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3日 四九城
陈樾的钢笔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上重重地画了个圈,墨水在纸张上晕染开来,形成一个深蓝色的污渍。窗外飘着细雪,办公室里暖气很足,蒸腾的热气在玻璃窗上凝结成细密的水珠。他却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上来,手指不自觉地颤抖着。条例第三十八条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不是要把民间老中医都赶尽杀绝吗?"陈樾摘下老花镜,用食指和拇指用力揉搓着发酸的眼眶。他想起前世那些被迫关门的老中医诊所,那些因为一纸证书而提前退休的老先生,那些只能在街头巷尾偷偷给人看病的民间郎中。记忆中的画面如此清晰:某位治疗骨伤的老先生,祖传的接骨手艺堪称一绝,却因为考不过西医的解剖学考试,诊所被贴上了封条。
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响起,刺耳的铃声打断了陈樾的思绪。他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情绪才拿起听筒。
"陈老,我是小王啊。"电话那头是卫生部医政司的王处长,声音里带着刻意的热情,"您上次说的医疗器械标准化问题,我们想请您明天上午九点来部里开个会讨论一下......"
"小王,我问你个事。"陈樾打断了他,手指无意识地缠绕着电话线,"这个非法行医的条款,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下来,只能听见轻微的电流杂音。过了几秒钟,王处长的声音才再次响起,语气明显谨慎了许多:"这个...陈老,主要是为了规范医疗市场,保障患者安全。您也知道,现在有些江湖游医确实害人不浅,去年就发生了好几起假药致人中毒的事件......"
"那民间那些祖传的老中医呢?"陈樾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他感到一股热血涌上脸颊,"他们可能没有正规学历,但治病救人的本事是实打实的!多少疑难杂症在西医那里治不好,到了老中医手里几副药就见好!"
"这......"王处长支支吾吾,陈樾几乎能想象出他在电话那头擦汗的样子,"政策总要有个统一标准...而且现在提倡科学医疗,那些没有系统学过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挂断电话后,陈樾重重地坐回椅子上,皮革坐垫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发现茶水已经凉了,茶叶沉在杯底,像一团蜷缩的枯叶。窗外,雪花无声地落在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为它们裹上一层薄薄的白纱。
2月5日
连续两天,陈樾推掉了所有会议,亲自走访了四九城城里的几家老字号中医诊所。在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深处,他找到了孙氏中医诊所。斑驳的木门上贴着褪色的春联,门槛已经被磨得发亮,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推门进去,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中药香气。八十高龄的孙老先生正在给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把脉,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搭在孩子纤细的手腕上,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诊室里摆着一张老式红木诊桌,上面放着脉枕和笔墨纸砚,墙角的中药柜上整齐排列着数十个青花瓷药罐。
"这孩子是脾胃虚寒。"孙老睁开眼,对站在一旁满脸焦急的母亲说,"舌苔白腻,脉象沉迟,是不是经常腹痛腹泻?"
"对对对!"孩子的母亲连连点头,"西医说是肠易激综合症,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
孙老轻轻摇头:"别总给他吃冷饮,冰棍、冷饮都要忌口。"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药方,字迹苍劲有力,"我开个方子,吃三副就好了。平时可以煮些山药粥养胃。"
陈樾注意到诊室里挂满了锦旗,最旧的一面已经褪色成淡粉色,上面的金字也剥落了不少,落款依稀可见"1965年"的字样。墙上还挂着几张发黄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年轻时的孙老与一位长须老者的合影,照片一角写着"师从京城名医李济民"。
"孙老,您这诊所......"等病人走后,陈樾欲言又止,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茶杯边缘。
"听说了,新政策嘛。"孙老笑了笑,露出几颗孤零零的牙齿,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我祖上三代行医,到我这代要断喽。那些考试,我这样的老头子哪考得过?"他指了指书架上厚厚一摞医学教材,"我孙子给我找来的,什么解剖学、生理学,看得我头晕眼花。"
陈樾的心揪了一下,他翻开笔记本,详细记录了孙老的情况:行医六十余年,擅长儿科和内科,祖传的"孙氏脾胃方"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奇效。临走时,孙老从里屋拿出一个蓝布包裹,小心翼翼地解开,里面是一本手抄的《临证心得》,纸张已经泛黄,边角处有些虫蛀的痕迹。
"拿着吧,"孙老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敲在陈樾心上,"总比跟着我进棺材强。这里面记着我六十年来遇到的疑难杂症和对应方子,或许...或许以后还有人用得上。"
2月10日
厚达五十页的《关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建议》终于完成。陈樾揉了揉酸痛的手腕,指关节因为长时间的书写而微微发红。封面上"陈樾呈"三个字写得格外用力,墨迹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他亲自驱车前往卫生部,黑色的红旗轿车在雪后的街道上缓慢行驶,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张部长,您看看这个。"陈樾将材料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手指点着其中一个案例,"陕西铜川有位姓马的老先生,祖传的骨科手艺,治疗跌打损伤远近闻名。现在因为考不过解剖学,要被取缔行医资格。这合理吗?"
张部长推了推金丝眼镜,眉头越皱越紧。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在他花白的鬓角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陈老,医疗安全确实需要规范......"他翻动着文件,纸张发出沙沙的响声。
"那就用中医的方式规范中医!"陈樾激动地拍了下桌子,茶杯里的水晃了出来,在桌面上留下一圈水渍,"用西医的标准考核中医,就像用秤称温度一样荒唐!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跟西医的还原论根本是两套体系!"
办公室里的气氛一时凝固。张部长摘下眼镜,用绒布仔细擦拭着镜片,似乎在思考该如何回应。墙上的挂钟发出清晰的滴答声,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这样吧,"张部长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我召集一次专题会议,请几位老中医和专家一起讨论。您把您了解到的典型案例都整理出来,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2月13日 卫生部会议室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二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和卫生部的官员们分坐长桌两侧。陈樾坐在中间位置,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会议室墙上挂着"救死扶伤"的书法横幅,红木会议桌被擦得锃亮,反射着头顶日光灯的白光。
"各位老先生,"张部长环视众人,声音在宽敞的会议室里回荡,"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对中医管理的意见。最近我们收到不少反映,说现行的医师资格考试对老中医不太公平......"
一位来自四川的老中医颤巍巍地站起来,他的背已经驼了,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我十六岁跟师学医,现在七十六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嘶哑,但吐字清晰,"去年考试,问我'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我答不上来。可我能治好病啊!"他激动地拍着胸脯,发出沉闷的响声,"我们镇上的人,谁没找我看过病?三十年前县长夫人的怪病,大医院都查不出原因,我三副药就给治好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附和声,几位老中医纷纷点头。陈樾注意到角落里一位戴金丝眼镜的年轻干部在撇嘴,小声嘀咕:"没有科学依据......"年轻人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西医术语,钢笔在指间快速转动着。
"这位同志,"陈樾直接点名,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你感冒时吃不吃姜汤?"
年轻干部一愣,眼镜后的眼睛睁大了:"吃...吃过。"
"那你知不知道姜汤杀菌的科学依据?"陈樾追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这......"年轻人语塞了,脸颊泛起红晕。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陈樾转向所有人,声音提高了八度,"用还原论的思维来评判,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就像用芭蕾舞的标准评判京剧,用油画的标准评判水墨画!"
争论持续了一整天。午休时,工作人员送来了盒饭,但很少有人动筷子。有位老中医当场演示了针灸治疗偏头痛,十分钟就让患者的疼痛缓解;还有人拿出厚厚的医案,羊皮封面已经磨损,里面记录着上千个治愈病例。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连那位年轻干部也开始认真做笔记。
2月15日
第三天傍晚,当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帘的缝隙斜射进会议室时,共识终于达成。张部长站在主席台前,宣布了最终决定:
1. 中医与西医分开管理,成立独立的中医事务司;
2. 制定专门的中医师考核标准,重点考察临床能力,理论考试以中医经典为主;
3. 组织民间中医资格认定,由资深老中医组成评审团,进行实操考核;
4. 严厉打击虚假中医宣传,净化医疗市场,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
散会时,那位四川老中医拉着陈樾的手,布满皱纹的眼角湿润了:"陈老,您这是救了我们中医的命啊!我那些徒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行医了......"
陈樾摇摇头,感到喉咙有些发紧:"是你们救了中医。六十年的行医经验,上千个成功病例,这才是中医的根。我只是帮忙说了几句话而已。"他拍了拍老人瘦削的肩膀,感受到布料下凸起的肩胛骨。
走出卫生部大楼,雪已经停了。暮色四合,路灯次第亮起,在积雪上投下温暖的光晕。陈樾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仿佛闻到了中药特有的苦涩香气。他想,这一世的中医,应该不会像前世那样日渐式微了吧?那些珍贵的经验方,那些独特的诊疗手法,或许能够完整地传承下去,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陈樾的钢笔在《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上重重地画了个圈,墨水在纸张上晕染开来,形成一个深蓝色的污渍。窗外飘着细雪,办公室里暖气很足,蒸腾的热气在玻璃窗上凝结成细密的水珠。他却感到一阵寒意从脊背窜上来,手指不自觉地颤抖着。条例第三十八条用加粗的黑体字印着:"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的,予以取缔,没收违法所得及其药品、器械,并处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这不是要把民间老中医都赶尽杀绝吗?"陈樾摘下老花镜,用食指和拇指用力揉搓着发酸的眼眶。他想起前世那些被迫关门的老中医诊所,那些因为一纸证书而提前退休的老先生,那些只能在街头巷尾偷偷给人看病的民间郎中。记忆中的画面如此清晰:某位治疗骨伤的老先生,祖传的接骨手艺堪称一绝,却因为考不过西医的解剖学考试,诊所被贴上了封条。
办公桌上的红色电话突然响起,刺耳的铃声打断了陈樾的思绪。他深吸一口气,调整了一下情绪才拿起听筒。
"陈老,我是小王啊。"电话那头是卫生部医政司的王处长,声音里带着刻意的热情,"您上次说的医疗器械标准化问题,我们想请您明天上午九点来部里开个会讨论一下......"
"小王,我问你个事。"陈樾打断了他,手指无意识地缠绕着电话线,"这个非法行医的条款,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电话那头突然安静下来,只能听见轻微的电流杂音。过了几秒钟,王处长的声音才再次响起,语气明显谨慎了许多:"这个...陈老,主要是为了规范医疗市场,保障患者安全。您也知道,现在有些江湖游医确实害人不浅,去年就发生了好几起假药致人中毒的事件......"
"那民间那些祖传的老中医呢?"陈樾的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他感到一股热血涌上脸颊,"他们可能没有正规学历,但治病救人的本事是实打实的!多少疑难杂症在西医那里治不好,到了老中医手里几副药就见好!"
"这......"王处长支支吾吾,陈樾几乎能想象出他在电话那头擦汗的样子,"政策总要有个统一标准...而且现在提倡科学医疗,那些没有系统学过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确实存在安全隐患......"
挂断电话后,陈樾重重地坐回椅子上,皮革坐垫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呀声。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发现茶水已经凉了,茶叶沉在杯底,像一团蜷缩的枯叶。窗外,雪花无声地落在光秃秃的梧桐树枝上,为它们裹上一层薄薄的白纱。
2月5日
连续两天,陈樾推掉了所有会议,亲自走访了四九城城里的几家老字号中医诊所。在鼓楼附近的一条胡同深处,他找到了孙氏中医诊所。斑驳的木门上贴着褪色的春联,门槛已经被磨得发亮,显示出岁月的痕迹。
推门进去,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中药香气。八十高龄的孙老先生正在给一个约莫七八岁的小男孩把脉,布满老年斑的手指搭在孩子纤细的手腕上,闭着眼睛仿佛睡着了。诊室里摆着一张老式红木诊桌,上面放着脉枕和笔墨纸砚,墙角的中药柜上整齐排列着数十个青花瓷药罐。
"这孩子是脾胃虚寒。"孙老睁开眼,对站在一旁满脸焦急的母亲说,"舌苔白腻,脉象沉迟,是不是经常腹痛腹泻?"
"对对对!"孩子的母亲连连点头,"西医说是肠易激综合症,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
孙老轻轻摇头:"别总给他吃冷饮,冰棍、冷饮都要忌口。"他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药方,字迹苍劲有力,"我开个方子,吃三副就好了。平时可以煮些山药粥养胃。"
陈樾注意到诊室里挂满了锦旗,最旧的一面已经褪色成淡粉色,上面的金字也剥落了不少,落款依稀可见"1965年"的字样。墙上还挂着几张发黄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年轻时的孙老与一位长须老者的合影,照片一角写着"师从京城名医李济民"。
"孙老,您这诊所......"等病人走后,陈樾欲言又止,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茶杯边缘。
"听说了,新政策嘛。"孙老笑了笑,露出几颗孤零零的牙齿,眼角堆起深深的皱纹,"我祖上三代行医,到我这代要断喽。那些考试,我这样的老头子哪考得过?"他指了指书架上厚厚一摞医学教材,"我孙子给我找来的,什么解剖学、生理学,看得我头晕眼花。"
陈樾的心揪了一下,他翻开笔记本,详细记录了孙老的情况:行医六十余年,擅长儿科和内科,祖传的"孙氏脾胃方"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奇效。临走时,孙老从里屋拿出一个蓝布包裹,小心翼翼地解开,里面是一本手抄的《临证心得》,纸张已经泛黄,边角处有些虫蛀的痕迹。
"拿着吧,"孙老的声音很轻,却像重锤敲在陈樾心上,"总比跟着我进棺材强。这里面记着我六十年来遇到的疑难杂症和对应方子,或许...或许以后还有人用得上。"
2月10日
厚达五十页的《关于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建议》终于完成。陈樾揉了揉酸痛的手腕,指关节因为长时间的书写而微微发红。封面上"陈樾呈"三个字写得格外用力,墨迹在灯光下闪闪发亮。他亲自驱车前往卫生部,黑色的红旗轿车在雪后的街道上缓慢行驶,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张部长,您看看这个。"陈樾将材料放在宽大的办公桌上,手指点着其中一个案例,"陕西铜川有位姓马的老先生,祖传的骨科手艺,治疗跌打损伤远近闻名。现在因为考不过解剖学,要被取缔行医资格。这合理吗?"
张部长推了推金丝眼镜,眉头越皱越紧。阳光透过落地窗照进来,在他花白的鬓角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陈老,医疗安全确实需要规范......"他翻动着文件,纸张发出沙沙的响声。
"那就用中医的方式规范中医!"陈樾激动地拍了下桌子,茶杯里的水晃了出来,在桌面上留下一圈水渍,"用西医的标准考核中医,就像用秤称温度一样荒唐!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跟西医的还原论根本是两套体系!"
办公室里的气氛一时凝固。张部长摘下眼镜,用绒布仔细擦拭着镜片,似乎在思考该如何回应。墙上的挂钟发出清晰的滴答声,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这样吧,"张部长终于开口,声音低沉,"我召集一次专题会议,请几位老中医和专家一起讨论。您把您了解到的典型案例都整理出来,我们好好研究一下。"
2月13日 卫生部会议室
会议室里烟雾缭绕,二十多位白发苍苍的老中医和卫生部的官员们分坐长桌两侧。陈樾坐在中间位置,面前摊开着厚厚的笔记本。会议室墙上挂着"救死扶伤"的书法横幅,红木会议桌被擦得锃亮,反射着头顶日光灯的白光。
"各位老先生,"张部长环视众人,声音在宽敞的会议室里回荡,"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大家对中医管理的意见。最近我们收到不少反映,说现行的医师资格考试对老中医不太公平......"
一位来自四川的老中医颤巍巍地站起来,他的背已经驼了,拄着一根磨得发亮的枣木拐杖。"我十六岁跟师学医,现在七十六了。"老人的声音有些嘶哑,但吐字清晰,"去年考试,问我'细菌感染的病理机制',我答不上来。可我能治好病啊!"他激动地拍着胸脯,发出沉闷的响声,"我们镇上的人,谁没找我看过病?三十年前县长夫人的怪病,大医院都查不出原因,我三副药就给治好了!"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附和声,几位老中医纷纷点头。陈樾注意到角落里一位戴金丝眼镜的年轻干部在撇嘴,小声嘀咕:"没有科学依据......"年轻人面前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西医术语,钢笔在指间快速转动着。
"这位同志,"陈樾直接点名,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安静下来,"你感冒时吃不吃姜汤?"
年轻干部一愣,眼镜后的眼睛睁大了:"吃...吃过。"
"那你知不知道姜汤杀菌的科学依据?"陈樾追问,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这......"年轻人语塞了,脸颊泛起红晕。
"中医讲究的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陈樾转向所有人,声音提高了八度,"用还原论的思维来评判,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就像用芭蕾舞的标准评判京剧,用油画的标准评判水墨画!"
争论持续了一整天。午休时,工作人员送来了盒饭,但很少有人动筷子。有位老中医当场演示了针灸治疗偏头痛,十分钟就让患者的疼痛缓解;还有人拿出厚厚的医案,羊皮封面已经磨损,里面记录着上千个治愈病例。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连那位年轻干部也开始认真做笔记。
2月15日
第三天傍晚,当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帘的缝隙斜射进会议室时,共识终于达成。张部长站在主席台前,宣布了最终决定:
1. 中医与西医分开管理,成立独立的中医事务司;
2. 制定专门的中医师考核标准,重点考察临床能力,理论考试以中医经典为主;
3. 组织民间中医资格认定,由资深老中医组成评审团,进行实操考核;
4. 严厉打击虚假中医宣传,净化医疗市场,成立专门的监督委员会......
散会时,那位四川老中医拉着陈樾的手,布满皱纹的眼角湿润了:"陈老,您这是救了我们中医的命啊!我那些徒弟,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行医了......"
陈樾摇摇头,感到喉咙有些发紧:"是你们救了中医。六十年的行医经验,上千个成功病例,这才是中医的根。我只是帮忙说了几句话而已。"他拍了拍老人瘦削的肩膀,感受到布料下凸起的肩胛骨。
走出卫生部大楼,雪已经停了。暮色四合,路灯次第亮起,在积雪上投下温暖的光晕。陈樾深吸一口清冷的空气,仿佛闻到了中药特有的苦涩香气。他想,这一世的中医,应该不会像前世那样日渐式微了吧?那些珍贵的经验方,那些独特的诊疗手法,或许能够完整地传承下去,继续造福子孙后代。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最新章节,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平板电子书!
八零电子书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最新章节,鹰酱放了一个疯子,兔子挺起脊梁 平板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