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经过季历被囚禁致死的事件,积累了处理此类突发事件的经验,所以国家局面也就不像上次那么混乱了。周人这次仅仅发布了紧急动员令,加强各个城邑的防御工作,没有做出过度刺激外界的举动。
西戎的背叛和东夷的卷土重来使得王朝四面受敌,纣王便产生了释放姬昌的念头。不久,西周又适时地献上宝马美人,慷慨地贿赂王室权臣,纣王就高高兴兴地把姬昌释放了。纣王不但恢复了他的“西伯”称号,而且恢复了他的权力,命他全权负责征讨西部叛军的事务。
大商外部混乱如斯,内部也不平静。族亲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由于斗争发生在血亲之间,所以显得尤为残酷。
纣王杀死了叔叔王子比干,囚禁了另一位叔叔箕子;迫害亲人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且需要刻骨的仇恨。
不可否认,纣王的父亲太丁在确立继承人时就埋下了王族分裂的种子。
华夏自古有“商道亲亲”之说,商朝人以血缘关系远近做为判断亲疏的标准;兄弟的血缘关系近于父子,因此商王的地位的传承一般为兄终弟及,兄弟之中活到最后的人才将王位传给儿子。
但是规则到武丁时期却发生了改变。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他在临终前扭头一望,那些曾经眼巴巴盼着王位的弟弟们都已作古,竟然没有一个能够熬过他的。所以他就只能把王位传给儿子。而后续商王就打着“效仿圣王”的幌子,“兄终弟及”的制度便名存实亡了。
太丁按商制应当把王位传给弟弟比干或箕子;即便不传与他们,也应当传给纣王的同母哥哥微子。但是前面说过,太丁在得到辛时的地位要比得到微子时高,所以孩子母亲的地位也位升高了。因此太丁说:“啊!子以母贵,兄弟俩虽然为同母所生,但是辛的地位更高。”
太丁就靠着这个自欺欺人的借口把王位传给帝辛。
比干、箕子和微子都是仁慈正直、忠于王室而且心胸宽广的人——纣王应当庆幸这点,否则他恐怕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但是,三人拥有的、当初看起来的优秀品质,现在却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九侯、鄂侯惨死之后,宫廷之内人人自危。正直的大臣感到愤怒,但大多数人则感到恐惧,因为纣王已经开始破坏商朝律法,肆意杀人了。王室大夫们于是聚集到三人周围,以为唯有靠近三人才能获得安全。
比干耿直的性情和暴烈的脾气使他一直无法容忍侄子的暴行。后来他就在宫廷之上,当着群臣的面,恳求他,规劝他;当上述行为无效的时候,他就指责他,咒骂他,甚至将他称为“一夫”和“亡国之君”。
而生性险恶的崇侯虎不失时机地将比干的言辞解释为哗众取宠、倚老卖老、拉拢人心、亵渎王权;说这个老家伙只等时机一到就要篡夺王位了——毕竟比干是有资格、也有想法成为商王的。
最后这一句话要了比干的命。纣王大怒,竟然丧心病狂地将叔叔的心脏挖出来。崇侯虎继续煽动纣王对箕子和微子的仇恨,纣王立即下令拘捕两人。
箕子和微子当时都没在场。纣王的士兵闯进箕子家门后却发现他变成了精神病。箕子虽然靠着装疯逃过一劫,却没能逃脱被囚禁的命运;而微子则趁乱逃走了。
姬昌被释放的第二年,纣王杀死了在朝歌充当人质的周太子伯邑——也许是因为姬昌或周太子做出了什么不臣的举动,也许是因为纣王的神智已经被酒精泡得错乱了。
周人被彻底激怒,于是周、商决裂。姬昌立即称王,自号“周文王”,同时尊父亲季历为“王季”,尊祖父公亶父为“太王”。继而便举起反商大旗,并把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纳入麾下。
周王的“谥号”经历了由生到死的发展过程。谥号分为善谥与恶谥,用褒义或贬义词来表达。谥号制度始于周文王;可以确定的是,谥号在文、武、成、康时期为生谥。
第一个被冠以死谥的一定是个恶谥,因为这位国王的品行一定配不上他生前给自己确定的善谥,所以人们才改成恶谥,并以此警示后来者。
此时,西周的国力已经空前强大,人才济济,盟友众多。大臣中有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还有异姓的吕尚、太颠、弘夭、苏忿生和一批从商朝投奔过来的名士。文王的儿子姬发、姬鲜、姬旦、姬奭等已经长大成人,并在开始在王室里担任重要职位。
文王重新修建了祖庙,率领大臣们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仪式举行完毕,他就把自己连同大臣们一起关进庙里谋划灭商大计。为防止泄密,文王在庙外布置了重兵进行把守,任何人不得出入——就好像生怕庙里的人逃跑似的。
所有参与谋划的人吃住都在祖庙中,三天后大计已定,文王就一脸轻松地与神情凝重的大臣们有说有笑地走出来了。
计划的第一步,周师灭掉了位于周国西北的密国。这个国家总是在周人时运不佳时挑起战事,又在周人春风得意时大献殷勤。
文王说:“多么无耻的君主啊!多么善变的国家啊!密人现在表现得服服帖帖,可是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在伐商失利时入侵我国呢?”周文王于是倾全国之兵灭亡密国,如此一来周师就可以放手东进了。
第二步,周师以虞国为跳板,攻陷朝歌西面的黎国(山西长冶附近)、盂国(河南沁阳西),从而打开了商朝京畿的西大门。
第三步,周师经过惨烈的战斗攻陷崇国(今河南嵩山),杀崇侯虎,拔掉了东进路上的最后一个钉子。
第四步,文王将都城由周原东迁至丰地,完成了政冶和军事重心的东移。
迁都之后,年事已高的周文王一病不起,旋即在丰都去世,此时为文王已经改元七年。太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
西戎的背叛和东夷的卷土重来使得王朝四面受敌,纣王便产生了释放姬昌的念头。不久,西周又适时地献上宝马美人,慷慨地贿赂王室权臣,纣王就高高兴兴地把姬昌释放了。纣王不但恢复了他的“西伯”称号,而且恢复了他的权力,命他全权负责征讨西部叛军的事务。
大商外部混乱如斯,内部也不平静。族亲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激烈,由于斗争发生在血亲之间,所以显得尤为残酷。
纣王杀死了叔叔王子比干,囚禁了另一位叔叔箕子;迫害亲人不但需要极大的勇气,而且需要刻骨的仇恨。
不可否认,纣王的父亲太丁在确立继承人时就埋下了王族分裂的种子。
华夏自古有“商道亲亲”之说,商朝人以血缘关系远近做为判断亲疏的标准;兄弟的血缘关系近于父子,因此商王的地位的传承一般为兄终弟及,兄弟之中活到最后的人才将王位传给儿子。
但是规则到武丁时期却发生了改变。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他在临终前扭头一望,那些曾经眼巴巴盼着王位的弟弟们都已作古,竟然没有一个能够熬过他的。所以他就只能把王位传给儿子。而后续商王就打着“效仿圣王”的幌子,“兄终弟及”的制度便名存实亡了。
太丁按商制应当把王位传给弟弟比干或箕子;即便不传与他们,也应当传给纣王的同母哥哥微子。但是前面说过,太丁在得到辛时的地位要比得到微子时高,所以孩子母亲的地位也位升高了。因此太丁说:“啊!子以母贵,兄弟俩虽然为同母所生,但是辛的地位更高。”
太丁就靠着这个自欺欺人的借口把王位传给帝辛。
比干、箕子和微子都是仁慈正直、忠于王室而且心胸宽广的人——纣王应当庆幸这点,否则他恐怕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但是,三人拥有的、当初看起来的优秀品质,现在却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
九侯、鄂侯惨死之后,宫廷之内人人自危。正直的大臣感到愤怒,但大多数人则感到恐惧,因为纣王已经开始破坏商朝律法,肆意杀人了。王室大夫们于是聚集到三人周围,以为唯有靠近三人才能获得安全。
比干耿直的性情和暴烈的脾气使他一直无法容忍侄子的暴行。后来他就在宫廷之上,当着群臣的面,恳求他,规劝他;当上述行为无效的时候,他就指责他,咒骂他,甚至将他称为“一夫”和“亡国之君”。
而生性险恶的崇侯虎不失时机地将比干的言辞解释为哗众取宠、倚老卖老、拉拢人心、亵渎王权;说这个老家伙只等时机一到就要篡夺王位了——毕竟比干是有资格、也有想法成为商王的。
最后这一句话要了比干的命。纣王大怒,竟然丧心病狂地将叔叔的心脏挖出来。崇侯虎继续煽动纣王对箕子和微子的仇恨,纣王立即下令拘捕两人。
箕子和微子当时都没在场。纣王的士兵闯进箕子家门后却发现他变成了精神病。箕子虽然靠着装疯逃过一劫,却没能逃脱被囚禁的命运;而微子则趁乱逃走了。
姬昌被释放的第二年,纣王杀死了在朝歌充当人质的周太子伯邑——也许是因为姬昌或周太子做出了什么不臣的举动,也许是因为纣王的神智已经被酒精泡得错乱了。
周人被彻底激怒,于是周、商决裂。姬昌立即称王,自号“周文王”,同时尊父亲季历为“王季”,尊祖父公亶父为“太王”。继而便举起反商大旗,并把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纳入麾下。
周王的“谥号”经历了由生到死的发展过程。谥号分为善谥与恶谥,用褒义或贬义词来表达。谥号制度始于周文王;可以确定的是,谥号在文、武、成、康时期为生谥。
第一个被冠以死谥的一定是个恶谥,因为这位国王的品行一定配不上他生前给自己确定的善谥,所以人们才改成恶谥,并以此警示后来者。
此时,西周的国力已经空前强大,人才济济,盟友众多。大臣中有文王的两个弟弟虢仲和虢叔,还有异姓的吕尚、太颠、弘夭、苏忿生和一批从商朝投奔过来的名士。文王的儿子姬发、姬鲜、姬旦、姬奭等已经长大成人,并在开始在王室里担任重要职位。
文王重新修建了祖庙,率领大臣们举行了隆重的祭祖仪式。仪式举行完毕,他就把自己连同大臣们一起关进庙里谋划灭商大计。为防止泄密,文王在庙外布置了重兵进行把守,任何人不得出入——就好像生怕庙里的人逃跑似的。
所有参与谋划的人吃住都在祖庙中,三天后大计已定,文王就一脸轻松地与神情凝重的大臣们有说有笑地走出来了。
计划的第一步,周师灭掉了位于周国西北的密国。这个国家总是在周人时运不佳时挑起战事,又在周人春风得意时大献殷勤。
文王说:“多么无耻的君主啊!多么善变的国家啊!密人现在表现得服服帖帖,可是谁敢保证他们不会在伐商失利时入侵我国呢?”周文王于是倾全国之兵灭亡密国,如此一来周师就可以放手东进了。
第二步,周师以虞国为跳板,攻陷朝歌西面的黎国(山西长冶附近)、盂国(河南沁阳西),从而打开了商朝京畿的西大门。
第三步,周师经过惨烈的战斗攻陷崇国(今河南嵩山),杀崇侯虎,拔掉了东进路上的最后一个钉子。
第四步,文王将都城由周原东迁至丰地,完成了政冶和军事重心的东移。
迁都之后,年事已高的周文王一病不起,旋即在丰都去世,此时为文王已经改元七年。太子姬发即位,是为周武王。