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弼擘窑能烧出六十五个陶罐容量的大水缸大家都知道了,听说再过一天又要准备烧三个,好些贵族都聚集过来套近乎,想拿到弼擘的第一批水缸,他们围着已经做好的那个水缸,啧啧称奇,竟然能做出这么大的水缸,他们那天也听说弼擘窑造出大水缸了,但是听说还有群众在弼擘窑闹事,为了避免惹麻烦,很多贵族都没过来凑热闹,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呢。
弼擘也不藏着,当初消息来,这第一批的水缸中一个要送给大首领,感谢他们一大家子对水缸制成的贡献,第二个要留着自己窑里备用,毕竟他们烧窑,用水量也很大,只剩第三个就可以外放,跟别人交换货物,条件是水缸做好的次日清早,想要的就带着一只小猪仔来弼擘窑,如果有多个人同来了,那他就选择第一个到达的,弼擘也不贪,改造后的窑烧产量高,他还是需要一头牛,但是已经不值这个价了。
不过在贵族的眼里,仅剩的一口缸可是意义非凡,如果能弄到了,那可尽显尊贵啊,不论是大首领还是弼擘在东夷威望很高,特别是能跟大首领拥有一样的东西,那是荣幸。
大水缸才准备烧出来,外面就排着好多的仆人,每人手里牵着一只猪,有的前来后发现自己的猪竟然比别家的小,又匆匆赶回去换大的猪过来,而有人看到别人换得比自己大的猪有不服气,再回去换更大的猪。
姚重华有点无语,难道他们决定要现在开始拍到明天清早吗?皋陶说过将来这些大水缸会走进每家每户,那将来水缸就算不得什么稀奇的玩意了吧。
看着弼擘窑的弟子们忙碌的身影,姚重华又有点怀疑,他们人在普通的窑了算人多了,但是就这几个人力,哪里有能力满足每家每户的需求?
“放心吧,我已经跟别的窑厂谈好了,如果我们真的做成了,就把制作的方法跟他们说,只有大家都同心协力多生产,才有可能会惠及百姓,毕竟弼擘窑在天下面前还是太小了。”弼擘帮他解除了一问,他现在这把年纪了,不在乎什么名利,只要是为天下好的,他都愿意做。
姚重华佩服弼擘的奉献精神,不中饱私囊,就是因为古代的时候有了那么多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世界才会向前发展,不断进步。
当天晚上做好后,弼擘就亲自带弟子抱着上水缸跟着姚重华他们三人回家,壬丁也没有拒绝,这是一个好东西,也是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努力所得的,她受之无愧。
至于那第三口缸,姚重华听说是被一个平民获得的,那些高贵的贵族们的仆人,一直不停的轮换着自己的猪,却忘记了弼擘曾经说过只要带着一只小猪第一个到的,那口缸就属于他,不断地换猪只会丧失自己的第一位,而只牵着一头小猪来的平民一直默默的从第二十位排到了第一位,当弼擘打开门的时候,选中的人就是他了。
姚重华神荼郁垒每天都很细心的给御花园里的花儿浇水,壬丁看着他们这样为逗她开心而努力,三个小家伙年纪都不大,但是已经知道要孝顺她了,好多年纪大的妇人就没有这样的好命了,他们的孩子或是夭折,或是在进入山林打猎后就不见了,好好养在身边的,还会给她们惹事,能这么孝顺的真是不多见了。
每次孩子们在打理御花园的时候,壬丁也会带着女仆帮他们除除杂草,反正她们整理菜园子的时候也是要做这些的。
才没多久,植物开始适应了新的土壤,站得得也稳了,已经有一些小花开了,虽然不多,但是也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看来就心情好,壬丁特别虚喜欢,她要是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御花园逛逛,再喝上一杯姚重华给他泡的花茶,惬意的很。
皋陶见家里院子渐渐变得欣欣向荣,就让仆人在原来姚重华预留的位置上摆了几个矮桌,垫上新做的草席,就约了他的几个大臣来一起商讨事情。
几个大臣一进门,迎面就飘来一阵芬芳,隐入眼帘的是各色盛开的鲜花,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花色被区分开来,没有了在山野中杂乱,整整齐齐的沿着大池塘生长着,在配上大池塘翠绿的水,池塘边还有一座小亭子,壬丁正坐在亭子里洒着饵料喂鱼,鱼儿在下面争食,这动静相结合把皋陶的院子做成了一副美景,谁也没想到可以把自然中的景色带在自家的院子里来。
皋陶先是带在大臣们沿着池塘走了一给他们好好的讲解了一下姚重华是怎么把这个原本大而空的院子改造成这样的,众人又好好的夸了一下姚重华聪明。
逛完了之后,皋陶才让大家入座,大家席地而坐,到了这时,皋陶也不拐弯抹角了,“之前让各位回去思考的仁政与法治相结合的事情,各位考虑得怎么样?”
大家也知道皋陶这次叫他们来也是为了这个事情,既然大首领是这个态度,那大家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出来了。
伯闵最先开口:“大首领,不瞒您说,伯闵觉得这事是好的,但是实施的难度太大,在您上任之前的历任大首领,对百姓均是以惩戒为主,小则杖打,大则割首,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有震慑的效果,但是时间一久就会反弹,所以伯闵认为不太可行。”
皋陶道:“伯闵大人考虑的有道理,之前的所有事情,不管对与错都可让大首领一个人做判断,但大首领毕竟是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有时候心情一个不好,就让原本轻罪的丧生,如果高兴了,一个残杀同胞的恶人也会被从轻发落,确实有是公平。”
“大首领,伯闵大人说的有道理,但是可否听秦不虚一说?”秦不虚这方开口了,皋陶点点头,伸手示意让秦不虚说话,“伯闵大人,您刚刚提到的忧虑确实存在,但是这几年的实践已经说明了仁政同样不能使天下天下安定,如果仁政与法治相结合,说不定真的是一个新的可行的路子,只要有希望我们就要好好的试试。”
伯闵道:“试试?天下大事你说试试就试试?万一不行,后果谁来负责?”
秦不虚道:“以前施行仁政的时候,谁又知道后果,还不是照样摸着石头过河?当时您敢尝试,现在怎么不愿尝试了?”
伯闵道:“以前敢,也是因为觉得可行就贸然的实施了,但是现在的后果什么?好多部落的首领年纪比大首领还大,对他们好还没什么,如果动了他们的利益,那他们还愿意听吗?远一点的地方因为之前的仁政而蠢蠢欲动,如果我们法治,那他们还不得联合起来反了吗?”
说道这里众人沉默了,这是现在最严峻的一个问题,如果部落真的冲突起来,那就龙山现在培养的这些士兵,未必镇压得住他们。
问题一时无解,大家面色沉重的的在那里坐着。
这个沉默的氛围让姚重华这个被壬丁派过来舔茶的孩子,不知道应不应该在他们的眼前走进去。
姚重华犹豫之际,皋陶看到了他,招手让他进去,默默的给各个大臣们舔了茶,皋陶让姚重华坐在他的右边,“阿华,还记得之前你给义父仁政和法治相结合的主意吗?”
姚重华回想,都是好久之前的事情了,不过他不是真的小孩子,当然有印象,“记得。”
“现在我们陷入了困境,义父想问问看你能不能出点好意见。”
皋陶就把刚刚跟大臣们讨论的事情全都跟姚重华说了一遍,姚重华想了想,回答道:“我们没有要影响他们的利益啊。”
在座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这孩子不是睁眼说瞎话嘛?怎么不能不影响?
“大家也看到了重华和哥哥仆人们一起整理的御花园了,我们在地上有清晰的界定,所有的花都种在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有一棵长到了外面来,义母就会把它拔掉,为什么?因为多出来的那棵会让那一整蔟话都变得不整齐不好看。”姚重华慢悠悠的解释道:“我们仁政是为了整个东夷的人和平稳定,我们实行法治同样是为了东夷好,我们修立法典只是为了告诉他们不要做坏事,做坏事必须要接受应有的惩罚,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坏事,我们为什么要惩罚他?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就算没有法典,大首领也不会手下留情,而法典的作用是明确,一个人如果犯什么罪,那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惩罚的程度有多严重,如果单单是义父个人的决定,人们会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失公正,但是用统一的法典来管理他们,但凡是犯了同样的罪,就会接受到同样的惩罚,这都是法典决定的,又不是义父说的,谁还会责怪大首领偏颇?要来找大首领麻烦?”
众人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伯闵还是有点担心:“那如果他们真的反抗了呢?”
“所有遵纪守法的都是好人,我们仁德待之,有部落的首领要闹事,但是旁边的部落受到了大首领的恩惠,又怎么会去帮助他而眼睁睁看大首领为难?再说了,法典一处,并不适宜所有人同时使用,而是应该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先试行,等以后试行的这部分人觉得没问题,在推广至整个东夷,如果你们还是怕他们造反,最先开始可以把某些惩罚先放松一点,等他们适应了再一点一点的加重,这样一点一点的加不会让他们有强烈抵制的典的感觉,但是我最终我们的目的还是达到看来。”
姚重华说完后轻轻拿起一个陶碗喝了口水,刚刚他一口水没喝的就说了这么一大推的话,把他喉咙都说干了。
皋陶听后,也顿时明朗了,不管他们造不造反,现在东夷还是他的天下,由他来推行新的变革合情合理,就算有人心有不满,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是有人私底下小动作小冲突,还没有真的敢冲到龙山来的,他这是为了东夷,不是为了个人的小得失,只要法典编制得尽量的合理,谁还会来反抗他?
秦不虚听后更是赞同的拍膝,“对啊,我们先试验一下,过程中也放出一点风声,让他们有点心里准备,免得让他们措手不及,反而增重了反抗的心里。”
伯闵也点点头,“怪不得人家都说重华小主是小圣人,聪明伶俐,现在看来,小主的脑子哦果然好使啊。”
“这么说伯闵大人也同意重华的意见了?”皋陶问。
伯闵做了一辑:“是,大首领。”
皋陶欣喜:“既然如此,我们明天就来时商讨如何制定法典吧。”
秦不虚提议:“好,到时候让小主也参与吧,脑子说不定可我们灵光多了。”
姚重华摇头反对,“重华又不懂这些东西,神荼哥哥可比我懂多了,让他来吧。”
皋陶想想,“确实是,神荼稳重懂事,现在也十二岁了,不能让他在到处晃悠,该干点正经事来了,这样吧,明天你们三个孩子都来旁听,要是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都可以提。”
姚重华内心是抗拒的,但是他知道一步好的法典可以造福百姓,一部坏的法典能让国家遭殃,姚重华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术从来都不是什么儒学思想,商鞅之后,王侯将相们坚持的一直是法家的思想,这是原始部落的第一部法典,他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帮他们。
而姚重华这一帮就是帮了三年。。。。。。
弼擘窑能烧出六十五个陶罐容量的大水缸大家都知道了,听说再过一天又要准备烧三个,好些贵族都聚集过来套近乎,想拿到弼擘的第一批水缸,他们围着已经做好的那个水缸,啧啧称奇,竟然能做出这么大的水缸,他们那天也听说弼擘窑造出大水缸了,但是听说还有群众在弼擘窑闹事,为了避免惹麻烦,很多贵族都没过来凑热闹,这还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呢。
弼擘也不藏着,当初消息来,这第一批的水缸中一个要送给大首领,感谢他们一大家子对水缸制成的贡献,第二个要留着自己窑里备用,毕竟他们烧窑,用水量也很大,只剩第三个就可以外放,跟别人交换货物,条件是水缸做好的次日清早,想要的就带着一只小猪仔来弼擘窑,如果有多个人同来了,那他就选择第一个到达的,弼擘也不贪,改造后的窑烧产量高,他还是需要一头牛,但是已经不值这个价了。
不过在贵族的眼里,仅剩的一口缸可是意义非凡,如果能弄到了,那可尽显尊贵啊,不论是大首领还是弼擘在东夷威望很高,特别是能跟大首领拥有一样的东西,那是荣幸。
大水缸才准备烧出来,外面就排着好多的仆人,每人手里牵着一只猪,有的前来后发现自己的猪竟然比别家的小,又匆匆赶回去换大的猪过来,而有人看到别人换得比自己大的猪有不服气,再回去换更大的猪。
姚重华有点无语,难道他们决定要现在开始拍到明天清早吗?皋陶说过将来这些大水缸会走进每家每户,那将来水缸就算不得什么稀奇的玩意了吧。
看着弼擘窑的弟子们忙碌的身影,姚重华又有点怀疑,他们人在普通的窑了算人多了,但是就这几个人力,哪里有能力满足每家每户的需求?
“放心吧,我已经跟别的窑厂谈好了,如果我们真的做成了,就把制作的方法跟他们说,只有大家都同心协力多生产,才有可能会惠及百姓,毕竟弼擘窑在天下面前还是太小了。”弼擘帮他解除了一问,他现在这把年纪了,不在乎什么名利,只要是为天下好的,他都愿意做。
姚重华佩服弼擘的奉献精神,不中饱私囊,就是因为古代的时候有了那么多愿意为别人付出的人,世界才会向前发展,不断进步。
当天晚上做好后,弼擘就亲自带弟子抱着上水缸跟着姚重华他们三人回家,壬丁也没有拒绝,这是一个好东西,也是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努力所得的,她受之无愧。
至于那第三口缸,姚重华听说是被一个平民获得的,那些高贵的贵族们的仆人,一直不停的轮换着自己的猪,却忘记了弼擘曾经说过只要带着一只小猪第一个到的,那口缸就属于他,不断地换猪只会丧失自己的第一位,而只牵着一头小猪来的平民一直默默的从第二十位排到了第一位,当弼擘打开门的时候,选中的人就是他了。
姚重华神荼郁垒每天都很细心的给御花园里的花儿浇水,壬丁看着他们这样为逗她开心而努力,三个小家伙年纪都不大,但是已经知道要孝顺她了,好多年纪大的妇人就没有这样的好命了,他们的孩子或是夭折,或是在进入山林打猎后就不见了,好好养在身边的,还会给她们惹事,能这么孝顺的真是不多见了。
每次孩子们在打理御花园的时候,壬丁也会带着女仆帮他们除除杂草,反正她们整理菜园子的时候也是要做这些的。
才没多久,植物开始适应了新的土壤,站得得也稳了,已经有一些小花开了,虽然不多,但是也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看来就心情好,壬丁特别虚喜欢,她要是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在御花园逛逛,再喝上一杯姚重华给他泡的花茶,惬意的很。
皋陶见家里院子渐渐变得欣欣向荣,就让仆人在原来姚重华预留的位置上摆了几个矮桌,垫上新做的草席,就约了他的几个大臣来一起商讨事情。
几个大臣一进门,迎面就飘来一阵芬芳,隐入眼帘的是各色盛开的鲜花,不同的品种不同的花色被区分开来,没有了在山野中杂乱,整整齐齐的沿着大池塘生长着,在配上大池塘翠绿的水,池塘边还有一座小亭子,壬丁正坐在亭子里洒着饵料喂鱼,鱼儿在下面争食,这动静相结合把皋陶的院子做成了一副美景,谁也没想到可以把自然中的景色带在自家的院子里来。
皋陶先是带在大臣们沿着池塘走了一给他们好好的讲解了一下姚重华是怎么把这个原本大而空的院子改造成这样的,众人又好好的夸了一下姚重华聪明。
逛完了之后,皋陶才让大家入座,大家席地而坐,到了这时,皋陶也不拐弯抹角了,“之前让各位回去思考的仁政与法治相结合的事情,各位考虑得怎么样?”
大家也知道皋陶这次叫他们来也是为了这个事情,既然大首领是这个态度,那大家有什么想法就直接说出来了。
伯闵最先开口:“大首领,不瞒您说,伯闵觉得这事是好的,但是实施的难度太大,在您上任之前的历任大首领,对百姓均是以惩戒为主,小则杖打,大则割首,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的时期内有震慑的效果,但是时间一久就会反弹,所以伯闵认为不太可行。”
皋陶道:“伯闵大人考虑的有道理,之前的所有事情,不管对与错都可让大首领一个人做判断,但大首领毕竟是人,也会有犯错的时候,有时候心情一个不好,就让原本轻罪的丧生,如果高兴了,一个残杀同胞的恶人也会被从轻发落,确实有是公平。”
“大首领,伯闵大人说的有道理,但是可否听秦不虚一说?”秦不虚这方开口了,皋陶点点头,伸手示意让秦不虚说话,“伯闵大人,您刚刚提到的忧虑确实存在,但是这几年的实践已经说明了仁政同样不能使天下天下安定,如果仁政与法治相结合,说不定真的是一个新的可行的路子,只要有希望我们就要好好的试试。”
伯闵道:“试试?天下大事你说试试就试试?万一不行,后果谁来负责?”
秦不虚道:“以前施行仁政的时候,谁又知道后果,还不是照样摸着石头过河?当时您敢尝试,现在怎么不愿尝试了?”
伯闵道:“以前敢,也是因为觉得可行就贸然的实施了,但是现在的后果什么?好多部落的首领年纪比大首领还大,对他们好还没什么,如果动了他们的利益,那他们还愿意听吗?远一点的地方因为之前的仁政而蠢蠢欲动,如果我们法治,那他们还不得联合起来反了吗?”
说道这里众人沉默了,这是现在最严峻的一个问题,如果部落真的冲突起来,那就龙山现在培养的这些士兵,未必镇压得住他们。
问题一时无解,大家面色沉重的的在那里坐着。
这个沉默的氛围让姚重华这个被壬丁派过来舔茶的孩子,不知道应不应该在他们的眼前走进去。
姚重华犹豫之际,皋陶看到了他,招手让他进去,默默的给各个大臣们舔了茶,皋陶让姚重华坐在他的右边,“阿华,还记得之前你给义父仁政和法治相结合的主意吗?”
姚重华回想,都是好久之前的事情了,不过他不是真的小孩子,当然有印象,“记得。”
“现在我们陷入了困境,义父想问问看你能不能出点好意见。”
皋陶就把刚刚跟大臣们讨论的事情全都跟姚重华说了一遍,姚重华想了想,回答道:“我们没有要影响他们的利益啊。”
在座的人都瞪大了眼睛,这孩子不是睁眼说瞎话嘛?怎么不能不影响?
“大家也看到了重华和哥哥仆人们一起整理的御花园了,我们在地上有清晰的界定,所有的花都种在范围之内,但是如果有一棵长到了外面来,义母就会把它拔掉,为什么?因为多出来的那棵会让那一整蔟话都变得不整齐不好看。”姚重华慢悠悠的解释道:“我们仁政是为了整个东夷的人和平稳定,我们实行法治同样是为了东夷好,我们修立法典只是为了告诉他们不要做坏事,做坏事必须要接受应有的惩罚,如果一个人没有做坏事,我们为什么要惩罚他?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就算没有法典,大首领也不会手下留情,而法典的作用是明确,一个人如果犯什么罪,那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惩罚,惩罚的程度有多严重,如果单单是义父个人的决定,人们会认为这样的做法有失公正,但是用统一的法典来管理他们,但凡是犯了同样的罪,就会接受到同样的惩罚,这都是法典决定的,又不是义父说的,谁还会责怪大首领偏颇?要来找大首领麻烦?”
众人仔细想想,确实是这么一回事。
伯闵还是有点担心:“那如果他们真的反抗了呢?”
“所有遵纪守法的都是好人,我们仁德待之,有部落的首领要闹事,但是旁边的部落受到了大首领的恩惠,又怎么会去帮助他而眼睁睁看大首领为难?再说了,法典一处,并不适宜所有人同时使用,而是应该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先试行,等以后试行的这部分人觉得没问题,在推广至整个东夷,如果你们还是怕他们造反,最先开始可以把某些惩罚先放松一点,等他们适应了再一点一点的加重,这样一点一点的加不会让他们有强烈抵制的典的感觉,但是我最终我们的目的还是达到看来。”
姚重华说完后轻轻拿起一个陶碗喝了口水,刚刚他一口水没喝的就说了这么一大推的话,把他喉咙都说干了。
皋陶听后,也顿时明朗了,不管他们造不造反,现在东夷还是他的天下,由他来推行新的变革合情合理,就算有人心有不满,但是到目前为止,只是有人私底下小动作小冲突,还没有真的敢冲到龙山来的,他这是为了东夷,不是为了个人的小得失,只要法典编制得尽量的合理,谁还会来反抗他?
秦不虚听后更是赞同的拍膝,“对啊,我们先试验一下,过程中也放出一点风声,让他们有点心里准备,免得让他们措手不及,反而增重了反抗的心里。”
伯闵也点点头,“怪不得人家都说重华小主是小圣人,聪明伶俐,现在看来,小主的脑子哦果然好使啊。”
“这么说伯闵大人也同意重华的意见了?”皋陶问。
伯闵做了一辑:“是,大首领。”
皋陶欣喜:“既然如此,我们明天就来时商讨如何制定法典吧。”
秦不虚提议:“好,到时候让小主也参与吧,脑子说不定可我们灵光多了。”
姚重华摇头反对,“重华又不懂这些东西,神荼哥哥可比我懂多了,让他来吧。”
皋陶想想,“确实是,神荼稳重懂事,现在也十二岁了,不能让他在到处晃悠,该干点正经事来了,这样吧,明天你们三个孩子都来旁听,要是有自己不同的见解,都可以提。”
姚重华内心是抗拒的,但是他知道一步好的法典可以造福百姓,一部坏的法典能让国家遭殃,姚重华一直认为中国古代的帝王之术从来都不是什么儒学思想,商鞅之后,王侯将相们坚持的一直是法家的思想,这是原始部落的第一部法典,他愿意尽自己所能帮帮他们。
而姚重华这一帮就是帮了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