏报文书,但只言片语难窥全貌详情,故而下朝后陈叔达换了便装,直接来西市体察一番。

  粮店门口求购的百姓排着长队,但店面却已关闭,高悬售罄字样。

  陈叔达不禁冷笑,大灾之年,总有奸商囤积居奇。

  几乎每个奸商后面都有世家贵族的影子,官府想要查办却是难上加难。

  没办法,长安是关陇根基之地。

  李渊则是关陇贵族们一手推上皇位的,能怎么样呢?

  陈叔暗自摇头,信步走向附近的柴薪市场。

  木炭的价格高的离谱,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消受。

  大雪天,樵夫无法打祡,而且林木潮湿,不便运输焚烧,故而干柴价格飞涨。

  能有钱买柴生火做饭就不错了,烤火取暖想都不要想。

  难怪万年县上报,有好几位老人冻死在自家榻上,陈叔达经不住连连摇头。

  “陈公不必忧虑,此事已有解决之道。”

  声音在身后响起,陈叔达转身瞧见了杜如晦。

  “克明也在啊!”

  杜如晦欠身一礼:“是,下官来西市查究柴米油盐行市价格,未曾想陈公亲自前来体察民情。”

  “克明适才所言何意?”

  “下官得闻城南一带,各家各户都在改灶建炕。”

  “炕?那是何物?”

  “砖石土坯砌成平面,上方铺置席子被褥,下方中空,与灶台相连。

  烟火通过,三餐烹饪柴薪余热即可暖和整日,得以温暖安眠。

  灶台修改之后,柴薪耗费仅为原来一半。”

  “果真行之有效?”陈叔达闻言,顿时眉头一动。

  “下官家仆已经前去验看过,确实如此。”

  杜如晦出身京兆杜氏,家宅就在城南,对那处熟悉,想来不会有错。

  “可知此法从何而来?怎地以往不曾听闻。”

  “尚在查问。”

  杜如晦话音落地,一道身影快步而来:“原来克明也知晓此事,我亦派人前去打听,快有消息了。”

  “玄成?”

  陈叔达不禁莞尔,走一遭西市,偶遇杜如晦也就罢了,魏征亦紧随其后。

  太巧合了!

  “查问清楚,倘若果真有效,当在关中,乃至整个北地推行。”

  “下官亦是如此想法,火炕大行于北地,可解百姓冬日凄寒,省下不少柴薪之资。”

  三位路途“偶遇”的大臣,就这么在西市街边谈起一桩利国利民的大事来。

  魏征见身旁车马行人不断,过于嘈杂,随即提议:

  “想必陈公与克明也都尚未用膳吧?不若找家酒楼食肆,用些饭食,等候消息,不知二位意下如何?”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鱼乐大唐,鱼乐大唐最新章节,鱼乐大唐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