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的刘巧英与韦仁富,的确是一切若无其事又相安无事。
刘巧英依然做她的淑女,不与任何男生有任何学习之外的交往,也不与女同学张家长李家短招惹是非,她依然只是班级里一个普通平常的女生,只做自己本分里的事,只在为提升自己的数理化成绩竭尽全力。
韦仁富依然做他的人气旺旺的理科之王,依然对吴甜甜情有独钟,百般奉承迎合,也依然常常摇着大脑袋,出他自己的风头。
只是在刘巧英的内心深处,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回味起与韦仁富左右腿紧贴的某种怪怪的感觉,甚至有几次还暗暗期待冷风暴来得更猛烈些,期待寒潮接踵而来,期待寒潮“冻死苍蝇未足奇”。
尽管同桌的刘巧英与韦仁富依然保持相当的距离,但他们在桌凳上、在心理上的三八线还是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了――其实,界线本来就是刘巧英的规矩,韦仁富的不越界,也只是出于男生的自尊罢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禁忌已经被打破,再次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数理化难题,刘巧英也能请韦仁富点拨点拨思路了。
刘巧英的确不再拒斥韦仁富了,但依然拒其他男生于千里之外。
刘巧英依然对城里人吴甜甜独具好感,依然与吴甜甜保持姐妹般的交好,也知道吴甜甜的心始终在那遥远的苏州古城里,绝对不会对农村人韦仁富屈尊移情,但每当再次遇到韦仁富对吴甜甜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般的痴迷示好,却不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超然,不再觉得韦仁富的徒劳无功有什么可笑,而是有了莫名其妙的酸酸的感觉,甚至免不了顾影自怜起来。但对这种异样的感觉,刘巧英又从来不形之于色,韦仁富不会知道,吴甜甜不会知道,同学老师也不会看出来。
大战蚂蝗之后不几天,韦仁富来了一桩尴尬事。
这还真的是无巧不成书的事。
这次学农“三同”,三角圩中学高二(2)班偏偏到了幸福大队第九生产队安营扎寨。
韦仁富的父亲又恰巧在这个时候要过五十大寿。
韦仁富的那个“童养媳”和她的父母又理所当然的要来出人情,要来拜寿。
带队的班主任给了韦仁富一天假。
高二(2)班全班都沸腾了。
韦仁富的同学们终于有机会一睹韦仁富“童养媳”的芳容了。
尽管一上午干农活累得人人都想躺上地铺睡个三天三夜,但中午大锅饭吃完一解散,同学们还是放弃了休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直奔韦仁富的家。
打头阵的自然是那些平日里最犯嫌的几个男生,看足了西洋景回到驻地,还要夸张渲染,眉飞色舞,奔走相告,撩逗的其他同学也都心里痒痒的,感到不去看上一眼就会枉过此生。
好事的女生们也都看过回来了,她们也是叽叽喳喳,咯咯笑个不停。
最后,刘巧英和吴甜甜,终于也扭不过好奇心,结伴来到了韦仁富的家里。
韦仁富的家的确贫穷。
韦仁富家还没有搬到集体农庄上,住在一大框农田的边上,属于单头舍。
韦仁富家的正房是两间人称“顶头府”的稻草屋,在刘巧英所在的生产队里,大家都直呼“丁头屋”,已经相当少见。这种屋正常为南北向两间,一般前间为堂空后间屋为卧室,也有前屋为厨后屋为卧室,称之为连房灶屋,进门见灶,灶旁大水缸,前屋后屋通常用芦柴耙分开。
韦仁富家的这两间丁头屋看得出已经很陈旧,应该还是旧社会地主建给佃户住的原版屋,估计由当年土改分浮财所得。原本的茅草屋面大概因为长年累月的雨打风吹,草烂屋漏,已经用稻草翻盖过,前间后间也换用砖坯分隔。刘巧英与吴甜甜现在能看到的前间,摆有两张木制八仙桌,估计一张是韦仁富自家的,一张是从农庄人家那里借来的。――说是五十大寿,看来也并没有多少亲友。客人已经用过餐分散出去了,大桌上还有些没有来得及收清的碗筷。前后间隔墙前还有一张灰暗的长条桌,那是韦家的家常柜,上边点着的红蜡烛还有半截没有燃尽。家长柜前边靠西墙侧靠着一大块木板,应该是韦仁富和他弟弟的睡床,因为堂间要摆酒席而被临时收起来的。
韦仁富家丁头屋正房前边东南边上另有一间低矮的厨房,厨房之北正屋之东则是更为低矮的猪圈茅房,都是同样的泥垡墙稻草顶。前来韦家祝寿的亲友就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分散在厨房边、茅厕前,正高一声低一声地闲谈着。
韦仁富的母亲接待了刘巧英与吴甜甜。说是接待,其实也只是过来让她们坐下来,陪她们说说话。而已经来过的那些同学,估计因为都来得不是时候,又伸头弯颈,满脸嫌相,大呼小叫,还没有享受到这刘巧英与吴甜甜的有人陪着聊天的待遇。
从与韦仁富母亲的闲谈之中,刘巧英知道,韦仁富在家人面前,还常常会提到吴甜甜刘巧英她们两人。
韦仁富有姐弟三人,姐姐早已经出嫁,这次为韦仁富父亲过五十大寿,就是他姐姐一手张罗起来的。在韦家,韦仁富属于晚来得子――韦仁富比他的姐姐要小十多岁,在韦仁富之后,还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则更让韦仁富的父母大喜过望。
韦仁富的父亲有先天性哮喘病,经不得风寒,做不了大工,韦仁富的母亲,个头矮小,挑担挖地,也比不上一般的女社员。在生产队里,韦仁富的父母亲,从来就没有做过强劳力,甚至也算不上大劳力,拿不到大工分,所以,韦家就一直没有真正翻身过,过不上好日子。
韦仁富的父母亲,对韦仁富的期待也好大,但不是指望韦仁富跳出农门,脱胎换骨,而是希望他强壮起来,能够撑好韦家的门户。他们早早地为韦仁富定亲的那个姑娘令他们满意,也令他们欣慰。韦仁富的父母亲坚信,韦仁富的未来老婆又高又大,真正的要个子有个子,要力气有力气,毕竟身大力不亏,娶进家门来,韦家的好日子,就会开始了。
刘巧英有些惊讶,在同学面前一向强势的韦仁富,对他母亲的喋喋不休竟然显得并不怎么在乎,无论母亲怎么说他的过去,怎么说他的家境,怎么说他的娃娃亲,韦仁富都没有打断过一次,似乎没有感到有什么尴尬难堪,没有感到有什么不自在。
说到兴头儿,韦仁富的母亲干脆丢下他们三个同学,走向这丁头屋的里间即他们老夫妻的卧室,把她那引以为自豪的准儿媳请了出来。
韦仁富的这个“童养媳”,应该是散了宴席就与她的父母一起退回里屋,去说他们自家话儿的。
“翠儿,快过来看看,这是仁富的两个女同学。”
韦仁富的母亲拉着那个老大不情愿又难以违拗的叫做“翠儿”的女孩的手,一路咋呼,直至把她按坐到刘巧英们围坐的八仙桌旁的一张本来是韦仁富母亲自己坐的长板凳上。
“翠儿”大名束长翠,是刘巧英早就听韦仁富幸福大队的老同学们介绍过的。束长翠不是刘巧英韦仁富们这个县的人,家在三角圩人民公社紫曹河对岸的另一个县。韦仁富与束长翠的娃娃亲是韦仁富的一个近亲同时又是束长翠的本家长辈撮合而成的。
束长翠并没有接过韦仁富母亲的话,始终一言不发,也没有抬眼看一下刘巧英、吴甜甜、韦仁富他们同学三人,只是礼节性地坐了一会儿,就又挣脱一直站在她身旁的韦仁富母亲的紧抓着的手,起身退回到里间的韦仁富母亲的卧室里去了。
但就这一会儿,好奇的吴甜甜与刘巧英已经对束长翠打量了又打量,他们毕竟不是来看韦仁富的,不是来认识韦仁富的父母亲的,她们本来就是冲着束长翠而来的,她们总不能枉作此行。
束长翠绝对是一个大女人了,丰乳肥臀,四肢发达,个子差不多有一米七五高——如果一米六几的韦仁富再不赶紧长个头,等到他们合拍结婚照,韦仁富的瘦臀底下的长凳上,估计得垫上四块砖头了,才能拍出一张齐头照的。
束长翠上半身着一件水红色的清凉短袖褂子,下半身穿的是藏青色直筒长裤,布料好像是哔叽什么的——刘巧英也不大说得上。
束长翠的脚上蹬着的是一双白色的塑料凉鞋。
从着装上看,束长翠没有吴甜甜时髦,但绝对比刘巧英洋气多了。
刘巧英以为束长翠毕竟是个拿大工分挣钱的人了,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爱装扮自己,况且现在又是来婆家作客。刘巧英不知道,束长翠的这在那时的农村里算得上时髦的一身衣着,其实是拿韦仁富家人提前预付的这年夏天束长翠来家里息夏的礼布做成的——这次束长翠来为韦仁富五十岁的父亲拜寿,就算顺便息过夏了,毕竟,作为社员,她也是轻易不能请假的。
束长翠不像刘巧英,留着两条半长的辫子,而是剪的“丫头毛”发型,两边乌黑的短发只盖过耳端子,后边的头发也只到脖颈的一半,前边的刘海稀稀疏疏的,盖不住平展的额头。束长翠头顶右侧下垂的黑发上边,也只加夹了一只蝴蝶形黑色铁皮发夹。
束长翠的发型,与正在热映的《龙江颂》中江水英的发型差不多一模一样,留着这样的发型,在刘巧英看起来,束长翠也的确显得英姿飒爽。
束长翠留给刘巧英印象更深的同时又让刘巧英有些纳闷的还是她的皮肤。
束长翠脸上手上的皮肤都相当的白,尽管不是吴甜甜的那种雪.白.粉.嫩,却也是常年田间劳作的农村姑娘里边极其难有的白皙。刘巧英没有想到,束长翠的皮肤,竟然比大多数时间都坐在教室里的她自己还要白,还要细腻。
“翠儿,亲家,亲家母,你们这就是要走了啊!”
正当这边的韦仁富与吴甜甜、刘巧英聊上这次来他们生产队学农的话题时,坐在一旁不怎么插得上话了的韦仁富的母亲,发现束长翠和她的父母拿着布包,已经从房间里走了出来,赶忙起身大声迎了上去。
“吃了晚饭再回家吧。”
韦仁富的父亲和姐姐也闻声回到屋里来,连声地挽留着。
韦仁富也站了起来,只是没有出声。
出于礼貌,刘巧英、吴甜甜只得也起身离开了八仙桌。
这个时候,刘巧英留意到,束长翠似乎是不经意地扫了她们一眼。
“不用啦,存财。”
束长翠的父亲拉了拉韦仁富父亲的手,一边继续往前走,一边摆手说。
刘巧英由此知道了韦仁富的父亲叫韦存财。
“朗月姐,你也不要一年到头劳碌命了,也到我们家走走啊。”
看到自己的男人已经走出了门,束长翠的母亲也结束了与韦仁富母亲的拉呱,与束长翠一起往门口走去。
“再来玩啊,再来玩啊。”
韦仁富母亲一手拉着束长翠,一手拉着束长翠的母亲,拖拖拽拽的,一直把她们送出门外。
韦仁富并没有跟出去。
刘巧英得空问韦仁富说:
“你的妈妈姓什么啊。”
“和你一姓哦。怎么了,要认亲吗?”
没有他的“童养媳”在了,韦仁富就又油嘴滑舌起来。
“去你的,八竿子打不着吧。”
刘巧英心中暗喜,莫名地生出一种亲切感,但口头上却并不承认,一推了之。
刘朗月与刘巧英的父亲刘朗生同字辈,刘巧英的确应该叫她姑姑,只是刘巧英从来就没有从保卫大队刘姓家族里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是别的什么地方的刘姓人,与刘巧英这个家族早已经出了五服。
刘朗月的确矮小,个头差不多也就一米五零多一点,身体还很瘦弱,才五十岁上下,就已经显得有点老态龙钟。乡村真是不能养人,刘朗月这样的妇女也还每天都得出大寨工,挣工分养家糊口,又都是拿的小工分,命是够苦的了。难怪她要以为儿子韦仁富订下束长翠这门亲自豪了,她这辈子做大寨工实在是吃足了个头小力气小的苦头,毕竟身大力不亏,娶回了束长翠这个儿媳,要个头有个头,要力气有力气,要人品有人品,再不会像她一样人前上工人后下工还要受人气被人低看了。做了韦仁富媳妇的束长翠,应该能够为韦家好好撑起门户了。
韦存财的个头高多了,应该有一米七八左右,但这个才五十岁的农村男人,背已经有点驼,气色也不怎么好。家庭持续困难,又有先天性哮喘病常年折磨着,也难怪舒展不开眉头了。
这样沉默地想了一会儿,刘巧英就拉上吴甜甜的手,走出了韦仁富的家门。
韦仁富这回跟着他们,也走出了门。
外边的日头正毒辣辣地晒得起劲。
束长翠和她的父母亲已经走远。
原本分散在厨房北山头和猪圈前边大楝树下纳凉拉呱的刘家亲友们也都走的差不多了。
与韦仁富道了别,刘巧英与吴甜甜也往返回班级集体驻扎点的韦仁富所在生产队队部的大场的路上去了。
“你们倒是等等我哇!”
刘巧英与吴甜甜没有走出多远,韦仁富也就小跑着追她们来了。
虽然这次“三同”学农活动就在韦仁富家的生产队里,但韦仁富也是要与所有师生一样睡集体的地铺,吃集体的大锅饭的。
刘巧英依然做她的淑女,不与任何男生有任何学习之外的交往,也不与女同学张家长李家短招惹是非,她依然只是班级里一个普通平常的女生,只做自己本分里的事,只在为提升自己的数理化成绩竭尽全力。
韦仁富依然做他的人气旺旺的理科之王,依然对吴甜甜情有独钟,百般奉承迎合,也依然常常摇着大脑袋,出他自己的风头。
只是在刘巧英的内心深处,有时也会情不自禁地回味起与韦仁富左右腿紧贴的某种怪怪的感觉,甚至有几次还暗暗期待冷风暴来得更猛烈些,期待寒潮接踵而来,期待寒潮“冻死苍蝇未足奇”。
尽管同桌的刘巧英与韦仁富依然保持相当的距离,但他们在桌凳上、在心理上的三八线还是越来越不那么明显了――其实,界线本来就是刘巧英的规矩,韦仁富的不越界,也只是出于男生的自尊罢了。老死不相往来的禁忌已经被打破,再次碰上百思不得其解的数理化难题,刘巧英也能请韦仁富点拨点拨思路了。
刘巧英的确不再拒斥韦仁富了,但依然拒其他男生于千里之外。
刘巧英依然对城里人吴甜甜独具好感,依然与吴甜甜保持姐妹般的交好,也知道吴甜甜的心始终在那遥远的苏州古城里,绝对不会对农村人韦仁富屈尊移情,但每当再次遇到韦仁富对吴甜甜不到黄河不死心、不见棺材不掉泪般的痴迷示好,却不再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超然,不再觉得韦仁富的徒劳无功有什么可笑,而是有了莫名其妙的酸酸的感觉,甚至免不了顾影自怜起来。但对这种异样的感觉,刘巧英又从来不形之于色,韦仁富不会知道,吴甜甜不会知道,同学老师也不会看出来。
大战蚂蝗之后不几天,韦仁富来了一桩尴尬事。
这还真的是无巧不成书的事。
这次学农“三同”,三角圩中学高二(2)班偏偏到了幸福大队第九生产队安营扎寨。
韦仁富的父亲又恰巧在这个时候要过五十大寿。
韦仁富的那个“童养媳”和她的父母又理所当然的要来出人情,要来拜寿。
带队的班主任给了韦仁富一天假。
高二(2)班全班都沸腾了。
韦仁富的同学们终于有机会一睹韦仁富“童养媳”的芳容了。
尽管一上午干农活累得人人都想躺上地铺睡个三天三夜,但中午大锅饭吃完一解散,同学们还是放弃了休息,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直奔韦仁富的家。
打头阵的自然是那些平日里最犯嫌的几个男生,看足了西洋景回到驻地,还要夸张渲染,眉飞色舞,奔走相告,撩逗的其他同学也都心里痒痒的,感到不去看上一眼就会枉过此生。
好事的女生们也都看过回来了,她们也是叽叽喳喳,咯咯笑个不停。
最后,刘巧英和吴甜甜,终于也扭不过好奇心,结伴来到了韦仁富的家里。
韦仁富的家的确贫穷。
韦仁富家还没有搬到集体农庄上,住在一大框农田的边上,属于单头舍。
韦仁富家的正房是两间人称“顶头府”的稻草屋,在刘巧英所在的生产队里,大家都直呼“丁头屋”,已经相当少见。这种屋正常为南北向两间,一般前间为堂空后间屋为卧室,也有前屋为厨后屋为卧室,称之为连房灶屋,进门见灶,灶旁大水缸,前屋后屋通常用芦柴耙分开。
韦仁富家的这两间丁头屋看得出已经很陈旧,应该还是旧社会地主建给佃户住的原版屋,估计由当年土改分浮财所得。原本的茅草屋面大概因为长年累月的雨打风吹,草烂屋漏,已经用稻草翻盖过,前间后间也换用砖坯分隔。刘巧英与吴甜甜现在能看到的前间,摆有两张木制八仙桌,估计一张是韦仁富自家的,一张是从农庄人家那里借来的。――说是五十大寿,看来也并没有多少亲友。客人已经用过餐分散出去了,大桌上还有些没有来得及收清的碗筷。前后间隔墙前还有一张灰暗的长条桌,那是韦家的家常柜,上边点着的红蜡烛还有半截没有燃尽。家长柜前边靠西墙侧靠着一大块木板,应该是韦仁富和他弟弟的睡床,因为堂间要摆酒席而被临时收起来的。
韦仁富家丁头屋正房前边东南边上另有一间低矮的厨房,厨房之北正屋之东则是更为低矮的猪圈茅房,都是同样的泥垡墙稻草顶。前来韦家祝寿的亲友就三个一堆五个一群地分散在厨房边、茅厕前,正高一声低一声地闲谈着。
韦仁富的母亲接待了刘巧英与吴甜甜。说是接待,其实也只是过来让她们坐下来,陪她们说说话。而已经来过的那些同学,估计因为都来得不是时候,又伸头弯颈,满脸嫌相,大呼小叫,还没有享受到这刘巧英与吴甜甜的有人陪着聊天的待遇。
从与韦仁富母亲的闲谈之中,刘巧英知道,韦仁富在家人面前,还常常会提到吴甜甜刘巧英她们两人。
韦仁富有姐弟三人,姐姐早已经出嫁,这次为韦仁富父亲过五十大寿,就是他姐姐一手张罗起来的。在韦家,韦仁富属于晚来得子――韦仁富比他的姐姐要小十多岁,在韦仁富之后,还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则更让韦仁富的父母大喜过望。
韦仁富的父亲有先天性哮喘病,经不得风寒,做不了大工,韦仁富的母亲,个头矮小,挑担挖地,也比不上一般的女社员。在生产队里,韦仁富的父母亲,从来就没有做过强劳力,甚至也算不上大劳力,拿不到大工分,所以,韦家就一直没有真正翻身过,过不上好日子。
韦仁富的父母亲,对韦仁富的期待也好大,但不是指望韦仁富跳出农门,脱胎换骨,而是希望他强壮起来,能够撑好韦家的门户。他们早早地为韦仁富定亲的那个姑娘令他们满意,也令他们欣慰。韦仁富的父母亲坚信,韦仁富的未来老婆又高又大,真正的要个子有个子,要力气有力气,毕竟身大力不亏,娶进家门来,韦家的好日子,就会开始了。
刘巧英有些惊讶,在同学面前一向强势的韦仁富,对他母亲的喋喋不休竟然显得并不怎么在乎,无论母亲怎么说他的过去,怎么说他的家境,怎么说他的娃娃亲,韦仁富都没有打断过一次,似乎没有感到有什么尴尬难堪,没有感到有什么不自在。
说到兴头儿,韦仁富的母亲干脆丢下他们三个同学,走向这丁头屋的里间即他们老夫妻的卧室,把她那引以为自豪的准儿媳请了出来。
韦仁富的这个“童养媳”,应该是散了宴席就与她的父母一起退回里屋,去说他们自家话儿的。
“翠儿,快过来看看,这是仁富的两个女同学。”
韦仁富的母亲拉着那个老大不情愿又难以违拗的叫做“翠儿”的女孩的手,一路咋呼,直至把她按坐到刘巧英们围坐的八仙桌旁的一张本来是韦仁富母亲自己坐的长板凳上。
“翠儿”大名束长翠,是刘巧英早就听韦仁富幸福大队的老同学们介绍过的。束长翠不是刘巧英韦仁富们这个县的人,家在三角圩人民公社紫曹河对岸的另一个县。韦仁富与束长翠的娃娃亲是韦仁富的一个近亲同时又是束长翠的本家长辈撮合而成的。
束长翠并没有接过韦仁富母亲的话,始终一言不发,也没有抬眼看一下刘巧英、吴甜甜、韦仁富他们同学三人,只是礼节性地坐了一会儿,就又挣脱一直站在她身旁的韦仁富母亲的紧抓着的手,起身退回到里间的韦仁富母亲的卧室里去了。
但就这一会儿,好奇的吴甜甜与刘巧英已经对束长翠打量了又打量,他们毕竟不是来看韦仁富的,不是来认识韦仁富的父母亲的,她们本来就是冲着束长翠而来的,她们总不能枉作此行。
束长翠绝对是一个大女人了,丰乳肥臀,四肢发达,个子差不多有一米七五高——如果一米六几的韦仁富再不赶紧长个头,等到他们合拍结婚照,韦仁富的瘦臀底下的长凳上,估计得垫上四块砖头了,才能拍出一张齐头照的。
束长翠上半身着一件水红色的清凉短袖褂子,下半身穿的是藏青色直筒长裤,布料好像是哔叽什么的——刘巧英也不大说得上。
束长翠的脚上蹬着的是一双白色的塑料凉鞋。
从着装上看,束长翠没有吴甜甜时髦,但绝对比刘巧英洋气多了。
刘巧英以为束长翠毕竟是个拿大工分挣钱的人了,有条件按照自己的喜爱装扮自己,况且现在又是来婆家作客。刘巧英不知道,束长翠的这在那时的农村里算得上时髦的一身衣着,其实是拿韦仁富家人提前预付的这年夏天束长翠来家里息夏的礼布做成的——这次束长翠来为韦仁富五十岁的父亲拜寿,就算顺便息过夏了,毕竟,作为社员,她也是轻易不能请假的。
束长翠不像刘巧英,留着两条半长的辫子,而是剪的“丫头毛”发型,两边乌黑的短发只盖过耳端子,后边的头发也只到脖颈的一半,前边的刘海稀稀疏疏的,盖不住平展的额头。束长翠头顶右侧下垂的黑发上边,也只加夹了一只蝴蝶形黑色铁皮发夹。
束长翠的发型,与正在热映的《龙江颂》中江水英的发型差不多一模一样,留着这样的发型,在刘巧英看起来,束长翠也的确显得英姿飒爽。
束长翠留给刘巧英印象更深的同时又让刘巧英有些纳闷的还是她的皮肤。
束长翠脸上手上的皮肤都相当的白,尽管不是吴甜甜的那种雪.白.粉.嫩,却也是常年田间劳作的农村姑娘里边极其难有的白皙。刘巧英没有想到,束长翠的皮肤,竟然比大多数时间都坐在教室里的她自己还要白,还要细腻。
“翠儿,亲家,亲家母,你们这就是要走了啊!”
正当这边的韦仁富与吴甜甜、刘巧英聊上这次来他们生产队学农的话题时,坐在一旁不怎么插得上话了的韦仁富的母亲,发现束长翠和她的父母拿着布包,已经从房间里走了出来,赶忙起身大声迎了上去。
“吃了晚饭再回家吧。”
韦仁富的父亲和姐姐也闻声回到屋里来,连声地挽留着。
韦仁富也站了起来,只是没有出声。
出于礼貌,刘巧英、吴甜甜只得也起身离开了八仙桌。
这个时候,刘巧英留意到,束长翠似乎是不经意地扫了她们一眼。
“不用啦,存财。”
束长翠的父亲拉了拉韦仁富父亲的手,一边继续往前走,一边摆手说。
刘巧英由此知道了韦仁富的父亲叫韦存财。
“朗月姐,你也不要一年到头劳碌命了,也到我们家走走啊。”
看到自己的男人已经走出了门,束长翠的母亲也结束了与韦仁富母亲的拉呱,与束长翠一起往门口走去。
“再来玩啊,再来玩啊。”
韦仁富母亲一手拉着束长翠,一手拉着束长翠的母亲,拖拖拽拽的,一直把她们送出门外。
韦仁富并没有跟出去。
刘巧英得空问韦仁富说:
“你的妈妈姓什么啊。”
“和你一姓哦。怎么了,要认亲吗?”
没有他的“童养媳”在了,韦仁富就又油嘴滑舌起来。
“去你的,八竿子打不着吧。”
刘巧英心中暗喜,莫名地生出一种亲切感,但口头上却并不承认,一推了之。
刘朗月与刘巧英的父亲刘朗生同字辈,刘巧英的确应该叫她姑姑,只是刘巧英从来就没有从保卫大队刘姓家族里听说过这个名字,应该是别的什么地方的刘姓人,与刘巧英这个家族早已经出了五服。
刘朗月的确矮小,个头差不多也就一米五零多一点,身体还很瘦弱,才五十岁上下,就已经显得有点老态龙钟。乡村真是不能养人,刘朗月这样的妇女也还每天都得出大寨工,挣工分养家糊口,又都是拿的小工分,命是够苦的了。难怪她要以为儿子韦仁富订下束长翠这门亲自豪了,她这辈子做大寨工实在是吃足了个头小力气小的苦头,毕竟身大力不亏,娶回了束长翠这个儿媳,要个头有个头,要力气有力气,要人品有人品,再不会像她一样人前上工人后下工还要受人气被人低看了。做了韦仁富媳妇的束长翠,应该能够为韦家好好撑起门户了。
韦存财的个头高多了,应该有一米七八左右,但这个才五十岁的农村男人,背已经有点驼,气色也不怎么好。家庭持续困难,又有先天性哮喘病常年折磨着,也难怪舒展不开眉头了。
这样沉默地想了一会儿,刘巧英就拉上吴甜甜的手,走出了韦仁富的家门。
韦仁富这回跟着他们,也走出了门。
外边的日头正毒辣辣地晒得起劲。
束长翠和她的父母亲已经走远。
原本分散在厨房北山头和猪圈前边大楝树下纳凉拉呱的刘家亲友们也都走的差不多了。
与韦仁富道了别,刘巧英与吴甜甜也往返回班级集体驻扎点的韦仁富所在生产队队部的大场的路上去了。
“你们倒是等等我哇!”
刘巧英与吴甜甜没有走出多远,韦仁富也就小跑着追她们来了。
虽然这次“三同”学农活动就在韦仁富家的生产队里,但韦仁富也是要与所有师生一样睡集体的地铺,吃集体的大锅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