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拿到了第二天的通告,拍他和陈昆进山的戏,出发时间,呃,上午九点半。拍了这么年的戏,还是头一回遇到如此轻松的剧组,李睿还真有点不适应。
好吧,至少能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定定心心地吃一顿自助早餐,化妆、换衣服,出发。
红色,洗的发白,感觉变成橘红色的运动服,灰裤子,同样洗的发白的解放鞋。陈昆则是蓝背心、白衬衫、蓝裤子,同样的解放鞋,只是他的稍微新的,至少能看见绿色。
戴斯杰说,这样的打扮在那个时代算是时髦的,只有城里来的知青这么穿,山里的老百姓还都是草鞋和土布衣衫。只有到年底分红的时候才能去县城扯点花布啥的,做件新衣服那是大事情,手艺好的裁缝在十里八乡特别受欢迎。
眼下已是张家界的旅游旺季,剧组取景的地方尽量避开游人扎堆的地方,一来避免干扰;二来人工痕迹不重,更有原生态。
车行大概半个小时,来到山下,之前运送道具和设备的卡车早已停在那儿了。李睿下车抬头往上望,就见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阶梯蜿蜒而上,一眼望不到头。
“李,李哥,走吧,到上面还得走二十多分钟呢。”陈昆走到他旁边道,之前习惯称呼李导,一时还改不了口。
“二十多分钟?”李睿吓了一跳,象这种宽度还不到一米的台阶山路,光那些设备抬上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啊,你行不行啊?我们可是走习惯喽!”戴斯杰笑眯眯道。
其实现在就他们三人,导演外加两位演员,包括副导演赵春林在内的工作人员早就先一步进山了。至于那位名义上的助理,昨天晚上啥时候回来的,李睿都不知道,早上没见他下来吃早饭,估计这会还在房间里睡大觉呢。
“那就走着看吧。”
李睿多少有点不服气,虽说他老家桐庐四周也都是山,从小他也没少爬山,但地处江南丘陵的桐庐和这里的武陵山脉腹地压根就不好比,这里的山更高,地势也更加险要。
不过他自信自己的身体素质要远比看似瘦弱的他们两人要强壮的多。
一步一步往上走,石板阶梯看似险要,但走起来没有想象中累人和惊险,可能这里甚少有游客光顾,台阶旁的植被长的都很茂盛,有些路段甚至都侵占了台阶的三分之二。
“这种山路都是这里的老百姓花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的敲打出来的。以前这里还没有开发的时候,据说都是这种路,所有东西都要靠人扛着才能运送上去。”边走,戴斯杰一边还介绍着。
“这上面还有人家?”李睿不由好奇道。
“当然有了,其实这里的很多山民都是住在山上的。上面不但有人家,有好几个村子,还有很多农田呢。”戴斯杰笑道。
如果是一般的,跟李睿老家那边的山那样,山上有村子,还有梯田。但这里放眼望去到处是悬崖峭壁,巨大的岩石,居然还有村子和农田,想想都感觉很神奇。
六月份的天气很热,很快就汗流浃背,别的倒没啥,就是李睿现在头上戴着的头套,格外的闷热,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鬓角滑落下来。
之前拍《征服》的时候他的发型就是毛刺寸头,原本以为还能凑活,但是戴斯杰却说不行,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留这种毛刺,这种发型是劳改犯的标志,要不就是二流子,所以只能粘个头套。
不过还别说,粘了头套之后,人倒是显得年轻了很多,和陈昆站在一起也不显得突兀。其实他就是长相老气,要说脸上的皮肤还会很光滑的,基本没啥褶子。
大概走了十多分钟,毕竟岁月不饶人,快五十的戴斯杰喘着粗气,抹了把额头的汗,看到前面脚步依旧稳健的李睿,不由赞道:“哥子伙儿,硬是要得!”
李睿停下脚步微喘着回头看看戴斯杰,笑道:“导演,你也要得!”
说起来他也挺佩服戴斯杰的,走了这么长时间的山路,他尽管仗着自己年轻和强壮的体魄,但人家毕竟一把岁数,而且一看就跟书生似的,依旧不掉队,没见旁边的陈昆早已是气喘如牛了。
“李哥,你厉害噻!”
相比李睿半吊子的川普,同为川省人的戴斯杰和陈昆倒都是标准的川音,不过仔细听,还是能够听出两人口音的不同,戴斯杰是蜀州口音,而陈昆则说的一口地道的渝城话。
中途休息了片刻,然后一鼓作气终于到了拍摄现场。正如戴斯杰所说的那样,这半山腰还真有一个村子,而且他们的农田就在悬崖边上,旁边只留下一条宽不足两米的石板路。走在这条路上,李睿甚至都不敢往下看。
这还是白天,要是晚上呢?这黑灯瞎火的难道没人会摔下去吗?令人惊奇的是,据剧组临时雇用的几个当地群演说,从未听说过有人因走路而掉下山崖的,而且这还是半山腰,再往上还有几个村子。
到了半山腰,那石板阶梯的山路不再象上山的路那样,沿着山坡蜿蜒而上。这山望着那山高,山路也随之沿着山的棱线走,往往两边都是悬崖,或者就建在山崖之旁,一面靠着绝壁,一面便是万丈深渊,又或者直接从两块大岩石中穿行而过。
沿着山棱,高高低低的起伏,两座山头邻的近,就会呈一个“u”字形,上下都很陡峭。
马剑羚和罗明进山的这场戏就是在一处“u”字形的山路上拍摄。三人到达现场的时候,赵春林带着场工们早已做好的拍摄前的准备。
其实也没啥准备的,不需要灯光,不需要布景,只是将机器设备和道具搬上来,然后就在对面山头上支好机位。
大概拍文艺片的导演都十分偏爱长镜头,或许他们认为长镜头、大全景会显得逼格很高。当初拍《苏州河》时,楼烨近经常运用长镜头。但戴斯杰显然更加夸张,摄影机架在对面的山头上,相距足足好几百米呢,镜头里的人物几乎跟蚂蚁那么小。
道具是两个打好背带的铺盖,两个网兜里装着搪瓷脸盆、搪瓷碗、搪瓷杯子以及洗漱用品,另外还有两口大箱子。
他们两人背着铺盖拿着网兜,两口大箱子让两个群演背着。群演都是当地人,他们都有一个专用的类似“l”形的支架,只要把箱子放上去,用绳子捆牢,便可轻轻松松地背着走起。
这门手艺这里的当地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因为他们生产、生活用的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从山上背上来的,然后产出的粮食、山货又这样背到山下去贩卖,祖祖辈辈,甚至几百年都是如此。
而且他们手里还有一种“丁”字形的拐杖,弯着腰,背着重物,用拐杖拄着借力,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周而复始。
当然让他们客串群演,自然没有平时那么辛苦,因为箱子是空的,他们的步态都轻盈,拍了一遍,戴斯杰马上觉察出不对,当然让群演演出那种背负重物的感觉,他们演不出来,索性就往箱子里各装了两块石头。
镜头离着有好几百米远,没有台词,没有特写,甚至都没有表演。两人就是背着铺盖,拎着网兜从镜头对面那个稍矮一点的山头,跟随着两个背着装着石头的箱子,总算有点吃力的群演,沿着石板台阶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一直下到“u”字形的底部。
距离太远,没有平素拍戏时导演扯着大嗓门喊“开始”和“咔”的声音,只能借助对讲机。
于是藏兜里的对讲机发出“刺啦”一声,便传来导演的声音:“再来一遍,另外注意一下你们和群演的距离,尽量稍微拉开一点。”
“明白!”李睿拿着对讲机应了一声,然后招呼陈昆和两位群演原路返回,再来一遍。
等他们再次走到谷底,又听戴斯杰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距离还不够,再来开一点。”
“好的,导演!”
再原路返回,上山可是比下山累多了。
“再来一遍。”
“再来……”
好嘛,这一个镜头足足拍了五遍之后,戴斯杰居然还让再来一遍。
“有什么问题他就并不能中途喊停,非要咱们走到下面,然后再来一条!”
导演要求严格这没错,但是就这么一个没有台词、没有特写的长镜头非要一遍再一遍,而且非要整个镜头全部拍完,他才说再来一遍。哪怕李睿的脾气再好,也忍不住吐槽道。
至于陈昆,早就累的不行了,一边往上爬,一边喘着粗气解释道:“导演平时拍戏也这样,都是把一个镜头拍完,才说有什么问题。”
非要一个镜头拍完?这都什么毛病,难道就不怕浪费胶片吗?好吧,差点忘了人家是法国人,两千五百万的投资,有钱!
好吧,至少能一觉睡到自然醒,然后定定心心地吃一顿自助早餐,化妆、换衣服,出发。
红色,洗的发白,感觉变成橘红色的运动服,灰裤子,同样洗的发白的解放鞋。陈昆则是蓝背心、白衬衫、蓝裤子,同样的解放鞋,只是他的稍微新的,至少能看见绿色。
戴斯杰说,这样的打扮在那个时代算是时髦的,只有城里来的知青这么穿,山里的老百姓还都是草鞋和土布衣衫。只有到年底分红的时候才能去县城扯点花布啥的,做件新衣服那是大事情,手艺好的裁缝在十里八乡特别受欢迎。
眼下已是张家界的旅游旺季,剧组取景的地方尽量避开游人扎堆的地方,一来避免干扰;二来人工痕迹不重,更有原生态。
车行大概半个小时,来到山下,之前运送道具和设备的卡车早已停在那儿了。李睿下车抬头往上望,就见一条弯弯曲曲的石板阶梯蜿蜒而上,一眼望不到头。
“李,李哥,走吧,到上面还得走二十多分钟呢。”陈昆走到他旁边道,之前习惯称呼李导,一时还改不了口。
“二十多分钟?”李睿吓了一跳,象这种宽度还不到一米的台阶山路,光那些设备抬上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是啊,你行不行啊?我们可是走习惯喽!”戴斯杰笑眯眯道。
其实现在就他们三人,导演外加两位演员,包括副导演赵春林在内的工作人员早就先一步进山了。至于那位名义上的助理,昨天晚上啥时候回来的,李睿都不知道,早上没见他下来吃早饭,估计这会还在房间里睡大觉呢。
“那就走着看吧。”
李睿多少有点不服气,虽说他老家桐庐四周也都是山,从小他也没少爬山,但地处江南丘陵的桐庐和这里的武陵山脉腹地压根就不好比,这里的山更高,地势也更加险要。
不过他自信自己的身体素质要远比看似瘦弱的他们两人要强壮的多。
一步一步往上走,石板阶梯看似险要,但走起来没有想象中累人和惊险,可能这里甚少有游客光顾,台阶旁的植被长的都很茂盛,有些路段甚至都侵占了台阶的三分之二。
“这种山路都是这里的老百姓花了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一块石头一块石头的敲打出来的。以前这里还没有开发的时候,据说都是这种路,所有东西都要靠人扛着才能运送上去。”边走,戴斯杰一边还介绍着。
“这上面还有人家?”李睿不由好奇道。
“当然有了,其实这里的很多山民都是住在山上的。上面不但有人家,有好几个村子,还有很多农田呢。”戴斯杰笑道。
如果是一般的,跟李睿老家那边的山那样,山上有村子,还有梯田。但这里放眼望去到处是悬崖峭壁,巨大的岩石,居然还有村子和农田,想想都感觉很神奇。
六月份的天气很热,很快就汗流浃背,别的倒没啥,就是李睿现在头上戴着的头套,格外的闷热,大颗大颗的汗珠从额头、鬓角滑落下来。
之前拍《征服》的时候他的发型就是毛刺寸头,原本以为还能凑活,但是戴斯杰却说不行,因为在那个年代,很少有人留这种毛刺,这种发型是劳改犯的标志,要不就是二流子,所以只能粘个头套。
不过还别说,粘了头套之后,人倒是显得年轻了很多,和陈昆站在一起也不显得突兀。其实他就是长相老气,要说脸上的皮肤还会很光滑的,基本没啥褶子。
大概走了十多分钟,毕竟岁月不饶人,快五十的戴斯杰喘着粗气,抹了把额头的汗,看到前面脚步依旧稳健的李睿,不由赞道:“哥子伙儿,硬是要得!”
李睿停下脚步微喘着回头看看戴斯杰,笑道:“导演,你也要得!”
说起来他也挺佩服戴斯杰的,走了这么长时间的山路,他尽管仗着自己年轻和强壮的体魄,但人家毕竟一把岁数,而且一看就跟书生似的,依旧不掉队,没见旁边的陈昆早已是气喘如牛了。
“李哥,你厉害噻!”
相比李睿半吊子的川普,同为川省人的戴斯杰和陈昆倒都是标准的川音,不过仔细听,还是能够听出两人口音的不同,戴斯杰是蜀州口音,而陈昆则说的一口地道的渝城话。
中途休息了片刻,然后一鼓作气终于到了拍摄现场。正如戴斯杰所说的那样,这半山腰还真有一个村子,而且他们的农田就在悬崖边上,旁边只留下一条宽不足两米的石板路。走在这条路上,李睿甚至都不敢往下看。
这还是白天,要是晚上呢?这黑灯瞎火的难道没人会摔下去吗?令人惊奇的是,据剧组临时雇用的几个当地群演说,从未听说过有人因走路而掉下山崖的,而且这还是半山腰,再往上还有几个村子。
到了半山腰,那石板阶梯的山路不再象上山的路那样,沿着山坡蜿蜒而上。这山望着那山高,山路也随之沿着山的棱线走,往往两边都是悬崖,或者就建在山崖之旁,一面靠着绝壁,一面便是万丈深渊,又或者直接从两块大岩石中穿行而过。
沿着山棱,高高低低的起伏,两座山头邻的近,就会呈一个“u”字形,上下都很陡峭。
马剑羚和罗明进山的这场戏就是在一处“u”字形的山路上拍摄。三人到达现场的时候,赵春林带着场工们早已做好的拍摄前的准备。
其实也没啥准备的,不需要灯光,不需要布景,只是将机器设备和道具搬上来,然后就在对面山头上支好机位。
大概拍文艺片的导演都十分偏爱长镜头,或许他们认为长镜头、大全景会显得逼格很高。当初拍《苏州河》时,楼烨近经常运用长镜头。但戴斯杰显然更加夸张,摄影机架在对面的山头上,相距足足好几百米呢,镜头里的人物几乎跟蚂蚁那么小。
道具是两个打好背带的铺盖,两个网兜里装着搪瓷脸盆、搪瓷碗、搪瓷杯子以及洗漱用品,另外还有两口大箱子。
他们两人背着铺盖拿着网兜,两口大箱子让两个群演背着。群演都是当地人,他们都有一个专用的类似“l”形的支架,只要把箱子放上去,用绳子捆牢,便可轻轻松松地背着走起。
这门手艺这里的当地人几乎每个人都会,因为他们生产、生活用的所有东西都是这样从山上背上来的,然后产出的粮食、山货又这样背到山下去贩卖,祖祖辈辈,甚至几百年都是如此。
而且他们手里还有一种“丁”字形的拐杖,弯着腰,背着重物,用拐杖拄着借力,一步一步往上攀登,周而复始。
当然让他们客串群演,自然没有平时那么辛苦,因为箱子是空的,他们的步态都轻盈,拍了一遍,戴斯杰马上觉察出不对,当然让群演演出那种背负重物的感觉,他们演不出来,索性就往箱子里各装了两块石头。
镜头离着有好几百米远,没有台词,没有特写,甚至都没有表演。两人就是背着铺盖,拎着网兜从镜头对面那个稍矮一点的山头,跟随着两个背着装着石头的箱子,总算有点吃力的群演,沿着石板台阶一步一步地往下走,一直下到“u”字形的底部。
距离太远,没有平素拍戏时导演扯着大嗓门喊“开始”和“咔”的声音,只能借助对讲机。
于是藏兜里的对讲机发出“刺啦”一声,便传来导演的声音:“再来一遍,另外注意一下你们和群演的距离,尽量稍微拉开一点。”
“明白!”李睿拿着对讲机应了一声,然后招呼陈昆和两位群演原路返回,再来一遍。
等他们再次走到谷底,又听戴斯杰的声音从对讲机里传来:“距离还不够,再来开一点。”
“好的,导演!”
再原路返回,上山可是比下山累多了。
“再来一遍。”
“再来……”
好嘛,这一个镜头足足拍了五遍之后,戴斯杰居然还让再来一遍。
“有什么问题他就并不能中途喊停,非要咱们走到下面,然后再来一条!”
导演要求严格这没错,但是就这么一个没有台词、没有特写的长镜头非要一遍再一遍,而且非要整个镜头全部拍完,他才说再来一遍。哪怕李睿的脾气再好,也忍不住吐槽道。
至于陈昆,早就累的不行了,一边往上爬,一边喘着粗气解释道:“导演平时拍戏也这样,都是把一个镜头拍完,才说有什么问题。”
非要一个镜头拍完?这都什么毛病,难道就不怕浪费胶片吗?好吧,差点忘了人家是法国人,两千五百万的投资,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