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醉金迷
马车到了光德坊附近,黄梓瑕再谢了她们,下了车。
旁边不远就是西市,她觉得马上回王府去似乎不妥,于是便一个人走进西市拐角处一家汤饼店。
汤饼就是面条,小店里面十分狭窄,和她凑一桌的是一对母女,女儿不过七八岁,坐在胡凳上脚都够不着地。母亲用筷子将长长的面条夹成短短的一段一段,喂给女儿吃。
黄梓瑕看着,隐约恍惚。母亲见她一直看着自己,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孩子小,面太长了吃起来不方便。”
“嗯,是啊。”她应着,眼眶却在瞬间热热的烧起来。她想起十来岁的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帮她夹短面条,坐在对面的父亲摇头说:“都这么大了,还不是被你宠坏了,到现在还要你动手。”哥哥在她左手边,一边呼啦啦大口吃面一边嘲笑她:“羞,羞,这么大了还要人服侍,将来得找个会伺候人的老公,出嫁后接替娘服侍你。”
她那时气得丢下筷子就跑回自己房间,赌气不肯吃饭。但过了一会儿,母亲还是端了饭过来,细声好语哄她吃饭。她吃了几口,抬头看见父亲远远站在窗外张望着她,见她抬头,装作只是路过,缓缓地在后园的卵石小路上踱着步离开了。
当时那么细微平常的事,如今想来,却历历在目,连那时父亲脚下卵石排列的花纹、窗外树影落在母亲手上的影子,都一一呈现在她眼前,清晰无比。
因为这一点记忆的波动,搅动她心口的忧愁与愤恨,深深交织。直到她咬紧了自己的双唇,颤抖着抑制自己的呼吸,才能将那悲愤连同眼泪一起硬生生地忍回去,吞进自己肚子,深深埋在自己血脉中。
父亲,母亲,哥哥…
她含着眼泪,一点一点吃着面条,和着眼泪吞到自己肚子中。
现在所有的冤屈和血泪,总有一天,她要回到蜀地,亲手讨回来。
琅琊王家的王若,成了夔王府的准王妃。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京城的人都说,王家数年内出了两个皇后、一个王妃,真是光彩生门楣。
顶着杨崇古名字的黄梓瑕,穿着宦官的衣服,跟随着浩浩荡荡的纳征队伍穿过大半个长安城,漫不经心地听着别人的讨论。
她摸了摸自己脸,今天在出门前,她发现自己气色不错,看来是最近休息太好了,所以只能去王府的侍女那里骗了点黄粉过来,抹在了脸上,让自己显得肤色不要那么皎洁——因为,今天要去的,是琅琊王家在京城的宅邸。而很有可能,她会遇见自己那个前未婚夫——但其实至今也还没有正式退过婚——王蕴。
虽然自己和王蕴并未正式见过,按照鄂王李润所说,他也只是在三年前偷偷在宫中见过自己一个侧面,但小心为上,不得不防。她已经决定,以后黄粉就是自己出门必备物了。
婚姻中讲究六礼,纳采与问名、纳吉都已经走了过场,所以今日她跟随过来是纳征,也就是下聘。
琅琊王家毕竟是一等一的高贵门第,在京城营造的宅邸也是美轮美奂。七进庭院,东西两个花园,高墙大宅,气象不凡。
王家这一代的长房独子王蕴,也自有乌衣子弟的风范。虽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未婚妻因为不愿嫁给他而害了全家人,但遭了那一场失脸面的事,他却依然风姿都雅,穿着一身深绛素纱中单,笑意盈盈的面容如春风拂晓,举止顾盼之间温文从容。不是百年世家,养不出这样的气质来。
当朝身份高贵数一数二的夔王下聘娶门第高贵数一数二的琅琊王家的女儿,排场自然与众不同。长长一排箱笼中,各宫太妃们赐下的金梳、玉尺、银妆奁最受众人瞩目。王蕴让送到王若所居的院落,又遣人一一招呼来使,分发红封,数百人的大排场被他料理得干净利落。
黄梓瑕与王府中一位女官到王蕴面前,行礼道:“奴婢二人奉命到此,教导王妃王府规矩与宫廷事宜。”
王蕴说着:“免礼去吧”,一边却把目光定在黄梓瑕的身上,端详着,又似乎在想什么。
黄梓瑕转身与女官素绮一起跟着纳征使前往后园,谁知王蕴却跟在她身后一路同行,问:“小公公贵姓?”
她硬着头皮,回答说:“奴婢杨崇古。”
“莫非就是之前破了京城四方案的那个杨崇古?真是闻名不如见面!”王蕴惊喜说道,又问了女官素绮的名字,然后送她们到小院门口,才止住了脚步。
黄梓瑕走到檐下,总觉得如芒刺在背,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却见他站在院门口,一直若有所思地盯着自己。见她回头,他又微微笑着,朝她拱手说:“待会儿就要吃五福饼,请小公公切勿延误。”
她垂首施礼:“是,我今日只与王妃见面,明日才开始正式传授。”因为她现在压根儿也没看过礼仪志,想讲也无从讲起。
待进了廊下,已经有四个丫头迎上来了,齐齐行礼迎接。屋内一片融洽的欢笑声,她们进内去一看,满屋内繁花似锦,折枝梅窗棂前,悬挂着宝相莲绣帐,梅瓶内插满海棠花,屋内坐着十来个梳妆整齐的贵妇人,个个都是锦衣簪花,陪坐在琉璃榻上的王若身边。
今日王若的打扮与前日不一样,一身藕荷色短襦半臂,这么活泼的衣服样式上,用了红色牡丹花纹,便显出一种欢快流畅的华美来。她头上梳了同心髻,簪着那一朵绮琉璃,斜插两支碧玉簪,既庄重又不失自己那种独特的灵气。
黄梓瑕在心里暗自想,真是一个会穿衣服的女子,她其实对于自己的美是很清楚的。
见纳征使到来,众人一起站起身去迎接。王若盈盈下拜,听此次担任纳征使的礼部尚书薛大人宣读聘书。黄梓瑕听着长篇累牍的文辞,无聊中抬头望着窗外景色,却见梁间燕子呢喃,春日秀丽,天地间充满生机。
王若接过聘书,抬头看见黄梓瑕,唇角便不自觉露出一丝欢欣笑容,说:“我出身孤陋,未曾见过天家威仪,更不懂宫中礼仪,还要烦请两位多多指导教诲。”
素绮赶紧说:“哪里,王妃出身大家,礼仪周全,自会触类旁通,不在话下。”
王若却只望着黄梓瑕微笑,如不解世事的孩子一般。周围陪同的夫人虽然都个个笑逐颜开,但也不过是因今日夔王纳征,而王家人还未到得几个,便被宫中太妃们选中前来帮忙事务的朝臣夫人。所以在这府上所有人中,估计除了王蕴和她身边那个妇人之外,唯有黄梓瑕是她见过一见面的人了。
那种在满堂的陌生人中终于找到一个自己熟人的兴奋感自王若脸上流溢,让站在她面前的黄梓瑕都觉得有些羞愧。她在心里想,这样美丽又天真的女子,难道背后真的会藏着什么阴谋吗?
待他们要走时,黄梓瑕走到门口,却感觉有人偷偷在牵自己的衣袖,回头一看,原来是王若,一脸局促的模样。
她笑了笑,回身朝她行礼:“王妃有何吩咐?”
王若偷偷地低声说:“遇见你太好了,这里…全都是我陌生的人呢。”
黄梓瑕笑着凝视她,问:“不是还有我之前在车上见到的大娘吗?对了,今日怎么没见到她陪着你?”
“哦…因我中选了王妃,所以嬷嬷匆忙回琅琊去,帮我取日常用的东西了。”她说着,神情却微不自然,想想又加上一句,“她年纪大了,可能就不再回来了,留在老家颐养天年了吧。”
“那王妃岂不是会有点舍不得?毕竟是自小教养你的大娘。”
“是啊,不过这也没办法,总是要适应的。我还好,她年纪大了,恐怕难适应呢。”她笑道,露出脸颊上一双浅浅的梨涡,“而且我这不是认识了你吗?我早上还战战兢兢的,担心来教导我的会是很严肃很古板的那种老宦官呢,真没想到却是你。”
黄梓瑕笑道:“这也是王妃为人和善,我才有幸与王妃同车。”
又说了一些寒暄的废话,素绮过来把她叫出,两人同到大堂用点心。王家的五福饼和寻常酒楼茶肆中的自然不同,茯苓、山楂、松仁、红枣、芝麻制成的五种小饼盛在水晶盘中,王蕴亲自端到黄梓瑕的面前,询问她:“小公公喜欢什么口味的?”
黄梓瑕看了一眼,还没说话,他就已经取了茯苓的放在她的面前,说:“我家的厨娘有个好处,茯苓饼从来没有药味儿,又保留那种香糯口味,不信你试试。当然最好是每种口味都试一试,这才是五福俱全。”
黄梓瑕赶紧向他道了谢,然后拿了一个白色茯苓饼慢慢吃着。王蕴在她身边坐下,问:“小公公原籍哪里,是京城人氏吗?”
她点点头,说:“奴婢是京郊人。”
他又说:“听你说话似乎也有一点蜀地口音,是不是在蜀地也住过?”
黄梓瑕摇头,说:“没住过。不过奴婢的母亲是蜀地人。”
“哦…”
“奴婢刚刚净身,被内侍局分派到夔王府,因认识几个字,所以王爷这次让我来教导王妃,真是奴婢无上荣幸。”她不动声色扯出内侍局和夔王府作自己的掩饰,果然王蕴微微一哂,便引开了话题,只问:“不知宫中及王府的规矩,是否繁琐?”
她自然说:“也不是特别多,王妃聪明灵透,几日之内必定能全部熟知的。”
“好像…多得有点过分了啊。”
看着李舒白丢在她面前的二三十本厚厚书册,黄梓瑕目瞪口呆:“王府和宫里的规矩有这么多?”
“不是。”李舒白慢悠悠地开口。
她松了一口气:“有一部分不是?”
“不,这只是一部分。”李舒白淡淡地说,“而且只是王府规矩的一部分。”
黄梓瑕有吐血的冲动:“我这几天要把这些都学完,去教你的王妃?”
“不,应该是今晚就学完,全部背下来。”
“我想这些应该没人能背下来吧?”她不敢置信问。
李舒白看了她一眼,随意拿出一本丢在她面前,说:“随便翻一页,拣一条。”
黄梓瑕便翻开来,看着上面:“第三十五,年节,第十九条。”
“三十五,年节,第十九。春分,厨房例赐春饼,赏赐例:孺人绢十匹,布五匹;媵绢八匹,布三匹;随侍绢五匹,布三匹。府中一等宫人赐银十两,二等五两,三等三两。其余散杂人等一两。”
黄梓瑕嘴角抽搐,又拿过一本,翻开来:“第十六,讲筳,第四。”
“十六,讲筳,第四。朝廷为诸王指派讲读官,五日一讲,称为王师。及冠前王师择诗书礼乐诸经典论述之,及冠后王可自择,十日一讲,学不可废。”
难怪这个人能随口就说出自己身边随便一个侍卫的所有资料。黄梓瑕简直佩服他了,又翻开一本:“二十四,楼阁馆台制,第九十三。”
李舒白终于停顿了一下,她得意地看着他:“终于不会了吧?”
“自然不会,楼阁馆台制总共只有九十条,哪里的九十三?”
黄梓瑕也不得不以崇拜的眼神望着他:“说实话,像你这样过目不忘的人,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
“只要用心,没什么东西是记不住的。”李舒白说着,抬手在桌上那一堆书册上按了按,唇角扬起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所以,明天我会以同样的方法考验你,最好你用心点。”
…这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啊!
黄梓瑕看着他离开,不由自主地哀鸣一声,趴在了桌上。
不管怎样,虽然一夜背下所有规矩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黄梓瑕努力打起精神,至少也看了一遍,记下了大概。
第二日去王家之前,还以为会接受李舒白那暴雨雷霆般的考验,谁知一早起来去见李舒白,却听说王爷今日早已起身去巡视京城左卫了,只留下话,说杨崇古刚到王府,若规矩还不熟悉,可带着书册前往王妃处教导。
她顿时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有点郁闷——既然如此,昨晚干嘛那么吓唬她?
今日王若一身浅碧罗衣,纠缠的花枝在她的袖口衣襟上烂漫地开放着,一头黑发松松挽起,只在鬓边插着两三朵粉色垂丝海棠,说不出的迷人。
她看见黄梓瑕过来,面容上顿时露出止不住的笑容,提起裙角快步走到门口迎接她,笑颜如花,连黄梓瑕都被感染了,两人一下子就熟稔如多年好友。
“早上素绮姑姑已经和我说了宫里太妃诸王公主等皇亲,这么多人,我都有点记不住呢!结果素绮姑姑又说,你要跟我说的规矩更多,哎呀怎么办,我都有点烦恼了。”
黄梓瑕笑着安慰她:“不用担心,王妃聪明颖悟,记起来自然也是极快的。”
“才不是呢,小时候我学琴,就是最简单的一首柳…哦,流水嘛,结果别人都学得比我快,大娘老是说我笨,急死我呢!”她说着,似乎有点心虚,赶紧又问:“王府中规矩难学吗?”
“应该还好,王妃出身数百年的大家族,说不定家里规矩还更多些呢。”黄梓瑕说着,将自己带来的册子递到她面前,看着她面露难色,又再补上一句,“这只是王府中律令的一部分,等王妃看完了,下次我再带其他的过来。”
一下午黄梓瑕就吃着点心,看着王若认真地研读王府律条,心虚中也把王府律看了看。万一自己这个授课的比王妃还不熟悉,那可丢脸了。
不过今天看律条,毕竟没有昨晚那么紧张了。她看着看着,神思就不知道飞到了哪里,目光在室内飘来飘去,发现王若一直捧着书,在怔怔发呆。
黄梓瑕见她始终不动,便合上手中律令,问:“王妃在想什么?”
“我在想…之前素绮姑姑教导我的一些事情。”她犹豫迟疑地说。
黄梓瑕微笑问:“素绮姑姑说什么了?”
“素绮姑姑为我述说《女诫》,在‘专心’一篇中,她说:‘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如今我朝多有女子因不满夫家而下堂求去,真是有悖伦常。女子尚贞节,从一而终,皇家更重此事。’”
黄梓瑕点头,说:“女诫是闺阁中开蒙的,素绮姑姑也只是惯例说说而已,怎么王妃有感么?”
“我…以前自然是读过的。”王若赶紧说,“只是忽然想到一二事,觉得心中无解。”
“不知是什么事?王妃可否说给我听听看?”
“就是…我听说当年武后曾是太宗的才人,杨贵妃是寿王妃…”她迟疑地说。
黄梓瑕没想到会是这种千古难题,想来成千上万的史官都无法文过饰非,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只好苦笑道:“本朝…确实有些事情难以断言。”
“那,汉朝时,也有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在宫外成亲生女之后,又抛夫弃女,伪称自己是初婚而进宫,最后母仪天下…不是吗?”
黄梓瑕瞠目结舌许久,最后只能说:“我泱泱中华九州大地,古往今来千年历史,总会有一两个人与众不同,但也毕竟少数。”
王若垂眼看着桌上书册,迟疑地问:“那么,崇古,你觉得王皇后这样隐瞒婚史入宫为后的女子,若被汉景帝发觉,她…她会落得如何下场?”
黄梓瑕不觉笑了,说:“王妃何苦替古人担忧?王皇后最后成了王太后,家中满门富贵。他儿子汉武帝后来知道母亲与平民生过一个女儿,还亲自登门拜访,称她为姐姐。我想皇家也有感情,凡事亦能用常理揣度。”
“嗯…我想也是。”她将书卷抱在怀中,脸上却依然是那种恍惚的神情。黄梓瑕心中暗暗把刚刚说的话过了一遍,但也抓不住重点,便顺着王若的目光往前看去,发现桌上供着一枝牡丹。
这牡丹正是那一朵绮琉璃,如今供在一个宽大的水晶盆中,下面盛了浅浅的水,刚好蘸着花枝,养着那一朵花。但花朵毕竟已经显得憔悴了,花瓣略有卷起,也飘零了一两瓣。
王若见她盯着那朵花看,脸上腾的一下就飞红了,低下头去卷着书册,一脸不自在的羞怯模样。
真奇怪,看这样子,倒似乎她对夔王是真的上心的。黄梓瑕在心里默默想着,她深切感觉到王若那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李舒白的憧憬向往,一时有点迷惑,仿佛被她的心情传染了。
王若低头轻抚着那朵养在水中的绮琉璃,怯怯地低声说:“崇古,你肯定在心里笑我。”
“我笑你什么。”黄梓瑕笑道。
她害羞地抬手遮住自己的面容,低声说:“不知道你能不能感受我的心情…我啊,之前一直在设想着,我未来的夫君会是怎么样的,我将来会过什么样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丝萝依乔木…可是,就在我被带进后殿,抬头看见夔王的一瞬间,我全都明白了,一瞬间,好像看清了自己面前一生的路,对未来好像就一点也不惧怕了…我看见他站在光芒之中,手中持着这枝牡丹,全身通透如玉…一瞬间我就知道了,他就是我一生的人…”
黄梓瑕想着王若初见李舒白时的情形,心中觉得并非如此,但还是笑道:“看你当时的模样,就知道了。”
“你可不能对别人提起。”
“好。”黄梓瑕坐在她的身边,看着她绯红的脸颊,眼中殷切的憧憬,眼前忽然幻梦一般,闪过某个初夏的黄昏,蜻蜓飞满的池塘边,她抱着满怀的荷花一回头,看见那个远远望着她的少年。
不知不觉,她瞬间陷入迷离的情绪。等回过神来,才感觉心口微微的疼痛。她转头看红日西斜,便慢慢站起身,说:“我该回去啦,王妃可以先将这几本律令留着看看,拿来入睡还挺好的。”
“好。”王若的手依然无意识地抚着牡丹花瓣,却只让花朵显得越发凌损。
黄梓瑕走到门口,看到小庭中紫藤开遍,妖娆的紫色如雾气一般缭绕在架子上。春日的夕阳是耀眼的金色,照在紫藤上,满庭都是华彩金紫。她忽然在一瞬间胸口触动,感受到了王若那种含羞带怯的欢欣。
所以她回过头看着王若,笑着说:“王妃请放心吧,我不会对别人说起的,只对王爷说,王妃还珍藏着王爷折给她的那一朵绮琉璃呢。”
王若又羞又恼,站起来朝她跺脚:“哎呀,你这个人…”
黄梓瑕笑着,早出门去了。
夔王府来接她的马车已经停在王家门口。她上了马车,一路上经过长安的街巷,就在走到东市附近时,忽然马车停了下来。她还想看看谁这么大胆敢拦夔王府的马车,一掀车帘却发现车子停在一间酒楼畔,头上二楼窗前,有个人正站在那里看着下面。夕阳下一身紫衣,夕阳照在他的身上,和王若小庭中紫醉金迷的藤花一般无二的耀目。他正用惯常那种漫不经心的目光看着下面车中的她,那在夕阳下显得更加深邃的五官上,却没有一点可以泄露他情绪的表情。
老板李舒白就在楼上看着她,她自然不敢怠慢。跳下车子,进了酒肆,上楼到雅间去敲门。立即就有人来开了门,正是日常跟在李舒白身边的宦官景祐,他风寒还未大好,吩咐黄梓瑕细心伺候着王爷,带上门就出去了。
雅间内却不只她和李舒白,还有同样穿着微服的昭王李汭及鄂王李润,以及一个正坐在琴几前缓缓拨弄的女子。那女子看年纪已经有四十来岁,五官十分美丽,只是面容上颇有憔悴之色。她看见黄梓瑕进来,也不说话,只朝她微微颔首,信手在琴上轻弹,琴声清越,十分动人。
李舒白见她打量那个女子,便说:“她是董庭兰的再传弟子陈念娘,前日听昭王说她到了长安此处,我和鄂王相约过来聆听她的技艺。”
本朝以来,西域胡化的乐器和音乐盛极一时,七弦琴往往因“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而少人欣赏,但董庭兰在盛唐时却凭着自己高超的琴艺极受赞誉,高适也曾为他写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梓瑕忙对那位妇人点头致意。
身旁昭王李汭笑道:“四哥,这位小宦官现在可深得你重用啊,今日又是忙什么回来?”
“他记忆甚好,我让他去王家讲授王府律。”
“哦,难道他除了会破案之外,也有四哥过目不忘的本事?”李汭又笑问。
李舒白只微微嗯了一声,便没再搭话。黄梓瑕见夕阳正斜照在陈念娘的眼睛上,她垂眼间眉尖微蹙,便走过去将她面前的竹帘轻轻放下。
李汭又笑道:“这位小宦官真是细致的人儿。”
陈念娘的一曲《驺虞》正到最后,金声玉振,清空长响,令人忘俗,众人谁也没有回李汭的话。只听得余音袅袅,平缓仁和,而陈念娘手按在琴上,稍稍平复,才起身向众人行礼。
李润赞赏道:“真是绝妙,可以想见当年董大之风。”
李汭也说道:“确实弹得好,你可有意进教坊吗?或许我们可以为你引荐。”
陈念娘缓缓摇头:“我年岁已长,如今在江南云韶苑中作琴师授艺,生活无忧,恐怕已经不能适应教坊了。”
李汭问:“那你此次进京,是为何事?”
陈念娘说道:“我当年与师姐冯忆娘一起在老师门下学艺,两人感情甚好。此后多年两人相互扶持,相依为伴。前几月忆娘忽然向我告辞,说自己要护送故人之女到长安,多则三四月,少则一两月就回,可现在已经有五个多月,不但整个人毫无音讯,而且,我问遍了所有人,发现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她到长安来何事,又是护送何人,只好一个人上京来打探消息,谁知不但一直寻人无门,身边的盘缠也用尽了。幸好遇见了几位当初的师兄弟,介绍我到此鬻艺,才得以觐见贵人。”
李润笑道:“我知晓你的意思,是希望能帮你寻找师姐的下落,是不是?”
“正是,若能得到师姐下落,真是感恩不尽!”
李润说道:“不过长安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样吧,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可以去户部衙门,让他们帮你画一张影图去寻访一下。”
陈念娘欣喜过望,朝他深深下拜,又说:“也不必麻烦特地画图了,我身边有我与我师姐前几年一起绘的小像,我一直带在身边的,与我们十分相像,带过去给他们过目便可以。”
“那再好不过了,你把小像交给我们吧,我先写信。”
李舒白一个眼神,黄梓瑕乖乖地又到门口,去向店家要了笔墨。李润在旁边写信,陈念娘坐在琴前,将琴弦一一调整。黄梓瑕坐在她对面,帮着她将松香粉盒打开,细细抹过琴弦。
陈念娘因为刚刚她的细心,所以十分喜欢她,看着她的手,问:“小公公可会弹琴?”
“之前学过琵琶和箜篌,但没有耐性,所以都只学了一点点,就荒废掉了。”
“可惜了,你的手是十分适合弹琴的。”
黄梓瑕有点诧异,说:“之前没有人说过我的手掌好看。”
“然而你的手掌看起来比较有力,而且弹琴或者琵琶的话,手掌是稍大一点,按弦的时候可以跨度大一些。”
黄梓瑕笑一笑,说:“估计是以前喜欢打马球,所以就成这样了。”
一说到马球,李汭就凑过来了:“咦,你这小宦官也喜欢打马球?改天我们打球,叫上你。”
黄梓瑕赶紧说:“只是以前曾打过一两局而已。”
“真看不出来,你这单薄小身板居然还敢打马球,那可是动不动就缺胳膊断腿的事。”李汭说着,伸手去捏他的肩膀,黄梓瑕稍微向后偏了一偏,看了李舒白一眼,他却视若无睹,只轻轻地咳嗽了一下。
李汭讪笑着,转身走回来坐在李舒白身边。黄梓瑕继续低头整理松香粉,偶尔一抬头,看见陈念娘低垂的面容,高高的鼻梁和小小的下巴,心里想,她和自己的娘,轮廓真有点相似呢。
她和自己的娘,轮廓真有点相似呢。
不知不觉就对她有了亲近的心,没事找事也问:“念娘,如果我真要学琴的话,要从哪些曲子学起比较好?”
“初学的话,《清忆》、《常思》、《东篱菊》都是入门的好曲子,时人喜欢,旋律也简单,上手容易。”
黄梓瑕忽然想起一事,便问:“如果用《流水》入门呢?”
“小公公说笑了,《流水》要弹好非常难,就算是我师父当年弹《流水》,也常叹自己未能臻于化境,弹不到妙处。”
“那,有没有哪首入门曲目的名字,是流字开头的呢?”
陈念娘略一思索,说:“我在江南这么久,教过的曲目也不少,但不记得哪首琴曲的开头是流字。”
“差不多同音的,如柳、留、六之类的呢?”
“有一个六幺,但这是琵琶大曲。说到柳的话,还有个折柳,倒是简单易学的。”
黄梓瑕摇头,说:“不是折柳,是第一个字就是柳字的。”
陈念娘思忖着,忽然轻轻哎哟了一声,说:“倒还真有一首,简单易学,不过这曲子柔软缠绵,在扬州坊间倒是流行,像我们云韶苑的很多姑娘们就会在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学一学,我也会教一下。那曲名,叫做《柳绵》。但像公公你是京中的人,又身处王府贵地,必定是不知道的。”
黄梓瑕想着羞怯腼腆的王若,颇有些尴尬,说:“那料想不是。”
“我想也是,这种曲子原就难登大雅之堂。”
两人正说着,李润的书信已经写好,盖了自己印鉴。黄梓瑕对长安熟悉,便跟着陈念娘去取了她和冯忆娘的小像,让陈念娘放宽心将事情交给她,然后便随手打开那个小卷轴看了一看。
小像上是两个女子,一坐一立。坐着的是陈念娘,果然绘得十分相像,眉眼生动传神。而站着的人依靠在陈念娘身上,微笑的眉眼弯弯,虽然四十来岁了,却依然有种说不出的妩媚风韵。
黄梓瑕凝神看着画上那个女子,问:“这位就是冯忆娘了?”
“是啊,我师姐生得很美。”
“看得出来,春兰秋菊,都是美人。”黄梓瑕慢慢地说。
“我师姐的风韵姿态才是极美,画像上却难以表现,到你看见她的时候,必定就明白的。”陈念娘笑道。
是啊,只有亲眼看见才能感受那种可亲的韵味。黄梓瑕心说,你却不知我前几日刚刚见过她,就在长安郊外,她和夔王未来的王妃王若同车,还邀了自己一起同行。
琅琊王家的女儿,和一个来自扬州云韶苑的琴师同行,还一直声称她是自己家人——王若身上奇怪的事情,看起来还真不少。
这样看来,所谓的故人之女,应该就是王若?而王若,一个出身琅琊王家的世家高门闺秀,她的父母又怎么会和冯忆娘相熟,甚至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她,相携前往长安呢?
她想了想,决定还是不对陈念娘明言,毕竟世间长相相似的人颇多,还是先假装不知道,或许户部那边有登记冯忆娘的资料,看看到底琅琊王家对她的身份是怎么写的。
她收起小像,面色如常地告别了陈念娘,上了马车。
陈念娘在她上车之时,又想起什么,指着她怀中的小像说:“我忽然想起来,忆娘的左眉间有颗一黑痣,看过的人该会注意到。”
黄梓瑕仔细想一想那日在王若马车上的妇人,却只记得她额前戴着一个抹额,却不偏不倚将眉间遮住了。
她便点点头记下了。马车起步,向着户部而行。
本朝三省六部都在皇城之内。她进了安上门,向着户部行去。当天当值的胡知事十分热心,帮她查了近几个月来进京女子的档案,最后不是年纪对不上,就是相貌描述对不上,并没有查到一个名叫冯忆娘的人。
她向胡知事致谢之后,转身似乎想要走,又想起什么,尴尬地笑着凑近那位知事,低声说:“胡大人,我有个不情之请,还想请您帮我一二,不知可不可以…”
“小公公有话尽管吩咐。”夔王如今在朝中权势日重,胡知事自然不敢怠慢他身边人,赶紧拱手。
“是这样的,我们王爷已经向王家的女儿下聘了,不日就要成亲。我前几日也去王府走动了,可惜我记性实在太差,那位准王妃身边的人,虽然都对我通报了姓名,却一个也记不住了…听说那些家人都是随着我们那位准王妃一起进京的,不知大人能不能帮我个小忙,给我看一看那份家人名册?”
“小事一桩。”胡知事立即回身,从上月的档案中抽出一册,说,“我记得很清楚,上月二十六,还是琅琊王家请我去登记的户籍,是他家第四房的姑娘…对,就是这个,一共是四个人。”
黄梓瑕赶紧看向那一页,只见登记着琅琊王氏迁至四房女王若进京,随侍粗使丫头闲云、冉云,俱年十五;家丁鲁翼,年三十五。
本朝户籍管得颇严,尤其京城是天子脚下,外地迁徙来的人口,即使是暂住,也需要到户部报备。
“哎呀,只有这两个丫头的名字啊,看来其他人我只好再去厚着脸皮打探了。”黄梓瑕假装沮丧,又谢了胡知事,过去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要离开。
就在她收起那张小像时,忽然转头瞥见旁边一个户部小吏看着那张小像,露出十分诧异的神情。
她便问:“这位大人,您是否见过画上的女子?”
“这个…我见过与她有点相似的,但是也不一定是…”他吞吞吐吐,似乎难以启齿。
黄梓瑕赶紧问:“请问是在哪里见到?”
小吏又犹豫了片刻,才说:“城西义庄。”
义庄。这两个字一入黄梓瑕的耳朵,她立即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出现在义庄的,又由户部经手,一般来说,都是无名尸。
果然,那个小吏回身从柜中拿出一本册子,说:“城西那边有十余个幽州流民,前几日染了病,全都死了。今天早上我去登记造册时,其中有一个死者,与你所找的这位妇人…面貌十分相像。”
他说着,翻开册子,念到:“死者某女,不知名,约四十上下年纪,身长五尺三寸,丰纤合度,肌肤甚白,黑发浓密,丰颐隆准,左眉有黑痣一颗。”
左眉黑痣。
黄梓瑕立即直起了腰,声音急促:“这尸身现在还在义庄吗?大人可否指点我前去查看一下?”
小吏把书册放回去,摇头说:“这是不成了,那一群人身染恶疾而死,按例尸身和遗物一起,已经焚烧深埋了。”
“这样…那是没办法了。”她说着,小心将小像卷好,又谢了小吏,说:“看来,我还是要按照吩咐,再去京城找一找看是否有和这个画上相似的人。如果真的没有的话,也只好跟那位大娘说,或许已经死了。”
她转身出了户部,一路上车马辘辘。她反复看着小像,端详着上面含笑的两个女子,沉默着,想着之前王若的话。
她说,我中选了王妃,所以大娘匆忙回琅琊去,帮我取日常用的东西了。
她那时的神情,微不自然,然后又匆忙补上一句说,她年纪大了,可能就不再回来了,留在老家颐养天年了吧。
不回来了。这是真的不会回来了。
黄梓瑕想着王若脸颊上那对浅浅的梨涡,可爱至极的羞怯神情,只觉得自己神情微有恍惚,仿佛是被那小亭前的紫藤迷了眼。
黄梓瑕没有去找陈念娘,她先回到夔王府,将小像放在李舒白的面前,将户部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然后指着自己的眉间:“冯忆娘和那具女尸,左眉间都有一颗黑痣。但我那天却没法看清陪在王若身边的那个大娘,是否眉间有痣。”
“无论如何,是个可以着手的地方。”李舒白难得地露出愉快的神情,将捧在手中的琉璃瓶轻轻放在案头,琉璃瓶中的小鱼略微受惊,摆了一下那长长的尾巴。
“一个扬州来的歌舞伎院琴师,陪同一个高门世家的女子到京城选妃,然后死在幽州流民之中,听起来,里面应该有很多值得深究的事情。”李舒白显然对于她拿回来的情报很满意,有一种唯恐天下不乱、唯恐事情闹不大的欣慰,“第一,她用了假庚帖,伪造了自己的生辰,而且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人帮她假造的,不然不可能通过审核。”
“第二,琅琊王家的王蕴对她并不熟悉,但她的身份却确实存在,十数年前的旧档案,并非伪造。册封王妃照例要调户籍过来长安的,我让人去翻看过了,确实是多年前的旧档,不能伪造的,清清楚楚写着琅琊王家第四房幼女王若。”
李舒白说着,也不看她,慢悠悠地又举起第三个手指:“以上是我觉得不对劲的地方,现在把你觉得不对劲的事情跟我说一说。”
黄梓瑕拔下自己发上的簪子,在桌上画着:“第三…”
话音刚落,她又将自己的手赶紧抬起,将自己散落下来的满头长发拢住,然后又立即用簪子束好。
李舒白望着她不说话,她讷讷地将头放下,说:“习惯了,老是忘记了自己现在是小宦官,只有一根簪子束着发…”
“什么怪毛病,一二三四都记不住,还要划簪子。”李舒白微皱眉头,从案上扯了一张澄心堂纸丢给她。
黄梓瑕取过旁边一支笔,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然后在纸上依次写上一二三,说:“第三,据陈念娘说,冯忆娘是临时护送故人之女进京,可王若却说,冯忆娘是自小就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而且,我也确实感觉到,他们应该之前就认识,因为王妃自小学琴,而她的琴很可能就是冯忆娘教的,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扬州院坊内的那些曲子…比如《柳绵》。”
“琅琊王家百年大族,居然让一个扬州歌舞伎院里出来的琴师教导姑娘这种曲子,并且还请她陪护族女赴京候选王妃,这是最大疑点。另外…”李舒白目光微冷,声音也转而缓慢低沉,“冯忆娘的死,也许是他们觉察到冯忆娘不应该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不然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如今待证实的问题是,那个和冯忆娘相似的死去的女人,到底是不是她。毕竟,世上长相相似者常有,一张小像做不得证,我当时又没有看清王妃身边那个大娘的左眉。”
李舒白以手指轻敲着书桌,须臾,说:“以我对户部那群差役的了解,那些能偷懒处且偷懒的家伙,焚尸深埋是必定做不到的。”
黄梓瑕心里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不由自主地觉得头皮有点发麻。果然,李舒白拉开抽屉丢给她一个小金鱼,说:“崇仁坊董仲舒墓旁边周宅,你去找他家小少爷周子秦去。”
黄梓瑕当然还记得这个立志当仵作的周家小少爷的事迹,那种不祥的预感更浓厚了:“王爷要我去是?”
他看着她,唇角又露出那种微微向上的弧度。真奇怪,明明应该是对着她在笑,却让她觉得毛骨悚然,油然冒出一种自己马上就又要被面前人踹下淤泥池的预感。
果然,他说:“当然是和周子秦一起把尸体挖出来验一验。”
黄梓瑕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夔王爷!我是个姑娘家!我是个年方十七岁的姑娘家!你让我半夜三更带着一个陌生男人去挖尸体?”
“你以前不是经常跟着你爹去查案吗?我想你见过的尸体必定不少。”面对她的血泪控诉,李舒白毫不动容,只用眼角轻轻瞥了她一下,“还是说,其实为父母伸冤之类的话,你只是喊喊而已,根本也没真心实意要去做?”
“…”黄梓瑕看着他那已经微微扬起的唇角,眉梢那种看好戏的神情,心中满是愤懑,但听得他提起自己的父母,一时间,那种冷水浇头的冰凉透骨仿佛又在她的身上蔓延。
黄梓瑕,你当时不是已经下定决心,要将世间一切置之度外,唯有家人的血仇,才是你活下来的理由吗?
用力咬一咬牙,她一把抓过桌上的小金鱼,转身就走。
李舒白听着外面的更漏,说:“走快点吧,初更天快到了,京城要开始宵禁了。”
她回头怒吼:“给我弄一匹马!”
他扬手打发她走:“两匹,快点去!”
马车到了光德坊附近,黄梓瑕再谢了她们,下了车。
旁边不远就是西市,她觉得马上回王府去似乎不妥,于是便一个人走进西市拐角处一家汤饼店。
汤饼就是面条,小店里面十分狭窄,和她凑一桌的是一对母女,女儿不过七八岁,坐在胡凳上脚都够不着地。母亲用筷子将长长的面条夹成短短的一段一段,喂给女儿吃。
黄梓瑕看着,隐约恍惚。母亲见她一直看着自己,便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孩子小,面太长了吃起来不方便。”
“嗯,是啊。”她应着,眼眶却在瞬间热热的烧起来。她想起十来岁的时候,母亲也是这样帮她夹短面条,坐在对面的父亲摇头说:“都这么大了,还不是被你宠坏了,到现在还要你动手。”哥哥在她左手边,一边呼啦啦大口吃面一边嘲笑她:“羞,羞,这么大了还要人服侍,将来得找个会伺候人的老公,出嫁后接替娘服侍你。”
她那时气得丢下筷子就跑回自己房间,赌气不肯吃饭。但过了一会儿,母亲还是端了饭过来,细声好语哄她吃饭。她吃了几口,抬头看见父亲远远站在窗外张望着她,见她抬头,装作只是路过,缓缓地在后园的卵石小路上踱着步离开了。
当时那么细微平常的事,如今想来,却历历在目,连那时父亲脚下卵石排列的花纹、窗外树影落在母亲手上的影子,都一一呈现在她眼前,清晰无比。
因为这一点记忆的波动,搅动她心口的忧愁与愤恨,深深交织。直到她咬紧了自己的双唇,颤抖着抑制自己的呼吸,才能将那悲愤连同眼泪一起硬生生地忍回去,吞进自己肚子,深深埋在自己血脉中。
父亲,母亲,哥哥…
她含着眼泪,一点一点吃着面条,和着眼泪吞到自己肚子中。
现在所有的冤屈和血泪,总有一天,她要回到蜀地,亲手讨回来。
琅琊王家的王若,成了夔王府的准王妃。
消息很快就传遍了京城,京城的人都说,王家数年内出了两个皇后、一个王妃,真是光彩生门楣。
顶着杨崇古名字的黄梓瑕,穿着宦官的衣服,跟随着浩浩荡荡的纳征队伍穿过大半个长安城,漫不经心地听着别人的讨论。
她摸了摸自己脸,今天在出门前,她发现自己气色不错,看来是最近休息太好了,所以只能去王府的侍女那里骗了点黄粉过来,抹在了脸上,让自己显得肤色不要那么皎洁——因为,今天要去的,是琅琊王家在京城的宅邸。而很有可能,她会遇见自己那个前未婚夫——但其实至今也还没有正式退过婚——王蕴。
虽然自己和王蕴并未正式见过,按照鄂王李润所说,他也只是在三年前偷偷在宫中见过自己一个侧面,但小心为上,不得不防。她已经决定,以后黄粉就是自己出门必备物了。
婚姻中讲究六礼,纳采与问名、纳吉都已经走了过场,所以今日她跟随过来是纳征,也就是下聘。
琅琊王家毕竟是一等一的高贵门第,在京城营造的宅邸也是美轮美奂。七进庭院,东西两个花园,高墙大宅,气象不凡。
王家这一代的长房独子王蕴,也自有乌衣子弟的风范。虽然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未婚妻因为不愿嫁给他而害了全家人,但遭了那一场失脸面的事,他却依然风姿都雅,穿着一身深绛素纱中单,笑意盈盈的面容如春风拂晓,举止顾盼之间温文从容。不是百年世家,养不出这样的气质来。
当朝身份高贵数一数二的夔王下聘娶门第高贵数一数二的琅琊王家的女儿,排场自然与众不同。长长一排箱笼中,各宫太妃们赐下的金梳、玉尺、银妆奁最受众人瞩目。王蕴让送到王若所居的院落,又遣人一一招呼来使,分发红封,数百人的大排场被他料理得干净利落。
黄梓瑕与王府中一位女官到王蕴面前,行礼道:“奴婢二人奉命到此,教导王妃王府规矩与宫廷事宜。”
王蕴说着:“免礼去吧”,一边却把目光定在黄梓瑕的身上,端详着,又似乎在想什么。
黄梓瑕转身与女官素绮一起跟着纳征使前往后园,谁知王蕴却跟在她身后一路同行,问:“小公公贵姓?”
她硬着头皮,回答说:“奴婢杨崇古。”
“莫非就是之前破了京城四方案的那个杨崇古?真是闻名不如见面!”王蕴惊喜说道,又问了女官素绮的名字,然后送她们到小院门口,才止住了脚步。
黄梓瑕走到檐下,总觉得如芒刺在背,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却见他站在院门口,一直若有所思地盯着自己。见她回头,他又微微笑着,朝她拱手说:“待会儿就要吃五福饼,请小公公切勿延误。”
她垂首施礼:“是,我今日只与王妃见面,明日才开始正式传授。”因为她现在压根儿也没看过礼仪志,想讲也无从讲起。
待进了廊下,已经有四个丫头迎上来了,齐齐行礼迎接。屋内一片融洽的欢笑声,她们进内去一看,满屋内繁花似锦,折枝梅窗棂前,悬挂着宝相莲绣帐,梅瓶内插满海棠花,屋内坐着十来个梳妆整齐的贵妇人,个个都是锦衣簪花,陪坐在琉璃榻上的王若身边。
今日王若的打扮与前日不一样,一身藕荷色短襦半臂,这么活泼的衣服样式上,用了红色牡丹花纹,便显出一种欢快流畅的华美来。她头上梳了同心髻,簪着那一朵绮琉璃,斜插两支碧玉簪,既庄重又不失自己那种独特的灵气。
黄梓瑕在心里暗自想,真是一个会穿衣服的女子,她其实对于自己的美是很清楚的。
见纳征使到来,众人一起站起身去迎接。王若盈盈下拜,听此次担任纳征使的礼部尚书薛大人宣读聘书。黄梓瑕听着长篇累牍的文辞,无聊中抬头望着窗外景色,却见梁间燕子呢喃,春日秀丽,天地间充满生机。
王若接过聘书,抬头看见黄梓瑕,唇角便不自觉露出一丝欢欣笑容,说:“我出身孤陋,未曾见过天家威仪,更不懂宫中礼仪,还要烦请两位多多指导教诲。”
素绮赶紧说:“哪里,王妃出身大家,礼仪周全,自会触类旁通,不在话下。”
王若却只望着黄梓瑕微笑,如不解世事的孩子一般。周围陪同的夫人虽然都个个笑逐颜开,但也不过是因今日夔王纳征,而王家人还未到得几个,便被宫中太妃们选中前来帮忙事务的朝臣夫人。所以在这府上所有人中,估计除了王蕴和她身边那个妇人之外,唯有黄梓瑕是她见过一见面的人了。
那种在满堂的陌生人中终于找到一个自己熟人的兴奋感自王若脸上流溢,让站在她面前的黄梓瑕都觉得有些羞愧。她在心里想,这样美丽又天真的女子,难道背后真的会藏着什么阴谋吗?
待他们要走时,黄梓瑕走到门口,却感觉有人偷偷在牵自己的衣袖,回头一看,原来是王若,一脸局促的模样。
她笑了笑,回身朝她行礼:“王妃有何吩咐?”
王若偷偷地低声说:“遇见你太好了,这里…全都是我陌生的人呢。”
黄梓瑕笑着凝视她,问:“不是还有我之前在车上见到的大娘吗?对了,今日怎么没见到她陪着你?”
“哦…因我中选了王妃,所以嬷嬷匆忙回琅琊去,帮我取日常用的东西了。”她说着,神情却微不自然,想想又加上一句,“她年纪大了,可能就不再回来了,留在老家颐养天年了吧。”
“那王妃岂不是会有点舍不得?毕竟是自小教养你的大娘。”
“是啊,不过这也没办法,总是要适应的。我还好,她年纪大了,恐怕难适应呢。”她笑道,露出脸颊上一双浅浅的梨涡,“而且我这不是认识了你吗?我早上还战战兢兢的,担心来教导我的会是很严肃很古板的那种老宦官呢,真没想到却是你。”
黄梓瑕笑道:“这也是王妃为人和善,我才有幸与王妃同车。”
又说了一些寒暄的废话,素绮过来把她叫出,两人同到大堂用点心。王家的五福饼和寻常酒楼茶肆中的自然不同,茯苓、山楂、松仁、红枣、芝麻制成的五种小饼盛在水晶盘中,王蕴亲自端到黄梓瑕的面前,询问她:“小公公喜欢什么口味的?”
黄梓瑕看了一眼,还没说话,他就已经取了茯苓的放在她的面前,说:“我家的厨娘有个好处,茯苓饼从来没有药味儿,又保留那种香糯口味,不信你试试。当然最好是每种口味都试一试,这才是五福俱全。”
黄梓瑕赶紧向他道了谢,然后拿了一个白色茯苓饼慢慢吃着。王蕴在她身边坐下,问:“小公公原籍哪里,是京城人氏吗?”
她点点头,说:“奴婢是京郊人。”
他又说:“听你说话似乎也有一点蜀地口音,是不是在蜀地也住过?”
黄梓瑕摇头,说:“没住过。不过奴婢的母亲是蜀地人。”
“哦…”
“奴婢刚刚净身,被内侍局分派到夔王府,因认识几个字,所以王爷这次让我来教导王妃,真是奴婢无上荣幸。”她不动声色扯出内侍局和夔王府作自己的掩饰,果然王蕴微微一哂,便引开了话题,只问:“不知宫中及王府的规矩,是否繁琐?”
她自然说:“也不是特别多,王妃聪明灵透,几日之内必定能全部熟知的。”
“好像…多得有点过分了啊。”
看着李舒白丢在她面前的二三十本厚厚书册,黄梓瑕目瞪口呆:“王府和宫里的规矩有这么多?”
“不是。”李舒白慢悠悠地开口。
她松了一口气:“有一部分不是?”
“不,这只是一部分。”李舒白淡淡地说,“而且只是王府规矩的一部分。”
黄梓瑕有吐血的冲动:“我这几天要把这些都学完,去教你的王妃?”
“不,应该是今晚就学完,全部背下来。”
“我想这些应该没人能背下来吧?”她不敢置信问。
李舒白看了她一眼,随意拿出一本丢在她面前,说:“随便翻一页,拣一条。”
黄梓瑕便翻开来,看着上面:“第三十五,年节,第十九条。”
“三十五,年节,第十九。春分,厨房例赐春饼,赏赐例:孺人绢十匹,布五匹;媵绢八匹,布三匹;随侍绢五匹,布三匹。府中一等宫人赐银十两,二等五两,三等三两。其余散杂人等一两。”
黄梓瑕嘴角抽搐,又拿过一本,翻开来:“第十六,讲筳,第四。”
“十六,讲筳,第四。朝廷为诸王指派讲读官,五日一讲,称为王师。及冠前王师择诗书礼乐诸经典论述之,及冠后王可自择,十日一讲,学不可废。”
难怪这个人能随口就说出自己身边随便一个侍卫的所有资料。黄梓瑕简直佩服他了,又翻开一本:“二十四,楼阁馆台制,第九十三。”
李舒白终于停顿了一下,她得意地看着他:“终于不会了吧?”
“自然不会,楼阁馆台制总共只有九十条,哪里的九十三?”
黄梓瑕也不得不以崇拜的眼神望着他:“说实话,像你这样过目不忘的人,我平生还是第一次见到。”
“只要用心,没什么东西是记不住的。”李舒白说着,抬手在桌上那一堆书册上按了按,唇角扬起一个几乎看不见的弧度,“所以,明天我会以同样的方法考验你,最好你用心点。”
…这是要逼死人的节奏啊!
黄梓瑕看着他离开,不由自主地哀鸣一声,趴在了桌上。
不管怎样,虽然一夜背下所有规矩是不可能的事情,但黄梓瑕努力打起精神,至少也看了一遍,记下了大概。
第二日去王家之前,还以为会接受李舒白那暴雨雷霆般的考验,谁知一早起来去见李舒白,却听说王爷今日早已起身去巡视京城左卫了,只留下话,说杨崇古刚到王府,若规矩还不熟悉,可带着书册前往王妃处教导。
她顿时松了一口气,同时也有点郁闷——既然如此,昨晚干嘛那么吓唬她?
今日王若一身浅碧罗衣,纠缠的花枝在她的袖口衣襟上烂漫地开放着,一头黑发松松挽起,只在鬓边插着两三朵粉色垂丝海棠,说不出的迷人。
她看见黄梓瑕过来,面容上顿时露出止不住的笑容,提起裙角快步走到门口迎接她,笑颜如花,连黄梓瑕都被感染了,两人一下子就熟稔如多年好友。
“早上素绮姑姑已经和我说了宫里太妃诸王公主等皇亲,这么多人,我都有点记不住呢!结果素绮姑姑又说,你要跟我说的规矩更多,哎呀怎么办,我都有点烦恼了。”
黄梓瑕笑着安慰她:“不用担心,王妃聪明颖悟,记起来自然也是极快的。”
“才不是呢,小时候我学琴,就是最简单的一首柳…哦,流水嘛,结果别人都学得比我快,大娘老是说我笨,急死我呢!”她说着,似乎有点心虚,赶紧又问:“王府中规矩难学吗?”
“应该还好,王妃出身数百年的大家族,说不定家里规矩还更多些呢。”黄梓瑕说着,将自己带来的册子递到她面前,看着她面露难色,又再补上一句,“这只是王府中律令的一部分,等王妃看完了,下次我再带其他的过来。”
一下午黄梓瑕就吃着点心,看着王若认真地研读王府律条,心虚中也把王府律看了看。万一自己这个授课的比王妃还不熟悉,那可丢脸了。
不过今天看律条,毕竟没有昨晚那么紧张了。她看着看着,神思就不知道飞到了哪里,目光在室内飘来飘去,发现王若一直捧着书,在怔怔发呆。
黄梓瑕见她始终不动,便合上手中律令,问:“王妃在想什么?”
“我在想…之前素绮姑姑教导我的一些事情。”她犹豫迟疑地说。
黄梓瑕微笑问:“素绮姑姑说什么了?”
“素绮姑姑为我述说《女诫》,在‘专心’一篇中,她说:‘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如今我朝多有女子因不满夫家而下堂求去,真是有悖伦常。女子尚贞节,从一而终,皇家更重此事。’”
黄梓瑕点头,说:“女诫是闺阁中开蒙的,素绮姑姑也只是惯例说说而已,怎么王妃有感么?”
“我…以前自然是读过的。”王若赶紧说,“只是忽然想到一二事,觉得心中无解。”
“不知是什么事?王妃可否说给我听听看?”
“就是…我听说当年武后曾是太宗的才人,杨贵妃是寿王妃…”她迟疑地说。
黄梓瑕没想到会是这种千古难题,想来成千上万的史官都无法文过饰非,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于是只好苦笑道:“本朝…确实有些事情难以断言。”
“那,汉朝时,也有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在宫外成亲生女之后,又抛夫弃女,伪称自己是初婚而进宫,最后母仪天下…不是吗?”
黄梓瑕瞠目结舌许久,最后只能说:“我泱泱中华九州大地,古往今来千年历史,总会有一两个人与众不同,但也毕竟少数。”
王若垂眼看着桌上书册,迟疑地问:“那么,崇古,你觉得王皇后这样隐瞒婚史入宫为后的女子,若被汉景帝发觉,她…她会落得如何下场?”
黄梓瑕不觉笑了,说:“王妃何苦替古人担忧?王皇后最后成了王太后,家中满门富贵。他儿子汉武帝后来知道母亲与平民生过一个女儿,还亲自登门拜访,称她为姐姐。我想皇家也有感情,凡事亦能用常理揣度。”
“嗯…我想也是。”她将书卷抱在怀中,脸上却依然是那种恍惚的神情。黄梓瑕心中暗暗把刚刚说的话过了一遍,但也抓不住重点,便顺着王若的目光往前看去,发现桌上供着一枝牡丹。
这牡丹正是那一朵绮琉璃,如今供在一个宽大的水晶盆中,下面盛了浅浅的水,刚好蘸着花枝,养着那一朵花。但花朵毕竟已经显得憔悴了,花瓣略有卷起,也飘零了一两瓣。
王若见她盯着那朵花看,脸上腾的一下就飞红了,低下头去卷着书册,一脸不自在的羞怯模样。
真奇怪,看这样子,倒似乎她对夔王是真的上心的。黄梓瑕在心里默默想着,她深切感觉到王若那种情窦初开的少女对李舒白的憧憬向往,一时有点迷惑,仿佛被她的心情传染了。
王若低头轻抚着那朵养在水中的绮琉璃,怯怯地低声说:“崇古,你肯定在心里笑我。”
“我笑你什么。”黄梓瑕笑道。
她害羞地抬手遮住自己的面容,低声说:“不知道你能不能感受我的心情…我啊,之前一直在设想着,我未来的夫君会是怎么样的,我将来会过什么样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人让我丝萝依乔木…可是,就在我被带进后殿,抬头看见夔王的一瞬间,我全都明白了,一瞬间,好像看清了自己面前一生的路,对未来好像就一点也不惧怕了…我看见他站在光芒之中,手中持着这枝牡丹,全身通透如玉…一瞬间我就知道了,他就是我一生的人…”
黄梓瑕想着王若初见李舒白时的情形,心中觉得并非如此,但还是笑道:“看你当时的模样,就知道了。”
“你可不能对别人提起。”
“好。”黄梓瑕坐在她的身边,看着她绯红的脸颊,眼中殷切的憧憬,眼前忽然幻梦一般,闪过某个初夏的黄昏,蜻蜓飞满的池塘边,她抱着满怀的荷花一回头,看见那个远远望着她的少年。
不知不觉,她瞬间陷入迷离的情绪。等回过神来,才感觉心口微微的疼痛。她转头看红日西斜,便慢慢站起身,说:“我该回去啦,王妃可以先将这几本律令留着看看,拿来入睡还挺好的。”
“好。”王若的手依然无意识地抚着牡丹花瓣,却只让花朵显得越发凌损。
黄梓瑕走到门口,看到小庭中紫藤开遍,妖娆的紫色如雾气一般缭绕在架子上。春日的夕阳是耀眼的金色,照在紫藤上,满庭都是华彩金紫。她忽然在一瞬间胸口触动,感受到了王若那种含羞带怯的欢欣。
所以她回过头看着王若,笑着说:“王妃请放心吧,我不会对别人说起的,只对王爷说,王妃还珍藏着王爷折给她的那一朵绮琉璃呢。”
王若又羞又恼,站起来朝她跺脚:“哎呀,你这个人…”
黄梓瑕笑着,早出门去了。
夔王府来接她的马车已经停在王家门口。她上了马车,一路上经过长安的街巷,就在走到东市附近时,忽然马车停了下来。她还想看看谁这么大胆敢拦夔王府的马车,一掀车帘却发现车子停在一间酒楼畔,头上二楼窗前,有个人正站在那里看着下面。夕阳下一身紫衣,夕阳照在他的身上,和王若小庭中紫醉金迷的藤花一般无二的耀目。他正用惯常那种漫不经心的目光看着下面车中的她,那在夕阳下显得更加深邃的五官上,却没有一点可以泄露他情绪的表情。
老板李舒白就在楼上看着她,她自然不敢怠慢。跳下车子,进了酒肆,上楼到雅间去敲门。立即就有人来开了门,正是日常跟在李舒白身边的宦官景祐,他风寒还未大好,吩咐黄梓瑕细心伺候着王爷,带上门就出去了。
雅间内却不只她和李舒白,还有同样穿着微服的昭王李汭及鄂王李润,以及一个正坐在琴几前缓缓拨弄的女子。那女子看年纪已经有四十来岁,五官十分美丽,只是面容上颇有憔悴之色。她看见黄梓瑕进来,也不说话,只朝她微微颔首,信手在琴上轻弹,琴声清越,十分动人。
李舒白见她打量那个女子,便说:“她是董庭兰的再传弟子陈念娘,前日听昭王说她到了长安此处,我和鄂王相约过来聆听她的技艺。”
本朝以来,西域胡化的乐器和音乐盛极一时,七弦琴往往因“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而少人欣赏,但董庭兰在盛唐时却凭着自己高超的琴艺极受赞誉,高适也曾为他写诗: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黄梓瑕忙对那位妇人点头致意。
身旁昭王李汭笑道:“四哥,这位小宦官现在可深得你重用啊,今日又是忙什么回来?”
“他记忆甚好,我让他去王家讲授王府律。”
“哦,难道他除了会破案之外,也有四哥过目不忘的本事?”李汭又笑问。
李舒白只微微嗯了一声,便没再搭话。黄梓瑕见夕阳正斜照在陈念娘的眼睛上,她垂眼间眉尖微蹙,便走过去将她面前的竹帘轻轻放下。
李汭又笑道:“这位小宦官真是细致的人儿。”
陈念娘的一曲《驺虞》正到最后,金声玉振,清空长响,令人忘俗,众人谁也没有回李汭的话。只听得余音袅袅,平缓仁和,而陈念娘手按在琴上,稍稍平复,才起身向众人行礼。
李润赞赏道:“真是绝妙,可以想见当年董大之风。”
李汭也说道:“确实弹得好,你可有意进教坊吗?或许我们可以为你引荐。”
陈念娘缓缓摇头:“我年岁已长,如今在江南云韶苑中作琴师授艺,生活无忧,恐怕已经不能适应教坊了。”
李汭问:“那你此次进京,是为何事?”
陈念娘说道:“我当年与师姐冯忆娘一起在老师门下学艺,两人感情甚好。此后多年两人相互扶持,相依为伴。前几月忆娘忽然向我告辞,说自己要护送故人之女到长安,多则三四月,少则一两月就回,可现在已经有五个多月,不但整个人毫无音讯,而且,我问遍了所有人,发现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她到长安来何事,又是护送何人,只好一个人上京来打探消息,谁知不但一直寻人无门,身边的盘缠也用尽了。幸好遇见了几位当初的师兄弟,介绍我到此鬻艺,才得以觐见贵人。”
李润笑道:“我知晓你的意思,是希望能帮你寻找师姐的下落,是不是?”
“正是,若能得到师姐下落,真是感恩不尽!”
李润说道:“不过长安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这样吧,我给你写一封信,你可以去户部衙门,让他们帮你画一张影图去寻访一下。”
陈念娘欣喜过望,朝他深深下拜,又说:“也不必麻烦特地画图了,我身边有我与我师姐前几年一起绘的小像,我一直带在身边的,与我们十分相像,带过去给他们过目便可以。”
“那再好不过了,你把小像交给我们吧,我先写信。”
李舒白一个眼神,黄梓瑕乖乖地又到门口,去向店家要了笔墨。李润在旁边写信,陈念娘坐在琴前,将琴弦一一调整。黄梓瑕坐在她对面,帮着她将松香粉盒打开,细细抹过琴弦。
陈念娘因为刚刚她的细心,所以十分喜欢她,看着她的手,问:“小公公可会弹琴?”
“之前学过琵琶和箜篌,但没有耐性,所以都只学了一点点,就荒废掉了。”
“可惜了,你的手是十分适合弹琴的。”
黄梓瑕有点诧异,说:“之前没有人说过我的手掌好看。”
“然而你的手掌看起来比较有力,而且弹琴或者琵琶的话,手掌是稍大一点,按弦的时候可以跨度大一些。”
黄梓瑕笑一笑,说:“估计是以前喜欢打马球,所以就成这样了。”
一说到马球,李汭就凑过来了:“咦,你这小宦官也喜欢打马球?改天我们打球,叫上你。”
黄梓瑕赶紧说:“只是以前曾打过一两局而已。”
“真看不出来,你这单薄小身板居然还敢打马球,那可是动不动就缺胳膊断腿的事。”李汭说着,伸手去捏他的肩膀,黄梓瑕稍微向后偏了一偏,看了李舒白一眼,他却视若无睹,只轻轻地咳嗽了一下。
李汭讪笑着,转身走回来坐在李舒白身边。黄梓瑕继续低头整理松香粉,偶尔一抬头,看见陈念娘低垂的面容,高高的鼻梁和小小的下巴,心里想,她和自己的娘,轮廓真有点相似呢。
她和自己的娘,轮廓真有点相似呢。
不知不觉就对她有了亲近的心,没事找事也问:“念娘,如果我真要学琴的话,要从哪些曲子学起比较好?”
“初学的话,《清忆》、《常思》、《东篱菊》都是入门的好曲子,时人喜欢,旋律也简单,上手容易。”
黄梓瑕忽然想起一事,便问:“如果用《流水》入门呢?”
“小公公说笑了,《流水》要弹好非常难,就算是我师父当年弹《流水》,也常叹自己未能臻于化境,弹不到妙处。”
“那,有没有哪首入门曲目的名字,是流字开头的呢?”
陈念娘略一思索,说:“我在江南这么久,教过的曲目也不少,但不记得哪首琴曲的开头是流字。”
“差不多同音的,如柳、留、六之类的呢?”
“有一个六幺,但这是琵琶大曲。说到柳的话,还有个折柳,倒是简单易学的。”
黄梓瑕摇头,说:“不是折柳,是第一个字就是柳字的。”
陈念娘思忖着,忽然轻轻哎哟了一声,说:“倒还真有一首,简单易学,不过这曲子柔软缠绵,在扬州坊间倒是流行,像我们云韶苑的很多姑娘们就会在刚开始弹琴的时候学一学,我也会教一下。那曲名,叫做《柳绵》。但像公公你是京中的人,又身处王府贵地,必定是不知道的。”
黄梓瑕想着羞怯腼腆的王若,颇有些尴尬,说:“那料想不是。”
“我想也是,这种曲子原就难登大雅之堂。”
两人正说着,李润的书信已经写好,盖了自己印鉴。黄梓瑕对长安熟悉,便跟着陈念娘去取了她和冯忆娘的小像,让陈念娘放宽心将事情交给她,然后便随手打开那个小卷轴看了一看。
小像上是两个女子,一坐一立。坐着的是陈念娘,果然绘得十分相像,眉眼生动传神。而站着的人依靠在陈念娘身上,微笑的眉眼弯弯,虽然四十来岁了,却依然有种说不出的妩媚风韵。
黄梓瑕凝神看着画上那个女子,问:“这位就是冯忆娘了?”
“是啊,我师姐生得很美。”
“看得出来,春兰秋菊,都是美人。”黄梓瑕慢慢地说。
“我师姐的风韵姿态才是极美,画像上却难以表现,到你看见她的时候,必定就明白的。”陈念娘笑道。
是啊,只有亲眼看见才能感受那种可亲的韵味。黄梓瑕心说,你却不知我前几日刚刚见过她,就在长安郊外,她和夔王未来的王妃王若同车,还邀了自己一起同行。
琅琊王家的女儿,和一个来自扬州云韶苑的琴师同行,还一直声称她是自己家人——王若身上奇怪的事情,看起来还真不少。
这样看来,所谓的故人之女,应该就是王若?而王若,一个出身琅琊王家的世家高门闺秀,她的父母又怎么会和冯忆娘相熟,甚至将自己的女儿托付给她,相携前往长安呢?
她想了想,决定还是不对陈念娘明言,毕竟世间长相相似的人颇多,还是先假装不知道,或许户部那边有登记冯忆娘的资料,看看到底琅琊王家对她的身份是怎么写的。
她收起小像,面色如常地告别了陈念娘,上了马车。
陈念娘在她上车之时,又想起什么,指着她怀中的小像说:“我忽然想起来,忆娘的左眉间有颗一黑痣,看过的人该会注意到。”
黄梓瑕仔细想一想那日在王若马车上的妇人,却只记得她额前戴着一个抹额,却不偏不倚将眉间遮住了。
她便点点头记下了。马车起步,向着户部而行。
本朝三省六部都在皇城之内。她进了安上门,向着户部行去。当天当值的胡知事十分热心,帮她查了近几个月来进京女子的档案,最后不是年纪对不上,就是相貌描述对不上,并没有查到一个名叫冯忆娘的人。
她向胡知事致谢之后,转身似乎想要走,又想起什么,尴尬地笑着凑近那位知事,低声说:“胡大人,我有个不情之请,还想请您帮我一二,不知可不可以…”
“小公公有话尽管吩咐。”夔王如今在朝中权势日重,胡知事自然不敢怠慢他身边人,赶紧拱手。
“是这样的,我们王爷已经向王家的女儿下聘了,不日就要成亲。我前几日也去王府走动了,可惜我记性实在太差,那位准王妃身边的人,虽然都对我通报了姓名,却一个也记不住了…听说那些家人都是随着我们那位准王妃一起进京的,不知大人能不能帮我个小忙,给我看一看那份家人名册?”
“小事一桩。”胡知事立即回身,从上月的档案中抽出一册,说,“我记得很清楚,上月二十六,还是琅琊王家请我去登记的户籍,是他家第四房的姑娘…对,就是这个,一共是四个人。”
黄梓瑕赶紧看向那一页,只见登记着琅琊王氏迁至四房女王若进京,随侍粗使丫头闲云、冉云,俱年十五;家丁鲁翼,年三十五。
本朝户籍管得颇严,尤其京城是天子脚下,外地迁徙来的人口,即使是暂住,也需要到户部报备。
“哎呀,只有这两个丫头的名字啊,看来其他人我只好再去厚着脸皮打探了。”黄梓瑕假装沮丧,又谢了胡知事,过去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要离开。
就在她收起那张小像时,忽然转头瞥见旁边一个户部小吏看着那张小像,露出十分诧异的神情。
她便问:“这位大人,您是否见过画上的女子?”
“这个…我见过与她有点相似的,但是也不一定是…”他吞吞吐吐,似乎难以启齿。
黄梓瑕赶紧问:“请问是在哪里见到?”
小吏又犹豫了片刻,才说:“城西义庄。”
义庄。这两个字一入黄梓瑕的耳朵,她立即皱起眉头,心中涌起不祥的预感。出现在义庄的,又由户部经手,一般来说,都是无名尸。
果然,那个小吏回身从柜中拿出一本册子,说:“城西那边有十余个幽州流民,前几日染了病,全都死了。今天早上我去登记造册时,其中有一个死者,与你所找的这位妇人…面貌十分相像。”
他说着,翻开册子,念到:“死者某女,不知名,约四十上下年纪,身长五尺三寸,丰纤合度,肌肤甚白,黑发浓密,丰颐隆准,左眉有黑痣一颗。”
左眉黑痣。
黄梓瑕立即直起了腰,声音急促:“这尸身现在还在义庄吗?大人可否指点我前去查看一下?”
小吏把书册放回去,摇头说:“这是不成了,那一群人身染恶疾而死,按例尸身和遗物一起,已经焚烧深埋了。”
“这样…那是没办法了。”她说着,小心将小像卷好,又谢了小吏,说:“看来,我还是要按照吩咐,再去京城找一找看是否有和这个画上相似的人。如果真的没有的话,也只好跟那位大娘说,或许已经死了。”
她转身出了户部,一路上车马辘辘。她反复看着小像,端详着上面含笑的两个女子,沉默着,想着之前王若的话。
她说,我中选了王妃,所以大娘匆忙回琅琊去,帮我取日常用的东西了。
她那时的神情,微不自然,然后又匆忙补上一句说,她年纪大了,可能就不再回来了,留在老家颐养天年了吧。
不回来了。这是真的不会回来了。
黄梓瑕想着王若脸颊上那对浅浅的梨涡,可爱至极的羞怯神情,只觉得自己神情微有恍惚,仿佛是被那小亭前的紫藤迷了眼。
黄梓瑕没有去找陈念娘,她先回到夔王府,将小像放在李舒白的面前,将户部的事情细细说了一遍,然后指着自己的眉间:“冯忆娘和那具女尸,左眉间都有一颗黑痣。但我那天却没法看清陪在王若身边的那个大娘,是否眉间有痣。”
“无论如何,是个可以着手的地方。”李舒白难得地露出愉快的神情,将捧在手中的琉璃瓶轻轻放在案头,琉璃瓶中的小鱼略微受惊,摆了一下那长长的尾巴。
“一个扬州来的歌舞伎院琴师,陪同一个高门世家的女子到京城选妃,然后死在幽州流民之中,听起来,里面应该有很多值得深究的事情。”李舒白显然对于她拿回来的情报很满意,有一种唯恐天下不乱、唯恐事情闹不大的欣慰,“第一,她用了假庚帖,伪造了自己的生辰,而且应该是很有能力的人帮她假造的,不然不可能通过审核。”
“第二,琅琊王家的王蕴对她并不熟悉,但她的身份却确实存在,十数年前的旧档案,并非伪造。册封王妃照例要调户籍过来长安的,我让人去翻看过了,确实是多年前的旧档,不能伪造的,清清楚楚写着琅琊王家第四房幼女王若。”
李舒白说着,也不看她,慢悠悠地又举起第三个手指:“以上是我觉得不对劲的地方,现在把你觉得不对劲的事情跟我说一说。”
黄梓瑕拔下自己发上的簪子,在桌上画着:“第三…”
话音刚落,她又将自己的手赶紧抬起,将自己散落下来的满头长发拢住,然后又立即用簪子束好。
李舒白望着她不说话,她讷讷地将头放下,说:“习惯了,老是忘记了自己现在是小宦官,只有一根簪子束着发…”
“什么怪毛病,一二三四都记不住,还要划簪子。”李舒白微皱眉头,从案上扯了一张澄心堂纸丢给她。
黄梓瑕取过旁边一支笔,理了一下自己的思绪,然后在纸上依次写上一二三,说:“第三,据陈念娘说,冯忆娘是临时护送故人之女进京,可王若却说,冯忆娘是自小就在自己身边长大的。而且,我也确实感觉到,他们应该之前就认识,因为王妃自小学琴,而她的琴很可能就是冯忆娘教的,学的第一首曲子就是扬州院坊内的那些曲子…比如《柳绵》。”
“琅琊王家百年大族,居然让一个扬州歌舞伎院里出来的琴师教导姑娘这种曲子,并且还请她陪护族女赴京候选王妃,这是最大疑点。另外…”李舒白目光微冷,声音也转而缓慢低沉,“冯忆娘的死,也许是他们觉察到冯忆娘不应该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不然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但如今待证实的问题是,那个和冯忆娘相似的死去的女人,到底是不是她。毕竟,世上长相相似者常有,一张小像做不得证,我当时又没有看清王妃身边那个大娘的左眉。”
李舒白以手指轻敲着书桌,须臾,说:“以我对户部那群差役的了解,那些能偷懒处且偷懒的家伙,焚尸深埋是必定做不到的。”
黄梓瑕心里升起一股不祥的预感,不由自主地觉得头皮有点发麻。果然,李舒白拉开抽屉丢给她一个小金鱼,说:“崇仁坊董仲舒墓旁边周宅,你去找他家小少爷周子秦去。”
黄梓瑕当然还记得这个立志当仵作的周家小少爷的事迹,那种不祥的预感更浓厚了:“王爷要我去是?”
他看着她,唇角又露出那种微微向上的弧度。真奇怪,明明应该是对着她在笑,却让她觉得毛骨悚然,油然冒出一种自己马上就又要被面前人踹下淤泥池的预感。
果然,他说:“当然是和周子秦一起把尸体挖出来验一验。”
黄梓瑕觉得自己快要崩溃了!
——“夔王爷!我是个姑娘家!我是个年方十七岁的姑娘家!你让我半夜三更带着一个陌生男人去挖尸体?”
“你以前不是经常跟着你爹去查案吗?我想你见过的尸体必定不少。”面对她的血泪控诉,李舒白毫不动容,只用眼角轻轻瞥了她一下,“还是说,其实为父母伸冤之类的话,你只是喊喊而已,根本也没真心实意要去做?”
“…”黄梓瑕看着他那已经微微扬起的唇角,眉梢那种看好戏的神情,心中满是愤懑,但听得他提起自己的父母,一时间,那种冷水浇头的冰凉透骨仿佛又在她的身上蔓延。
黄梓瑕,你当时不是已经下定决心,要将世间一切置之度外,唯有家人的血仇,才是你活下来的理由吗?
用力咬一咬牙,她一把抓过桌上的小金鱼,转身就走。
李舒白听着外面的更漏,说:“走快点吧,初更天快到了,京城要开始宵禁了。”
她回头怒吼:“给我弄一匹马!”
他扬手打发她走:“两匹,快点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簪中录(青簪行原著),簪中录(青簪行原著)最新章节,簪中录(青簪行原著) 顶点小说!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簪中录(青簪行原著),簪中录(青簪行原著)最新章节,簪中录(青簪行原著) 顶点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