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仁劝住了苏轼,然后与高太后拱手,道:“太后,今日之事,官家与程先生都有过错,不过这个事情说开了就好,也不必再多追究了……”
程颐却是直接打断范纯仁的话道:“某是臣子,哪有让君承认错的道理,今日之事,就当是臣错了就是。
但是……”
程颐扫视了一下众人道:“……朝廷若是任由那苏允到处散播那套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恐怕熙宁之事将会重演矣!”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色变。
所谓熙宁之事,指的自然是王安石变法之事,在场的尽皆是旧党,他们在熙宁元丰十几年间,尽皆被排斥去地方,在他们看来,那是朝廷尽是奸佞小人,而众正尽皆被驱逐在地方的惨重回忆!
苏轼闻听此言,更是色变,因为他知道这是侄儿苏允生死存亡之际矣,若是今日没有能够帮居正纠正过来,那么可能前途就要尽毁矣!
苏轼怒道:“程颐,你这是血口喷人,苏允的学说怎么就成了歪理邪说,你可有证据?”
程颐讥笑道:“如今苏允在太学所讲的那些东西,已经在整个汴京城流传,还需要什么证据,那些就是证据!”
苏轼一听,顿时心下一松,既然程颐没有全面的证据,那今日之事还犹有挽回的机会,若是程颐有备而来的话,那可就不好搞了。
苏轼与高太后拱手道:“太后,我侄儿苏允我知之最深,他的政见与新法一党并非同出一辙,相反,他的启蒙乃是臣与弟弟苏辙一起负责的,他的政见其实更加靠近我们兄弟二人,因此,不可能是变法那一套的。”
高太后神色稍缓。
程颐冷笑道:“他的岳父是谁,那是章惇啊,若是政见不同,章惇能够纳他为婿?”
苏轼闻言呵呵一笑道:“君子和而不同而已,做儿女亲家之事本是寻常,这与政见又有什么关系?你一个经学大家,竟然也学市井蠢妇搬运口舌么?”
程颐被苏轼这么一刺,顿时脸色又是发红。
苏轼却是跟高太后继续道:“要看苏允的倾向,太后可让太学生将苏允的讲课笔记收集上来一看便知,是非自有公断,这亦是大开言路之意,否则容易受小人蒙蔽。”
程颐被苏轼讥讽为小人,但这会儿他已经是不想反驳了,话已经说到位了,以他对高太后的了解,此事已经在高太后的心中扎下了刺,这苏轼就算是说破天,也难以避免高太后的猜疑矣。
果然,高太后神色有些阴晴不定看向吕公著以及范纯仁,道:“吕相以及范枢密怎么看?”
吕公著性情敦厚,历来少语,今日进来之后,也没有说几句话,基本上都是范纯仁与苏轼在说。
此时见太后问询,吕公著想了想道:“臣听说苏居正时日久矣,但与之接触毕竟还是很少,但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臣是专门看过的,其中有惊人之语,但并无忌讳之处。
苏居正其人的传说臣亦是听说过许多,做事上有锐进之风范,但亦是颇为沉稳,而且臣并没有听说过苏居中有参与进变法之中。
他一开始在开封府任判官,主理民生之事,后去西北,亦只是一心与西夏作战,与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全无干连。
而之所以会让人觉得他与新法一党有牵连,一是他娶了章惇的女儿,二是他在新党执政的时候快速升迁,以至于让人以为他是新党的人而已。
依臣看来,苏允才智高绝,是治世之能臣,若是因为一些猜疑而把他排除在朝政之外,实在是太耽误人才了。
所以,臣斗胆,还是给个实际的差遣,至少让他把政务给干起来,他现在毕竟还年轻,正是学东西的时候,若是将其高高挂起,不让他接触政务,那他才智虽高,但也会因此而蹉跎。”
苏轼暗自松了一口气,吕公著能够这么帮苏允说话,也不枉他在黄州的时候每次写信给吕公著都会替苏允扬名。
吕公著毕竟是宰相,他这么一说,高太后神情又缓了缓,点点头道:“吕相公说的是,既然如此,可有什么差遣,可以让这苏允去做?”
吕公著被高太后这么一问,顿时皱起了眉头,一时间还真不太好说怎么安排,倒不是没有合适的岗位,主要是当下着实还是有些敏感。
否则以苏允现在的资历,无论是六部尚书、枢密使、枢密副使、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乃至于三省佐官尽可以做得。
但关键得摸清楚高太后的心思才行,别看高太后这会儿在问苏允可以做什么差遣,但若是推荐一个重要的岗位过去,一来不会被采纳,二来反而会被嫉恨,那反而是得不偿失矣。
吕公著想了想道:“此事容臣想一想,一时之间,臣亦是难以抉择。”
此时苏轼忽而道:“何不让苏允去枢密院,居正懂军事,善将兵,有他在枢密院,枢密院也正好在这一块上做出提升。
原本枢密院主官佐官都是知军事之人,然则后来多以不识军事的文官充任,如今枢密院的权威大不如前矣,若有居正前去,说不定可以重塑枢密院权威。”
苏轼此言一出,吕公著几人脸色变得微妙了起来。
苏允自然够资格去枢密院当个枢密副使,甚至当个枢密使都没有问题。
但是,苏允从西北回朝廷,就是因为要与西夏媾和的缘故。
西夏人忌惮苏允,宋朝顺势将其调了回来,这会儿再往苏允去主管军事,嘿嘿。苏轼看了一下众人的神色,立马道:“枢密院不行的话,不如授他一个御史中丞之职。
居正在开封府当判官时候,便擅长调查贪污,在他的主持之下,当时开封府左右厅尽皆被拿下,而仓场库务亦是大为清明。
若由他去当御史中丞,朝廷风气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也是大好事一件!”
此话一出,吕公著顿时苦笑,心道你这是好好提建议的心态么,如今朝廷动荡,若是再有这么一个会折腾的主,那哪里还有宁日,我觉得我建议你不要建议为好。
苏轼一看大家神情,顿时一愣道:“这不行那不行,那什么能行?”
范纯仁微微咳了一下,道:“苏学士,这个稍后再好好商量一下吧,总有合适的。”
此时静默多时的赵煦忽而道:“能不能让小苏学士来给朕当侍讲?”
赵煦忽而发声,高太后霍然转头看向他,赵煦被高太后这么一看,顿时有些惊惧的低下了头。
赵煦只感觉心脏砰砰乱跳,但一想起父亲在临终前的吩咐,他又壮起来胆子。
旁边的程颐神色顿时大变,他忽而感觉他担心的事情即将发生了。
吕公著等人顿时静气屏息起来。
只见得高太后神色温和,缓缓道:“官家,你为何要小苏学士给你当侍讲啊,可是有人跟你说了什么?”
说着高太后紧紧盯着赵煦的神情。
赵煦闻言摇摇头道:“皇祖母,并非有人跟孩儿说过,只是孩儿看小苏学士的孟子集注,小苏学士对民重君轻之说阐述极为精到。
孩儿常听皇祖母忧心天下百姓,因此对此亦是颇有了解,因此觉得小苏学士若来当这个侍讲,定然可以讲得很是精彩。”
高太后闻言顿时心下有些高兴,心想自己找了这么多的侍讲,以及平日里自己耳提面命之下,终于让赵煦这孩子知道爱惜民力,如此,以后可能跟他父亲就不一样了。
但她终究还是有些怀疑,便问道:“哦,小苏学士是怎么阐述这民重君轻之说的啊?”
赵煦还真是仔细看过苏允的书,闻言稍微一沉吟,便流畅道来:“小苏学士在孟子集注阐述了许多,孩儿看的不是很懂,但小苏学士在后面写了一些话,孩儿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高太后哦了一声,倒是十分感兴趣,她出身名门,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
在她四岁时被抱养在宫中,被曹皇后视为己出,因此从小拥有极好的教育环境,也曾学过经义。
所以她知道经义是很难的,想要阐述清楚,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一个十岁的孩童来说,尤其难以理解。
若是一段话便可以将民贵君轻阐述清楚,让一个十岁孩童都能够理解,那的确是很了不得的。
听得高太后这般问道,赵煦赶紧道:“此话是这么说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赵煦一口气将苏允抄自后世臧克家的《有的人》给念了出来,这首诗很对赵煦的胃口,因此背得极为熟练。
赵煦念完,然后看向众人,众人的神色颇有些怪异,顿时心下又惴惴起来。
不过一会之后,范纯仁忽而感慨道:“苏居正果然不愧是小苏仙,民贵君轻这个论述,竟然能够用这般大白话给阐述得如此精到,厉害,厉害!”
(本章完)
程颐却是直接打断范纯仁的话道:“某是臣子,哪有让君承认错的道理,今日之事,就当是臣错了就是。
但是……”
程颐扫视了一下众人道:“……朝廷若是任由那苏允到处散播那套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恐怕熙宁之事将会重演矣!”
此言一出,众人顿时色变。
所谓熙宁之事,指的自然是王安石变法之事,在场的尽皆是旧党,他们在熙宁元丰十几年间,尽皆被排斥去地方,在他们看来,那是朝廷尽是奸佞小人,而众正尽皆被驱逐在地方的惨重回忆!
苏轼闻听此言,更是色变,因为他知道这是侄儿苏允生死存亡之际矣,若是今日没有能够帮居正纠正过来,那么可能前途就要尽毁矣!
苏轼怒道:“程颐,你这是血口喷人,苏允的学说怎么就成了歪理邪说,你可有证据?”
程颐讥笑道:“如今苏允在太学所讲的那些东西,已经在整个汴京城流传,还需要什么证据,那些就是证据!”
苏轼一听,顿时心下一松,既然程颐没有全面的证据,那今日之事还犹有挽回的机会,若是程颐有备而来的话,那可就不好搞了。
苏轼与高太后拱手道:“太后,我侄儿苏允我知之最深,他的政见与新法一党并非同出一辙,相反,他的启蒙乃是臣与弟弟苏辙一起负责的,他的政见其实更加靠近我们兄弟二人,因此,不可能是变法那一套的。”
高太后神色稍缓。
程颐冷笑道:“他的岳父是谁,那是章惇啊,若是政见不同,章惇能够纳他为婿?”
苏轼闻言呵呵一笑道:“君子和而不同而已,做儿女亲家之事本是寻常,这与政见又有什么关系?你一个经学大家,竟然也学市井蠢妇搬运口舌么?”
程颐被苏轼这么一刺,顿时脸色又是发红。
苏轼却是跟高太后继续道:“要看苏允的倾向,太后可让太学生将苏允的讲课笔记收集上来一看便知,是非自有公断,这亦是大开言路之意,否则容易受小人蒙蔽。”
程颐被苏轼讥讽为小人,但这会儿他已经是不想反驳了,话已经说到位了,以他对高太后的了解,此事已经在高太后的心中扎下了刺,这苏轼就算是说破天,也难以避免高太后的猜疑矣。
果然,高太后神色有些阴晴不定看向吕公著以及范纯仁,道:“吕相以及范枢密怎么看?”
吕公著性情敦厚,历来少语,今日进来之后,也没有说几句话,基本上都是范纯仁与苏轼在说。
此时见太后问询,吕公著想了想道:“臣听说苏居正时日久矣,但与之接触毕竟还是很少,但他的四书章句集注一书臣是专门看过的,其中有惊人之语,但并无忌讳之处。
苏居正其人的传说臣亦是听说过许多,做事上有锐进之风范,但亦是颇为沉稳,而且臣并没有听说过苏居中有参与进变法之中。
他一开始在开封府任判官,主理民生之事,后去西北,亦只是一心与西夏作战,与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法全无干连。
而之所以会让人觉得他与新法一党有牵连,一是他娶了章惇的女儿,二是他在新党执政的时候快速升迁,以至于让人以为他是新党的人而已。
依臣看来,苏允才智高绝,是治世之能臣,若是因为一些猜疑而把他排除在朝政之外,实在是太耽误人才了。
所以,臣斗胆,还是给个实际的差遣,至少让他把政务给干起来,他现在毕竟还年轻,正是学东西的时候,若是将其高高挂起,不让他接触政务,那他才智虽高,但也会因此而蹉跎。”
苏轼暗自松了一口气,吕公著能够这么帮苏允说话,也不枉他在黄州的时候每次写信给吕公著都会替苏允扬名。
吕公著毕竟是宰相,他这么一说,高太后神情又缓了缓,点点头道:“吕相公说的是,既然如此,可有什么差遣,可以让这苏允去做?”
吕公著被高太后这么一问,顿时皱起了眉头,一时间还真不太好说怎么安排,倒不是没有合适的岗位,主要是当下着实还是有些敏感。
否则以苏允现在的资历,无论是六部尚书、枢密使、枢密副使、知开封府、御史中丞,乃至于三省佐官尽可以做得。
但关键得摸清楚高太后的心思才行,别看高太后这会儿在问苏允可以做什么差遣,但若是推荐一个重要的岗位过去,一来不会被采纳,二来反而会被嫉恨,那反而是得不偿失矣。
吕公著想了想道:“此事容臣想一想,一时之间,臣亦是难以抉择。”
此时苏轼忽而道:“何不让苏允去枢密院,居正懂军事,善将兵,有他在枢密院,枢密院也正好在这一块上做出提升。
原本枢密院主官佐官都是知军事之人,然则后来多以不识军事的文官充任,如今枢密院的权威大不如前矣,若有居正前去,说不定可以重塑枢密院权威。”
苏轼此言一出,吕公著几人脸色变得微妙了起来。
苏允自然够资格去枢密院当个枢密副使,甚至当个枢密使都没有问题。
但是,苏允从西北回朝廷,就是因为要与西夏媾和的缘故。
西夏人忌惮苏允,宋朝顺势将其调了回来,这会儿再往苏允去主管军事,嘿嘿。苏轼看了一下众人的神色,立马道:“枢密院不行的话,不如授他一个御史中丞之职。
居正在开封府当判官时候,便擅长调查贪污,在他的主持之下,当时开封府左右厅尽皆被拿下,而仓场库务亦是大为清明。
若由他去当御史中丞,朝廷风气会有一个大的转变,也是大好事一件!”
此话一出,吕公著顿时苦笑,心道你这是好好提建议的心态么,如今朝廷动荡,若是再有这么一个会折腾的主,那哪里还有宁日,我觉得我建议你不要建议为好。
苏轼一看大家神情,顿时一愣道:“这不行那不行,那什么能行?”
范纯仁微微咳了一下,道:“苏学士,这个稍后再好好商量一下吧,总有合适的。”
此时静默多时的赵煦忽而道:“能不能让小苏学士来给朕当侍讲?”
赵煦忽而发声,高太后霍然转头看向他,赵煦被高太后这么一看,顿时有些惊惧的低下了头。
赵煦只感觉心脏砰砰乱跳,但一想起父亲在临终前的吩咐,他又壮起来胆子。
旁边的程颐神色顿时大变,他忽而感觉他担心的事情即将发生了。
吕公著等人顿时静气屏息起来。
只见得高太后神色温和,缓缓道:“官家,你为何要小苏学士给你当侍讲啊,可是有人跟你说了什么?”
说着高太后紧紧盯着赵煦的神情。
赵煦闻言摇摇头道:“皇祖母,并非有人跟孩儿说过,只是孩儿看小苏学士的孟子集注,小苏学士对民重君轻之说阐述极为精到。
孩儿常听皇祖母忧心天下百姓,因此对此亦是颇有了解,因此觉得小苏学士若来当这个侍讲,定然可以讲得很是精彩。”
高太后闻言顿时心下有些高兴,心想自己找了这么多的侍讲,以及平日里自己耳提面命之下,终于让赵煦这孩子知道爱惜民力,如此,以后可能跟他父亲就不一样了。
但她终究还是有些怀疑,便问道:“哦,小苏学士是怎么阐述这民重君轻之说的啊?”
赵煦还真是仔细看过苏允的书,闻言稍微一沉吟,便流畅道来:“小苏学士在孟子集注阐述了许多,孩儿看的不是很懂,但小苏学士在后面写了一些话,孩儿一下子就看明白了。”
高太后哦了一声,倒是十分感兴趣,她出身名门,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开国元勋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曹皇后。
在她四岁时被抱养在宫中,被曹皇后视为己出,因此从小拥有极好的教育环境,也曾学过经义。
所以她知道经义是很难的,想要阐述清楚,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尤其是对一个十岁的孩童来说,尤其难以理解。
若是一段话便可以将民贵君轻阐述清楚,让一个十岁孩童都能够理解,那的确是很了不得的。
听得高太后这般问道,赵煦赶紧道:“此话是这么说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赵煦一口气将苏允抄自后世臧克家的《有的人》给念了出来,这首诗很对赵煦的胃口,因此背得极为熟练。
赵煦念完,然后看向众人,众人的神色颇有些怪异,顿时心下又惴惴起来。
不过一会之后,范纯仁忽而感慨道:“苏居正果然不愧是小苏仙,民贵君轻这个论述,竟然能够用这般大白话给阐述得如此精到,厉害,厉害!”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眉山苏氏,苏允最贤,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眉山苏氏,苏允最贤,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