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六年秋天,西南蜀地终于传来了好消息,韩老三和李信二人联手,攻下了蓉城北边的绵竹和金堂二县,距离将蜀地纳入金陵新民朝廷治下,仅有一步之遥了。

  为此,韩老三和李信二人联合上书,请求金陵新民朝廷,委派数名重要人物,仿照方面收复辽东之旧事,前往蜀地主持大局。

  在奏疏中,韩老三还提到,他已年老体弱,不堪战事辛劳,恳请新民帝周进另派他人,接替他的差事。

  在内阁成员及议政院诸位大臣的祝贺声中,周进点名议政院议政大臣张安世、参谋副总长韩奇,速度赶往蜀地,力争在本年度之内,彻底缓和西南形势。

  内阁首辅王允老大人退朝回家之后,一直在心里头盘算着诸多事情。

  他个人觉得,受到前线胜利消息的影响,新民帝周进这一段时间的总体心情,应当是非常愉悦的。

  张安世在盛京,发生了那么大的差错,新民帝周进也毫不计较,照样把他派往署地主持战事收尾及后续经营等诸多事项,可见其简在帝心。

  而韩老三为了给自己的儿子韩奇铺路,让韩奇多捞一些军功,想要临阵换将,主动让贤,新民帝周进居然也同意了,这固然与韩家人站队早、私交深有关,但是不是也说明,圣心大悦呢?

  王允乃文官出身,军功方面,他没有什么想法,目前他的主要工作,还是想推动新民朝廷尽早恢复科考。

  毕竟,马上打来的天下容易,马下治理天下难啊。

  但王允老大人的这个想法,却屡次在新民帝周进这里碰壁。

  一开始,周进给出的理由是,这些年来,各地战乱频仍,对文教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有些州府受到战乱的影响比较小,有些州府受到战乱的影响比较大,若是恢复科考,必然是受到战乱影响小的州府占便宜,受到战乱影响比较大的州府吃了亏,很明显不公平。

  这个理由也不是道理,内阁成员和议政院诸位大臣,也对此持赞同态度,恢复科考之事,便一直耽搁至今了。

  但现在,清廷已经覆灭,北方草原部落也已经臣服,至于西王、闯王这两股流民军,更是退缩至蜀地,相互厮杀,实力大减,已经算是风雨中的烛火,支撑不了多久了。

  在这种情况下,提前筹备开科取士一事,堪称未雨绸缪之举,王允老大人不觉得自己屡次上书,要求朝廷恢复科考的主张,有何不对之处。

  事实上,陆秀峰、钟栅、钟杰、魏西平、张应华、钱若宰、韩厉等朝中大臣,都对内阁首辅王允老大人的提议,持赞同态度。

  这些人都属于文官一系,身上也都具有功名在身,希望有更多取得功名的读书人,进入到金陵新民朝廷任职。

  但也有一些人表示反对,比如那个不学无术、唯知迎合上意的傅检,再加上一个冯紫英,便认为曾经的桃李书院,在办学上非常成功,给金陵新民朝廷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开科取士一事虽然必不可少,但也不必急于一时,且等天下一统了以后再说。

  傅检、冯紫英都曾任桃李书院院长,他们想利用这个时间差,给桃李书院结业学员以更多的成长期,以便作为他们在官场上的奧援,纯属因私废公,让王允老大人很是生气。

  至于韩老三、韩奇、牛军、张诗卿、穆济伦、陈也俊、卫若兰等军功派,担心开科取士之后,会导致军功派的地位下降,故而对于开科取士一事,也是极力反对。

  可怜王允老大人,作为内阁首辅,在朝廷政务方面,向来有着很大的发言权,他所推行的一系列治国方略,在议政院表决时,也很少被批驳回来。

  唯独这开科取士一事,他都在内阁会议上,讨论过许多次了,有了还算是比较成熟的方案,但递交给议政院讨论后,就是得不到通过,让王允老大人很是郁闷。

  他打算趁着新民帝周进的心情正高兴,在皇上面前再进谏一次,只要说服了这位正主,以后把方案递交议政院讨论时,获得批准的机会应当更大一些。

  这一天,王允老大人身着一袭黑色的官袍,袍角绣着的金线云纹在微光中闪烁,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那花白的胡须随着他的步伐微微颤动。他迈着略显沉重却坚定的步子,向着新民帝周进的书房走去。

  书房内,周进正坐在书案前,手中握着一支毛笔,面前摊开着一幅天下舆图,眉头紧锁,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听闻王允求见,他微微抬起头,目光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陛下,老臣有要事启奏。”王允进门后,恭敬地行了大礼,声音虽然苍老,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劲道。

  周进放下手中的笔,示意王允起身,说道:“王首辅,不必多礼,有何事,不妨直说。”

  王允挺直了腰板,神色郑重地说道:“陛下,老臣今日前来,是为了恢复科考一事。如今我新民朝廷初立,正是广纳贤才之时,恢复科考,可让更多的读书人及其背后的诗书家族,加入我们的阵营,为朝廷所用,巩固我朝根基啊。”

  周进微微皱眉,他其实早就料到王允会提此事,心中也并非没有考量,但此时天下局势未稳,他实在有所顾虑。沉默片刻后,他缓缓开口道:“王首辅,你的心意朕明白。只是如今天下尚未统一,局部地区仍有战乱,此时恢复科考,怕是不妥。”

  王允却并未退缩,他向前迈了一步,目光灼灼地看着周进,说道:“陛下,诚然如今还有个别省份在打仗,但绝大部分州府都已恢复和平。科举乃国家抡才大典,即便金陵暂时不举行会试,各行省、州府是不是可以考虑筹备乡试、院试之类事宜?这不仅能让天下读书人看到我朝重视人才,也能为日后的大一统储备人才啊。”

  周进沉思不语,他明白王允所言有理,可心中的担忧却难以消除。若是此时贸然恢复科考,仍旧回到八股取士的既定轨道,恐怕于国于民不利,后果不堪设想啊。

  见周进仍在犹豫,王允情绪愈发激动,他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声音中带着几分恳切,几分决然:“陛下,老臣为全天下读书人请命!科举关乎国家兴衰,关乎民心所向。若陛下还不同意,老臣实在无颜再居内阁首辅之位,恳请陛下恩准老臣辞去职务。”

  周进闻言,心中一惊,连忙起身走到王允面前,亲自将他扶起,说道:“王首辅,快快请起,此事重大,朕需慎重考虑,你又何必如此。”

  王允抬起头,眼中满是期待:“陛下,老臣一生为朝廷,为天下,如今所思所想也皆是为了我新民朝廷的长治久安。科举之事,刻不容缓啊。”

  周进看着王允那苍老却坚定的面容,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王允是为了朝廷好,这位老臣一生忠心耿耿,为了朝廷的建立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深吸一口气,说道:“王首辅,你的提议朕已听进去了。只是此事确实需要从长计议,你能否拟订一个更成熟的方案出来,待朕看过之后,再做决定也不迟。”

  王允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嘴角微微上扬,激动得嘴巴都有些歪斜了。他再次行礼,说道:“陛下英明!老臣定当殚精竭虑,尽快拟订出一个周全的方案。”

  周进看着王允,心中暗暗叹息。他知道,恢复科考一事,终究是躲不过去了。但他也清楚,这其中的风险和挑战,需要他和王允等一众大臣,共同去面对,去化解。

  王允退下后,周进又回到了书案前,他看着那幅天下舆图,陷入了深深的思索。恢复科考,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步棋若是走错,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新民朝廷的未来。

  而此时的王允,已经回到了自己的府邸。他坐在书房内,迫不及待地铺开纸张,准备开始拟订科举方案。

  他的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一幅科举盛景:各地的读书人纷纷奔赴考场,他们怀揣着报国之志,在考场上奋笔疾书。这些人才,将成为新民朝廷的栋梁之材,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允日夜忙碌,查阅各种典籍,参考前朝的科举制度,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精心拟订着方案。他还召集了一些朝中的饱学之士,共同商讨科举的细节,力求让这个方案尽善尽美。

  金陵城的秋夜,静谧而深沉,内阁首辅官邸的内书房里,却透着暖黄的灯光。王允老大人端坐在雕花梨木椅上,神色疲惫却又带着几分期待。

  刚才,他派下人去把儿子王成学叫过来,想让儿子帮他把把关。

  听闻脚步声,王允老大人抬眼望去,见儿子王成学正推门而入。

  “成学,你来啦。”王允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疲惫后的欣慰,他指了指对面的椅子,待王成学坐下后,小心翼翼地从案头拿起一沓厚厚的纸张,递到王成学面前,“这是为父主持草拟的恢复科考方案,你帮为父审读一下,提出你的中肯意见。”

  王成学接过方案,纸张还带着淡淡的墨香。他随意地翻开,目光只是匆匆扫过,不过片刻,便将方案放在一旁,语气笃定地说道:“父亲,这份恢复科考草案,怕是难得到皇上的首肯,在议政院也绝无表决通过的可能。”

  王允闻言,原本满怀期待的眼神瞬间凝固,脸上满是惊愕与不解,急切问道:“为什么?这可是为父大半个月的心血,集体智慧的结晶,怎么在你眼里,就变得一文不值了?”

  王成学看着父亲,缓缓开口说道:“父亲,您有所不知。如今的新民帝推崇科学技术,这便是朝廷一直以战事为借口,迟迟未恢复科考的关键因素。您看您这份方案,依旧沿用八股取士的旧制,从经义策论到文章格式,全是老一套,怎么能入得了皇上的眼?皇上若不同意,议政院的诸位大臣都是由皇上提名,又怎会轻易通过这份方案呢?”

  王允听到这番话,顿时间如遭雷击,整个人都愣在了原地。

  他一直沉浸在传统科举的思维里,满心想着恢复科举能笼络天下读书人,却忽略了时代已经变了,皇上的心思也变了。他下意识地攥紧了手中的茶盏,指节泛白,心中五味杂陈。

  “为父竟如此糊涂……”王允喃喃自语,眼中满是懊悔,“这些年忙于政务,一心想着延续祖宗的科举制度,却没跟上皇上的思路,没看到时代的变化。”

  王成学看着父亲懊悔的模样,心中有些不忍,轻声安慰道:“父亲,您也别太自责,这也不能全怪您。以往科举一直是选拔人才的正途,您一时没转变过来也正常。”

  王允摆了摆手,长叹一声:“不,是为父的错。身为内阁首辅,本该洞察圣意,顺应时代,可我却固步自封。”他站起身,在书房中来回踱步,神色凝重。

  “成学,你说得对。”王允停下脚步,目光重新变得坚定,“这份方案确实该改。我们不能再用老眼光看待科举,得融入皇上看重的科学技术,这样才能为朝廷选拔真正需要的人才。”

  王成学点了点头,眼中满是对父亲敬佩:“父亲能这么想就好了。如今国家百废待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举也该与时俱进。”

  王允重新坐回案前,看着那份被“判了死刑”的方案,深吸一口气:“看来,为父又得熬夜了。这一次,一定要拿出一份让皇上满意,对朝廷有用的科举方案。”

  王成学看着父亲坚毅的背影,知道父亲已经重新振作起来。在这寂静的夜晚,书房里再次响起了研磨的声音,王允在灯下奋笔疾书,试图在传统与革新之间找到平衡,为新民朝廷科举之路开辟一条新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重生于红楼末年,重生于红楼末年最新章节,重生于红楼末年 平板电子书!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本站根据您的指令搜索各大小说站得到的链接列表,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版权人认为在本站放置您的作品有损您的利益,请发邮件至,本站确认后将会立即删除。
Copyright©2018 八零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