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好众多,便不可避免地参加每个爱好涉及的各个级别的比赛。
慢慢地就多了许多得奖的机会。
和别人的谦虚谨慎低调不同,我极为喜欢各种有限度的成功,这会使我更加有动力……
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发现,每到得奖,我是必然要发一下奖项、证书、奖品的,同时还会附上一句路遥的名言:“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因此和许多人对他们的成功力求表现出不在乎不同,我对自己任何角色任意级别的成功都很珍视。
作为一名运动员我希望战胜对手获得奖牌,作为一名画家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参展获奖有人花钱购买,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入选各类展出被好友当成屏保……
作为一名舞文弄墨的人,我是很羡慕那些能把文字变成铅字并且能不需要花钱买书就可以得到证书的人,虽然我一直标榜自己的文字只为阅己。
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够好,所以投稿并不多,导致发表的作品微乎其微。
上文提到的出版的那些诗词对联我记得好像是刚入诗词学会时群里要出书,让会员交作品,我只能把上学时写得比较幼稚的东西交上去了。至于写的其他的东西,我只找到了一篇当年发表在《生活报》上的小文章,时间是2001年的六一,应该是借了儿童节的光,《心底的风筝》一文才得以刊出。
我还记得在这之前或之后,有几篇写游戏攻略的文章也发表过,不知放哪里了。
值得一写的是,我也曾有过被约稿的经历。
应该是21世纪初,具体是二零零几年记不太清了,报纸也找不到了,大庆晚报曾约我写过好几期《家装论坛》,那是第一次被约稿,很是敬业。
我记得写了十几期。
报纸当时肯定是留了,之所以现在找不到了,细想起来应该是好久不翻看,依我的习惯就会找个地方存放起来,时间久了就会忘记,然后某一天看着某地有些报纸占地方就会随手再放个地方,所以想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放哪儿了,也极有可能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已经被我扔掉或用掉了。
不论是找不到还是扔掉或用掉,总之现在想引用的时候是用不上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发表的是真不多,级别也都不高。
要是能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肯定会保存在明显的地方以便于可以随时拿出来得瑟一下,绝对不会出现找不到的现象。
发表出来的东西大约就是这样了,肯定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变成铅字的东西都是值得骄傲的。
比如第一次被打字员由手写变铅字的那篇公文类文章。
如果问我哪篇文章是我第一次正式写的公文类的东西,应该就是萨中厂工会出的这期《情况反映》了,出刊于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我正式参加工作不到一年。
我参加工作时按要求需要到一线锻炼,直接被分到了天然气公司萨中油气处理厂,在浅冷车间倒班。
倒班期间的我参加乒乓球赛,教车间工人怎么写仿宋字(当年我们的报表都是手写的,要求使用仿宋字,可能是我写得比较好吧,车间主任让我教一下大家),直接用板刷写开会用的标语(把红纸裁剪成一个一个长方形,然后直接用板刷蘸白颜料,无论点横竖撇捺几乎都是一笔成,一张纸一个字的写出会议标题,然后把这些字按顺序粘贴在会场主墙上方),参加演讲比赛,参加书画展……很快脱颖而出,被借调到了厂工会。
工会主席是个女同志,有些南方口音,忘了姓什么了。
她交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去调查一下现在的食堂变化并写出一篇情况反映。
很快我就完成了任务,交上了认真抄写的文稿,当时写东西都是用钢笔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地写,领导如果要改也是在纸上改动,改动后再交给打字员打印出铅字稿返回来校对,如果没有错误就会打在蜡纸上,最后再油印装订。
当年是没有打印机的。
这篇情商极低的文稿被我精心收藏了起来,见证了比现在的女儿大两岁时的我当初有多么“天真”。
是啊,没有这样写稿的。
关键是我写的初稿这样也就算了,第一次写,可以被理解,至少自己可以理解自己。我郁闷的是为什么没人给把关,就直接印发了。
印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印出来了,再一个要送到相关部门去看。
好吧,丢人就丢到底吧!
谁能第一次写这东西就能写好呢,总要摔过一些跟头才能学会走路。
这篇文章也是成长路上的前几张饼。
可能是字太小,我把头两段抄录一下,看能不能看出什么问题。
领导重视,群众满意
——萨中厂食堂大变样
“民以食为天”。可见,搞好食堂管理,提高饭菜质量,对于解除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生产,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过去,提起萨中食堂,骂声不断。“这饭是人吃的吗?”“简直是喂猪的!”,客气一点儿的也来一句“伙食太差劲儿了”……诸如此类的词汇在“合理化建议表”上大多是头版头条。倒班工人多数从家里带饭,一到开饭时就到食堂门口卖包子的那个老太太每次都能满载而归。但是,现在这种情况看不到了,如今职工夸得最多的就是食堂。
就抄录到这里吧,再抄就得罪人了。
后边大致的意思就是采访食堂管理员,说之所以变样,是因为面对原来X元的伙食标准谁也没办法,现在新领导来了,调整到了XX元。
所以变样了。
大意就是这样。至于没看出这篇文章问题的朋友,应该和我一样“天真”!
几乎可以说,我的第一节社会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上的,教会了我学会成熟。
从这之后,我对公文类的文章就极不感兴趣了。
于是又捡起了上学期间曾经想写的四季短文,写出了《想你的秋夜》。
这是因为我在上学期间曾经用琼瑶的手法《五朵玫瑰》写法写过一篇《飘雪的季节》,可惜原稿现在找不到了。
现在想想应该属于短篇小说类型。
后来又想把《春》和《夏》写出来。《夏》已经确定了用五瓣丁香为题材,写当年我的一个同学,可惜没第一时间成稿。几年过去,早没了当年的心境,加上几经电脑换代,不知道哪次没拷贝过去,现在找不到了,连同那些我用WPS97版编写的《油化青年》,很是遗憾。
和诗词的四季保留下来不同,估计短篇小说四季是成不了稿了(即或成稿也不是当初的构思了)。
再回想起几年前相机卡出问题,5000多张各个时期没来得及拷贝出来的照片差点全面丢失,多亏恢复过来了。
而前几天又差点弄没了我几个月的绘画电子稿,让我对电子档案单一存放的不靠谱性有了进一步的感触。
一定不能让电子版只有一份。
其实这个要求早就有了,作为二十多年的老档案人还能犯这样的错误也是无语了。
在有限的两篇短篇小说外,我写的就基本上都是上一节回顾性的散文及随笔了。
当然还有诗词。
去年单位要投稿,于是静下心来认真准备。
就是普普通通的三张照片,就是平平常常的几名档案人,就是平平淡淡的日常工作,就是简简单单的数据。
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可能就是这样至简的叙述打动了评委,最后得了一等奖。
和当年小学时满是形容词的“范文”比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纪念,录文于此。
镜头中的档案人
田连宇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的缘故,为了搜集素材,拿起了相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一天起,觉得自己的技术有了提高,于是开始到处参加摄影展。
受我画的工笔花鸟画的影响,我参加影展的作品大多也以花卉、草虫、雨雪等为主题。《荷趣》《菊影》《桃红》《傲雪》等等出现在了很多影展中。
今年疫情期间,油田公司持续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活动,让我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身边的档案人,萌生出了用镜头记录他们平凡的坚守的想法。
(一)温湿监控
镜头中这个发际线升高的人叫王曙光,是一个20多年的老档案人了。此刻,他正默默地拖地。
尽管他已经是档案资源管理办公室的科长,但这仍然是他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之一,如果遇到天气干燥的时候(在北方除掉夏季那有限的几天是经常的事儿),他一天就要把偌大的库房拖上七八次,以便让湿度达到标准。
档案受温湿度影响很大。高温高湿容易加速纸张的老化,易造成霉菌、细菌的繁殖,但低温低湿又会使纸张变脆,因此档案库房适宜的温湿度标准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45-60%。这就要求档案保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每天都要对库房进行监控,过高或过低都需要人工进行调整。
全油田档案系统共有594个库房43280多平方米地面,就是这样由这些普通的档案管理人员用手中的拖布每天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拖了20多年。
(二)信息注录
这是一个普通的档案员,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当我的镜头捕捉到她的时候,她正认真地把纸质档案上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也就是档案业务流程中的注录。
这无疑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早期的档案是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直到2008年中国石油才启动了档案管理系统1.0的建设工作,虽然在这之前大庆油田档案信息化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尝试,但早期的档案仍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一条一条地进行注录。如果遇上信息内容比较多的,比如有的一个文件中就有上千个人名的档案,特别是早期这样的档案全是手写的时候,再加上人名中掺杂着一些80年代初国家第二次的简化字的档案,让这些年轻的档案员如看天书。他们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识别、打电话、查字典、问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有的时候两三天也只能注录一条信息。2019年大庆油田档案系统统计报表中的上千万条目录就是这样由普通的她们一条一条录入的。
(三)档案修复
照片中的人因为熟悉的缘故,我知道他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双手不仅在球场上让对手胆寒,修复起档案来也是一丝不苟。
档案在长期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受不适宜的温湿度、保管不当以及早期不重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档案制成材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要求我们对损坏的档案进行修复。
这绝对是一个精细的活儿!
不用说诸如奖牌类的白钢、亚克力、铜质及锦旗类的绒布等等花样众多的材料,光是纸质类档案就有诸如硫酸纸、铜版纸、道林纸、证卷纸、新闻纸、还有以前财务报表用的一次需要复写出许多张的的超薄的证券纸等等,让档案修复变得异常复杂。
而成立于2009年的大庆油田档案修复中心就是要把这些损坏的档案进行修复。
为此他们不断尝试,从字迹加固、手工修裱到铜质奖牌修复,从单面字迹纸质档案到双面字迹纸质档案,从棕帚的运用到浆糊的熬制……一份份破损档案在他们手中焕然一新。
而挑战一直都在。
所以未来的日子里,需要这些档案修复人员要更耐心、更细致,做得更好……
以上这几张照片中出现的场景只是大庆油田众多档案人员的缩影,还有更多镜头没有捕捉到的精彩瞬间。正是这些普通档案员的默默奉献、执着坚守,才留存下一卷卷珍贵厚重的原始档案,真实记录下企业发展与蜕变的完整历程……
(照片来源:大庆油田档案馆日常工作场景。
照片提供:大庆油田档案馆田连宇)
如果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从来没收到过稿费,所以应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添加上这一点:稿费收入10元以上。
慢慢地就多了许多得奖的机会。
和别人的谦虚谨慎低调不同,我极为喜欢各种有限度的成功,这会使我更加有动力……
翻看自己的朋友圈,可以发现,每到得奖,我是必然要发一下奖项、证书、奖品的,同时还会附上一句路遥的名言:“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因此和许多人对他们的成功力求表现出不在乎不同,我对自己任何角色任意级别的成功都很珍视。
作为一名运动员我希望战胜对手获得奖牌,作为一名画家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参展获奖有人花钱购买,作为一名摄影师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入选各类展出被好友当成屏保……
作为一名舞文弄墨的人,我是很羡慕那些能把文字变成铅字并且能不需要花钱买书就可以得到证书的人,虽然我一直标榜自己的文字只为阅己。
因为一直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够好,所以投稿并不多,导致发表的作品微乎其微。
上文提到的出版的那些诗词对联我记得好像是刚入诗词学会时群里要出书,让会员交作品,我只能把上学时写得比较幼稚的东西交上去了。至于写的其他的东西,我只找到了一篇当年发表在《生活报》上的小文章,时间是2001年的六一,应该是借了儿童节的光,《心底的风筝》一文才得以刊出。
我还记得在这之前或之后,有几篇写游戏攻略的文章也发表过,不知放哪里了。
值得一写的是,我也曾有过被约稿的经历。
应该是21世纪初,具体是二零零几年记不太清了,报纸也找不到了,大庆晚报曾约我写过好几期《家装论坛》,那是第一次被约稿,很是敬业。
我记得写了十几期。
报纸当时肯定是留了,之所以现在找不到了,细想起来应该是好久不翻看,依我的习惯就会找个地方存放起来,时间久了就会忘记,然后某一天看着某地有些报纸占地方就会随手再放个地方,所以想用的时候完全想不起来放哪儿了,也极有可能最后的结局应该是已经被我扔掉或用掉了。
不论是找不到还是扔掉或用掉,总之现在想引用的时候是用不上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发表的是真不多,级别也都不高。
要是能发表在《人民文学》上肯定会保存在明显的地方以便于可以随时拿出来得瑟一下,绝对不会出现找不到的现象。
发表出来的东西大约就是这样了,肯定是没什么值得炫耀的。
但是,并不是所有变成铅字的东西都是值得骄傲的。
比如第一次被打字员由手写变铅字的那篇公文类文章。
如果问我哪篇文章是我第一次正式写的公文类的东西,应该就是萨中厂工会出的这期《情况反映》了,出刊于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我正式参加工作不到一年。
我参加工作时按要求需要到一线锻炼,直接被分到了天然气公司萨中油气处理厂,在浅冷车间倒班。
倒班期间的我参加乒乓球赛,教车间工人怎么写仿宋字(当年我们的报表都是手写的,要求使用仿宋字,可能是我写得比较好吧,车间主任让我教一下大家),直接用板刷写开会用的标语(把红纸裁剪成一个一个长方形,然后直接用板刷蘸白颜料,无论点横竖撇捺几乎都是一笔成,一张纸一个字的写出会议标题,然后把这些字按顺序粘贴在会场主墙上方),参加演讲比赛,参加书画展……很快脱颖而出,被借调到了厂工会。
工会主席是个女同志,有些南方口音,忘了姓什么了。
她交给了我一个任务,让我去调查一下现在的食堂变化并写出一篇情况反映。
很快我就完成了任务,交上了认真抄写的文稿,当时写东西都是用钢笔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地写,领导如果要改也是在纸上改动,改动后再交给打字员打印出铅字稿返回来校对,如果没有错误就会打在蜡纸上,最后再油印装订。
当年是没有打印机的。
这篇情商极低的文稿被我精心收藏了起来,见证了比现在的女儿大两岁时的我当初有多么“天真”。
是啊,没有这样写稿的。
关键是我写的初稿这样也就算了,第一次写,可以被理解,至少自己可以理解自己。我郁闷的是为什么没人给把关,就直接印发了。
印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印出来了,再一个要送到相关部门去看。
好吧,丢人就丢到底吧!
谁能第一次写这东西就能写好呢,总要摔过一些跟头才能学会走路。
这篇文章也是成长路上的前几张饼。
可能是字太小,我把头两段抄录一下,看能不能看出什么问题。
领导重视,群众满意
——萨中厂食堂大变样
“民以食为天”。可见,搞好食堂管理,提高饭菜质量,对于解除广大职工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生产,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来说,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过去,提起萨中食堂,骂声不断。“这饭是人吃的吗?”“简直是喂猪的!”,客气一点儿的也来一句“伙食太差劲儿了”……诸如此类的词汇在“合理化建议表”上大多是头版头条。倒班工人多数从家里带饭,一到开饭时就到食堂门口卖包子的那个老太太每次都能满载而归。但是,现在这种情况看不到了,如今职工夸得最多的就是食堂。
就抄录到这里吧,再抄就得罪人了。
后边大致的意思就是采访食堂管理员,说之所以变样,是因为面对原来X元的伙食标准谁也没办法,现在新领导来了,调整到了XX元。
所以变样了。
大意就是这样。至于没看出这篇文章问题的朋友,应该和我一样“天真”!
几乎可以说,我的第一节社会课就是在这篇文章中上的,教会了我学会成熟。
从这之后,我对公文类的文章就极不感兴趣了。
于是又捡起了上学期间曾经想写的四季短文,写出了《想你的秋夜》。
这是因为我在上学期间曾经用琼瑶的手法《五朵玫瑰》写法写过一篇《飘雪的季节》,可惜原稿现在找不到了。
现在想想应该属于短篇小说类型。
后来又想把《春》和《夏》写出来。《夏》已经确定了用五瓣丁香为题材,写当年我的一个同学,可惜没第一时间成稿。几年过去,早没了当年的心境,加上几经电脑换代,不知道哪次没拷贝过去,现在找不到了,连同那些我用WPS97版编写的《油化青年》,很是遗憾。
和诗词的四季保留下来不同,估计短篇小说四季是成不了稿了(即或成稿也不是当初的构思了)。
再回想起几年前相机卡出问题,5000多张各个时期没来得及拷贝出来的照片差点全面丢失,多亏恢复过来了。
而前几天又差点弄没了我几个月的绘画电子稿,让我对电子档案单一存放的不靠谱性有了进一步的感触。
一定不能让电子版只有一份。
其实这个要求早就有了,作为二十多年的老档案人还能犯这样的错误也是无语了。
在有限的两篇短篇小说外,我写的就基本上都是上一节回顾性的散文及随笔了。
当然还有诗词。
去年单位要投稿,于是静下心来认真准备。
就是普普通通的三张照片,就是平平常常的几名档案人,就是平平淡淡的日常工作,就是简简单单的数据。
并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事件。
可能就是这样至简的叙述打动了评委,最后得了一等奖。
和当年小学时满是形容词的“范文”比不可同日而语。
为了纪念,录文于此。
镜头中的档案人
田连宇
因为从小喜欢画画的缘故,为了搜集素材,拿起了相机。
随着时间的流逝,某一天起,觉得自己的技术有了提高,于是开始到处参加摄影展。
受我画的工笔花鸟画的影响,我参加影展的作品大多也以花卉、草虫、雨雪等为主题。《荷趣》《菊影》《桃红》《傲雪》等等出现在了很多影展中。
今年疫情期间,油田公司持续开展“战严冬、转观念、勇担当、上台阶”主题教育活动,让我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身边的档案人,萌生出了用镜头记录他们平凡的坚守的想法。
(一)温湿监控
镜头中这个发际线升高的人叫王曙光,是一个20多年的老档案人了。此刻,他正默默地拖地。
尽管他已经是档案资源管理办公室的科长,但这仍然是他每天都要做的工作之一,如果遇到天气干燥的时候(在北方除掉夏季那有限的几天是经常的事儿),他一天就要把偌大的库房拖上七八次,以便让湿度达到标准。
档案受温湿度影响很大。高温高湿容易加速纸张的老化,易造成霉菌、细菌的繁殖,但低温低湿又会使纸张变脆,因此档案库房适宜的温湿度标准为:温度14-24℃,相对湿度45-60%。这就要求档案保管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每天都要对库房进行监控,过高或过低都需要人工进行调整。
全油田档案系统共有594个库房43280多平方米地面,就是这样由这些普通的档案管理人员用手中的拖布每天一平方米一平方米地拖了20多年。
(二)信息注录
这是一个普通的档案员,我并不知道她的名字。当我的镜头捕捉到她的时候,她正认真地把纸质档案上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也就是档案业务流程中的注录。
这无疑是一项枯燥的工作。早期的档案是没有进入计算机的。直到2008年中国石油才启动了档案管理系统1.0的建设工作,虽然在这之前大庆油田档案信息化工作就已经开始了尝试,但早期的档案仍然需要档案管理人员一条一条地进行注录。如果遇上信息内容比较多的,比如有的一个文件中就有上千个人名的档案,特别是早期这样的档案全是手写的时候,再加上人名中掺杂着一些80年代初国家第二次的简化字的档案,让这些年轻的档案员如看天书。他们只能一个字一个字地识别、打电话、查字典、问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有的时候两三天也只能注录一条信息。2019年大庆油田档案系统统计报表中的上千万条目录就是这样由普通的她们一条一条录入的。
(三)档案修复
照片中的人因为熟悉的缘故,我知道他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双手不仅在球场上让对手胆寒,修复起档案来也是一丝不苟。
档案在长期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受不适宜的温湿度、保管不当以及早期不重视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档案制成材料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这就要求我们对损坏的档案进行修复。
这绝对是一个精细的活儿!
不用说诸如奖牌类的白钢、亚克力、铜质及锦旗类的绒布等等花样众多的材料,光是纸质类档案就有诸如硫酸纸、铜版纸、道林纸、证卷纸、新闻纸、还有以前财务报表用的一次需要复写出许多张的的超薄的证券纸等等,让档案修复变得异常复杂。
而成立于2009年的大庆油田档案修复中心就是要把这些损坏的档案进行修复。
为此他们不断尝试,从字迹加固、手工修裱到铜质奖牌修复,从单面字迹纸质档案到双面字迹纸质档案,从棕帚的运用到浆糊的熬制……一份份破损档案在他们手中焕然一新。
而挑战一直都在。
所以未来的日子里,需要这些档案修复人员要更耐心、更细致,做得更好……
以上这几张照片中出现的场景只是大庆油田众多档案人员的缩影,还有更多镜头没有捕捉到的精彩瞬间。正是这些普通档案员的默默奉献、执着坚守,才留存下一卷卷珍贵厚重的原始档案,真实记录下企业发展与蜕变的完整历程……
(照片来源:大庆油田档案馆日常工作场景。
照片提供:大庆油田档案馆田连宇)
如果说在写作的过程中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从来没收到过稿费,所以应该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添加上这一点:稿费收入10元以上。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最新章节,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最新章节,我的回忆录之五十有二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