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苏轼终于回来了。
苏允的良药回来了!
一个月前,苏轼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如今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苏允听到了这个消息,顿时喜出望外。
与苏轼从汴京至黄州,又在黄州一起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早已经与苏轼这个豁达的词人建立起来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
与苏轼的相处,跟章惇、苏辙是不同的,这两位是长辈,但苏轼却是如同知心朋友一般,两人可以一起钓鱼空军,可以嬉笑怒骂,可以诗词相和。
苏轼的生活态度常常让苏允有所启发。
自从苏允离开黄州,两人之间的信函却是从没有断绝过,就算是苏允在西北领兵作战的时候,在闲暇的时候,依然还会与苏轼写信。
苏轼也常常将自己写的诗词寄给苏允,只是苏轼常常在信中埋怨苏允——你过于注重俗务,以至于叔父都多久没有看到你写诗词了云云。
苏允倒是常常与苏轼解释,西北事务实在是繁杂,内心也时常焦躁,因此也静不下来心思写诗词。
其实这些都是小事,不过是苏轼希望苏允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因此常劝苏允多关注一下内心罢了。
因为苏轼作为词人,他对于情绪的感知是极为敏锐的,从苏允信中的词句之中,他能够感受苏允内心的不安,因此这般劝说。
苏轼是在五月份抵达的汴京,苏允专门告假(其实并不用,毕竟翰林院就他跟邓润甫两人,根本没有考勤),带着章若与苏辙一家一起去接苏轼一家。
苏允让阿虎安排了好些辆大车,毕竟又要载人又要载物的。
苏轼一家乃是乘船进京的,船只进了朱仙镇,苏允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子瞻叔父了。
船还没有停稳,船板也没有放下,苏允便直接跳到船上,把苏轼给吓了一跳,连道:“居正!居正!小心小心!”
然而苏轼下一刻却被苏允紧紧抱在了怀里,苏轼一边说成何体统,一边眉笑眼开,亦是连连拍着苏允的后背。
随后苏轼把住苏允的肩膀,微微抬头看了一下苏允,满意点头道:“已经是个大英雄大豪杰了,西北的风沙还是磨练人,如今的居正,不怒而自威,一看就是个大人物!”
已经从船板走上来的苏辙笑道:“还是个小孩子脾性,你看,船都没有停稳就跳过来了。
还有啊,之前还搞出来一出直接挂冠而去的戏码,你说说,这像话么!
这官位辛辛苦苦考下来,这几年出生入死的,举家献业的,才做到如今的官位,不思好好为朝廷效力,一不顺心,就打算撂挑子!”
苏轼与他的子由也抱了抱,兄弟许久不曾谋面,亦是分外欢喜,然后笑道:“居正真性情,做了我不敢做得事情,这几年我内心常常觉得愁苦,也曾想着不做这鸟官了,可终于还是贪图这一份俸禄,因此还是不能脱俗。
居正却能够啥都不要,直接就挂冠而去,这种洒脱,其实是我毕生所求,居正类我,又远胜于我!”
苏轼说完,与苏允相视嘿嘿。
苏辙:“……”
随后苏辙与苏允拜见苏轼的妻子眷属,之后便是阿虎带人赶紧搬运东西,很快便上了岸,驱车往汴京城而去。
在车上苏轼问起苏辙,道:“子由,我请你帮我租赁的房子应该租好了罢?”
苏辙看了一下苏允,笑道:“你才居正会让我去租房子么?”
苏轼看向苏允,苏允笑道:“子由叔父家旁边的院子,我已经是买下来了,写得是您的名字,您房子旁边的院子,我也买下来了,写得是伯达的名字,伯达年纪不小了,也该成亲了,成亲就得有房子。”
苏轼闻言顿时失笑,道:“以后我的孙子你是不是也要操心?”
苏允闻言亦是笑了起来,道:“当年我在眉山,全副身家也没有留下,都捐给了宗族,叔父一家当年资助了我父母,现在正是涌泉相报的时候啊。
二位叔父的儿子成亲,我给送房子,女儿成亲,我给添一份嫁妆,生一个孙儿,我也给送一套院子,生一个孙女,我便给一份嫁妆!”
苏轼与苏辙听得苏允豪言,顿时无奈摇摇头。
不过苏轼也并没有拒绝苏允的好意,反正他是将苏允视作亲侄子,孩儿孝顺,他受着便是,孩儿以后若是受了委屈,他自然也要护着。
不过,想到这个,苏轼却是满脸自豪看着苏允,道:“居正,几年前我是认为你是有大出息的,没想到你竟然出息到这个份上!
几年时间而已,你便立功有西北建功,立言有《孟子集注》以及《四书章句集注》,另外还有三元及第这等罕见成绩。
而官位上不过两年时间,便抵达别人一辈子都难以抵达的境地,实在是令我都瞠目结舌啊!”
苏允闻言笑道:“叔父此番回来,先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一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这不会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我给叔父您预测一下,接下来在朝半月,可升为起居舍人。
三个月后,可升中书舍人,继二蔡中书舍人后,成就二苏中书舍人之美名,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到时候朝中将有大小苏学士矣!”
此言一出,苏轼与苏辙尽皆失笑。
苏轼笑道:“你当这是写话本呢,还能这么升官的。”
苏允笑了笑没有多说,他所说的这些乃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其实也并不过分,因为苏允之前已经是一州知州,还是杭州这样的上州知州,不过是之前被撸得太狠,因此显得升得快,实际上若是不耽误这五六年时间的话,可能直接跻身宰执之位都不是不可能。
说着话间,车马已经到了地方,苏轼看了一下苏允给自己买的院子,顿时一下子给干沉默了。
院子乃是五进的院子,苏轼对汴京院子的行情知道一些,这样的院子,没有数万贯基本上是下不来的,再想一想之前在黄州的院子、学堂,苏轼叹了一口气道:“居正,你这个恩情,叔父怎么样才能够报答得了啊。”
苏允却是摇摇头道:“叔父此言差矣,我自幼父母双亡,眉山苏氏便是我的家,二位叔父更是我最亲近的人,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若是侄儿以后落魄,帮我的肯定是二位叔父,难道还有别的人么?”
苏轼闻言笑道:“你已经是大宋朝翰林学士,还有什么落魄的时候……”说到这里他想起自己这一路的坎坷,顿时说不下去了。
苏允笑道:“现在便已经是侄儿落魄的时候啊,身为一个翰林学士,却是身无差遣,每日只能看看文书,想一些有的没的。”
苏轼拍了拍苏允的肩膀道:“放心吧,叔父既然回来了,便不会让你这般耗费时日下去。”
苏允点点头,感激道:“还好有叔父在。”
话虽这般说,但苏允对此并不抱希望,高太后是赏识苏轼,但估计不会容许自己再接触实际事务了。
自己回翰林院也有个把月了,可就算是那邓润甫每日忙得不行,每天一有空就跑自己那边唉声叹气,但却不见有一份诏书来找自己写,自然明白是什么情况。
而苏轼又不如司马光、文彦博受重视,他自己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说动高太后呢?
苏允这般说只是想让苏轼心里好受一些罢了。
安顿好苏轼一家,接下来几日,苏允天天往这边跑,就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的。
而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沉淀,苏允内心的痛苦也渐渐消弭,反倒是咂摸出来这空头翰林学士的好处了。
除了要上朝的时候他会早起,其余时候都是睡到日上三竿,然后才晃晃悠悠去翰林院,最近苏轼回来了,叔侄二人有时候晚上喝酒,第二天他干脆就不去了。
嘿嘿,好像只要不想太多,这种生活岂不是很接近他所向往的生活?
苏轼回来之后,的确是让苏允找到了很大的安慰,与苏轼吃饭喝酒聊天,苏轼言辞之中透露出来的洒脱,总是能够安慰到苏允。
在苏轼的影响下,苏允感觉又找到了生活的趣味了,虽然过了些时日,苏轼便开始忙了起来了,因为如同苏允所说,苏轼升官了,先是升为起居舍人,随后又升为中书舍人,果然成了朝堂上的一个美谈。
苏允还是一如既往的闲适,着实有些无聊了,便提着鱼竿去钓鱼了。
不过他倒是发现了汴京的好处,好像汴京的鱼比长江的鱼好钓,他竟也是常常能够满载而归。
他钓鱼的所在乃是在蔡村附近的一条小支流里面,根据他丰富的钓鱼知识,这样的小支流里面藏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果然每次都能够满载而归。
这一日,他又提了满满一桶鱼上了车,将其中最大的一条悬挂在牛车前面,过往路人露出羡慕的眼神让苏允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而在他走后,蔡氏族长姗姗来迟。
随后让人查看了前后段支流水下扎好的拦网有没有被破坏。
得到了确定的回复之后,随后点点头,蔡氏青壮手脚麻利将数车大鱼倾倒进河中。
蔡族长满意点头道:“这些鱼都是饿了好些天的了,这会儿就算是拉坨屎进去,它们都得抢疯,别说小苏学士还有精心烹制的鱼饵,更是不虞钓不到鱼,呵呵。”
有个青壮悄悄问蔡族长道:“咱们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小苏学士又不知道是咱们做的?”
蔡族长斜睨了青年人道:“小苏学士为我们蔡氏奠定了百年大计,咱们给他做点事情,难道还要小苏学士感恩我们?”
青年人摸了摸后脑勺不好意思道:“我倒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在和小苏学士天天钓鱼,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了?”
蔡族长用拐杖敲了一下青年人的腿,道:“小苏学士现在不过是蛰伏罢了,以后总有一飞冲天的时候,我们感恩他,为他做点小事情,让他心情愉快一些,你来说这些作甚,赶紧给老子守着,别让人半夜把鱼给捞走了!”
青年人赶紧跑开。
蔡族长哼了一声,看着波光粼粼的小河道:“以小苏学士的精明,怎么可能不知道我们在做这些啊!”
(本章完)
苏允的良药回来了!
一个月前,苏轼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如今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
苏允听到了这个消息,顿时喜出望外。
与苏轼从汴京至黄州,又在黄州一起度过的艰苦岁月,他早已经与苏轼这个豁达的词人建立起来一种极为密切的关系。
与苏轼的相处,跟章惇、苏辙是不同的,这两位是长辈,但苏轼却是如同知心朋友一般,两人可以一起钓鱼空军,可以嬉笑怒骂,可以诗词相和。
苏轼的生活态度常常让苏允有所启发。
自从苏允离开黄州,两人之间的信函却是从没有断绝过,就算是苏允在西北领兵作战的时候,在闲暇的时候,依然还会与苏轼写信。
苏轼也常常将自己写的诗词寄给苏允,只是苏轼常常在信中埋怨苏允——你过于注重俗务,以至于叔父都多久没有看到你写诗词了云云。
苏允倒是常常与苏轼解释,西北事务实在是繁杂,内心也时常焦躁,因此也静不下来心思写诗词。
其实这些都是小事,不过是苏轼希望苏允能够得到内心的平静,因此常劝苏允多关注一下内心罢了。
因为苏轼作为词人,他对于情绪的感知是极为敏锐的,从苏允信中的词句之中,他能够感受苏允内心的不安,因此这般劝说。
苏轼是在五月份抵达的汴京,苏允专门告假(其实并不用,毕竟翰林院就他跟邓润甫两人,根本没有考勤),带着章若与苏辙一家一起去接苏轼一家。
苏允让阿虎安排了好些辆大车,毕竟又要载人又要载物的。
苏轼一家乃是乘船进京的,船只进了朱仙镇,苏允终于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子瞻叔父了。
船还没有停稳,船板也没有放下,苏允便直接跳到船上,把苏轼给吓了一跳,连道:“居正!居正!小心小心!”
然而苏轼下一刻却被苏允紧紧抱在了怀里,苏轼一边说成何体统,一边眉笑眼开,亦是连连拍着苏允的后背。
随后苏轼把住苏允的肩膀,微微抬头看了一下苏允,满意点头道:“已经是个大英雄大豪杰了,西北的风沙还是磨练人,如今的居正,不怒而自威,一看就是个大人物!”
已经从船板走上来的苏辙笑道:“还是个小孩子脾性,你看,船都没有停稳就跳过来了。
还有啊,之前还搞出来一出直接挂冠而去的戏码,你说说,这像话么!
这官位辛辛苦苦考下来,这几年出生入死的,举家献业的,才做到如今的官位,不思好好为朝廷效力,一不顺心,就打算撂挑子!”
苏轼与他的子由也抱了抱,兄弟许久不曾谋面,亦是分外欢喜,然后笑道:“居正真性情,做了我不敢做得事情,这几年我内心常常觉得愁苦,也曾想着不做这鸟官了,可终于还是贪图这一份俸禄,因此还是不能脱俗。
居正却能够啥都不要,直接就挂冠而去,这种洒脱,其实是我毕生所求,居正类我,又远胜于我!”
苏轼说完,与苏允相视嘿嘿。
苏辙:“……”
随后苏辙与苏允拜见苏轼的妻子眷属,之后便是阿虎带人赶紧搬运东西,很快便上了岸,驱车往汴京城而去。
在车上苏轼问起苏辙,道:“子由,我请你帮我租赁的房子应该租好了罢?”
苏辙看了一下苏允,笑道:“你才居正会让我去租房子么?”
苏轼看向苏允,苏允笑道:“子由叔父家旁边的院子,我已经是买下来了,写得是您的名字,您房子旁边的院子,我也买下来了,写得是伯达的名字,伯达年纪不小了,也该成亲了,成亲就得有房子。”
苏轼闻言顿时失笑,道:“以后我的孙子你是不是也要操心?”
苏允闻言亦是笑了起来,道:“当年我在眉山,全副身家也没有留下,都捐给了宗族,叔父一家当年资助了我父母,现在正是涌泉相报的时候啊。
二位叔父的儿子成亲,我给送房子,女儿成亲,我给添一份嫁妆,生一个孙儿,我也给送一套院子,生一个孙女,我便给一份嫁妆!”
苏轼与苏辙听得苏允豪言,顿时无奈摇摇头。
不过苏轼也并没有拒绝苏允的好意,反正他是将苏允视作亲侄子,孩儿孝顺,他受着便是,孩儿以后若是受了委屈,他自然也要护着。
不过,想到这个,苏轼却是满脸自豪看着苏允,道:“居正,几年前我是认为你是有大出息的,没想到你竟然出息到这个份上!
几年时间而已,你便立功有西北建功,立言有《孟子集注》以及《四书章句集注》,另外还有三元及第这等罕见成绩。
而官位上不过两年时间,便抵达别人一辈子都难以抵达的境地,实在是令我都瞠目结舌啊!”
苏允闻言笑道:“叔父此番回来,先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一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但这不会是终点,而是一个开始,我给叔父您预测一下,接下来在朝半月,可升为起居舍人。
三个月后,可升中书舍人,继二蔡中书舍人后,成就二苏中书舍人之美名,不久,再又升翰林学士,到时候朝中将有大小苏学士矣!”
此言一出,苏轼与苏辙尽皆失笑。
苏轼笑道:“你当这是写话本呢,还能这么升官的。”
苏允笑了笑没有多说,他所说的这些乃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其实也并不过分,因为苏允之前已经是一州知州,还是杭州这样的上州知州,不过是之前被撸得太狠,因此显得升得快,实际上若是不耽误这五六年时间的话,可能直接跻身宰执之位都不是不可能。
说着话间,车马已经到了地方,苏轼看了一下苏允给自己买的院子,顿时一下子给干沉默了。
院子乃是五进的院子,苏轼对汴京院子的行情知道一些,这样的院子,没有数万贯基本上是下不来的,再想一想之前在黄州的院子、学堂,苏轼叹了一口气道:“居正,你这个恩情,叔父怎么样才能够报答得了啊。”
苏允却是摇摇头道:“叔父此言差矣,我自幼父母双亡,眉山苏氏便是我的家,二位叔父更是我最亲近的人,一家人何必说两家话,若是侄儿以后落魄,帮我的肯定是二位叔父,难道还有别的人么?”
苏轼闻言笑道:“你已经是大宋朝翰林学士,还有什么落魄的时候……”说到这里他想起自己这一路的坎坷,顿时说不下去了。
苏允笑道:“现在便已经是侄儿落魄的时候啊,身为一个翰林学士,却是身无差遣,每日只能看看文书,想一些有的没的。”
苏轼拍了拍苏允的肩膀道:“放心吧,叔父既然回来了,便不会让你这般耗费时日下去。”
苏允点点头,感激道:“还好有叔父在。”
话虽这般说,但苏允对此并不抱希望,高太后是赏识苏轼,但估计不会容许自己再接触实际事务了。
自己回翰林院也有个把月了,可就算是那邓润甫每日忙得不行,每天一有空就跑自己那边唉声叹气,但却不见有一份诏书来找自己写,自然明白是什么情况。
而苏轼又不如司马光、文彦博受重视,他自己尚且自身难保,怎么可能说动高太后呢?
苏允这般说只是想让苏轼心里好受一些罢了。
安顿好苏轼一家,接下来几日,苏允天天往这边跑,就看看有没有什么需要的。
而经过一个月时间的沉淀,苏允内心的痛苦也渐渐消弭,反倒是咂摸出来这空头翰林学士的好处了。
除了要上朝的时候他会早起,其余时候都是睡到日上三竿,然后才晃晃悠悠去翰林院,最近苏轼回来了,叔侄二人有时候晚上喝酒,第二天他干脆就不去了。
嘿嘿,好像只要不想太多,这种生活岂不是很接近他所向往的生活?
苏轼回来之后,的确是让苏允找到了很大的安慰,与苏轼吃饭喝酒聊天,苏轼言辞之中透露出来的洒脱,总是能够安慰到苏允。
在苏轼的影响下,苏允感觉又找到了生活的趣味了,虽然过了些时日,苏轼便开始忙了起来了,因为如同苏允所说,苏轼升官了,先是升为起居舍人,随后又升为中书舍人,果然成了朝堂上的一个美谈。
苏允还是一如既往的闲适,着实有些无聊了,便提着鱼竿去钓鱼了。
不过他倒是发现了汴京的好处,好像汴京的鱼比长江的鱼好钓,他竟也是常常能够满载而归。
他钓鱼的所在乃是在蔡村附近的一条小支流里面,根据他丰富的钓鱼知识,这样的小支流里面藏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果然每次都能够满载而归。
这一日,他又提了满满一桶鱼上了车,将其中最大的一条悬挂在牛车前面,过往路人露出羡慕的眼神让苏允得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而在他走后,蔡氏族长姗姗来迟。
随后让人查看了前后段支流水下扎好的拦网有没有被破坏。
得到了确定的回复之后,随后点点头,蔡氏青壮手脚麻利将数车大鱼倾倒进河中。
蔡族长满意点头道:“这些鱼都是饿了好些天的了,这会儿就算是拉坨屎进去,它们都得抢疯,别说小苏学士还有精心烹制的鱼饵,更是不虞钓不到鱼,呵呵。”
有个青壮悄悄问蔡族长道:“咱们做这些有什么意义,小苏学士又不知道是咱们做的?”
蔡族长斜睨了青年人道:“小苏学士为我们蔡氏奠定了百年大计,咱们给他做点事情,难道还要小苏学士感恩我们?”
青年人摸了摸后脑勺不好意思道:“我倒不是这个意思,就是在和小苏学士天天钓鱼,是不是有些不务正业了?”
蔡族长用拐杖敲了一下青年人的腿,道:“小苏学士现在不过是蛰伏罢了,以后总有一飞冲天的时候,我们感恩他,为他做点小事情,让他心情愉快一些,你来说这些作甚,赶紧给老子守着,别让人半夜把鱼给捞走了!”
青年人赶紧跑开。
蔡族长哼了一声,看着波光粼粼的小河道:“以小苏学士的精明,怎么可能不知道我们在做这些啊!”
(本章完)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眉山苏氏,苏允最贤,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眉山苏氏,苏允最贤,眉山苏氏,苏允最贤最新章节,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